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对策
——基于福建省的实证分析

2024-01-02 05:43黄晗萱陈晗丹
关键词:高质量金融经济

陈 灏 黄晗萱 陈晗丹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2]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持续注入,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实体又为“金融活水”提供了源头并夯实了发展根基,以此倒逼金融不断创新,以流动活水的形式适应多样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金融创新可以优化、变更甚至重新构建新的金融体制以及研究、开发新的金融工具,以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这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依托,以技术为支撑,持续稳步推进的发展过程。为了适应多元化、多层次经济发展的新要求,金融机构通过加强科技赋能、技术应用等手段,基于市场开发、组织创新、制度安排等层面,在管理模式、人员安排、业务流程以及产品工具等诸多方面开展的各项新活动、新举措和新布局。基于此,在进一步厘清金融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的同时,尝试构建区域金融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以近十年来福建省金融创新和经济发展实情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一、金融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金融与经济“共生共荣”,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名副其实的“核心资源”。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不断的金融创新与之相适应,金融创新则通过优化金融结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是多方面的,纵观金融对象、金融机构、金融方式、金融制度和金融场所等的5 大构成要素,金融机构为核心的综合要素。[3]因此,基于金融机构的媒介角色,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可归结为主观直接影响与客观间接影响。

(一)基于主观直接影响层面的机理分析

主观直接影响是指金融业作为主要从事资金融通的特殊行业,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通过内源创新驱动改变其自身原有的发展方式和业绩增长模式,以盈利渠道多样化、利润最大化为主要内驱力激发其主观意愿,使其充分运用强管理、塑流程、创新品等方法提升金融市场效率与服务水平,保持良好、平稳、安全、可持续的发展态势。[4]金融业的主业即资金融通,就是基于对机构或个人可暂时退出流动领域的闲散资金进行的汇集、聚合。同时,将其有条件地配置给资金短缺而又高效率的机构或个人,一方面增强了投资者手中闲置资产与资本的流动性,实现了财富的保值与增值;[5]另一方面又解决了资金需求者的流动性紧缺问题,在实现资金快速流转的情况下,又合理、科学地规划并配置了资金流向,最终形成了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6]以金融扶持产业发展为例,其有效地缓解并解决了当前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优化了产业结构,加速了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变迁能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优势,迎合产业发展需求,推行创新活动进而提升金融资源的流通效率与配置效果:一方面使经营处于低效的企业因无法获取资金支持而面临破产困境,这将倒逼此类企业转型升级,这正是金融创新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动态存量的转换;[7]另一方面通过金融机构自身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一些优质产业在发展初期提供有效并优惠的金融资源,助推企业成长,这正是金融创新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动态增量的发展。[8]因此,金融创新就是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基于金融体系各构成要素的内部出发进行优化,如:加强科技赋能、创新产品工具;贴近市场需求,提增服务品质;改组管理方式、精简业务流程等,以创新金融服务功能,提高金融市场运维效率,提升金融综合服务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客观间接影响层面的机理分析

