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重要价值⋆

2023-12-26 20:36
山西档案 2023年3期
关键词:档案学学术特色

尹 鑫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

1 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背景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能够反映档案现象和档案规律,指导中国档案工作实践的,在具有中国特点的综合性档案学学科体系基础上形成,依据中国的原创性、独创性、发展性贡献整合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要素,提升档案学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学术命题、学术范畴,并产生一定学术效果的全面性逻辑体系。[1]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是对学科体系在知识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成果的提炼和升华。在具体学术领域,档案保护技术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文书学、中国档案学史、中国档案事业史、电子文件管理等是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代表性领域。新时代以来,在继承和巩固原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的发展在促进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师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果。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建设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初步总结旧中国档案工作实践基本经验。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我国档案学理论探索与学科建设的道路。旧中国在档案工作实践中,从机关档案室研究出发,逐步形成了集中、统一、公开思想,成为中国特色档案学形成集中统一原则的思想基础。中国档案学学科的初步创建,得到了以谢列兹聂夫为代表的“外来专家型”苏联档案学者的帮助,特别是体现在结合中国实践与苏联经验,帮助创建新的基于中国国民的教学材料和学习课程。在档案学的基本原则、学科经验、实践经验等方面开始进行中国档案学学科创建和学术提炼。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至1996年,中国档案学学术发展的进一步本土化与特色化,表现为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知识体系、初步形成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具体表现在科学意义上独立学科的形成、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的形成、相对独立的学术范畴的形成、学者群体的形成、学术思想的形成、学术文化的形成等方面。第三阶段为1997年至今,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具体表现在电子文件国家战略的提出、数字人文与档案学的融合发展、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发展、文档管理标准化学术的发展、三态两化思想的提出、社交媒体档案化理念的提出等方面。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果表现为完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命题、形成了档案学学术发展的中国方案、实现了档案学学术体系的中国创新、把握了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发展学科发展的重要机遇、融入了中国开放发展的有益环境、形成了结构合理与层次清晰的档案学学术体系脉络等方面。

1.1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构建是学科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对“学术”的内涵作出了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启发性的界定,即“学和术可分为两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关怀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根据中国悠久的档案史以及建国后我国档案工作实践中积累的丰富档案工作经验,通过历届教师、实验员、学生撰写、翻译、编纂、刊发的一系列教学讲义、教材、专著、译著、论文、报告等教学科研活动,在国家各级档案机关和国际档案学界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国逐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科,全面发展成为由“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文书学”“电子文件管理”“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等反映中国独特性、原创性、发展性学科贡献、由多门特色科目组合起来的独立学科,构成了日益结合我国实际的完整的崭新的学科体系。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是对学科体系在知识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成果提炼和升华。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是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条件。

1.2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构建是档案学话语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对档案学话语水平的提升,可以从国际话语和国内话语两个维度观察。在国际话语上,一方面,由于新时代中国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具有制度优势,秉持“以人民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较之资本主义国家档案学学术研究服务于垄断集团和资本逐利的本质,更加关注档案学中体现的人民智慧和人民福祉,不仅秉承和发扬了求实、求真、求美的档案学术精神,传承了中国悠久档案文化传统、工艺传统,是中国历代档案学者长期以来深入实践、不畏艰苦开展调查研究的成果集成。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档案垄断、档案买卖、档案随意公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存在“托拉斯或辛迪加的资本家集中垄断联合组织档案”、“在法国的报纸上经常刊载拍卖某些学者或政治家的档案的消息”、“美国私有档案的主权转移、出口、公开是绝对自由的[2]”等现象。在国内话语上,中国有档案保存的历史可溯及至殷商时期,近代辛亥革命以后,孕育了两千余年的中国档案学思想实现了快速发展[3]。1935年,程长源所著《县政府档案管理法》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档案学科的诞生。[4]1938年,何鲁成所著《档案管理与整理》的出版对档案学的形成作出了一定贡献[5]。但是,由于民国时期档案学术研究主体身份、职业主要以行政界人士为主,此时期的档案学术研究主要以服从和服务于资产阶级文书档案改革运动和历史研究为主要目的,档案学术研究还停留在对明清档案管理和现行机关档案管理的经验总结方面[6],缺乏足够理论准备,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概念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高等教育机构体系、知识体系、专业体系、实验体系、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要素的完整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档案学领域的具体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中国档案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代档案价值论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国际价值、教育价值、产业价值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见图1)。

