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企业实践教学创新与实践

2023-12-20 12:46魏荣王春宁陶必芝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2期
关键词:职务校企岗位

魏荣 王春宁 陶必芝

[摘           要]  以培养建筑一线基层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聚焦岗位职务能力需求,构建“两主体、三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整合和驱动校企资源向目标聚合。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组建基于知识和利益共享的双导师协同育人团队,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提供保障;立足企业岗位考核要求,校企协同搭建“教、学、评”多元评价主体联动的“双标准”考核评价框架,强化过程考核评价反馈,全面反映企业实践教学双主体人才培养特性和成果,实现校企“共建、共管、共育、共融、共赢”。

[关    键   词]  岗位职务能力;实践教学体系;产教融合;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2-0089-04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企业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职业院校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2019年6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课程设置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要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2]2020年1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将“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统一为“岗位实习”,并强调“学生实习的本质是教学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探索大三学生企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企业实践教学方法、完善企业实践教学标准、整合校企双方资源、保障企业实践教学实施、强化校企协同育人能力,已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突破口。

面对国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校企资源无法有效统筹协调,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两张皮”,产教融合浅表化,校企双主体育人浮泛化等问题,[3]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以下简称碧职院)利用企业办校、校企产权一致的优势,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需求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三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大三学生“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是碧职院建工专业培养“德技兼备、高薪就业的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实施“三段递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改革的重要教学环节。

一、聚焦专业岗位能力需求,构建“两主体、三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企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建筑行业是典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生产主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价值取向是“满足企业岗位用人需求”。[4]分析建筑业岗位情况、结合学院自身特点,碧职院建工专业把培养目标从宽泛的职业面向领域聚焦到具体的专业岗位职务,把能力培养聚焦到胜任基层一线施工主管、质量主管、安全主管、资料主管以及机器人施工主管等具体岗位的职务能力,将“满足职业岗位用人需求”转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能革新”。通过企业走访、问卷调查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研讨,总结提炼8个典型工作任务、56个岗位职务能力点。

在理清岗位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建工专业利用企业办校特点,有机融合创新传统“师带徒”和“企业课堂”两种培养制度,探索构建了“双主体、三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如企业实践基地运行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和企业兼职教师发展激励制度等。

(二)发挥企业家权威领导作用,搭建“双主体”人才共育平台

“双主体”是指学校、企业两个主体。碧职院利用学校、企业产权本质一致优势,成立以碧桂园集团联席主席为理事长、集团分管人力资源副总裁和学院院长为执行理事长的“校企共同办学理事会”,将校企共育人才提升到集团战略层面,形成权威的领导核心。[5]理事会从战略层面牵头制定了一系列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制度文件,并对旗下公司实行制度化推行和考核,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有效整合和驱动资源向目标聚合。

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是“两主体”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由“校企共同办学理事会”直接牵头搭建校企共育、岗学合一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集团内部发文,在制度上约束规范集团各子公司资源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保障各环节、各流程、各参与主体各司其职,各就其位,使实践教学培养制度性细节落地,共同推动大三学生企业实践教学活动层层落实、有序运行。

(三)基于岗位能力个性化发展,构建“三层次”岗位职务提升平台

学生以企业“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实践教学活动,校企根据不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发展差异性,实施“三层次”岗位职务能力培養,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更好地进步与发展。

第一层次:在实践培养初期,学生主要在施工员、测量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机器人应用工程师助理等员级岗位。通过岗位工作学习使学生能够发现本工作团队在工作中的错误和技术问题,并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第二层次:经过员级岗位培养后,部分学习能力强、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转岗到施工、测量、质量、安全、资料、机器人施工等主管岗位。学生作为见习主管,学习掌握岗位职务的工作范围、工作规律和目标要求,认真履行岗位工作职责,逐步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参与施工项目专项工作策划、计划安排、组织实施、人员调配、团队管理、质量管控等,培养学生成为企业新生骨干力量。