客观间接影响是指金融机构从市场竞争需要出发,其创新活动主要围绕技术供给、消费服务、融资需求、政策支持等多个层面着手,以期提升市场竞争力,帮扶、促进企业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而助推实体经济发展。首先,从技术供给层面看,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共同促进并互相依存,技术创新离不开金融资金支持,而先进技术的应用又反哺助推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和流转效率。[9]通过金融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外在新兴技术助推金融创新,不断推行并持续优化基础信息数据的智能化搜集、整理、筛选、分析与共享,有效降低了长尾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成本,提高了对具备创新实力但又无法获取融资支持企业的识别能力。因此,科技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亦是必要前提,可以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金融市场的有效供给。其次,从消费服务层面看,当前随着消费服务种类的不断增加及其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普惠金融的兴起与不断深化。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特征趋势越发明显,伴随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以及投资人的投资方向均有所改变,作为产品供给的生产方必须迎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并蓄力待发。[10]因此,消费市场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倒逼并驱动创新活动。再者,从融资需求层面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亦是难点问题,金融创新可以尝试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角度出发,[11]不断健全并细分多层次资本市场,缓解并解决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中小微企业与银行业间的结构矛盾,推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此外,基于债权融资产品的创新,可增加股权融资渠道和权重,为创新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帮扶。最后,从政策支持层面看,金融监管方式方法要不断创新,努力实现审慎监管,有助于全面推进风险管理与合规管理、前瞻预判与持续监督、定量监测与定性研判相结合,提升金融监管效能,有效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行。[12]同时,还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努力推进普惠金融纵深发展,大力扶持绿色金融和科技创新。因此,科学、合理并有力的政策导向在为金融创新指引方向的同时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综上,从主观直接影响机理来看,侧重于从金融机构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是一个自内向外、由里及表的主动创新与影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其增强市场竞争力,寻求持续发展的主观内源动因,强调的是本源驱动即内驱力作用;从客观间接影响机理来看,则侧重于从影响金融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出发,是一个从外到内、由表及里的适应性被动创新与影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更多的是外在影响因素的“倒逼效应”,即外源驱动,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迎合市场发展需求,响应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13]因此,金融创新的实质就是通过创新驱动提升金融服务于实体的能力、效率以及效果,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超越注入持续动能。

二、近年来福建省金融创新的主要成效

(一)普惠金融创新走深走实

出台《福建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有效延展普惠金融服务创新的广度及深度。一是普惠金融示范性显著增强。取得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打造了宁德、龙岩两个具有影响力的发展样本,大力实施“垄上行·背包银行”“三农”综合保险、扶贫再贷款整村推进等普惠金融服务,三明沙县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宁德屏南小额信贷促进会及古田民富中心等试点工作卓有成效,成为全省农村普惠金融的案例样本。二是普惠金融可得性持续改善。全省范围内基本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银行网点乡镇全覆盖,稳步提增首贷小微企业户数与授信额度。“金服云”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截至2023年4月末,已累计投放8 期纾困增产增效贷以及技改项目贷、外贸企业融资贴息专项、乡村振兴贷等11 个政策性融资产品,撬动银行信贷规模超1500 亿元,惠企资金精准直达超3 万户中小微企业,帮助企业有效缓解资金需求。

(二)绿色金融创新落实落细

出台《福建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推进三明、南平创建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投放、环境权益交易、环保企业上市等方面开展金融实践。一是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全面加强。福建银保监局建立了绿色金融发展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出台支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行动计划,构建区域绿色金融监测指标体系,指导金融机构加快绿色发展转型。二是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如火如荼。推动金融机构在绿色产品创新、林权交易及融资、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等方面开展创新实践。至2022 年末,福建省绿色贷款余额6097.14 亿元,同比增长48.34%,全年新增绿色贷款近2000 亿元,创历史新高。通过举办绿色经济重点项目融资对接会等活动,实现产融项目签约总金额逾800 亿元,有力推动绿色经济领域一大批重大项目提速建设。

(三)自贸区改革创新见行见效

福建自贸区立足海峡区域优势,落实3 个片区发展定位,已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新成果。一是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成效显著。《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186 项重点实验任务,绝大部分已经落地实施,近170 项涉及金融服务创新。《进一步深化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136 项重点任务已实施85%,在全部的378 项创新举措中全国首创141项,118 项涉及金融相关领域创新。二是闽台金融合作日益深化。自贸区持续拓展台资企业资本项目便利化服务,不断推进对台跨境人民币业务,促进两岸征信交流。“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试点,目前已实现全省全覆盖,为持证台商台胞提供提高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简化业务手续等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截至2023 年1 月末已为373 位台胞、233 家台企颁发证书,累计提供授信139.69 亿元人民币。

