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问,让课堂绽放亮丽光彩

2023-12-25 08:22俞杰伍雪梅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总复习创新意识

俞杰 伍雪梅

[摘 要]对于“运算律总复习”一课,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以“生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借助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经历提问、验证、推理、计算、编题等学习活动,感受运算律和运算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素养,使原本单调乏味的复习课散发出引人注目的光彩。

[关键词]运算律;总复习;生问;推理意识;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9-0009-04

【课前之思】

“运算律总复习”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旨在回顾并整理小学阶段所学的运算定律,目标是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和总结所学的运算规则,并熟练应用这些规则进行计算。这一课常见的教学思路是先集中梳理知识,再进行相应的练习。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环节清晰、流程顺畅,但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深度思考的机会有限,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学习过程平淡乏味,学习内容缺乏新意,难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刻思考。那么,在教学“运算律总复习”时,如何进行创新和突破呢?

首先,分析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惑。在教材中,需要学生填写的表格只有加法和乘法的五个运算律(如图1)。填写后,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减法和除法没有相应的运算律?也许教师会引导学生回忆减法的运算性质以及除法的运算性质,但这样学生的疑问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为什么加法和乘法的称为“定律”,而减法和除法的称为“性质”?

其次,对某所学校162名六年级学生进行前测后,笔者发现,60%以上的学生确实有“为什么减法和除法没有相应的运算律?”这样的疑问。在课堂实践中也发现,只要教师稍作引导,许多学生就能意识到并提出“为什么加法和乘法的称为‘定律,而减法和除法的称为‘性质?”这类疑问。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能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在本课中抓住并加强学生内心的疑问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目标。

最后,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也突显本课另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即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在学习某个除法运算性质时,学生需要先运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转化,然后根据乘法运算律进行解释(有时还需要进行乘法运算律的变形),最终找到性质和定律之间的联系。整个过程需要严密而清晰的思维,涉及数学符号的推导,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

基于以上思考和发现,笔者将“生问课堂”模式应用于本课,在保持复习课基本模式“知识唤醒、梳理、结构化,查漏补缺、巩固强化,适度提升、合理拓展”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参与提问、验证、推理、计算、编题等学习活动,使他们进一步领悟运算律与运算性质之间的联系,增强运算能力、探究能力和提问能力,同时发展推理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原本单调乏味的复习课焕发新的魅力。

【课堂实践】

一、回顾旧知,唤醒经验

师:大家学习过哪些运算律,还记得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记录,形成知识整体结构图,如图2)

[设计意图:口答、板书等方式,可快速地唤醒学生已有经验;按加、减、乘、除的顺序进行梳理并呈现,既让学生对运算律的整体结构有清晰的印象,也为后面开展“生问课堂”准备好学习材料。]

二、查漏补缺,巩固知识

1.呈现答题情况

师:课前大家都做过一份前测题,现在一起来看看答题情况吧。(出示图3)

2.分析错误原因

师:我们先来看正确率最低的第④题。大家猜一猜,做错的同学是怎么想的?

师(出示图4):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

生1:这只是在凑数字约分。

生2:他想用乘法分配律,但这个式子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

師:简便运算一定要有依据。可以把17×19当作一个整体,分别与两个分数相乘再相加。

师(出示图5):第⑤题可以这样做吗?

生3:这样做不对,因为除法中没有“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除以两个数之后的和”这样的运算性质。

生4:肯定不对。因为按照正常的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的加法,再算除法,结果根本不是12。

……

(师生互动,再次明确简便运算的依据。学生自主订正)

[设计意图:教师以前测的形式了解学情,精选六道学生最易出错的习题,为课堂上的精准教学提供了依据。通过深入分析,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填补空白,并巩固已学。此外,这样能让学生对运算律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三、生问引学,深入探究

1.板书提醒,引发生问

师:刚才我们用了黑板上的这些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来进行简便计算,现在请大家再仔细地看一看它们,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生1:为什么加法和乘法的叫运算律,而减法和除法的叫运算性质?

师:生1提的问题还可以怎么描述?

生2:为什么加法和乘法后面都是“律”,而减法和除法后面都是“性质”?

师:也就是定律和性质有什么不同。这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好问题。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3:除法到底有没有分配律?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

生3:因为乘法有分配律,所以我就想除法会不会也有分配律。

师:这也是一个好问题!