2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主要特征

2.1 本土性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具有较鲜明的本土性。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决定了档案学学术体系本土性。得益于中国政治体制的优越性,档案学学术发展不仅得以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与教育价值,也得以具有迅速集中资源开展教育的便利;得益于中国开放包容的经济体制,档案学学术发展得以参与和服务各项经济活动开展,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得益于中国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体制建设思路,档案学学术发展得以进一步发挥自身在呈现、诠释、展示中国文化方面的独特学科优势;得益于中国以民为本的社会体制,档案学学术发展得以深入民众生产生活,通过留存人民集体和个体记忆,增进民生福祉。

具体到中国特色档案学术服务于中国本土档案学理论建设与和档案工作实践层面。在服务于中国本土档案学理论建设层面,特别是我国档案学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层面,如档案属于国家所有的根本性质、党政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原则、开放历史档案原则等,都受到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决定和影响。在服务档案工作实践层面,为管理存量不断增多的实体档案以及趋于海量化的档案信息与档案数据,档案学学术通过传承历史经验、吸纳国外学理及实践中的有益成分,并根据中国国情和中国实践予以本土化,不断发展原有学术体系,建立日益健全的新学术体系,并立足本土思维,不断拓展学术体系建设的未来空间。

2.2 政治性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一方面根源于中国档案学学术体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理念,另一方面是由于档案学学术主要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为教学和研究对象,档案真实记录了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各种政治事项,档案工作是党直接领导的工作。具体到具体学术领域,中国档案史、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等都是为一定的政治统治阶级,在现今语境下,即为中国的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服务,同时,通过发展档案学学术逐步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体现了档案学学术体系建设鲜明的政治性。

2.3 科学性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不仅是由于档案本身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也是由于档案学学术需要引导新的学术进步与学术革命、促发师生科学意识的觉醒。同时,科学性使档案学学术具有指导档案实践的能力和水平,档案工作必须具备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具有科学水平,档案学学术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为科学开展的依据,需要科学的理论和经验。在世界科学史上,20世纪60年代,库恩将科学观的核心理念界定为“范式”,即具备公认的科学准则和科学规范。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发展对库恩的范式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积极将“数据驱动的知识发现范式”“虚拟科学范式”融入学术建设。在中国科学史上,20世纪80年代,中国档案学学术的科学性程度得到正式确立[7]。21世纪初期,中国档案学学术发展已经具备科学发展正常形态的基本特征[8]。在具体学科领域,中国科技档案管理学教育的创建发展,集中体现了档案学教育对中国科技建设的服务与贡献。

2.4 融合性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内部、以及与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教育具有的密切联系赋予档案学学术体系一定程度的融合性。融合性特征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价值的拓展和升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广阔的未来空间。在内部融合性方面,如融合档案学研究与文书学研究、融合档案管理研究与电子文件管理研究、融合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研究等。在外部融合性方面,如融合档案学研究与信息技术研究、融合档案治理研究与法学研究、融合档案记忆研究与国学研究等。融合性使档案学学科得以在丰富学科内涵的同时,打破单一学科视阈,不断向内拓深和向外拓展。在新文科建设和交叉学科建设的背景下,档案学的融合性特征日渐突出,成为学术体系发展的动力与支点。

档案学学术体系具有较广的融合性,表现为积极融入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建设,在不断融合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协同创新的教育生长力,也形成了学术的原始创新动力;不仅借鉴和利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完善自身建设,也不断突破着原有学科学术范式;不仅化解了既有学术壁垒,促进既有学术的融合,也基于融合中发现的新的研究问题,构建起全新的学术体系。

3 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价值阐释

3.1 政治价值

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政治价值主要表现在,学术体系是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档案学领域的具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了一国两制、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等重要元素。在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的政治价值在于,一是可以促进两岸档案学学术融合,加快伟大复兴的学术心理融合进程;二是可以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档案学学术融合和少数民族繁荣稳定。三是助力新时代治国理政。四是有助于弘扬档案学学术文化中的亲民观思想。

3.1.1 促进两岸档案学学术融合

两岸档案学学术具有共同的学术命脉和孕育历程。无论是中国国民党张继等十三位委员于1939年1月提案建立档案总库时,提出“中国国史不可自吾党而绝,欲续历史,不可不设档案总库”的自省,还是有“台湾早期档案管理人员必读的圣经”之美誉的台湾《现代档案管理学(倪宝坤著)》对欧美档案来源、全宗、原始顺序三项原则的传入和解释,于台湾档案学术界提出西方的文书生命周期概念[9],还是张泽民于台湾《档案管理学(七版)》中所提对中国古代“金匮石室之书以研究而不可得”之学术缺憾的表达,王征等著的《建立档案管理统一制度之研究》对中国历史文献中设官治档制度之考察,路守常所著《现代实用档案管理学》对国民政府行政效率改革运动所作学术层面的重新检视,都佐证和说明了两岸档案学学术在传承中国历史、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延续和发展古代以至民国时期的档案学术思想、建立统一的档案体制的学术建议等方面具有同宗同族、一脉相承的共同学术命脉和孕育历程。

