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之规律探析

2023-12-22 10:18刘彩红
学理论·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

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史中,理论创新持续开花结果,形成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对时代课题给予积极响应的智慧结晶,不断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智慧、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等规律,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成果提供根本遵循和指南。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规律探析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6-0078-03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探索出一系列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深化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和升华,不仅能够科学理解和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更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提供理论层面的前进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领导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任务,是因为我们党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理论精髓,并且将这一理论开创性地应用于中国具体实践中,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一脉相承并不断与时俱进。可以说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记录史,不断推进理论创造、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已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中国的革命、改革、建设等,并且不断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克服了以往旧哲学的缺陷,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阐述,告诉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催生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分析阐明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理论,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的价值目标。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实践中牢牢贯彻“两个结合”,一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不断超越自身和进行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两个结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做了详细阐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而实践又是具体的、感性的、复杂的、丰富的,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实践必须结合中国具体的实践特点,在中国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脱离了实际,理论也就失去了意义。1930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主义需要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这一思想认识是我们党的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长期实践中用血的代价换来的,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智慧结晶,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不同时期国内外形势,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各时期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一系列成功。另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魂和根,“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华历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在理论创新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形成了具有中国理论风格、语言特色等的创新理论。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古为今用”,并对古人“实事求是”进行改造,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方法和路线;邓小平同志以“小康社会”表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泽民同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纲领中写入“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等内容;胡锦涛同志则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赋予时代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便是“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注重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如,把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和理念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义利观、新型外交关系中的“和而不同”,使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念“德治”与“法治”得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还强调了二者的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进创新理论体系中”。此外,他还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含非常丰富的优秀因子,这些因子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中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应用并形成新理论新思想,不断突破理论创新的瓶颈,发挥新时代理论思想优势为实践指路。

找到结合点或契合点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关键突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印发了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任人唯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等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点不谋而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和契合点。可见,尽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同来源,但彼此存在的契合性较高。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实践动力:回答时代课题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过程本质是不断回应时代课题、解决时代课题的过程。时代课题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也是由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不同时代主要矛盾决定了不同时代重大的实践课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力量、道路、方向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策和路线,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在社会主义改革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为重大实践课题,主要矛盾仍然是落后的生產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当时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进行科学研判,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系列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重新界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道路、力量等理论内容被系统地提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中国实现了由贫穷走向富裕的飞跃;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时代课题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那就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课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交答案。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指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改善,财富不断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原则、动力、道路、内容等必须要用新思想、新理论系统进行回答,这也成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

三、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智慧源泉:人民群众的创造

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的创新是在不断汲取人民的智慧中不断发展的。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回顾历史可知凡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制定的正确的任务、政策,以及形成的良好工作作风,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密切联系群众,与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而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及工作作风,特别是在革命时期出现“左”和右的错误路线等,都是脱离群众的。只有在群众的实践中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政策,形成正确的理论。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1978年,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是中国农民实践的伟大创造,成为改革开放的实践起点,是改革开放后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邓小平同志指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无论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我们的各项工作实践要走好群众路线,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也要走好群众路线,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

四、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

理论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丰富完善的过程,由许多新理念、新观点、新想法逐步深化、体系化、系统化的过程,从观点的提出到体系的形成以及逻辑结构的搭建等就是体系化、系统化的过程,标志着理论不断完善和走向成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就具有深刻的学理性和完备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之间有著内在的必然联系,不是孤立的、零散的,也不是碎片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的依据和方法,特别是其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实现了哲学发展史的历史性飞跃,以往哲学史上所有的哲学家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的,马克思第一次建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同时马克思另一大发现就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这两个学说对资本主义从最微小的元素——商品进行分析进而指出其固有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最终得出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科学结论,形成具有深刻的学理性和科学性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也是不断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首先,在实践中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都特别重视和强调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和价值。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共同的理论来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理解和学习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的思想。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是理论系统化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包括了革命的指导思想、性质、动力、道路、前途等一系列的思想体系;邓小平理论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动力、道路、内容等完整的理论体系;进入新时代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方向、道路、内容、动力等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做出了全面回答,提出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原创性贡献,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得以续写,在21世纪世界焕发出马克思主义新生的力量,让马克思主义的活力迸发,说服力更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都以全新的视野加强理解和深化,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创新成果。其中“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基本涵盖了这一思想的全部内容,在新时代道路上必须长期坚持并随着实践应用而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主题、严密的逻辑、丰富的内涵,是内在统一且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实践检验的理论体系。整个体系是围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和任务展开的,从空间范围看,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方面,内涵丰富,包括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生态、党的建设等等各方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长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上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总体战略等给予深刻回答;从发展的视角看,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方向、主体等等。这个科学的体系背后是有深厚的学理支撑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始终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从人民的利益和权益出发,掌握“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总结新时代伟大斗争实践经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深刻理解和把握。不断深化理论研究和内容阐释,尤其要重点研究阐释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的原理性成果,才能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党的建设规律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贯彻,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掌握其中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加深对其系统性和学理性的探究和分析。此外还要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原原本本地学习,学深悟透,更重要的是把握渗透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总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形成了许多规律,这些规律需要我们在不断深化学习中把握和挖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探寻和认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J].吉林人大,2023(7).

[2]王让新.新征程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依据、途径和遵循[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22(6).

[3]邸乘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J].党政研究,2023(2).

(责任编辑:田 苗)

收稿日期:2023-09-06

作者简介:刘彩红,讲师,教研室主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