泉州南音二弦“做韵”之“引”与“塞”

2023-12-17 13:40梁继林
关键词:南音

摘 要:南音在记谱、乐器、表演等方面,至今保留许多唐宋遗响。二弦是南音主要演奏乐器之一,“引”与“塞”是其传统又独具特色的“做韵”方法。详细讨论二弦“引”“塞”的“做韵”方法及其运用,以期对二弦演奏的保护、传承和深入研究有所脾益。

关键词:南音;二弦;“做韵”;“引”;“塞”

作者简介:梁继林,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和民间音乐(E-mail:383787101@qq.com;福建 厦门 361021)。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泉州南音箫弦‘做韵’研究”(FJ2021B188)

中图分类号:J63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23)06-0153-08

南音(本文指泉州南音,下同),古称“弦管”,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乐种之一。南音在记谱、乐器、表演等方面,至今乃保留诸多唐宋遗响,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2009年,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音音乐分为“指”“曲”“谱”(亦有学者认为,南音音乐由“指”“曲”“谱”“散套”四大部分组成。散套,台湾学者吕锤宽教授最先提出。他在《泉州弦管(南管)指谱丛编(上)》(台北 :学艺出版社,1986 年,第 11 页)“凡例”中指出:“第二辑[散套],共收录成套之演唱曲九套,这一部分的曲目在实际的音乐生活中已失传……”)三大类。“指”,亦称“指套(即套曲)”,有词,有谱,有指法(即琵琶弹奏法),有管门(管门,即调性。)、曲牌(曲牌,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有故事内容,由若干支曲子、以“管门”和“滚门(滚门,是曲牌的门类,即将“管门”(调性)、“撩拍”(节拍)、“腔韵”(主旋律)调式相似的曲牌归纳为一个门类。王耀华、刘春署《福建南音初探》第3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归类连缀而成。“曲”,亦称“散曲”,有词、有谱的声乐演唱曲,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乐器伴奏。“谱”,亦称“大曲”,有谱、有琵琶弹奏法,由若干乐段组成的的标题性器乐合奏曲,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

南音二弦,亦称“弦子”,是南音“四管”(“四管”,指南音琵琶、三弦、洞箫和二弦四件乐器,亦称为“上四管”或“洞管”。)中唯一且别具特色的拉弦乐器,由奚琴(奚琴,亦称稽琴,是我国唐代北方奚人所用的一种乐器,也是我国弓弦乐器的始祖,其形制的主要特点是“两轴与琴弦置于琴杆右侧”。)(见图1)发展而来。南音二弦(见图2)与宋代陈旸《乐书》所绘的奚琴图极为相似,特别是“两轴与琴弦置于琴杆右侧”为全国汉族地区胡琴类拉弦乐器所仅有,目前唯朝鲜族奚琴(朝鲜族奚琴,我国明代流传至朝鲜。)(见图3)与其相近。二弦发音柔和优美,音色明亮动人,略具凄凉感。演奏时,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指节按弦,有颤音、打音、滑音等演奏技巧,少换把位;右手运弓,用拇指、食指、中指握弓,在两弦间“轧(轧,辗也。泉州方言读kue四声,与“挤”方言同音。)”奏。

南音音乐由其独特的记谱法——“工乂谱”(乂:泉州方言读qie一声,与“叉”方言同音。“工乂谱”是南音自成体系的记谱法,由谱字、指骨符号、撩拍符号三部分组成,从左至右竖排;若有唱词,则排在谱字、指骨符号、撩拍符号之前。谱字表示音高,指骨(亦称指法)表示琵琶弹奏法和该音符的时值及组合,撩拍符号表示节拍等。)记录。但是,“工乂谱”只记录南音旋律的“骨干音”和琵琶(指南音琵琶,横抱演奏。)的演奏法,故也称“骨谱”或“指骨(指法)谱”。演奏实践中,琵琶(包括三弦(南音“四管”中,三弦作为低音乐器,其演奏的方式与琵琶一样。))必须严格按照“工乂谱”的“骨干音”演奏,而二弦、洞箫和“曲”中的唱腔等不能只演奏或演唱“骨干音”,必须对“骨干音”加以“润腔”,使之成为延绵优雅、丰润饱满、古朴清香、委婉别样的“线状”旋律。这种润腔,南音艺人称为“做韵”(梁继林:《南音二弦演奏技法之“贯”与“折”》,《音乐研究》2019年第3期,第80—86页。)。

