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生成式音乐教学实践路径研究

2023-12-27 17:31翟创伟
轻音乐 2023年11期
关键词:美育音乐课堂

翟创伟

伴随着生态文明的到来以及艺术新课标的颁布, 可以见出音乐教育正越来越关注到教学的开放性, 这便如德里达所言, 课堂要尊重 “他人的他人性”。 是以, 这也启示当下的高等音乐教学唯有置身一个动态生成的场域下方能创生出精彩, 所以, 秉持生态思维的生成式音乐教学无疑将成为题中要义。

一、 生成式音乐教学的内涵

“生成”, 就是事物的生长、 变化与转化, 它犹如一颗种子渐进生长, 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 所以, 以此启发思考, “生成式教学” 孕育而生。 “生成式教学” 这一观点最初明确提出见诸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 她提出: “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 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就有生成性的特征。 ”[1]可见生成式教学这一教学概念基于一种生态学的视角, 其很好地秉持了生态教育整体论的观点, 此时的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 并且 “这种方法依据的前提是对学生自然创造能力的无比尊重, 教师须基于学生自己的动作、 声音和设计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 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技术支持和帮助, 是为了促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自然喷发。 ”[2]因此, 这也使得 “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 序列性的、 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复杂的、 多元的、 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 ”[3]而这也使得课程以及教学将逐渐摆脱绝对预设以及先验跑道的桎梏, 进而逐渐成了为达成个人主体凸显的 “舞台”。

作为生成式教学的分支, 生成式音乐教学赓续了生态学和教育学的有机耦合。 所以, 生成式音乐教学兼具开放性、 情境性、 偶发性、 对话性等特征, 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有着自身学科思维的自由域。 音乐学科思维的特殊性植根于音乐思维对象的特殊性上, 这表现在声音的非语义性和表现性、 时间的非造型性与结构性、 情感的非具体性与渗透性等几个方面。 因之, 生成式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生成式教学, 其更强调教学中开放的感性成分; 更强调课堂平等对话的多样性;更强调对生命的体验; 更强调聆听音乐之后的创造升华等。

二、 高等教育生成式音乐教学的实践契机

OECD、 欧盟等组织十分强调音乐教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为此, 这也已启示当下的高等音乐教育需注重课程理念的生态化之于此, 探索一条生态化的高等音乐教育实践路径便成了题中要义。 但是, 新的课程理念在全面普及以及开展时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不可能即时地改变以往教学所显现的一些弊端, 所以对于当下的高等音乐教学而言, 其仍然存续一些问题, 而这也将进一步促生生态化音乐教学。 此外, 美育文件的出台, 也彰显出高等音乐教育亟需朝向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一) 高等音乐教学现状

第一, 音乐教学的 “工具理性”。 中国音乐教育的课程是在半殖民地时期起步的, 最初肇始于专业音乐院校, 此后发展过程中, 又进入社会公共基础音乐教育。由于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论受到专业院校课程思潮的辐射, 导致 “有人称中国公共音乐教育是专业的 ‘压缩饼干’ 或 ‘稀释物’。”[4]在这样的思潮影响之下, 高等音乐课堂教学较为固化, 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只重视音乐技巧的学习, 甚至于不需要时, 音乐仅被视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诚然, 音乐需要物化的形式, 但物化的显现更多也是基于音乐的精神内核, 失去内核的音乐教学只能是流于表面而又 “空洞的 ‘死物’ ”[5], 其丧失了音乐文化的 “灵魂”。

第二, 音乐教学的内容失衡。 当下的高等音乐课堂教学秉承核心素养的理念, 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多学科、 多文化的视界, 这一点集中反映在其教材之上。 教材的纷繁复杂、 内容多样也为我们指引出一条生态化的音乐教学思路。 但是具体在实践之中, 这种内容多元,其背后却也洋溢着内容的失衡。 这主要源于此时的音乐教师多数是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熏陶, 因其在教学之时便依旧固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 而没有真正将教材之中的多元融进教学之中。 此外, 进一步观看教材, 也可发现其内容虽然丰盈, 但一些作品多局限在少数几个地区。 例如高校的钢琴教学虽然涉及的曲目品类繁多,但细究会发现, 其整体倾向于欧州的作品, 较之于此,亚洲、 拉丁美洲、 非洲等地区的钢琴音乐作品则整体较少。

