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舞蹈教学中模仿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

2023-12-18 12:54董林楠
戏剧之家 2023年31期
关键词:动律膝部藏族

董林楠

(吉林动画学院 电影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所谓的模仿就是人基于自己的视觉观察,然后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表现。它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人的第一学习能力,从婴儿时期的牙牙学语,到孩童时期各种知识的学习,再到成年之后技能的学习,都离不开模仿,人是在不断模仿中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在舞蹈教学中,模仿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舞蹈职业生涯,无论是从视频上照着学,还是现场跟着老师学习,或者是基于想象而进行编创,都离不开模仿。而且,模仿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除了外在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还有内在的心理活动、情感、呼吸等,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模仿能力,细致入微地观察老师的示范,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才能紧跟老师的教学节奏,掌握学习内容。

一、模仿力的概念

模仿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从而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动作。从模仿的对象来看,它不仅仅是基于对人的模仿,也可以是对动物的行为模仿,比如模仿猩猩走路或者是模仿猴子爬树;也可以是通过观察其他事物的特征,从而模拟出事物的形态,例如模仿大树的形态。从模仿的性质来看,它不仅仅是模仿外在的行为动作,也可以是声音,例如口技表演者所模仿出的各种声音;也可以是模仿抽象的风格,例如对字体的模仿、对作画风格的模仿。从模仿的方式来看,它不仅仅局限于人自身,也可以利用外在的手段来完成对既定事物的模仿,比如用飘动的蓝布来模仿海浪翻滚。

模仿力是人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婴幼儿的成长和学习主要是通过模仿来完成的,从牙牙学语到坐立行走。模仿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学习方式,从文化知识的学习,到语言行为的表达,再到为人处世的方式,我们都是通过不断地模仿和学习,然后再加上自己的主动思考,从而演变成为具有自我特征的行为方式。

在舞蹈教学中,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示范舞蹈动作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动作完成舞蹈学习。这是舞蹈教学中最常见、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此外,模仿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舞蹈学习成绩、舞蹈作品的表演效果和艺术水平。

二、舞蹈教学中模仿的主要内容

(一)舞姿动作

舞蹈被称之为肢体性的艺术,其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和载体就是人的肢体动作,舞者通过自身的肢体动作来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舞姿动作,从而塑造出具象的人物,并表述相应的故事内容,完成舞蹈作品的主题表达。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舞姿动作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首先要学会模仿老师所示范的动作。在舞蹈中,舞姿动作都是具有特殊的含义的,尤其是民族民间舞蹈,其很多动作都来源于生产劳动或者是对鸟兽等动物的模仿,例如傣族舞蹈中的舞姿动作多是模仿孔雀和大象的形象及其姿态,以及它们的行为表现,如孔雀觅食、孔雀开屏、大象行走等。蒙古族舞蹈中的舞姿动作则多是模仿马儿和大雁,模拟扬鞭骑马、马儿奔腾、大雁飞过等,而其中的挤奶手则是来源于日常的生产劳动。所以,学生在模仿老师示范的这些舞姿动作时,要了解动作所表现的内容和含义。

在模仿单一的舞姿动作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动作的形态、动作的方向、动作的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模仿,同时要注意头颈、肩臂、下肢等各个细节处的观察和模仿。为了使自己做出的动作是形象传神的,有必要在模仿外在形态的同时思考动作的意义。例如蒙古族舞蹈中模仿骑马的动作时,要去主动思考现实中骑马时的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要明白在骑马的过程中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整个躯干要向后靠,从而与骑马向前的动势保持平衡,这也是蒙古族舞蹈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倾,后背略后靠的体态成因。只有带着对舞姿动作含义的思考,加上外在形态的模仿,才能够使得自己做出的动作是自然的、形象的、具有美感的。

