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优势理论视域下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

2023-12-26 20:36孙大东赵宇
山西档案 2023年3期
关键词:后发优势档案学学术

孙大东 赵宇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郑州 450001)

0 引言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这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体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我国档案学界也一度掀起了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研究与讨论热潮,其中,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重要的历史使命之一。“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能够反映档案现象和档案规律,指导中国档案工作实践的,在具有中国特点的综合性档案学学科体系基础上形成,依据中国的原创性、独创性、发展性贡献整合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要素,提升档案学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学术命题、学术范畴,并产生一定学术效果的全面性逻辑体系。”[2]中国特色档案学正式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后,在总结我国档案工作实践、继承中外档案学理论和吸收相关学科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历经七十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概念体系、知识体系、范畴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等学术体系建设要素,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由此可见,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秉持兼收并蓄、与时俱进、服务现实的优良传统,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本文拟用后发优势理论来系统研究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分析其可行性,阐释其后发优势,进而明确其构建策略。

1 后发优势理论在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中的可行性分析

1.1 后发优势理论的科学张力

“后发优势”即“落后的优势”,是一个经济学概念,1962年由美国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提出。根据后发优势理论“经济发展落后国家或地区可以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经验,通过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或地区的技术,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3]

后发优势理论通过长期的发展与演进已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广泛应用性:其一,后发优势理论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其建立在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等较为成熟且被广泛认同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制度、政策、经济、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具备较强的解释力。其二,后发优势理论具有扎实的实证研究,如林毅夫在《中国经济增长变化趋势与成因》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之所以很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用了后来者优势。”[4]此外,韩国、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香港科技大学发挥后发优势成就大学传奇等,相关国家地区和行业的实例,进一步验证了后发优势的合理性。其三,后发优势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其起源并广泛应用于经济学领域,经过不断发展,在管理学、教育学、军事学、体育学等领域均得到了应用,且成果斐然。

1.2 利用后发优势理论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可行性

1.2.1 国内外开放交流的环境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积累经验和技术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开放交流的国际、国内环境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积累了经验和技术等发展的必要条件。就国际环境而言,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交流的政策法规日益完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一带一路”等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互联网、信息、交通等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促进了国际合作、信息传播和知识共享等。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学术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开放交流、兼收并蓄的国际环境为国外相关学科先进理论的传入和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学术研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就国内环境而言,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基本原则,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方针。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在合作交流、繁荣发展的学术环境中得以学习借鉴优势学科的发展经验、先进理论、创新技术等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

1.2.2 人才培养和精神动力为利用后发优势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提供了无限可能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我国历来重视人才培养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把教育置于社会改造和国家建设的“当先”和“基础”地位,编写新教材、拟定新学制、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发展完善高等教育等,综合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有了蓬勃发展,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汇聚了人才、注入了动力。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科门类的日益齐全,创新驱动战略的持续激励,我国培养出了大批专业型人才和交叉融合型人才,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研究与发展实现“后来者居上”提供了人才基础。“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5]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如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等均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傲然屹立。另一方面,现代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的教育方法,培养了国人砥砺奋进、勇毅前行等精神信念,使之能充分发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加之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也时刻鞭策着国人勇于创新、追求卓越。随着人才培养和精神力量优势的日益凸显,学界对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也“不甘后人”。

1.2.3 国家制定的政策措施为利用后发优势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术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政策措施是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的领导核心,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七十余年的发展与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这一优势在我国长期发展实践中转化成了国家治理效能。其一,我国政策的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党和国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政策措施的制定既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需求,又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进而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其二,我国政策的制定具有全面性和连续性。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政策措施,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因势而新,如以五年规划引领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每五年制定下一阶段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是我国政策制定和施行的特色和优势。其三,我国政策的执行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一方面,我国宏观政策以稳应万变,稳中求进;另一方面,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开放交流的国外环境也使得微观政策可以长期稳定执行。这些优势将持续优化政策环境,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提供政策支撑,助推其后发优势的充分发挥。