第三, 音乐教学的对话匮乏。 当前的高等音乐课堂存在着缺少课堂 “对话” 的现象。 “言语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和媒介, 而师生、 生生对话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 也是当代教学改革的基本命题。 ”[6]但伴随音乐教育以 “工具理性” 式机械论哲学为向导, 音乐课堂的教学呈现静态化的审美倾向, 教学只注重学生和音乐作品的理性对话, 而缺乏师生、 生生、 生本之间自由意志的对话。 是以, 高等音乐教育成为程式化的教育, 该教学实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种 “单向度的人”。 因此, 这也启示当下的高等音乐教学必须从课堂对话的匮乏向有机的多样化对话嬗变。

第四, 音乐教学的实践缺乏。 音乐来源于生活, 而又作用于生活, 所以这也不可避免需要将音乐中折射的生活化实践带入音乐教学中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 正如阿尔佩森所认为的那样, “艺术的真理与价值根植于人类实践的语境之中。” 所以,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目标是 “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音乐对于人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种活动包括了但又不限于审美语境中对音乐功能的思考。 ”[7]但事实情况往往是截然相反的, 现今高等音乐课堂虽十分注重技法的习得, 但课堂基本是基于对音乐的理性分析及机械练习上, 学生缺乏个性化展示。 因而这便致使学生拘囿在自己的 “一亩三分地”之中。

(二) 美育文件推动生成教学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 年9 月15 日颁布了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文件中旗帜鲜明地提出美育是关乎人的教育, 它不仅只是审美的教育,而且也是对人情操以及心灵的教育, 是以, 当下的美育之于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旷日持久, 美育便能够渐染人的情感、 胸襟、 气质、 兴致等, 进而使得人的心灵得以升华。 至2020 年10 月15 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其中指出美是使道德纯粹, 使精神丰盈的重要源泉。 因之, 此时的美育便是关乎审美、 情操、 心灵、 想象力、 创造力提升的教育。 之于此, 当下的美育 “能提升审美素养、 陶冶情操、 温润心灵、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8]可见, 当前的美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从两部文件的整体阐释上来看也可见当下的美育是以美的方式或者在教学的内容、 方法上融进美的元素, 以此来育人、 培元、 化人。 所以美育在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和人文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至此可见, 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美育之中也始终是摆在首位的, 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 而这也昭示了美育绝非狭义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仅是美育的一部分,美育的实现也依托于其他的学科以及 “生活世界” 的融进。 而凡此种种, 无不和秉承生态思维、 人本思想的生成式音乐教学遥相呼应。

三、 高等教育生成式音乐教学的实践路径

生成式音乐教学之于当下以核心素养为指引的高等音乐教学以及美育大环境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 此时就有必要探析其在高等音乐课堂之中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 注重音乐内容的多元文化

生成式音乐教学旨在多思维、 多元化的对话交互,也即伽达默尔所强调的 “视域融合”。 为此, 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融入其他的音乐文化, 但需明晰的是,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这显然不易实现。 所以这便需要教师利用课下的时间或者联合其它学科的教师向学生潜移默化地介绍其他的音乐文化, 如此, 也达到了学科文化之间的联结。 所以, 要想实现高等音乐课堂之中的多元文化, 此时的教师就需要统筹好多主体的音乐内容, 例如在导入环节, 教师可以以多首与本节课主题相关但又是不同地区的音乐片段导入。 而在具体教学之中, 教师又可以引导学生将各种不同的音乐文化做对比, 以期明白各音乐文化的特点。 此外, 在教学之中,教师还需要留心观察学科对话的契机点, 这样也可及时向学生介绍音乐与其他文化的连缀点, 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开展一系列的创意实践等。 例如, 教师在教以民族音乐时, 便可将音乐与地理、 历史、 文学等进行连缀, 如此不仅充盈音乐课堂本身的载量, 更使学生在多视界之中对音乐文化进行理解。 但是, 必须明晰的是,“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 ”[9]所谓“接知如接枝” 便是如此, 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学生本体, 学生自身的民族文化以及生活体验是学生学习路上至关重要的养分。 除此之外, 教师作为和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人员之一, 在平时生活中也可向学生提及多元音乐文化的内容, 旷日持久, 平时的积累自然便会成为音乐课堂多元化的养料。