生4:除了黑板上写的,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师:你很善于思考,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

[设计意图:在梳理环节,教师有意将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分类呈现,上下左右“不对称”的信息(如上为定律下为性质,其中定律乘法有三个,性质除法有两个),是刺激学生观察、比较、生疑的有效材料。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感受提问的方法,既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又促使学生展开深度探究。]

2.有序探究,深入感悟

生5:我觉得有除法分配律,因为(a+b)÷c=a÷c+b÷c。

师:你说的这个除法分配律,跟乘法中的某个运算律有关,看得出来吗?先自主探究,再与同桌交流。

生6:我把除法转化为乘法,发现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如图6)

生7:这个除法分配律就相当于乘法分配律,只不过乘的是[1c]。

师:是的,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所以除法运算可以转化为乘法来分析。你们讲的除法分配律,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解释,所以我们不再把它称为运算律,而是称为运算性质。它就是除法的又一个运算性质。

师: a÷b÷c=a÷c÷b和a÷b÷c=a÷(b×c)这两个除法运算性质,会不会也和哪个乘法运算律有关?该怎么解释呢?小组合作探究,并把推导的过程记录下来。

师:这两个除法运算性质与乘法运算律的关联是,一个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释,另一个可以用乘法结合律来解释。(出示图7)

3.教师引导,学生释问

师:除法的运算性质都可以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解释。猜一猜,减法的两个运算性质可以用什么进行解释?

生8:加法运算律。

师:是的,你们到了初中就会知道,减法都能转化为加法来思考,所以用加法的两个运算律就可以解释减法的运算性质了。

师:现在你知道除法和减法的为什么都叫运算性质了吗?

生9:因为它们都可以用运算律来解释。

生10:这些性质都是通过运算定律推导得到的。

师:定律是最基本的原理,而用这些基本原理可以解释的运算规律,就不再叫什么定律,而叫作性质。简单地说,运算性质都可以用运算律推导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分步探究除法的运算性质,让学生较好地理解除法运算性质和乘法运算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认识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运算性质的关联,从而解决之前提出的问题。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开展推理的过程,更是知识实现结构化的过程。]

四、灵活运用,提升能力

师:还剩一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律或运算性质?我给出一道练习题,大家边做边思考吧。

出示练习题:在□里填数,在○里填运算符号,使得算式可以简便计算。

(对于每一种填法,教师都要求學生介绍简算的依据。常见的填法有[103]×2.5×0.4、[103]÷2.5÷0.4、[103]-2.5-0.5等。教师借助[103]×2.5÷[103]、[103]-2.5+[23]之类的 “非典型”填法引出新的运算性质,如a×b÷c=a÷c×b、a-b+c=a+c-b等。)

[设计意图:此题形式简单,答案开放,解题时不但要充分考虑运算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有较好的数感来保证运算简便,是对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依托算式引出新的运算性质,学生既能顺利解决问题,又能感受到运算性质的丰富。]

【课后有感】

“运算律总复习”这一课的设计实现了高度的实效和创新。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反思,最成功的部分就是合理引入和有效引导“生问”,这让本课的教学具有鲜明的亮点。

一、生问,让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如前所述,传统的“运算律总复习”通常由教师主导知识梳理和题目练习,形式机械、内容单调,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然而,将“生问”引入课堂,课堂氛围就会发生明显改变: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思考,自发地参与探究。这一变化的原因显而易见;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得到教师的关注,还被记录在黑板上,成为课堂研究的内容;学生自行探究这些问题,通过交流和讨论,获得属于自己的理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始终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进行思考和探究。

二、生问,让学习活动深度发生

本课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学生之前已学过,因此,复习时如果仅限于记忆和熟练运用,学习将停留在表面层次——没有充分思考,也没有新的收获。然而,引入“生问”环节后,学生提出了具有深度的数学问题(例如定律和性质之间的区别),这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由此,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如比较、分析和推理等得以展开,学生开始理解运算律和运算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了更为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这一过程使得课堂呈现深度学习的迷人特质。

三、生问,让素养提升清晰可见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掌握,还包括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在本课中,笔者有意创设数学情境(例如,通过结构化呈现运算定律和性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和思考,并提出一系列有深度的数学问题。这些“生问”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创新意识。同样,在“定律和性质有什么不同”的问题驱动下,学生积极参与了字母表达式的转化和比较,实现了对运算律和运算性质之间的联系沟通。这个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符号意识和推理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

一节普通的复习课,因为“生问”的引入而焕发出光彩。在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更加重视学生的内在疑问,通过更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运算能力、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总复习创新意识
浅谈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总复习
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化学总复习教学方法研究
浅谈初中数学分层复习教学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尝试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