两岸档案学学术发展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一致点和合作点。首先,在档案学学术研究方面,两岸档案学界在档案缩影技术学、数字人文、档案文献编纂等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1990年起,两岸档案缩影民间团体开始呈现学术交往日益频繁的新局面,在中国档案学会的支持和两岸档案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持续开展学术交流,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议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档案学会的品牌活动。近年来,以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教授、徐拥军教授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李国荣为代表的档案学术界和实务界人士在推进两岸档案学学术交流与融合方面作出了卓著贡献。一方面,我国台湾地区在研究档案与数字人文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1998 年开启的“数位典藏(Digital Archive)与数位学习计划”、2009年-2021年12届“数位典藏与数位人文国际研讨会”,以数位典藏为特色,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文本转制成“数字内容”[10]。在大陆,立基于以数字技术挖掘和展示中国档案文化的数字人文学术研究在以冯惠玲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档案学家的支持下逐步发展,在发展档案与数字人文融合的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文化自信建设和新文科建设等方面与台湾档案学术界开展了深入合作。另一方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台湾档案学术界共同开展中国明清档案的文化开发活动,保护和传承国家文化资源。如合作开发《康熙统一台湾档案》、《明清宫藏闽台关系档案汇编》、《郑成功档案》等台湾专题档案。两岸档案学术界在数字人文领域多次展开合作、交流,以数字人文、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发展为代表,逐步开拓了两岸广泛而深厚的学术一致点和合作点,加快了统一的档案学学术心理融合进程。其次,在档案学学术教育方面,作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前身的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江苏学院行政管理系大陆教育机构与台湾(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系、台湾崇实档案学校有密切的学术关联、学术交往和学术承继关系,两岸档案学术教育发展具有深厚的同源关系。近年来,两岸在数字人文教育领域广泛开展互派学生参加学历教育、高校联培、访学、会议交流等合作,在维系共同的学术命脉、培养具有共同文化心理特征的学术人才、增进学术情感等方面作出了探索和贡献。

3.1.2 促进民族团结

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具有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价值。由于少数民族档案学学术是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档案学与民族学交叉融合的特点。随着国家少数民族工作的日益发展,形成了兼具中国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档案学学术体系,促进少数民族繁荣稳定和少数民族学术融合。如根据中央档案馆影印档案,1949年11月,毛泽东曾就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给西北局作专门指示,要求“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大量吸收少数民族参加政府工作”,作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彰显了建设西藏与稳藏治藏价值。由于西藏档案学术是中国特色档案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西藏文明保护、加强文化交流、提升档案学科教学水平、提高档案工作质量等方面作出了卓著贡献。中国明朝即通过“以文治边”的理念,通过施以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学术影响,赐予印章、诏敕、纸、墨、经书等,经略和治理西藏地区[11]。在中共中央的关心和全国支援下,西藏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现代教育体系。根据中央档案馆影印档案,1949年11月,毛泽东曾就解放西藏问题给彭德怀发电报,要求“政治改造班禅及其集团,给予生活照顾,训练藏民干部。”根据《邓小平文选》刊印档案,1950年7月,邓小平在欢迎西南地区中央民族访问团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使他们(指西南少数民族)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

3.1.3 助力新时代治国理政

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术体系的构建具有助力治国理政的重要价值。较为集中表现为通过促进档案治理学术发展,促进依法治档,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作为具有大陆法系特色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的档案治理学术研究在全面依法治国总体布局的指引下取得了一系列显著进步,涌现了宫晓东、潘玉民、朱玉媛、陈忠海等为代表的一批档案法学者。我国逐步形成以档案法学为基础,以档案法立法研究新知识体系为依托[12],以信息法学、人工智能法学、网络法学、大数据法学研究为发展方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法学体系。在跟踪前沿技术、学习域外经验、开展国际保护、重视公民权利保护、跟进法理及法哲学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尤其是2020年通过新《档案法》以来,档案学界更加重视研究档案所有权、档案法规体系建设、档案治理问题。在档案学术领域贯彻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助力新时代治国理政。