谱例1(譜例第一行为“工乂谱”,第二行为直译的五线谱,第三行为演唱谱。演唱谱为白兴礼于1959年根据马香缎录音记谱。全文琵琶五线和工乂双译谱均引自李寄萍、张光宇《竖译南音指谱·谱·曲》,中国戏剧出版社2017 年版,后文不再出注。)

(见右图):

曲《山险峻》(选自《王昭君》唱段) 中滚十三腔(“工乂谱”滚门类型术语。) 四空管(“工乂谱”调性术语。四空管:1=F。) 紧三撩(“工乂谱”节奏、节拍术语。紧三撩:4/4。)

上例“曲”中,琵琶须严格按“工乂谱”的指法符号演奏。但是,唱腔不能只唱“骨干音”,必须发挥演唱者个人演唱技巧,在骨干音的基础上进行加花、润饰、行腔等,从而形成延绵不断的歌唱性旋律,这就称为“做韵”。

谱例2(谱例第一行为“工乂谱”,下面为“四管”演奏谱。洞箫和二弦演奏为泉州南音乐团林伟强和庄金歪,记谱迟英旭和黄忠钊。)(见右图):

谱《四时景》首节《立春(新莺出谷)》 五空管(“工乂谱”调性术语。五空管:包含C宫和G宫两个宫调,即1=C或1=G。)   慢三撩(“工乂谱”节奏、节拍术语。慢三撩:4/2。)

上例“谱”中,琵琶、三弦须严格按“工乂谱”的指法符号演奏。而二弦、洞箫则必须在“工乂谱”骨干音的基础上进行润饰,包括上下音程的填充和打音、颤音、波音、换音、滑音及连、断音等演奏技巧的发挥和运用,从而形成各自即有所区别又相互和谐的演奏性旋律,这就是南音二弦、洞箫的“做韵”。

南音二弦“做韵”手法复杂丰富,变化无穷。“引”与“塞”是其中常见的两种。

一 “引”与“塞”的指法释义

(一)“引”,有“序奏”的意思。南音“工乂谱”中,有“捻(“捻”:与“撵、撚”都是泉州方言同音字, 字虽不同,但却同一个意思。)指”(“○”)或“抢捻”(“]”)等指法的,二弦通常用“引”的方法来“做韵”。

1.“捻指”,“工乂谱”指法符号“○”,分为“慢捻”和“全捻”两种。“捻指”有以下几层含义:其一,右手食指和拇指做连续的“点”(“丶”)(“点”:“工乂谱”指法符号“丶”,琵琶常用的演奏技法。右手食指由上而下弹弦,时值相当于一个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有时较自由,要根据指法组合的情况和撩拍的位置做出判断。曾加阳:《泉州南音琵琶教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页。)、“挑”(“/”)(“挑”:“工乂谱”指法符号“/”,琵琶常用的演奏技法。右手母指由下而上挑弦,时值相当于一个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曾加阳:《泉州南音琵琶教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页。)演奏,现代琵琶称“滚”;其二,“慢捻”通常出现在乐曲的开头或乐曲中间撩拍的转换处,时值较为自由,速度由慢至快,力度由强至弱;“全捻”则出现在乐曲中间,时值是一个四分音符;其三,连续“点”、“挑”最后一个音须结束在“点”上,称为“压捻”,该“压捻”正好是下一拍的骨干音,时值也计算在下一拍;其四,“捻奏音”、“压捻音”和骨干音皆为同度音高;其五,琵琶演奏“捻指”时,其他乐器和唱腔都要休止;其六,翻译成五线谱后,通常把此“捻指”音加括号],“捻”符号“○”置于该音上方,如]。

2.“抢捻”,“工乂谱”指法符号“]”,时值是一个八分音符,通常出现在乐曲中间的弱拍位置;其演奏技法与“全捻”同。

2.“去倒”,“工乂谱”指法符号“┗”。琵琶“点”、“挑”演奏两个同度音高的八分音符,时值合为一个四分音符,时值节奏为。

“点·去倒”,是“点”与“去倒”的组合,“工乂谱”指法符号“丶┗”(点·半跳、点·甲落指(“甲落指”,“工乂谱”指法符号“十)”,“甲”与“落指”的组合。“甲”(“十”),亦稱甲线,琵琶右手拇指从上而下拨弦,音高比谱面上的音低一个八度。“落指”(“)”),即琵琶的下出轮。右手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和拇指依次弹弦,共得五音,时值相当于一个八分音符,大都出现在弱位。曾加阳:《泉州南音琵琶教程》,第26页。)同)。