(二) 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

二元论哲学思想禁锢了身与心的交融, 音乐教学深陷审美的 “囹圄” 之中, 而 “我们正在建构的并不是一个音乐理论, 而是试图以一个全面的方式来阐释音乐是什么, 究其根源, 是一种人类行动。 ”[10]质言之, 音乐和身体实践有着密切联系, 而 “回归身体的音乐教育强调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通。 ”[11]故而, 此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实践之时, 就有必要汇入生活的情境, 或者以生活化的语言展开课堂, 以此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 使其如同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实践。 这也即此时的高等音乐教学所采用的是一种“‘刺激-反应’ 走向‘情境-反应’ ”[12]具体来说, 如教师在教授学生音乐赏析之时, 便可引领学生为生活情境配乐, 让学生在实践之中观察生活, 体会音乐。 一方面, 这样不仅使得音乐内容贴合生活实践; 另一方面, 在这种日常实践之中, 学生也进一步领悟到了音乐的特点及魅力。 当然除此之外, 想要激发学生积极的身体参与, 全然依赖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实践参与兴致尚且不够, 若想进一步引导学生投身音乐实践, 教师或者学校则需要为学生广泛提供田野采风的机会, 这样不仅使得学生得以将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 更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沃土上汲取到更为广博的音乐知识。 毋庸讳言, 这将加深学生的音乐理解。 此外, 广泛调动学生的身体实践参与, 也需要教师汇入数字媒体端的各种软件展示。 例如, 教师在教一节音乐欣赏课时可引导学生在诸如库乐队、 弹琴吧、 C-乐团等软件上进一步实践, 进而感受音乐特点。 在各种多媒体软件上进行实践之后, 此时教师则可以顺理成章地展示真实的音乐是如何进行的, 并带领学生一同参与到各种音乐的演绎之中。 由此可见, 此种方法下的高等音乐课堂宛若流水一样, 一切展开顺理成章, 无需什么巧妙的预设就充满了活力, 而且其也发展了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进而使学生以更为饱满的热情投身于音乐课堂实践之中, 使学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体悟音乐文化内容的精髓。

(三) 建构互动平等的对话模式

“关系是相互的。 我的 ‘你’ 作用我, 正如我影响他。 ”[13]高等音乐教学若想朝向生态的方向发展, 就必须充分建立起平等的对话模式。 因此, 高等音乐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 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 那么, 如何实现高等音乐教学的对话模式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第一, 师生间树立平和的对话态度。 首先, 作为教育者, 必须清晰音乐教学之中的对话是为了在教学中创生出新的视界。 是以, 教师就不能将自己作为课堂的权威来看待, 否则课堂中的对话将会变得复杂神秘, 老师应该以 “真对话” 取代 “伪对话”, 以此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例如, 在赏析国外少数民族音乐或者古代文人音乐时, 教师主动投身到各个小组的分析讨论之中, 师生往往会有更多新颖的思考, 也能更全面地理解音乐。当然, 作为教师, 其比学生有着更为丰富的阅历, 这就启示教师应该积极抓住课堂中与学生对话的契机, 进而引导学生之间在对话交往中形成精神的交流以及对生命的体悟。 例如, 学生在讨论古琴音乐之时, 有的学生会提及它隶属于文人音乐, 那么此时教师便可以此为契机向学生讲解文人音乐的相关内容, 以此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琴音乐的特色。 其次, 从学生层面来说, 则需要学生摆脱绝对权威的桎梏。 学生应该明晰的是, 课堂之中的对话并非 “唯理论” 式的据理力争, 课堂的对话没有唯一的答案, 对话只是音乐课堂之中的灵肉交流, 它旨在启发人的思考, 旨在探讨较为妥帖的一种方式, 但这不是绝对的。 所以, 此时的学生就有必要对教师所提出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观点。 例如, 在一节声乐课之中, 学生主动提出对乐曲的见解, 将促进师生对歌曲演唱的理解, 进而为之后的演绎奠定基础。