第三层次:企业基层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岗位竞聘。通过半年见习主管岗位的锻炼,对品学兼优、工作表现突出、有培养潜力的优秀学生采取项目部推荐、区域选拔、总公司公开竞聘的形式开展主管岗位竞聘。竞聘成功的学生与企业正式签订主管岗位聘任书,为学生毕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与锻炼平台。

通过对近四年建工专业毕业生基本情况统计:学生在企业实践培养阶段由员级转岗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占比达83%,岗位竞聘获聘主管岗学生共计42人(占比10.8%);毕业生初次就业选择在实践企业就业占比80%(见文末表1)。截至2021年12月最新统计,四届毕业生在岗率依旧保持在76%左右,其中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占比78.9%。调研充分说明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生产实践、分层分流选拔培养,充分满足企业经济效益和人才储备需求。同时参与专业大三实践教学培养的企业也由2016年2家发展到2022年7家,校企形成良性互动循环。

(四)聚焦岗位能力共性化需求,形成“四模块”岗位课程体系

岗位职务不同,工作任务、能力需求不同。聚焦施工、测量、机器人应用等岗位职务工作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形成“四模块”岗位课程体系,集中讲授、1对1指导与现场实践交叉进行,保障实践教学培养质量,具体岗位课程模块安排见表2。

岗位职务能力提升(一)、(二)课程模块将“生产经营”与“教育教学”融合,要求学生在企业指导教师1对1的指导下能够运用专业技术标准、规范开展技术工作,使学生在岗位实践中消化专业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强化岗位技能,实现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的融合对接。同时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岗位责任感、安全意识、规范意识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为解决学生企业实践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困惑,强化学习过程的重难點,实现查漏补缺和岗位能力升华,校企协作开设每学年4次,每次3天,共计90学时的企业实践共性问题解析课程。通过阶段性对学生、企业指导教师、企业领导开展调研,了解学生企业实践学习期间存在的共性问题或专业岗位欠缺的专业知识、素养及能力,确定企业实践共性问题解析课程授课内容,并邀请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技术、管理人员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答疑、培训,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实现良性循环学习。

毕业设计与答辩是对所学专业岗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全面考核。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岗位职务工作实际,以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设计作品,阐述改进某项技术或某项工作的观点、路径和方法,编制专业技术管理方案,使学生具有岗位职务工作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发挥企业办学优势,构建校企“双导师”协同育人团队

(一)完善协同育人制度,明确校企导师育人职责

为确保企业实践教学顺利实施,校企合作搭建协同育人平台,规范完善协同育人制度,形成了“双主体、双导师”三级组织管理架构。按照“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层级推进”明确了一级企业、专业教学部职责,二级驻企业教师、企业对接负责人,三级企业兼职教师、专业教师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打造了一个强技能、严管理、懂教学、优势互补的“双导师”协同育人团队,并形成稳定的互动关系。

专业主任、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总经理担任实践教学组长综合考量校企需求,对涉及实践教学运行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措施,对教学过程中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商讨,如制定与学生企业实践岗位相对应的实践能力培养实施方案,与岗位相对应的培养内容模块、教学形式、考核评价、教师队伍、生活补助以及组织研究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突发问题等。

学院和企业各选派一位副组长作为校企实践培养衔接桥梁,负责企业实践教学日常工作协调、组织,企业实践共性问题解析(集中授课)、课程共性问题收集整理、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以及“三方协议”签订等,协助组长总结、考核企业实践计划的执行落实情况,确保大三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培养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扎实推进。

将企业实践育人工作分解细化落实到过程。在企业真实岗位环境下按1对1(即1名企业导师指导1名学生)比例配置选派5年以上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主管、经理,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指导;校内专业教师按照“一对多”的形式(即1名校内专业教师6~8名学生)加强学生企业实践信息的跟踪管理,如周记评阅、企业巡回检查及指导教师沟通交流等,及时了解学生岗位工作内容、实践进展以及思想动态,加强过程监督,确保实践教学培养贯彻执行。