(四)人民币跨境结算创新有序有力

福建始终坚持探索结算方式多样化、融资渠道新式化,鼓励与支持人民币在周边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一是试点跨境资本项目便利化改革。仅自贸区成立前3 年,共办理人民币跨境结算4000 多亿元,累计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超过100 亿元。实施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和外债资金意愿结汇,优化跨境担保外汇管理流程,便利“走出去”企业实现境外融资,打通区内与境外双向融资通道,区内金融机构比挂牌前增长44%。二是试点跨境贸易结算便利化改革。基于银行的“展业三原则”,充分简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流程,持续拓宽海外贷款业务范畴,为企业“走出去”、整体价值链的提升以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扶持。2023 年一季度,全省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2076.9 亿元,同比增长52.1%。其中,贸易项下收付金额828.9亿元,同比增长1.0倍。总体来看,跨境人民币业务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正在不断提升。

(五)金融移动支付创新提质提效

围绕“便民生、促发展”宗旨,福建省不断深耕金融移动支付便民场景建设,支付服务创新取得长足进展。一是稳步推进移动支付受理功能改造。指导福建银联率先实现云闪付线下商户导入省商务厅“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线上平台,推动云闪付APP 上线福建省非税缴费服务,在全国首创非税票据实时查询配套服务,确保非税缴交业务全流程不出户办理,实现云闪付小程序接入数量全国第一。二是加快拓展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当前,福建支付体系建设成效凸显,全省云闪付注册用户已超2000 万,用户渗透率约55%,长期位居全国第一,已全面消除村级行政区支付服务空白。“e 福州”等地方数字综合服务平台载体接入数字人民币支付服务,探索前沿数字人民币技术创新应用。2022 年,福建全省开通数字人民币支付商户门店16.03 万个,开立钱包486.18 万个,数字人民币交易额突破1500 亿元,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消费券超6000万元,拉动消费超1亿元。

三、基于福建省的实证分析

本次实证分析以近5 年来福建省金融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前述研究基础上,对金融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构建指标体系,由于二者各个指标的单位和量纲不同,基于标准化量纲处理后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测度分析;其次,在所构建的两大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有所有差异,基于熵值法的运用,对相关指标进行赋权,确定其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以实现较为科学的测度结果来分析金融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水平。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结合所查阅的金融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关参考文献,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连续性以及真实性等因素,拟定金融创新为解释变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为被解释变量,选择城镇就业率为控制变量。借鉴来倩的做法,本文从金融创新效率、金融创新环境两个维度构建一级指标,从金融产品供给种类及数量、金融业资本存量、股票市值总额等十三个维度构建二级指标(见表1),最后通过熵值法得到福建省金融创新的综合得分,以评价创新水平。原始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2017—2021 年《福建统计年鉴》《福建省金融运行报告》。

表1 金融创新指标测度体系

借鉴魏敏和李书昊的做法,本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五个一级指标,以创新投入与产出、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金融结构等11 个维度构建二级别指标,形成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最后通过熵值法得到福建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得分,以评价经济发展水平。原始数据来源于2017—2021年《福建统计年鉴》。

表2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测度体系

(二)模型设定

本文使用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究金融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保留正值)采取对数方式,具体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t为时间;EcoQoet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FinInnot为金融创新;controIt为控制变量(年度教育经费投入);α为常数项;β为自变量的回归系数;λ为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εt为扰动项。

(三)综合水平测度结果

通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金融创新的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及熵值法计算,最终得到二者的综合水平测度结果,由表3 可以看出,福建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和金融创新指数皆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由2017 年的0.0216增至2021 年的0.3387,增长了十几倍,说明了近几年福建省经济呈现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明显;而金融创新指数由2017 年的0.0651 增长至2021 年的0.2949,增长近5 倍,说明在近年来福建省的金融创新活动如火如荼。

表3 2017-2021年福建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金融创新指数表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对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由表4 可以看出,金融创新指数的均值为0.180,其中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295和0.065;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为0.215,最大值为0.339,而这期间最小值为0.021。由数据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表4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五)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选取的数据为时间序列,所以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定可靠性,进一步使用stata16.0软件,首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EcoQoe)和金融创新指数(FinInno)分别取对数,然后进行单位根检验,详见表5,ln EcoQoe 和ln FinInno 的p值均小于0.001,因此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单位根存在的假设,两个序列都是平稳的。

