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一曲唱生平
——专访粤乐琵琶演奏家李灿祥

2023-12-28 10:35王芳颖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9期
关键词:广东音乐演奏家琵琶

□王芳颖/文

李灿祥先生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研究会首届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先后担任广州乐团民族乐团副团长;广东歌舞剧院舞剧团演出经理,民族乐团艺术总监、团长;中国广东歌舞艺术团团长。

2023年夏,笔者拜访李灿祥先生,并为其作了专访。他虽然年事已高,却精神奕奕,谈笑风生,谦虚和蔼,兼容艺术家与学者的风度,娓娓道来自己的“艺术人生”。

李灿祥先生出生于“广东音乐之乡”——台山市三合镇温泉墟。侨乡台山有着“尊教重文”的优良传统,海内外乡亲纷纷支持兴办戏剧社、音乐社、武术社和排球队,促进开展健康的群众文体活动。三合镇温泉墟当地与台山城乡各地一样,在旅外乡亲的资助下,成立了一个业余粤剧团。李灿祥的兄长李灿富是团里的“文武生”。年幼的李灿祥出于孩童的天性好奇,有空便跟随兄长参与剧团的排练、演出活动,拿衣服、送道具,忙得不亦乐乎。在这样的环境中,他通过耳濡目染,对民间音乐产生了兴趣。他天聪过人,有样学样地摸弄着秦琴、二胡、笛子,无师自通地摸索到每样乐器的演奏门路,玩起来有模有样,令团里的叔伯兄长们争相击掌赞赏。他念小学的时候,已经能够演奏一些完整的曲目,在校园公开表演,令人刮目相看。

机遇总是留给有心人。李灿祥随后进入任远中学念初中。当时该中学的音乐老师是当地的民乐名师、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首任理事陈品豪。陈品豪发现他聪明灵气,乐感与节奏感都好,便重点安排他学习琵琶演奏,严格地向他传授基本功。李灿祥从此与琵琶结伴,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按照老师的要求勤学苦练,不断提高演奏水平。1958年,李灿祥考上台山工农大学,同年冬天,华南歌舞团(广东歌舞剧院前身)来台山招收乐师,陈品豪将他推荐给该团负责人,经考试录用走进音乐专业团体的大门。

俗话说:“三岁定八十”。李灿祥就是这样被民间音乐艺术所启蒙,且在这条路上无怨无悔地走下去。如今,回顾李灿祥六十多年来走过的路,他正是秉承“继承传统,立意创新”这一宗旨,不忘初心,勇于探索,才能在演奏、创作和传播等方面,不断创新,收获颇丰。

1 琵琶演奏

李灿祥来到华南歌舞团不久,获公派赴上海音乐学院,随国乐大师卫仲乐、孙裕德习艺,目的是提高理论和演奏水平。一年后,他又被选送前往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刘德海、秦鹏章等琵琶演奏名家深造。他通过不断地锤炼,开阔了视野,从理论到演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集南北流派艺术精华于一身,逐步成为粤乐琵琶演奏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

其实,他的长处源于与众不同的经历。他孩童时代,就接触到民间文娱组、音乐社和八音班,且参与活动。那时候,乡间三几位民乐爱好者在祠堂里、“散仔馆”或榕荫下随意“玩”起来,不看曲谱,不用指挥,一“玩”就是一两个钟头。这种清纯质朴的原生态演奏形式,让他认识了粤乐,爱上了粤乐,更让他比别人更深刻地认知粤乐艺术的精髓所在。

于是,他怀着“鼎力传承、弘扬粤乐”的初心,牵头与几位志同道合者,组建广东歌舞剧院组建“广东音乐五架头”乐队。他们是箫笛演奏家陈添寿、琵琶演奏家李灿祥、高胡演奏家黄观强、扬琴演奏家张珠、阮演奏家刘国贵。他们同是地道的广东人,其中陈、李、刘三人是台山人,又是同期进入华南歌舞团的师兄弟。他们演奏经验丰富,技艺出众,配合默契,以浓郁粤味征服了广大听众,在全国各地演出,赢得好评如潮。

在这里,且列出李灿祥和他们值得回味的演出记录。1994年4月,他们在香港沙田大会堂音乐厅举办“广东音乐五架头”专场音乐会。当晚,热情观众令大厅座无虚席,聆听他们以传统的方式演奏传统的乐曲,每奏完一曲都赢得阵阵的掌声。被香港传媒誉称为:“近二十年来民族乐坛的一次盛事”。

录制唱片。1995年12月,香港音像公司特地为他们录制一张“广东音乐五架头”光盘唱片,推介词定位为:“灌制此辑广东音乐经典名曲以飨读者,使此等著名演绎不至成绝响。”随后被行家们称为“难得的音乐精品”,风行港澳,畅销海外。