上述政策致力于使南海争端不再成为中国与东盟、中国与声索国之间的首要议题,也不再是一个域外行为体牵制中国的筹码或者抓手。但国际政治的无政府前提,使国家行为体通常都倾向于高估他国的恶意而低估他国的善意,为此,中国需要有扎实的外交政策予以推动实现。

2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构建的后发优势分析

2.1 政策调整的后发优势

政策调整的后发优势是指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相较于国外具有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优势。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工作和文化事业,早在建国前周恩来同志就曾明确指出“我们要把社会科学在中国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落后局面,党和国家总结过去的教训和国外的经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制定了《十二年(1956-1972)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后又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文化方针等,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当代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特色档案学的相关学术研究也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迈向现代化的战略政策,加之对外政策更加开放,促进中国学术界与国际接轨,为学术发展提供了更多资源、带来了更多机遇,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学术研究也在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获得了先进经验与理念,加快了学术研究的发展进程。

新时代以来,国家政策的调整为中国特色档案学术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新契机。其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随后党中央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档案学在学术体系的构建中具有国家政策支持和引导的明显优势。其二,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下,档案学学科迎来了发展与嬗变的后发优势,学科的内涵将持续深化,学科的外延也将进一步拓展。中国档案学界将纳入更多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重视加强中国特色档案学的理论建设,“推出更多更高质量的原创性、创新性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与专业教材等”[6],进而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学术体系。其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红色档案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重要命题,已呈现出多元化、增长快的发展趋势。红色档案研究、红色基因传承是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一部分,其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学术命题、学术方法的发展也将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带来更多启示与借鉴。

2.2 经验借鉴的后发优势

经验借鉴的后发优势是指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具有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建设经验的优势,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构建路径。中国现代档案学是在继承上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档案学和国外优秀档案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受国外档案学理论影响较为明显。其一,建国初期受苏联档案学理论影响较大,当时为发展我国档案事业而邀请苏联专家讲学、引进苏联教材等,档案全宗理论、档案鉴定理论、整理分类理论、档案保护理论等的传入,推动了我国档案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其二,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80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以来,欧美档案学理论传入中国,如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双重价值论、文件连续体理论、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等,这一时期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通过加入国际档案学术组织、参与国际档案学术建设、参加国际档案学术会议、开展国际档案学术交流等,吸收融合国外优秀研究发展经验,汲取国际先进经验与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和前沿化。经验借鉴后发优势的发挥,使得我国档案学学术研究在短期内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2.3 技术采借的后发优势

技术采借的后发优势是指“技术创新需要长时间的大量投入,但技术的溢出效应是很大的。”[7]中国特色档案学在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可以引入和借用国内外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学习、模仿、创新,以较小的成本实现技术的跨越。其一,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发展尽享技术“红利”,其研究视角与领域得到了拓展,研究成果得到了丰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8]例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学术研究带来了新变革,微缩技术、光盘技术、磁盘技术、电子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等在中国特色档案学领域的应用,“促进中国特色档案学研究与现代信息技术研究相融合,打破单一的学科视阈,推动学术研究向内拓深和向外拓展”[9]。其二,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势必会给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研究发挥技术采借的后发优势带来新机遇、新发展、新活力。

2.4 精神动力的后发优势

精神动力的后发优势是指虽然中国特色档案学起步较晚且是在借鉴了国外先进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下,在中国人民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影响下,“这种相对落后产生的压力能够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动力”[10]。其一,依托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特有的伟大民族精神,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就是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写照,不甘后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等也是中国人精神品质的生动体现,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会将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研究相对落后时造成的发展紧迫感转化为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其二,习总书记强调:“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11]持续提振国人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学术研究注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其三,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12]鼓励广大学者既要薪火相传,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指明了构建方向的同时进一步激活了其学术生命力。

