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抗战史迹资源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与优化策略

2023-12-26 06:59杨义德
湖北社会科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史迹红色旅游抗战

杨义德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质量,对国家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关心和重视对青年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非常广泛,相较而言,抗战遗迹纪念设施在全国分布较广,抗战主题教育的素材俯拾即是,如何充分利用抗战史迹资源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新时代运用抗战史迹资源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在大学生中实施以抗战史迹资源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多维价值属性,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爱国主义教育。

(一)思想政治价值

运用抗战史迹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价值在于为新时代青年学生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中华儿女经过长达十四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全面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 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2]牢记历史方能开拓未来,抗战史迹资源是帮助青年学生厚植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的精神调养源泉和品格塑造依托。当代青年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就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二)育人成长价值

大学生成才教育首先是成“人”教育。青年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针对当下部分大学生“佛系”“躺平”的心态实施入脑入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其坚定爱国主义理想,树立报效国家的志向,从而增强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题材,抗战歌谣、诗词、电影、话剧蕴涵深刻的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可以成为青年学子们讨论、演讲和吟诵的话题。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育人环境有着高度的流动性和变化性,大学生通过视、听、触、感等多通道感知革命先辈寻求救国之道的艰辛与曲折,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继而在学习体验中树立认真务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人生目标,科学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民族伟业当中,进而坚定民族自信、增强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三)经济推动价值

抗战期间留下的红色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各地充分利用抗战史迹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既丰富了民众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和内容,又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2004—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等。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又制定发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其中涉及相关景点300 处。2023 年2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中央和地方各类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多种方式宣传推广红色旅游。包含抗战遗迹在内的红色旅游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也受到民众的积极推崇。据文化和旅游部门相关统计数据,2020 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 亿人次,“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维持11%以上的市场份额。[3]由此可见,包括抗战史迹在内的红色旅游正在成为旅游行业的新热点和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引擎。

二、新时代运用抗战史迹资源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4]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带领人民探索、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找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条真理,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全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就是确立爱国主义的“领航者”,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确定爱国主义的“指南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确保爱国主义的“助推器”。[5](p29-32)抗战史迹资源是最生动的教材,运用抗战史迹资源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从抗战史迹资源中挖掘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原则的历史逻辑和文化脉络,是新时代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更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

(二)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

爱国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意蕴。抗日战争时期打败日本侵略军、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当时爱国主义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完成新中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是彼时爱国主义的具体实践;坚持真理标准、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历史实践。回顾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从积贫积弱、备受欺凌到一步步站起来、富起来,每一步都印刻着无数革命先烈的不懈追求与卓绝奋斗,同时也记录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进步基因与优良品质。牢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凝聚民族团结精神,有利于我们保持头脑清醒,意志坚定,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勇向前。

(三)坚持时效性与长效性相统一的原则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社会工程,既要充分运用抗战史迹资源这个教育载体,也要善于运用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节点,两者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

一方面注重时效性。当今纷繁复杂而又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局势蕴涵诸多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及时捕捉和发掘这些事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未来五年的一些重要节点,如新中国成立75 周年、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改革开放45 周年、香港回归祖国30 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5 周年等,都将为增强爱国主义的时效性提供生动具体的教育资源和宝贵的教育契机。

另一方面注重长效性。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立足当代、放眼未来的长期工程,应服务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因而必须构建可持续、无断点的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确保爱国主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建构以抗战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建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优化创新的工作机制;其次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与模式,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最后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等主体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协同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重视、自觉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立体育人矩阵,进而构建全方位、全行业、全员参与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大格局。[6](p38-42)

三、高校运用抗战史迹资源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化策略

在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遵循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优化实施路径,日益得到学者们的一致关注。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借助不同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为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了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在吸收和借鉴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引入目标分类法理论,对实施以抗战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的视角。

(一)增强教育目标的精准性

新形势下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突出教育目的,也要讲究科学方法。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于1956 年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法。根据其理论,教育目标可以分为认知、情意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7](p31-38)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虽然不够“显性化”和“可视化”,但经过“润物细无声”的感化和培育,最终也能形成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当我们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后,就要对其课程进行设计,通过一系列课内课外的心理认知、情感体验、理论讲解、故事讲述、实地参观、视频观摩、答题互动、实践创作等活动,让学生从心理上共鸣、情感上共情、语言和行动上共振,再通过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最终达成教育目标。