3.1.4 有助于弘扬档案学学术文化中的亲民观思想

中国自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即有了“务民”与“贵生”思想,即以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的根本宗旨。[13]真挚为民的情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4]马克思曾说,“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人民群众是档案学学术的主要服务对象。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在新时代需要秉持的核心发展理念,有利于统筹学术需求与政治需求、群众需求,彰显档案学学术发展的人民性。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中国档案学术中最早从档案民本视角的学术起点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冯惠玲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当代档案学人的理论耕耘和实践考察。如在2005年,冯惠玲教授提出,档案馆应该基于“社会档案观”从思想观念、馆藏建设、档案服务三个方面实行“亲民”战略。[15]进而发展到根据1996年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根据公众对档案认识的根本变化,即认为档案是“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甚至通常由人民管理”的思想,提出改革开放30年内我国档案事业经历了从“国家模式”到“社会模式”过渡的巨大变革。[16]

3.2 文化价值

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学术体系是文深入理解中国文明的重要依托。中国悠久的档案史提供了历史智慧,档案是中国自古以来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记录和文化产物。在中国五千年华夏文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悠久的档案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悠久的档案史提供了历史智慧,记录和传承了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古代档案对世界档案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独特准确的记录时间方法、正副本制度、天文历法档案、档案分类、便于保存利用的史料汇编形式五个方面。[17]在中国档案史学术研究方面,自中国人民大学开办第一期档案专修班开始作为专门分支学科建设,老一辈中国档案史学家如单士元、单士魁、傅振伦、刘国钧、陈梦家、徐中舒等为分支学科的建立作出了奠基性贡献[18],随后,吴宝康、程桂芬、韦庆远、曾宪楷、刘慧、董俭、邹家炜、刘光禄、周雪恒、丁海斌、李财富、赵彦昌、倪道善、闫静等为中国档案史学术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贡献。2002年,李财富博士论文《 中国档案学史论》对孕育、创立、发展等五个时期的中国档案史展开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2004年,仇壮丽博士论文《中国档案保护史论》对中国档案保护历史及保护规律做了系统考察。2009年后,赵彦昌编著的《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编余录》《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中国档案史研究史》对中国档案管理制度的历史发展、档案文化发展史、学术研究史脉络的清晰呈现作出了独特贡献。

3.3 国际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具有促进中国档案学国际话语建设的重要价值。首先,表现在继承和发展世界经典档案学术思想方面。世界经典档案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以荷兰斯·缪勒等著的《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册》(以下简称《荷兰手册》)为代表的一系列确立和发展了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在国际档案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中。冯惠玲、何嘉荪、黄坤坊、邓绍兴等档案学者继承和发展了《荷兰手册》以来源原则为核心的全宗理论,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全宗理论。在《档案学概论(1988年版)》中提出国家档案全宗的概念,明确了档案的国家所有权。在对全宗理论反思的系列论文[19]中,对国家档案全宗理论进行了以来源和体系为核心的丰富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结合电子文件时代背景,对传统全宗理论的稳定性、必要性、独立性进行了再认可,并实现了全宗从传统意义上的“档案馆藏单位”提升至“档案组织和运动的基本单位”[20]的理论发展。其次,通过积极引入和本土化适用国际档案学术界的前沿成果、参与国际档案理事会等国际档案学组织事务,服务国际档案学术建设。如积极引入和丰富发展代表国际档案学未来重要发展方向的数字人文研究和教育,并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人文研究和实践模式;又如积极学习代表国际档案学与计算科学交叉融合前沿的计算档案学,并开始探索立足中国本土的计算档案学研究和实践模式。

3.4 教育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具有促进中国档案学教育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具体而言,通过卓有成效的档案学高等教育机构体系建设、学位点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知识建设、教学实验体系建设、国际交流体系建设等,立足中国实践,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围绕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管理素质、技术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体能素质等档案学人才培养需求,培养了大批兼具理论素养、实务素养、实验素养,在国家档案事业建设、教育建设、学科建设中担当有为,能够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同时,通过人才培养实现了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主体的代际培育,为进一步优化学术结构和实现新的学术开创提供了必要条件。由于学术主体的使命担当,在于发思想之先声,向世界展示“档案学术中的中国”。档案学学术主体的的使命在于“探索新问题,建构新理论,引领新学术”。在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首先,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学术主体的“中国”和“特色”意识,培育符合时代和国家需求的档案学学术主体。其次,有助于优化档案学学术结构。为了回应学术体系建构理念的需求,中国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建构需要优化学术结构,即优化学术的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并补充发展所需的结构成分。优化学术结构的核心在于进行系统分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如得益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根源和长期历史实践基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为数不多的将档案文献编纂学列为档案高等专业教育课程、并形成教材与专著的国家之一[21],为档案学术的发展确立了行动指南。再次,有助于实现档案学学术功能的新拓展与新开创。档案学学术体系建构的基本功能在于承载与反映档案学术的本质问题。中国档案学学术在已有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藏史”和“利用”为主要目的的学术创造。促进对新的社会问题的捕捉和发现,形成对档案科学理论的新贡献。