2.5 人才资源的后发优势

人才资源的后发优势是指中国档案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是在参考借鉴了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历经70余年发展起来的,相比于国外,中国拥有更丰富的人才资源、更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充足的人才储备。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档案教育格局:其一,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创立档案班,在国内档案事业刚刚起步、档案人才培养几乎空白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国家、地区、高校、行业等多方赋能,历经70余年的探索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课程体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具备本、硕、博、留学生培养能力的教育资质等。其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档案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发展春天,高等院校的师生队伍是档案学研究的“主力军”,具有较多实践经验和理论认知的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学研究的“主引擎”,二者相辅相成,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学术研究输送人才。当前,“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了一支包括领军人才、中坚人才、后备人才在内的档案学科人才梯队。”[13]曾三、吴宝康等老一辈档案学人建立、发展和完善了中国档案学学术体系。而今,面对新形势,依托人才资源的后发优势,档案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和后备力量们也将继往开来开辟新的学术路线,进而实现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可持续构建。

3 后发优势理论视域下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策略

3.1 以政策调整为导向:精准分析优势,明确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构建后发优势的发挥需以政策调整为导向,精准分析优势,明确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14]面向国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国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国家对学术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意图也进入了改革与调整的优化期,在此背景下,国家持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为中国特色学术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也应以政策调整为导向,因时而动、因势而新,明确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

第一,持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区别于国外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根本标志。中国特色档案学界应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贯穿到学术研究和学术培养的全过程,科学的理论指导可以确保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建设“赢在起跑线”。

第三,牢牢把握新文科建设和图情档一级学科更名的契机,这是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领域发展背景下,聚焦深化学科内涵和拓展学科外延,明确学术研究的主体人员和责任目标,确立学术研究的基本遵循和理论范畴,优化学术研究的环境条件和资源配置,从而探索更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学术体系发展模式。

3.2 以经验借鉴为驱动:取精华补短板,发挥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兼容优势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构建后发优势的发挥需以经验借鉴为驱动,取精华补短板,发挥立足实践、兼容并蓄、推陈出新的优势。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实践表明,新中国成立后发挥后发优势借鉴国外优秀档案学的发展经验,并以此为驱力推动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式的借鉴经验不是盲目的、生搬硬套的、奉为圭臬的,而是有分析、有鉴别、有创新性可言的,这也是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能够行稳致远、进而有为的深层原因。因而,当前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还需要秉持优良传统,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首先,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档案工作实际,这是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不忘本来的基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提炼中国档案学的文化基因,梳理中国档案学的发展道路与模式,总结中国档案学的优秀成果与经验”[15],挖掘中国档案学的核心竞争力,展现学术体系建设的中国特色,拓展学术体系建设的未来空间。

其次,兼容并蓄国外学理和实践中的有益成分,这是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吸收外来的表现。新中国的档案学在引入国外理念和师资、翻译国外档案学论著、开展档案学国际交流等基础上发展起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也需要继续“注意国际国内档案学发展的新动向,吸取其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来丰富和发展自己。”[16]在学习、模仿和创新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最后,坚持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创新性发展,这是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面向未来的选择。中国特色档案学在立足实践、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实现推陈出新,“十五”至“十三五”期间,我国档案学不仅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理论[17],还形成了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学术成果[18],面向未来,有效推动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的创新性发展仍是中国特色档案学界的应然之举,在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中推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3.3 以技术采借为突破:激活创新因子,推动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快速发展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构建的后发优势发挥需以技术采借为突破,激活创新因子,从而实现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技术采借的后发优势发挥,不是跟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后面亦步亦趋,而是能够引得进来,走得出去,既能给自身的学术研究带来新活力,也能为自身的学术发展带来新突破,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话语权。

第一,技术的发展与突破可以持续激发学术创新的活力。早在2001年,冯惠玲教授就曾指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档案管理的理念、手段、方法和规则,进而对档案学思想、理论产生了冲击,使整个档案学正经历着本学科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发展。”[19]信息时代,非传统载体档案日益增多,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加之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等快速发展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为档案学的研究带来了新挑战,又为档案学术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顺应现代技术的发展,学界内针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等有关命题展开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创新观点和学术成果纷呈,为信息时代的档案学术研究带来了新活力。