(二)舞蹈动律

动律是舞蹈的灵魂,是指在完成动作时的内在韵律,或者说是通过对节奏的特殊处理,使得动作形成特定的风格。动律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动作,而是贯穿于舞蹈始末的动作特点和规律。所以要想跳好舞蹈,就必须先掌握其舞蹈动律,动律的学习是舞蹈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不同的舞蹈有着不同的动律特点,因为舞蹈动律的形成受到历史文化、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审美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舞蹈动律。例如藏族舞蹈中的膝部动律,分为了颤膝动律和屈伸动律,该动律的形成与其文化历史有着重要的关系。以前的藏族人民长期过着受压迫的生活,并且从事着繁重的生产劳动,从而形成了低姿态的体态特点。长期低姿态的生活最终演变成了藏族舞蹈中屈膝的动律特征,形成了“无屈不动,预动先屈”的动作规律。藏族舞蹈中的另一个重要动律就是“一边顺”,即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手脚同出一侧。这也是因为高原生活中,行走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有积雪的时候,更是难以行走,所以藏族人民便利用手脚同一侧的摆动来减少行动的阻力。因此,学生在学习藏族舞蹈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去模仿膝部和一边顺的动律,而是要有内在的想象力,去主动思考该动作的成因,在完成动作的时候将这一动作背后所蕴含的特点表现出来,从而才能使得自己模仿的动律更贴近于舞蹈特点。

在学习舞蹈动律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具有分辨能力,要能够分辨出各舞蹈动律的细微差别。还是以膝部动律为例,膝部的屈伸动律并不是藏族舞蹈所专有的,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也有膝部动律,如佤族、傣族、维吾尔族等。藏族舞蹈中膝部的颤膝动律是要求连续进行小而快速的颤膝,并要求具有弹性,屈伸动律是要求连续不断且有韧性。而维吾尔族舞蹈中的膝部动律是要求连续地颤动和在动作连接过程中膝盖要有瞬间的微颤。藏族与维吾尔族舞蹈中膝盖的连续颤动也是有所差别的,藏族舞蹈中的连续颤动讲究的是碎而快,而维吾尔族舞蹈中连续颤动讲究的是匀速,颤动的频率要比藏族的低。傣族舞蹈中的膝部屈伸动律与藏族舞蹈中连续柔韧的特点也不同,傣族舞蹈要求下蹲的速度要慢,而蹲起的速度要快,并带动小腿做后踢,形成了慢蹲快起的膝部屈伸动律。由此可见,学生在模仿老师示范的舞蹈动律过程中,要学会区分不同舞种之间动律的不同特点。

(三)人物情感

舞蹈叙事抒情的功能是通过塑造具象的人物来实现的,肢体动作塑造出了人物形象的外在特点,人物情感则是塑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赋予舞蹈形象的生命力,使得舞者塑造出的人物更真实、更鲜活。因此,在舞蹈教学中,人物情感的把握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情感,才能使得舞蹈形象更贴近于现实人物,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例如舞蹈《孔乙己》中,丰富的情感表达让观众体会到了孔乙己的“疯魔”。舞蹈《落日》中,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让观众体会到了风尘女子的爱恨情仇及家庭变故,是如何一步步将其推向死亡,引发了观众无限的惋惜,了解了社会变革下人们无助的生活状态。

舞蹈中的情感具有虚拟和真实两种特质,虚拟是因为舞蹈中的人物情感并不代表舞者真实的情感感受,而是顺应作品表演的需要调整出的情感状态。真实性是因为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不再是平时的自己,而是转变成了舞蹈作品中的人物,舞者的一颦一笑都代表着舞蹈形象的情感表现,是人物形象基于舞蹈场景下真实的情感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舞蹈情感又是人物当时当刻的真实情感流露。在舞蹈中,人物情感的表达需要依托肢体动作、面部表情、音乐、道具、舞美等多种方式,所以在模仿老师示范的情感状态时,要多方面地观察,尤其是面部表情。人的情感状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动作和表情,例如生气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跺脚和摆动身体,表情则是会呈现出懊恼的样子;哭泣时身体会抽搐,会眉眼低垂流眼泪等。所以,在模仿动作的同时还要学会融入人物情感,同时再把面部表情加上,这个时候的人物情感模仿就会具有质感。当然,人物情感的模仿是有难度的,需要自己不断地自我琢磨,真正地将自己的身份转化成舞蹈形象,从而使得自己模仿的情感变成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将人物情感成功地表现出来。

