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红色教育新样式

2023-12-18 01:50虞圣姬 江莉
教育界·A 2023年33期
关键词:红色教育项目化学习小学语文

虞圣姬 江莉

【摘要】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传承好红色基因,文章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探究在有计划、有层次、有重点的项目化学习体验中,开发小学语文红色教育的新样式。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小学语文;红色教育

作者简介:虞圣姬(1990—),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江莉(1992—),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红色教育题材的文本比较常见。诸多单元以红色教育为人文要素开展单元统整教学。譬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见,统编版语文教材是富有特色的红色教育样式研究样本。

一、小学语文红色教育项目化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化学习立足于主问题,并以主问题为基础对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和深入学习。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实现从学习者到创新者、从阅读者到实践者的跨越。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也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课本红色题材的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离比较遥远。受制于客观条件,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了解有限。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但是,他们在自主学习意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红色教育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项目化学习鼓励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实践水平等方面作为重点。与此同时,教师需要以目标为指导,以任务为驱动,以体验为方法,以系统化、层次化的学习任务为抓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红色题材的课文。教师以单元为整体,组织学生开展单元项目化学习,对落实红色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红色教育项目化学习实施的“三步走”

从理论层面来看,项目化学习涉及四个要素:一是学习目标;二是驱动性任务;三是学习形式;四是学习评价。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红色教育题材的文本类型多样,有古诗、现代诗、记叙文等。教师将红色教育题材的课文以单元学习任务群的方式进行串联,可以让红色文化教育更有实效性。

(一)第一步:设计单元学习目标

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具体而言,教师要让学生理清已经掌握的知识、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及应该如何获取知识。

教师要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与项目学习的主题相结合,提炼出一个或几个有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1]。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其中的课文包括《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难忘的一课》《延安,我把你追寻》等。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理解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深入解读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识。上述课文题材不同,时期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化学习教学范例。

笔者基于项目化学习,梳理了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整体学习目标、关注角度、驱动任务、学习形式、红色基因等要素(如表1所示)。

(二)第二步: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

笔者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路径,以内在驱动力为抓手,探索本單元的学习支架。

1.由“一”到“类”的边塞诗初探

边塞诗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较远的距离。因此,学生理解边塞诗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基于学生的基本情况寻找突破口,丰富学生的认知。

例如,《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这种互文的手法对学生而言非常陌生,但是诗中的“月”却是学生熟知的事物。笔者借助“月”这个意象,便能引导学生突破诗歌的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以“月”为关键词,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鼓励学生联想包含“月”的诗句。有的学生联想到:“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有的学生联想到:“愿为出海月,不做归山云。”有的学生联想到:“月斜空碧合,河汉几时生。”还有的学生联想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笔者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体会“月”在古诗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月”营造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借助笔者搭建的学习支架,想象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理解了“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体会到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

类似于“月”这样的边塞诗中常见景物,如“楼兰”“刀”“铁骑”等,教师均可用这种项目化的拓展学习加深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具体形象地认识陌生的知识点。此外,教师可以搭建支架,连接学生的旧知和新知,帮助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实现有效学习。

2.由“人”到“情”的人物形象感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难忘的一课》等作品均是结合人物和事件进行叙述的。笔者充分借助教材内外的相关资料,将周恩来、梅兰芳以及年轻的台湾教师的家国情怀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出来,这是突破此类课文重难点的有效途径之一[2]。在教学这三篇课文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阅网络、书籍等方式,搜集相关的人物介绍、代表事迹,初步了解人物形象。在阅读课文的环节中,笔者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感受人物形象上。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首先,笔者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讲的第一件事—魏校长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次,笔者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讲的第二件事—周恩来看见中国人遭受外国人的欺辱,却无力反击。最后,笔者引导学生从这两件事中分析周恩来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品质。这样,学生能够全面地感知周恩来的人物形象,了解周恩来的爱国情怀。

以《梅兰芳蓄须》为例。首先,笔者引导学生梳理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呈现出梅兰芳深居简出—蓄须明志—变卖房产—打针装病的行为。其次,笔者引导学生了解梅兰芳在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逐渐了解梅兰芳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体会梅兰芳令人敬佩的民族气节。

以《难忘的一课》为例。笔者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年轻的台湾教师用粉笔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的认真和吃力,以及他一遍一遍地带着孩子们读这句话时的严肃和认真。学生通过这两个情景,体会到这位教师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笔者搭建欣赏人物形象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愛国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涵。

3.从延安到苏州的红色精神探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诗歌比较容易理解。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拓展式红色教育活动。具体而言,学生可通过实地探访、查询资料、询问家长等多种形式,了解苏州本地的红色精神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学生可自主创作诗歌《苏州,我把你追寻》。这样的拓展式红色教育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第三步:内化红色精神

红色教育不能仅停留于课堂之内,而需要渗透到学生的生活点滴之中。教师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红色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内化红色精神。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立足于当下,落实“双减”政策,适当提高拓展类作业、实践类作业、创意类作业的比重。在“双减”的大背景下,项目化学习的探究性作业符合减负增效的要求,体现了小学语文作业的实用性。教师应该以语文课堂为依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本地的地域特色,将红色教育渗透在项目化学习的探究性作业中。

笔者纵观本单元的内容,以单元语文要素为主线,以探寻课文中的家国情为目标,设计一系列的作业。首先,作业要关注对爱国人物的感知;其次,作业要关注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最后,作业要关注实践(如图1所示)。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红色教育,需要教师发掘教材单元文本的特征及价值,关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步骤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在增强学生爱国情感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项目化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红色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内外的红色资源,将项目化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深化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的血脉,让小学语文红色教育实践出更多的新样式。

【参考文献】

[1]蒋清锋.“资料助学”在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建设,2021(10):12-15.

[2]施海燕.基于统编教材的项目化学习研究:以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节日”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5):42-46.

猜你喜欢
红色教育项目化学习小学语文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对“红色教育”回归本位的思考
论徐特立思想从“教育救国”到“红色教育”的转变
发挥红色教育阵地优势拓宽思想政治工作平台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