第二,运用好新技术引发的新理念、带来的新命题。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学术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能够帮助档案学界更深入地研究问题、探索前沿技术、拓宽研究领域,进而取得新发展与新突破。如1997年,冯惠玲教授在其博士论文《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首次从档案记录革命的角度,提出“无纸收藏”“电子文件的物理生命和信息生命”等新的学术命题。[20]而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区块链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和量子科技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又取得了创新性发展,提出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促进数字人文与档案学共同发展、发展后现代档案学理论、促进文档管理标准化、提出三态两化思想、提出社交媒体的档案化理念。[21]

3.4 以精神力量为支撑:树立学科自信,激发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内生动力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构建的后发优势发挥需以精神力量为支撑,树立学科自信,激发内生动力。毛主席有诗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抒发了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豪情壮志,也激励着后辈们自信自强、毫无畏惧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中国人的这种自信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狂妄自大、盲目自信,而是建立在深厚历史文化根基中的,建立在广泛事实依据中的,建立在丰硕发展成果中的,这是我们的底气,也是我们向前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我们依然要发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优势。

第一,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档案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鲜明品格,滋养了踔厉奋发的中国精神,这些精神品格是中国特色档案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其二,“中国档案学拥有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之比较的厚重文化与历史优势,可以充分挖掘数千年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中的档案基因。”[22]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档案事业源远流长,依托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和浩如烟海的文献典藏,历代“兰台人”默默耕耘、薪火相传,沉淀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档案基因,这一基因孕育出了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内生发展天赋。

第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发展优势,树立学科自信。中国特色档案学相较于国外档案学的发展虽起步晚但发展后劲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价值论、全宗理论和分类理论;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档案保护学科、中国档案史学科、档案文献编纂学学科等;发展了数字人文、计算档案学等前沿领域”[23],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面向未来,相信中国特色档案学仍有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特色档案学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庞大的研究队伍和高质量的学术产出,还有政策、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我们应对中国特色档案学的研究与发展充满信心,从而激发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构建的内生动力。

3.5 以人才资源为保障:优化培养机制,实现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构建的后发优势发挥需以人才资源为保障,优化培养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实施人才强档工程,加大多层次人才培养力度。”[24]新时期,面向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需求,做好档案学人才培养工作和人才梯队建设是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仍然保持着较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如何利用后发优势将档案人才的数量优势转化为高质量优势,是当前需要着重考虑的工作。

第一,完善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其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档案学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调整师资构成和课程设置,通过引入交叉学科、前沿学科的师资力量,开设跨学科研究课程、国际研究前沿课程、数字化研究课程等,拓宽人才培养的宽度和深度。其二,优化人才评价与激励体系。新修订《档案法》和《“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均提出要进行档案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这一规定的贯彻落实将会促进档案人才评价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根据成果和贡献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晋升机会,将会进一步激发档案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为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学术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第二,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多方位参与国际档案学术研究、多层次开展国际档案学学术交流、多领域参加培训会研讨会等活动,进一步促进中国档案学人才走向国际平台,开拓国际视野;与相关学科合作,促进人才的跨学科学习和交流,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出适合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4 结语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既是学科发展所愿,又是时代所趋和未来所向。后发优势理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广泛应用性,过去七十余年,中国特色档案学在学习、模仿和创新中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成就,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说明利用后发优势理论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是现实之需和发展之要。面向未来,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需要继续发挥后发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建设标准,立足中国实践,直面中国问题,着眼国际国内两个视角,既回顾总结历史经验,又关注国内外档案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拓展档案学科的研究范畴和深度,扩展研究方向和研究场域。”[25]不断提出新思想,构建新理论,产出新成果,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档案学学术体系,将“后来者居上”之势转化为“后来者居上”之实,实现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后发优势档案学学术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关于档案学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全球教育同质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探究
周建平:中国空间站将有诸多后发优势
历史主义是档案学不变的灵魂和宗旨
——《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述评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探析——基于后发优势理论
利用后发优势 实现弯道超车
学术
省档案学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南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