(二)增强教育内容的体验性

1999 年美国认知语言学家拉考夫和约翰森提出了具身认知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就是强调心智的具身性,即心智、理性能力有赖于身体的生理、神经结构及活动形式,有赖于身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全身心参与的过程,[8](p5-9)如人在忘情吟诗时就会出现浑然不觉地随诗歌韵律而摇头晃脑,在看到同胞被敌人活活刺死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表现出痛苦、啜泣,甚至痉挛等。具身认知理论对人类心理行为的研究特别是学习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一理论下,实施以抗战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明确两大任务。

1.构建认知的适宜环境

由认知的体验性可知,认知的内容、过程、方式等皆与主体身心的嵌入紧密相关,当身体处于某种特定环境之中,其认知也会反馈至认知者所处的环境。教学的具身性让教师和学生都特别重视身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与相互作用。当师生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抗战烽火岁月国土沦丧、妇女受辱、民众遭难时义愤填膺、摩拳擦掌;在看到革命先烈面对敌人的枪口大义凛然、威武不屈之时,又会神情凝重、饱含热泪。生动的场景再现和现场氛围有利于师生感知、尊重并景仰革命先辈的牺牲价值、奋斗价值和信仰价值。环境可以诱导和引发学习者的思考,适宜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学习者置身其中,进而实现情感交互作用。

教学环境的合理构建应该是师生身体得以释放和实现教学过程具身化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打造具有审美体验的教学环境。教室既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以及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思政课教室可以是普通教室,或者设在虚拟仿真实训室、人工智能实训室、校内博物馆等,也可以与当地抗战纪念馆合作直接将课堂开设到纪念馆中,恰到好处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充分地理解和把握所学内容。另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城市文化、区域文化等无形的文化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一些全国性和区域性纪念活动如卢沟桥事变纪念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等都可以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2.保障认知的涉身状态

认知源于身体感官的参与,也依赖于有机体的物理性。借助技术手段,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建立起学习者身体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关系,正是新形势下思政课所应实现的一种体验。

首先,精心选取、提炼、编辑和转码所要呈现的内容。创作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课堂剧本”,如将抗战十四年划分为“国土沦陷”“灾难深重”“浴血奋战”“众志成城”等不同主题,通过音频、视频、虚拟仿真等手段,展现一座座工厂、学校、码头、商店被摧毁、一个个无辜的生命倒在了枪口和炮火之下,再现生命之灾、人道之灾,再现赵一曼、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的英勇之举,重现“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的壮怀激烈,让中华儿女英勇杀敌的壮烈意志和英雄豪情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其次,创新呈现的方法与手段。让学习者不再通过简单的聆听,而是通过感知来认知主题的内容。复原性的场景再现、烈士遗物的艺术化展示、沉浸式的互动场景、智能化沙盘演示、5D 影像再现等方式的综合呈现,营造多功能多感官的艺术叙事空间,多维度展现抗战历史,给学习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知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进而增强探究那段历史的主动性。

(三)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可量化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但依然是可以评估的。规划并拟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评价指标,并接受社会的监督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三方评价机制的关键。

这种评价应包含三个方面。首先,对学校制定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规章进行梳理和评估,比如对拾金不昧、见义勇为予以奖励等;其次,对爱国主义在内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评价。由第三方机构重点考查思政课目标在实践中是否合理、是否圆满达成、师生间交流是否顺畅。最后,对学校思政课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心理评价上,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并适当予以反馈,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最优化。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思政课题,运用抗战史迹资源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素材震撼、目标精准、意义深远的特点。鉴于课题的时间所限,对于由家庭、学校和社会组织三方参与的爱国主义教育评价机制的构建尚需有关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完善其评价机制也尚需时日检验。

猜你喜欢
史迹红色旅游抗战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从陈璘史迹看其功绩与影响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战国中山“图存”与“争雄”之史迹考述
开展红色旅游业务 提升老人生活品质
杭高台籍校友名人史迹考——林木顺与李苍降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