(四)道具运用

道具是舞蹈艺术中一个特别的存在,受到舞蹈表演内容的需要,道具可以是任何一种东西,例如桌子、椅子、扇子、纱绸等。五花八门的道具运用,丰富了舞蹈的表演形式,提高了舞蹈的技艺性和观赏性,甚至成为舞蹈的特色和标志。例如中国古典舞中的水袖、维吾尔族舞蹈中的酒盅、朝鲜族舞蹈中的象帽、东北秧歌中的手绢等,都是该舞种特有的道具,是其标志性的产物。在舞蹈教学中,学习道具的使用不是简单地握在手里舞动就可以,而是涉及大量的技巧性内容,这些技巧是需要长年累月的不断练习才能完全掌握的。例如中国古典舞中的剑舞,剑的使用有剑花、挂剑、刺剑等多种技巧,学生在学习这些技巧的时候要注意道具的运动方式和轨迹,以及完成动作时的发力方式,否则不仅不能顺畅地使用道具达到表演的效果,还容易伤到自己。

道具作为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特殊元素,在提高肢体动作观赏性的同时,也是人物情感表达的载体。例如舞蹈《翻身农奴把歌唱》中,表现了藏族人民和平解放之后内心的喜悦之情,那飘扬舞动的水袖就像他们的内心一样,抑制不住地高涨,他们欢呼雀跃,满场飞扬的水袖将人物内心激动的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所以,在模仿舞蹈道具运用的过程中,要将自己的情感也融入道具动作中。

三、模仿力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模仿教师所教授的舞蹈,并且在学生们模仿的过程中告诉他们如何模仿,教师从开始教学的那一刻起就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模仿才能,对于学生的无意识差错要及时指出并敦促修正,才能将模仿的优点和作用充分释放出来。

在舞蹈教学中,学生们通过模仿教师的动作肢体去学习舞蹈,在仔细观察、琢磨、分析后,经过教师的提醒和纠正,从而掌握相应的模仿能力。学生们具备模仿意识后,每当接触新的舞种或者新的舞蹈元素时,之前积累的这种模仿能力就会发挥作用,大脑会及时判断其中的一些动作是怎么样的或者有没有与之前的内容存在相似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对舞蹈专业知识的吸收,使得学生快速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基本元素时,教师讲解完提沉元素的要点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指示从尾椎发力,一节节地带动整个上半身并使之立起,然后通过胸部呼气再一节节地沉下去,这种模仿成果会贯穿于中国古典舞学习中,在今后学习古典舞组合时,如穿手、旁提、揉球等等,提沉元素就会伴随着学生的每一次呼吸,进而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舞蹈教学中的模仿行为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力。舞蹈艺术教育是一种培育人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学生通过舞蹈艺术实践活动能够获得审美认知能力,实现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在舞蹈教学中,教师所示范的舞蹈动作以及姿态一定是具有艺术审美性的,学生通过欣赏和模仿教师的形体姿态、表情及眼神,从而获得审美熏陶,并了解舞蹈训练的审美性,长此以往养成良好的审美行为习惯,最终深化学生对美的认知与感受。

在舞蹈剧目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模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自然形象等艺术形象,其自身的审美感受能力得到提升,如从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的片段《渔光曲》中可以感受到20 世纪四五十年代老上海弄堂里晨光烟火气的静谧美好时光以及江南女子的柔美知性;从舞剧《只此青绿》中感受到北宋时期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山峦之险,宛若进入了王希孟的绘画世界;从蒙古族传统群舞《奔腾》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骏马在草原上的无拘无束以及牧民们自由、闲适的生活图景。

学生从舞蹈艺术作品中增进对舞蹈艺术作品材料的感知以及对舞蹈作品表现形式的理解,持续获取审美感知经验,感受美与丑、善与恶,并通过舞蹈表演培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才能。

四、结论

模仿是教与学的自觉行为,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手段,它贯穿于舞蹈学习的各个阶段。随着学生舞蹈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模仿也应该遵循渐进的原则,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地有序进行,最终达到突破自我、创新自我的目标。学生唯有通过持续不断地锻炼,带着思考去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创新,才能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

猜你喜欢
动律膝部藏族
居家运动——膝部练习(高级篇)
The Light Inside
居家运动——膝部练习(中级篇)
居家运动——膝部练习(初级篇)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演变》《藏族少女》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评《Smoke》
藏族舞基本动律的教学绝招
膝盖美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