赴台北献艺。1996年5月,应台北市立国乐团的邀请,李灿祥领队赴台湾参与台北市传统艺术周,演出广东音乐专场。这是大陆的广东音乐演出团队首次赴台演出,事前已经引起人们的格外关注。他们也思想高度统一,事前做好充分的筹划与准备工作,以确保这次意义重大的演出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演出当晚,五位演奏家各尽其能,向全场观众除了献上“硬弓五架头”和“软弓五架头”小组奏之外,还有高胡、琵琶、喉管、扬琴、大阮和椰胡的独奏和小合奏,演奏了《娱乐升平》《昭君怨》《赛龙夺锦》《鸟投林》等广东音乐传统名曲22首。他们以良好的台风和超水准的演绎,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广东音乐的风韵和华彩,令观众畅快淋漓地享受到广东音乐的精髓,从而由衷地报以数也数不清的掌声与喝彩声。当他们最后的小合奏《得胜令》结束后,全场观众意犹未尽,以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要求加奏乐曲。他们不负众望,一加再加演奏了《蕉石鸣琴》《金不换》《青梅竹马》三首乐曲。这个在广东音乐专场呈现史无前例的震撼情景,被媒体记者不加修饰地报道为:“这种热烈、轰动的场面,在这个高级音乐厅从未出现过。”

赴港独奏。2018年5月,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粤韵百年”音乐会,邀请“省港沪”名家——广东歌舞剧院琵琶演奏家李灿祥、上海民族乐团首席高胡演奏家李肇芳、香港演艺学院高胡演奏家余其伟领衔演出。李灿祥以一首琵琶独奏《狮子滚球》,在这场难得的三地名家聚会的高规格音乐会上惊艳全场。随后,他出席“粤韵百年音乐讲座”,主讲了《广东音乐历史溯源》。时至2019年4月,李灿祥又应邀参与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的“粤乐琵琶万里行”音乐会。他既担任艺术指导,还先后在沙田大会堂文娱厅、油麻地剧场的两场以琵琶为主奏乐器的专场音乐会上,展示琵琶、秦琴演奏技艺。

他从1990年录制《李灿祥粤乐琵琶独奏专辑》开始,先后录制了大批的广东音乐和民乐音像专辑,为推介粤乐琵琶、秦琴演奏艺术提供范本,为传承和发展广东音乐增添文献。

2 创作改编

李灿祥是一位爱业敬业的音乐家,他一经与广东音乐结缘,便一直与广东音乐同行。他创作、改编的作品形式多样,既有琵琶独奏、合奏、协奏曲,也有高胡、唢呐、木琴独奏、合奏、协奏曲,而创作素材全部源于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他的创作理念很明确:如果一支身在珠三角地区的民族音乐团队,不以演奏岭南瑰宝——广东音乐为主,就没有艺术个性,甚至没有存在价值;如果一位身在珠三角地区的音乐家,不将地方特色放在作品的首位,也很难写出广受欢迎的传世之作。难能可贵的是,他数十年坚持这个理念,实践“以我为主”的艺术观,既创作了民族管弦乐合奏《喜报迎春》、木琴与小乐队《水乡之春》、广东音乐小合奏《珠江两岸稻花香》、唢呐独奏《欢乐的羊城》、吹打乐合奏《环球唱响“东方红”》等各具特色的作品;又改编了高胡与乐队《平湖秋月》、琵琶协奏曲《纺织姑娘》、琵琶与乐队《平湖秋月》、高胡与乐队《惊涛》等一批广受欢迎的广东音乐作品。在这里,且重点简述他改编琵琶协奏曲《纺织姑娘》和高胡与乐队《平湖秋月》的成功经历。

《织出彩虹万里长》是杨绍斌以工业为题材创作的广东音乐作品,一经面世便好评如潮。李灿祥出于偏爱,要尝试将它改编为琵琶协奏曲《纺织姑娘》。

他深知,音乐是通过表达情感来引起人们对特定生活情景的联想、用“以声表情”的方式来创造的听觉艺术,而以民族音乐表现工业题材有相当的难度,这是由音乐(民乐本身的局限性)的特征所决定的。他面对这个看似难以逾越的难关毫不气馁,大胆尝试。在整个改编和演奏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民族器乐的艺术特征,不直接去描述生产场面,而是紧紧抓住工人们的心态和感情,通过人物的情感抒发达到反映生产形态的意象。