第二, 师生需要和音乐文本进行对话。 音乐的文本承载了人类丰硕的音乐文化, 为此, 师生有必要和文本进行对话, 有必要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首先, 作为教者若想和音乐文本对话, 需要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追溯音乐文本中的文化底蕴。 例如, 当教师广泛涉猎社会学、 地理学、 历史学之时, 那么其在教一些地域性音乐或古代音乐时便可一目了然音乐内涵。 其次, 从学生层面来说, 则需要认识到 “教学活动中的文本有其特殊的情境性和独特性, 因此, 这里的文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本”[14], 而是活的文本, 它不仅给予学生以知识, 更启发学生以灵感。 为此, 这便启示学生需要不断回返到教材之中, 以获取灵感启发。例如, 在教师讲解之后, 学生回溯到音乐文本上的歌词、 表情术语、 创作背景等, 其思绪往往会得到进一步的迸发。

(四) 促进音乐课堂的创意实践

生成式音乐教学的提出者柏德曼强调, 音乐学习是让学生产生学习, 注重学生主体的发展, 而学生的主体性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学生创造能力的凸显。 而 “创造活动能够将感受与欣赏、 表现, 音乐与相关文化内容进行统整, 这也是生成式音乐创造教学模式构建的目的,是将创造作为音乐教学的血液。 ”[15]所以, 高等音乐课堂中教师需要积极促进学生的创意实践。

首先, 创意实践可以从教学设计入手。 生成式教学强调教学的目标伴随着教育的展开而自然发生, 是以,生成式教学关注的就不再是外部事先预设以及先验的目标, 它所关照的是学习活动这一动态过程。 也因此, 持生成式目标取向的人更强调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活化演进的动态过程, 而且它犹如一颗种子一样, 是渐进生长的。 是以,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扬弃掉绝对化,只需设计一个大致的教学框架即可, 细节之处则无需赘述。 例如, 在一节音乐舞台表演课之中, 教师大致设计出教学流程, 简单节选几个教学素材, 这样往往会使得教学在一个开放的, 富于弹性的教学环境之下渐进创生出一些新的精彩。

其次, 创意实践可以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展示入手。 这一环节是开放性的, 其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在这一环节可以相互交流探讨。 在思想的碰撞下,学生往往可以创生出一些新的灵感。 在实践层面, 学生则可以从多样的编创开始。 例如, 教师可以将班级进行分组, 各组施以不同的编创方法, 最后分组汇演, 这样不仅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更促进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当然, 在创造教学中, 教师也必须树立一种跨学科的视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音乐和姊妹艺术以及其他学科连接在一起进行编创活动, 例如,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所感悟到的音乐以绘画、 舞蹈等形式展现出来。 以此方式, 不仅使得教学更具趣味性, 也使得学生不断生成新的创意实践。

结 语

生成式音乐教学秉持生态学的理念, 关注的是教学的整体联系, 因此, 其很好地破除了教学的封闭性、 静态性, 课堂朝向开放的方向发展。 而结合当前美育大环境以及核心素养大背景, 高等音乐教学势必需要朝向多元融通的生态方向渐进。 是以, 其必须更加关注文化的多元联结、 学生的身体参与、 课堂的平等对话、 学生的创意实践, 等等。 足见, 生成式音乐教学很好地调和了高等音乐教学 “应然” 和 “实然” 的追求, 很好地凸显出了教学的生态化倾向, 也为现今的高等音乐教学带来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美育音乐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