二 “引”与“塞”之演奏技法

1.“引”。骨干音出现之前,二弦奏出一个高于或低于该音大二度或低于该音小三度的装饰音,然后与琵琶、三弦或唱腔等一起共同奏出该骨干音,此装饰音称为“引”,音乐上称为“前倚音”或“前缀音”。高于大二度的装饰音称为“上引”,低于大二度或小三度的称为“下引”。

谱例3:

[TP23TF4.TIF,BP]

上例中,琵琶骨干音g1出现之前,二弦演奏的前倚音a1或f1称为“引”,a1称“上引”,f1称“下引”。

2.“塞”。在骨干音之间或骨干音之后,二弦奏出一个高于或低于该音大二度或低于该音小三度的装饰音,该装饰音称为“塞”,音乐上称为“垫音”。

谱例4:

上例第二拍琵琶骨干音g1与g1之间及g1后面,二弦演奏的垫音a1和e1称为“塞”。

三 “引”与“塞”的“做韵”

南音表演实践中,二弦如何运用“引”和“塞”来“做韵”,有着严谨的规定。

(一)“引”的“做韵”

1.乐曲开始或另起乐段时,如果是一个四分音符的“捻指”(“○”),二弦通常用“引”来“做韵”。

谱例5:曲《因送哥嫂》 短相思(“工乂谱”滚门类型术语。) 五空管 紧三撩

上例为乐曲的开头,“工乂谱”指法符号为“捻指”(“○”),即一个四分音符的散板,琵琶从容的由慢到快、由强到弱“捻指”g1。当琵琶“捻指”快结束、即将“压捻”奏出骨干音g1之前,二弦奏出“引”音a1,然后与琵琶同时“压捻”奏出骨干音g1。

谱例6:曲《因送哥嫂》 短相思 五空管 紧三撩

[TP23TF7.TIF,BP]

上例为乐曲进行中的另起段落,第二小节第二拍d1为四分音符的“捻指”(“○”),琵琶由慢到快、由强到弱“捻指”d1。当琵琶“捻指”快结束、即将“压捻”奏出第三拍骨干音d1之前,二弦奏出“引”音e1,然后与琵琶同时“压捻”奏出骨干音d1。

2.在大撩曲(大撩曲:指极缓板的七撩(即8/2拍子)和慢板的慢三撩(即4/2拍子)的曲子,因速度较慢,该“捻指”(“○”)音常稍自由。)的乐曲进行中,乐句的第一音或中间音如果是四分音符的“捻指”(“○”),该“捻指”的演奏时值或准确或稍自由,二弦也常用“引”来“做韵”。

谱例7:《趁赏花灯》首节《趁尝花灯》 中倍(“工乂谱”滚门类型术语。) 五空管 七撩(“工乂谱”节奏、节拍术语。七撩:8/2。)

上例中,该曲为极缓板的七撩曲。第五拍第二个四分音符b1,“工乂谱”指法符号为“捻指”(“○”),二弦在第六拍骨干音出现前奏出一“引”音#c1,然后与琵琶一起“压捻”演奏出骨干音b1。

3.有些慢板的大撩曲中,常用双“引”来做“做韵”。

谱例8:谱《四时景》次节《春分》 石上流泉(“工乂谱”曲牌术语。) 五空管 慢三撩

上例为慢板的慢三撩乐曲开头散板,琵琶由慢到快、由强到弱的“捻”指(“○”)a1,在琵琶即将“压捻”奏出骨干音a1之前,二弦演奏出上、下两个双“引”音b1和g1,然后与琵琶同时“压捻”奏出骨干音a1。双引音的演奏,通常先“上引”再“下引”。

大部分的“引”皆为“上引”,少数地方用“下引”。“四管”配合演奏时,因演奏者各有所好或感觉不同或配合默契等,有的上引,有的下引,这样便构成短暂的和音。

4.以上二弦的“引”都没有占用骨干音的时值。但有的乐句,二弦的“引”占用了骨干音的时值。

上例第四拍后半拍中,琵琶弹奏e1和d1两个八分音符,二弦在e1前加入“引”音f1,把它们演奏成f1、e1、d1、a四个十六分音符。这时,“引”音f1占用了骨干音e1的时值。