他在《纺织姑娘》整首乐曲的构思中,以琵琶为骨干形成这样一条主线:第一乐段,以小快板节奏和流畅旋律,展现纺织姑娘们在劳动中的欢快心境;紧接着在琵琶的高把位,用摭分指法轻奏一段连续的八分音符,轻巧地重现纺织机的律动节奏,表现出纺织姑娘劳作环境的特点。随即琵琶与乐队进行联奏,以切分节奏与前面规整节奏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将纺织姑娘们热情、投入的情感逐步向上展开。第二乐段,运用琵琶独特的音色,从清新自然的华彩乐句过渡到抒情的富有粤乐特色的慢板,以琵琶特有的推、拉、吟的演奏手法,模拟高胡的歌颂性旋律,使乐曲呈现了纺织姑娘们为自己织出五彩缤纷的产品而喜悦和自豪的激情。最后乐段,再现第一乐段的主题音调,但旋律进行和演奏手法出现蜕变,独奏部分的曲调以模进、移位和分解和弦的十六分音符快速进行,配上扫联、扫拂等琵琶特有的演奏手法,形成倍加炽热、喜庆的氛围。此刻,独奏与伴奏交相辉映,将乐曲推向高潮,一个纺织姑娘们为追求理想、敢攀高峰的壮丽场面展现在人们面前,让听众置身特定的音乐审美环境中,感受到新中国工人爱业敬业、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2]。

《平湖秋月》是粤乐大师吕文成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乐曲流畅优美,被公认为中国民族器乐最佳曲目之一。这首名曲流传数十年,其优美旋律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审美的定势。李灿祥是一位敢想敢创的音乐家,他认为粤乐本身的开放性、包容性和时代性的特质,为名曲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决心尝试改编为高胡与乐队《平湖秋月》。他细心分析,《平湖秋月》的个性风格是“静”和“净”。“静”,是指乐曲没有强烈的跌宕起伏,没有“快、硬、尖、重”的音乐形态;“净”,是指编配手法要简约[3]。

他以这个认知为前提,拟定改编《平湖秋月》的布局:引子由竹笛在弦乐碎弓中以朦胧的音色、自由节奏的倚音的特征音调,描绘出清风轻拂、明月初升的意象;扬琴、弹拨乐接着组合以慢起渐快的上行模进乐句,刻画了湖岸秋叶随风摇曳起舞的情景;这时高胡以明亮清澈的音色,奏出乐曲的主题乐句,进入第一乐段。在人们熟知的主旋律中,高胡与二胡、中胡等民族弦乐及大提琴以卡农形式出现,民族管乐奏出副旋律与其对位,利用音区音色的对比,展现出宁静的环境中的心灵悸动以及人们月下荡舟,碧波与月色交相辉映的情景,洋溢着诗情画意。随即,琵琶以一段五音阶上行的旋律,带进第二乐段。随着调式的转换,引来高胡的主题变奏的出现,令原来悠扬柔情的旋律顿变为欢快热烈,高胡与乐队频频进行“对话”,以多种的节奏织体和多彩的和声效果,加上变化多端的演奏技巧,将乐曲推向高潮。此刻,洞箫与低音弦乐缓慢地将曲调逐渐转向原主题情绪,高胡与竹笛的卡农节奏变得舒缓,尾声在铝片琴的余音中隐去,让听众脑海里荡漾着“一色湖光万顷秋”的美景。

在时间佐证下,上述两首改编乐曲,均成为传世之作。1989年,李灿祥应邀赴香港市政局主办的“粤乐汇萃”专场音乐会,琵琶协奏曲《纺织姑娘》成为压轴曲目,一炮而红。高胡与乐队《平湖秋月》面世后,我国广州、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台湾和新加坡等地的民乐均纷纷选奏,深受行家和听众的好评。他不断用心血创作、改编取得的成果,体现在他的著作《广东器乐曲集·李灿祥原创版》,更实践他数十年来“以我为主,发展粤乐”的初衷[4]。

3 致力传播

广东音乐是岭南文化瑰宝之一,面临一个如何传承与发展的大课题。李灿祥是启蒙于民间音乐的音乐家,切身体会到广东音乐源于民间,其传播发展大平台也在民间。在现实中,专业粤乐演出团队为数不多,而遍布城乡及海外的民间社团才是生力军;民间社团不仅在广泛地传播粤乐,还不断地为专业团队培养、输送大批人才。由此,他一直非常关注支持民间社团,乐意身体力行去做传播、辅导工作。特别是退休以后,他以不图名利为出发点,在这方面作出大量的贡献[5]。

他辅导的广州市东山国乐团,在全省第九、十届广东音乐邀请赛中,连获金奖。他辅导江门市管弦乐团,用较短的时间将一台大型的“2007年新年音乐会”推向舞台,推动侨乡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他辅导台山广东音乐团,在多项重大活动中获奖,并在星海音乐厅广东音乐专场上参演,受到专家与观众的好评。他辅导广东筝友乐团,十年不懈,逐步提高其演出水平,足迹遍及全省以至港澳和北京。他免费开办广东音乐知识讲座、秦琴、琵琶演奏培训班,吸引大批的爱好者参与。

时至今日,李灿祥为了广东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大业,依旧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会就此放慢“继承传统,立意创新”的步伐。■

猜你喜欢
广东音乐演奏家琵琶
广东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演奏家
20世纪以来广东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
论“广东音乐”的名实之变
笛子演奏家
窈窕淑女琵琶妹
传播学视野下的广东音乐研究
笛子演奏家
我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