3.5 产业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具有促进中国档案学融入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促进中国档案学融入数字社会和智能社会的重要价值。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早期产业价值较为集中体现于中国科技档案管理学的创建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随着我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而产生和发展起来,根据对我国科技档案自身运动规律的探索,王传宇、沈永年、张斌、宫晓东、贺真等为中国科技档案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对于促进我国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促进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新兴信息环境由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区块链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到量子科技时代,中国的电子文件研究、标准化研究、档案信息化研究、数字记忆与数字人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推进了中国特色档案学术的创新性发展。如冯惠玲教授团队提出“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22],推进了中国档案学的信息化进程。安小米教授对2001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15489《信息与文献 文件管理》国际标准加以本土化应用,将ISO15489倡导的两大档案管理原则——领导首则制原则和全员参与制原则加以创新性发展,选取《我国科技计划档案管理核心标准规范制修订》为示范样本,提出了中国文件档案管理核心标准的最佳实践规范。[23]根据技术环境的变迁,2018年,由国家档案局作为重要成员单位的中国电子文件部际联席会议主办了第九届中国电子文件论坛,首次提出从双轨制到单轨制转型的国家信息化战略,钱毅教授作《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单轨制电子文件管理要素分析》报告,提出“模拟态”“数字态”“数据态”的三态概念和“数字化”“数据化”两化概念,进一步阐述了新技术环境下与三态管理对象匹配的方法体系。[24]

4 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未来建设的路径选择

梁启超曾说,“凡‘思’非皆能 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2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档案学术走向开放发展、提升信息化水平、强化统筹思维、加强依法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彰显重要价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构建的重要方向。统筹兼顾好传承中国现有档案学术精髓与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新档案学术体系,是进一步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术体系重要价值的“理论逻辑”。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未来建设,需要扎根中国大地,进一步提炼档案学学术体系中的中国元素;着眼特色发展,进一步发掘档案学学术体系中的特色元素;紧扣治理需求,进一步平衡档案学学术体系发展的自主性与规范性;运用科技引擎,进一步服务国家档案科技进步的主阵地;面向多元未来,进一步开发档案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广阔空间;放眼国际社会,回应中国特色档案学的时代之问与世界之问。

首先,需要传承和阐释好中国现有档案学学术精髓。中国现有档案学学术精髓,是进一步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术体系重要价值的“基本盘”,也是未来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建构的“历史方位”和“现实依据”。可以从理解好中国档案学学术文明、讲好中国档案学学术故事、凝聚好中国档案学学术力量、培育和传扬好档案与情感、弘扬好中国档案学学术精神、传播好中国档案学学术声音六个方面下功夫。

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建构的“现实逻辑”和“战略选择”决定了需要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新档案学术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重要价值的彰显,需要培养一批更能代表中国立场、彰显中国价值、发出中国声音的学术主体,形成对以服务对象为代表的学术客体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具体而言,一是进一步加强中国档案学学术的政治话语建设,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时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红色档案学术建设。加强爱国档案学术建设、加强民族档案学术建设、加强台海两岸融合档案学术建设、加强香港地区档案学术建设,发挥档案在稳港治港方面的独特贡献等。二是可以构建中国道路的档案学学术自觉。三是可以构建中国风格的档案学学术自知,准确把握中国档案学术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四是可以构建中国气派的档案学学术自信。增加中国档案学术的影响力。五是可以构建直面中国问题的档案学学术自省。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点。每个学术时代都必须发现、直面学术问题,进而提出匡正之道。根据胡适的学术观点,即便是在“古学昌明时代”的清朝三百年,依然存在研究范围狭窄、注重功力而忽略理解、缺乏参考比较材料等问题。当前,中国特色档案学术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特色的了解和认同问题、特色的学术体系建构和话语传播问题、特色的实践问题等,如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理论依然未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由于古代朝代更迭、战争等原因,档案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传承深厚档案文化,新兴载体档案的长期保存、吸纳社会大众参与、推动研究的科学化进程等方面还有较多尚待攻克的研究问题。可以通过在档案学学术领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问题导向”的新要求。从问题导向出发,通过有效的学术自省反向形成学术进步的推动力,进一步发挥学术体系构建的理论效能、历史效能、实践效能。

猜你喜欢
档案学学术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医的特色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关于档案学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历史主义是档案学不变的灵魂和宗旨
——《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述评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学术
省档案学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南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