(二)建立导师培训机制,突出企业导师重要作用

落实学院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目标,充分发挥企业导师在学生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院有计划、分批次、系统性地对企业指导教师进行为期2~3天的培训。由学院院长、书记对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导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碧职院办学思路、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三段递进”教学组织实施以及导师制育人等进行介绍和解读;教学副院长、教务处对“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和任务,企业导师在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中的工作要点、难点等进行全面介绍和深入分析,并对企业导师工作流程、工作方法等从实际执行层面进行详细指导。

(三)强化企业制度导引,保障企业教师切身利益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育的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培养是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并有效传承技能、知识的有效途径。为充分发挥企业导师在培养学生专业岗位职务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合作企业(单位)、企业员工、学院教师参与“三段递进”人才培养改革,校企共同制定了企业兼职教师、岗位导师教学培训及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遴选、激励制度。对企业实践学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校企指导教师、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企业、相关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集团公开表彰,为参与企业实践培养的企业指导教师个人发展、社会声誉与地位的提升提供更多机会,保障企业指导教师的切身利益。

三、坚持德技并修育人为本,构建多元多维多方位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

(一)立足企业岗位考核要求,搭建“双标准”考核评价框架

立足企业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培养,将企业岗位考核标准与学校学分考核相结合,校企协同搭建了“教、学、评”多元评价主体联动的“双标准”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框架(见图1)。

实践考核评价框架构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双导师协作培养、优势互补。指导教师对学生专业岗位知識、能力、素质进行考核评价;专业、企业根据指导教师考核评价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和岗位职务聘任。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态度、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反馈;专业、企业根据学生评价、学生培养成效对指导教师评优评先、公开表彰以及经济性绩效奖励。

(二)细化考核评价指标,注重过程考核评价反馈

以四个模块课程教学为考核评价载体,结合三个层次人才选拔要求,明确了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流程、评价阶段和频次。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细化、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形成契合课程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引导各参与主体履职尽责、协同配合,以保证实践培养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性,全面反映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各项工作特性和成果。[6]

对标企业岗位职务、岗位工作职责、职业标准,关注学生过程性、实时的发展状况。在考核评价过程中强调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考核。[7]将个体进入工作岗位的胜任岗位工作能力作为主要考核评价指标,同时将学生未来职业升迁和发展的“软”素质,诸如文化认同、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吃苦耐劳、创新精神、个体社会适应性等纳入考核评价指标,深度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阶段性评价结束后,将个体、总体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或设置为企业实践共性问题解析(集中授课)教学内容进行培训强化,通过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实践,查漏补缺。

发挥企业办学主体地位、深化企业“参与办学”改革,既是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明确要求,又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要求。碧职院建工专业基于岗位职务能力为导向的企业实践教学将教学内容和培养过程与专业岗位职务工作标准和工作过程对接。突出企业家在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中的理念引领、主体责任,有效地整合驱动各方资源参与人才培养,从全局上形成校企“共建、共管、共育、共融、共赢”[8],适合企业生产需要,符合职业教育需求,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04-20)[2022-06-02].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204/04266548708f44afb467500e809aa9cf. s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9-06-11.

[3]陈小娟,樊明成,黄崴.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诉求、困境、成因及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4):123-127.

[4]李海东,黄文伟.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2021(2):103-108.

[5]刘惠坚.大企业主动成为产教融合引擎[N].中国教育报,2021-05-27(8).

[6]王莹,雷引周,侯党社.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39):120-123.

[7]陈小飞,周悟.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新模式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20,36(11):68-75.

[8]郭静,吴飞,吴敏启.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校企协同管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8):45-49.

①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阶段性研究成果(GSPZYQ2021008);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类人才项目“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背景下大三学生企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2021WQNCX298)。

作者简介:魏荣(1987—),女,汉族,甘肃金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结构工程及职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职务校企岗位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青海省人民政府职务任免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职务任免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职务任免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职务任免通知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