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素养发展的“生问课堂”

2023-12-25 08:22顾志能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意识素养

顾志能

“生问课堂”是笔者带领团队持续研究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生问课堂”,可理解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课堂”,也隐含了“生长问题意识的课堂”之意。其主要特点是,在课堂上,教师依托一定的材料,把握合适的时机,采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使他们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课堂上的问题要由学生提出,课堂的推进要依靠学生提出的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这种模式显然更具挑战性,可能会引发教师的疑虑——教师提问能更精确和高效地把控课堂进程,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充满挑战性的课堂模式呢?这得从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育人目标谈起。

众所周知,我国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各个领域都需要大量具备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即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具备强大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够看到他人看不到的问题,提出他人想不到的问题。这种思维不是天生的,需要从义务教育阶段(甚至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和训练。数学学科中的每一个内容都包含了思维的元素,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因此,数学课堂自然而然地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场所。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问课堂”明确体现了“培养创新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在以核心素养发展为数学课程目标的新形势下,这种模式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

可以想象,如果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学生就会提出“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还可以怎么样?”等带有强烈的质疑性、批判性特征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将推动学习从表面层次向深层次发展——学生需要深入地剖析原因、探究原理、拓展方法。课堂由此会形成充满探究式学习的氛围,学生就能在深度探究的过程中进行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如分析、比较、综合和推理,获得多种素养的发展。

本辑的“生问课堂”课例将会清晰地呈现相应的教学效果。例如,“分数与除法”一课,学生提出的问题“被除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也有这样的规律吗?”使课堂走向了完全归纳推理,实现了培养学生推理意识的目标;“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学生提出的“所有的比例都这样吗?”和“为什么?”两个问题,促进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交融,增加了学习的深度;“运算律总复习”一课,学生提出的“为什么有的叫定律,有的叫性質?”等问题,使教学指向推理意识、符号意识的感悟与提升。这三个课例,素养目标体现清晰,达成度较高,可以称之为“是指向了素养发展的创新的课堂”。

要特别说明的是,本辑中的三个课例,有一个共同的素养目标——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这在某种程度上很好地诠释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什么要将推理意识作为数学思维的主要表现。这也告诉我们,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堂应关注和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推理元素,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培养,以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目标。笔者带领团队开展的“生问课堂”教学研究,正是朝着这个有意义的目标努力。

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全面展开的历史时刻,每位数学教师都应切实提升育人理念,积极优化教学行为,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内外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本组文章系浙江省教研课题“小学数学以问引学课堂教学模式之实践研究”(立项编号G18129)的成果之一。】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意识素养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