表5 平稳性检验

(六)耦合协调分析结果

通过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得到福建省2017—2021年福建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动态变化,如图1可以看出前述两者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皆逐年上升,其中耦合协调度从2017年的0.19增至2021年的0.61,耦合协调类型从濒临失调到中度协调,而耦合度从2017年的0.86增至2021年的0.99。表明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强大的驱动作用。

图1 2017-2021年福建金融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反战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变化

(七)回归分析结果

基于stata16.0 软件的运用,建立关于福建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金融创新的回归模型,详见表6。首先,模型(1)为不考虑控制变量情况下的回归模型,其解释变量(In FinInno)的回归系数值为0.496,回归模型的的R2为0.932,说明金融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拟合优度很高,且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值为正数,即两者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现正相关,表示金融创新水平的提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在模型(2)中加入控制变量(ln EduFun),模型通过0.1 的显著性水平,且R2为0.946,该模型拟合优度比模型(1)还好,说明控制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促进作用。

表6 回归模型

对回归系数进行t 检验,由表7 可以看出,模型(1)变量的t 值均通过0.5 的显著性水平,模型(2)的变量t值均通过0.1的显著性水平。

表7 t检验

对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进行德宾-沃森(D-W)残差相关性检验和夏皮罗-威尔克(S-W)检验,详见表8。模型(1)的D-W 检验值为1.544,该值大于1.5 小于2.5,满足无自相关条件;模型(2)的D-W 检验值为3.032,该值大于2.5,不能判断是否有自相关;模型(1)和模型(2)的D-W 检验p 值分别为0.826 和0.246,均大于0.05,所以没有理由拒绝原假设,则认为模型(1)和模型(2)样本所来自的总体分布服从正态分布。

表8 残差分析

(八)实证小结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是金融创新的前沿省份。本次研究选取了2017—2021 年福建省金融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数据,采用熵值法对金融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测度。随后,通过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评价,运用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金融创新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创新的深入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金融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一步对策建议

(一)聚焦推进创新人才兴业,持续注能金融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持

“以人为本”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源泉,“人才兴业”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事在人为”则憧憬着金融创新的无限前景。人才是发展、创新的第一要素,第一资本;因此,我们要基于内培和外引相结合的方式有序构建人才接济梯队,为金融创新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第一,持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特别是对高端人才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经费研发投入,并依托市场实情结合创新发展需求持续优化考核激励机制,调动金融创新积极性,在注重具有先进市场经验和渊博技术知识的业内“高人”引进时,还要选拔并重用市场适应能力强且具发展潜质的青年骨干,凝练创新团队。第二,重塑优化岗位配置机制。科学增设并合理选配人员,致力于所擅长领域的精耕细作,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同时,加强扁平化、集约化管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率为优先,打造高效、实用的岗位组合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务模式、决策机制和运维保障,从内部管理上提升金融创新动能。第三,稳步推进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加强对新政策、新理念、新思维以及新技能、新产品、新科技的认知与培训,引他山之石有效借鉴国内外同业成型经验。强化竞争意识,主动适应新市场与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主动迎合新需求与新常态;树立学习意识,主动响应新政策与新形势;坚持忧患意识,主动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建设适应新时代、新经济和新发展的人才队伍,为金融创新活动注入持续动能。