可见,“引”的“做韵”方式主要是在骨干音出现之前做润饰并丰富骨干音,有不占骨干音时值和占有骨干音时值两种。当与“捻指”(“○”)配合时,在骨干音之前演奏的“引”不占用骨干音时值;乐句进行中,在骨干音之前演奏的“引”占用了该骨干音的时值。

(二)“塞”的“做韵”

1.“工乂谱”指法符号“去倒”(“┗”)或“点挑”(“点挑”,“工乂谱”指法符号“、/”。除音高不同,其它与“去倒”(“┗”)同。)(“丶/”),二弦常在两个骨干音之间或骨干音之后向上“塞”进一个高大二度、或向下“塞”进一个低大二度或小三度的装饰音来“做韵”。

谱例10:《自来生长》三节《纱窗外》 长滚(“工乂谱”滚门类型术语。) 四空管 慢三撩

上例第二、三拍中,琵琶用“点”演奏f1和两个连续的“去倒”f1、c1。二弦演奏时,在

2.“工乂谱”指法符号“点·去倒”(“丶 ┗”)、“点· 甲落指”(“丶 十)”)和 “点· 半跳”等,二弦常在“点”至“去”之间或“点”至“甲”之间等,从“点”的末尾“塞”进一个十六分音符的邻近音来“做韵”。

谱例11:《一纸相思》三节《出庭前》 寡北(“工乂谱”滚门类型术语。) 五空四管 紧三撩

     “半跳”“全跳”和“战指”等向上或向下换音,同样取决于骨干音后的音在其上或下。若在其上,则下换;若在其下,则上换。这几种组合,其音高都相同。若与其音高不同而节奏型相同的,同样参照此“做韵”方法。

可见,“塞”的“做韵”方式主要是在骨干音之间或之后做填充加花或换音,以此润饰和丰富骨干音,都占用骨干音时值。

上述各种“引”与“塞”是南音二弦对应的“做韵”模式,“引”在骨干音之前,“塞”在骨干音之间或之后,在南音特定的的旋法下即兴填充加花,既填补骨干音间的空隙,又润饰着骨干音。二弦通过这种模式的“做韵”,把南音的旋律、乐句相互联结一起,使音乐明朗、流畅、丰富、动听,从而形成南音音乐独特的韵味。

中国传统的民间器乐合奏几乎都是以“齐奏”的形式存在。而在齐奏中,各种乐器的演奏者一般都会在乐曲主旋律的基础上作一定程度的即兴加花、变奏和润饰等,从而使合奏的效果更加豐富、生动,更有感染力。

南音作为古老的民间乐种,演奏者依照“工乂谱”指法符号,根据约定俗成的规律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及对“工乂谱”内在隐藏旋律的了解把握即兴“做韵”,是它很重要的特点。不同演奏者演奏同一首曲子、甚至同一位演奏者反复演奏同一首曲子,都很难找出两遍“做韵”完全相同的。

南音二弦“引”与“塞”的“做韵”既有严谨的规定性又有相对灵活的即兴性。规定性与即兴性愈是结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其韵味愈浓,艺术感染力愈强。正是这些独特的“做韵”手法和细微的变化处理,才形成南音音乐独树一格的美妙韵律和典雅柔美的艺术风格,流传千年,成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

“Yin” and “Sai” of Erxian “Rhyme Making”in Quanzhou Nanyin

LIANG Ji-lin

Abstract: Quanzhou Nany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form, has preserved many elements from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its musical notation, instruments, and performance. In 2009, it was listed as a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Erxian is one of the main instruments used in Nanyin, and its traditional and unique method of “rhyme making” is known as “Yin” and “Sai”. A detailed discussion on the “rhyme making”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of “Yin” and “Sai” in Erxian playing is expected to be beneficial for preservation, inheritance, and further study of Erxian performance.

Keywords: Nanyin; Erxian; rhyme making; Yin; Sai

【责任编辑:陈 雷】

收稿日期:2022-08-11

猜你喜欢
南音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苏统谋与南音(十三)
南音的北京传播
泉州南音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发展研究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李进杰的南音情
传唱不衰的千年雅乐
厦门南音馆阁传承现状探究
——以厦门南音锦华阁为例
FATE, PLAY, LOVE
南音乐器配合的多样均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