(二)聚焦推进数字科技应用,有效提升金融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持

从数据应用到数字技术推广再到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金融发展呈现出智能化、渠道化、系统化、人性化等显著特征。当前,随着数字科技在金融领域应用的日趋深入,金融创新不断加快,“数字科技+金融场景”的跨界融合得到了进一步推广、积累并升华。[14]基于数字科技赋能金融创新,我们可尝试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持续提升信息采集的数据应用频度。信息是数据的重要载体,由于数据能被读写,被记录,被存储和处理,能够总结并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关联价值信息;因此,要持续加强并提升对市场前沿价值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与共享,增进信息的敏锐性反应,增强信息的可获得性,同时提升信息传送的时效性与准确性,为金融创新“点灯展目”。第二,扎实推进数字金融的基础配套建设。数字金融是以网络平台为纽带,以智能存储与识别、多媒体技术推广与运用、电子技术迭代更新等硬、软件为条件,基于原有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以及产品介质并结合金融市场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以及合理化需求所进行的创新探索;因此,必须要加强数字化的基础配套建设,为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技术运行保障。第三,抓实落细联营互通的金融平台建设。提升“金服云”平台服务效能,推进数字金融服务专项平台落地。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搭建金融机构合作联营平台,加强横向联系与纵向互通,有效促进资源共享与经验互鉴。基于数据应用与多方合作联营,加快推进现代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客户信息共享,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共享经济发展平台,打造包容创新、安全有序的发展环境,为金融创新持续注入活力。

(三)聚焦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全面拓宽金融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渠道支持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根基,是人民生活富足的源泉,是社会美好和谐的保障,亦是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福建省小微和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因此,持续提升民营实体经济有效金融供给的服务质量与效率至关重要。第一,努力构建多层次金融供给与交易平台。充分结合福建区位特色搭建银行融资、区域性股权交易、期货交易、票据交换中心等多层次金融供给与交易服务平台,尝试构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专属中心,探索“私人订制”“专项辅导”,地方政府要积极探索多形式场外市场并引导市场化资金进入,增强中小企业交易流动性,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与联动效应。第二,全力提升企业直接融资规模。有序引导资金加大对创新、科技、低碳、环保等重点领域的扶持,助力“小巨人”爆发“大能量”,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充分利用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适配性大幅提升的契机,对标创新型中小企业,扶持潜力型科技企业,跟进成长型创新企业,做好上市后备企业挖掘、培育、跟进工作,推动本土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第三,蓄力激发公开市场业务潜能。积极推进债券产品多样化创新,有序探索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支持工具与回购便利融资机制等。适度降低债券融资准入门槛,发挥市场化增信功能,通过创设信用担保工具等方式为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助力企业发行集合票据、企业债、私募债、短期融资券等有价证券产品,争取定向可转债福建适用试点以及创新创业债福建试点,激发公开市场潜能。

(四)聚焦服务普惠金融推广,不断完善金融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支持

深耕普惠金融既是经济高发展实现的助推器,又是金融行业可持续均衡发展的稳定器,更是增进社会和谐与公平的催化剂。因此,必须要充分调动并合理发挥大型与小型,传统与新型,线上与线下等不同组织机构的敏锐性与创新性,思辨性与能动性,结合自身优势,瞄准市场定位,构筑多层次、合理化、全覆盖的现代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第一,充分发挥改革试验区样板作用。重点推进宁德、龙岩两地建设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积极推广两地发展实践经验,并科学遵循业务难点创新试点原则,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做法,发挥改革试验区样板的“乘数效益”。同时,积极引导银行机构尤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单列普惠金融服务指标,推动产业扶贫保险、农业保障扩大覆盖面。第二,持续加大普惠金融科技赋能。金融资源向“三农”、小微企业、贫困地区等重点领域倾斜,充分利用科技赋能突破普惠金融服务的时间、空间和区域限制,实现跨区域远程服务,解决乡镇偏远地区金融服务缺失问题,通过升级并持续完善金融服务云平台,收集客户诉求,跟进业务办理,反馈服务评价。持续推进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并向村一级有效延伸,提升金融服务“三农”能力。第三,积极推进普惠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创新供应链、产业链金融产品,对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蓝海”市场,有效激活“三农”内驱发展要素,释放林农产业活力。借助互联网持续推进“口袋”金融服务创新,简化普惠金融流程、减免普惠业务收费,拓展普惠服务范围,推进普惠产品创新,增强中小企业及百姓金融服务体验感与满足感。

(五)聚焦服务国内外双循环,着力增强金融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开放支持

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亦是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核心区”。因此,要充分立足地域优势,发挥区位发展便利,以RCEP 顺利签订为契机,努力做好对外金融交流,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超越。第一,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跨境金融创新。通过发挥闽籍华侨优势,促进并加强跨境金融机构间的沟通交流、学习借鉴、增进互信,优化金融对外开放与合作生态环境;加快跨境金融创新力度,特别是加大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各领域产品与服务创新力度,推进货币互换与人民币国际化创新合作发展;建构海丝产业金融中心,深化与东盟等国家的金融合作,支持互设金融机构,支持双向投融资,探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发展,推动金融合作领域的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监管创新与服务创新,培育新型对外金融市场,打造金融开放示范区。第二,提升闽台金融合作,推进两岸金融融合。科学借鉴台湾地区票券市场经验,构建区域性票证交易市场。构筑海峡两岸金融合作交易中心,加大金融市场各领域产品与服务创新力度,加强金融机构间的沟通交流,优化金融合作生态环境;积极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推动台企金融服务便利化,支持台胞金融服务同等化。充分运用自贸区金融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台湾地区金融机构或企业在闽落地或开展股权合作。支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与台湾柜买中心开展合作,打造两岸共同资本市场。鼓励闽台征信机构加强信息资源交流合作,逐步实现金融信息互通互换,金融资源互通有无,进而构建两岸金融互补竞合、共同发展的金融生态圈。

(六)聚焦数字金融发展趋势,有序推进金融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监管支持

当前随着数字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的态势也日臻迅猛,这对金融监管前瞻性思维的培养与预见性策略的拟定提出了更高要求。[15]通过科技赋能、监管创新主动探索新的监管模式,有利于适时监测并发现金融市场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思维。持续推进金融监管创新是顺应数字金融发展大势的客观需要,特别是在监管方式和手段上的科技创新尤为重要。第一,坚持问题导向,立足风险防范。通过监管创新加强对金融运行底层数据的规律性分析,可穿透表层业务发现风险线索;同时,要加强对中小银行信息科技风险频发领域的监测,确保网络安全和客户信息保护。因此,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丰富并创新风险识别功能以灵活应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现存或潜在的风险事项,做好风险识别、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等一系列工作。第二,加强政策研读,确保精准发力。基于技术变迁、场景融入及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有效监管必须以全面了解、及时掌握法律法规、行业准则和监管规定为基础,以期厘清并总结金融活动的一般轨迹和运行规律。此外,由于不同市场主体间的活动偏差,监管创新必须基于差异化与动态化并结合全局化与全景化,才能发力精准。[16]第三,提升思辨能力,重识金融创新。基于金融活动影响的复杂多变性,对其运行规律的把握和活动行为的监管就必须要有全局、思辨且动态的思维,防风险与促发展应相辅相成,并不相悖,促发展是目标,防风险是前提,监管创新应进一步保护真创新,抑制伪创新,要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构筑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态,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六、结语

当前,金融创新是国家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路径。福建省在金融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首先,要立足于重大战略保障工程,全面深化政金企三方联动合作,持续推动金融创新活动及金融资源向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倾斜;[17]优先民营企业服务工程,为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扶持。其次,要借助于资本市场提升工程,全面谋划推进企业上市,整合省内券商优秀资源和优势力量,打造“上市辅导团”,为潜力企业提供“立体式”上市服务;落实金融资源集聚工程,有效促进资源共享、经验互通,优化金融要素和市场资源配置。再者,要致力于金融服务创新工程,完善百姓金融服务云平台,持续推进口袋金融服务创新,深化闽台金融融合工程,融合闽台经济特点,构筑两岸金融中心,凸显海峡区位优势。此外,要坚守于金融风险防范工程,大力推进数字科技金融赋能,持续完善全面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金融风险预警监测,“控新化旧”化解信贷风险;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工程,加强地方政府与监管机构联动互动,提增有效引导与适度监管,为防范金融风险构筑防火墙。

总的来说,推进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经济突破结构性矛盾与环境资源瓶颈,实现更高效率、更加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福建省原有依靠规模扩张与金融资源持续投入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应当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为经济发展方式的平稳过渡,创新型省份的扎实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与支持,为省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超越注入新动能。

猜你喜欢
高质量金融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