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价值意蕴与培养路径

2024-01-02 08:05王元周衍安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王元 周衍安

[摘要]以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内涵与发展历程为基础,从国家战略层面、产业发展层面、人力资源开发层面分析培养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价值体系,明确不同层面的价值追求与目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现场工程师运营流程图,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抓手,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育人体系;实施项目任务驱动,强化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完善校企人才共享机制,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弹性学分制与过程评价并重,对接职业资格认证。从这四个方面改善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方式,旨在培养具有生产、管理、服务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支撑与强大动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中国特色学徒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王元(1990- ),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周衍安(1974- ),男,安徽砀山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教育部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现场工程师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3Kt198)、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职教高考制度改革的路径探析”(项目编号:2021JSJG489)和2020年教育部职教所1+X证书制度专项研究课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模型与评价技术研究”(项目编号:ZJSX2020-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4-0063-08

面对快速发展的新技术、蓬勃兴起的新业态、层出不穷的新模式,职业教育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量现场工程师解决核心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动能,推进社会经济升级转型,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关键领域发展。然而,现场工程师的组织规划与培养方式尚不明确,直接影响了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现场工程师的价值体系、运营流程等问题,完善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方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这对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协调匹配职业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创新开发人力资源广度与深度以及优化人才供给结构都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价值意蕴

(一)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内涵

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应当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具体而言,现场工程师需要精通操作技能,进行精益求精的工艺优化,以确保产品质量保持在高水平;要熟练掌握岗位工艺要领,持续改进和创新工艺流程,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要具备项目管理能力,能够有效追踪项目进度、合理分配资源以及指导团队有效开展工作;要拥有卓越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高效协同工作;要具备卓越的团队合作能力,积极发挥集体智慧,推动团队共同进步;要具备解决技术难题的创新能力,能够主动投入问题情景,提出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李博认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是面向工程一线的技术实践者、工艺设计者、技术难题解决者和工程组织协同管理者。邱亮晶等学者则认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是职业教育为工科领域以及工程部门培养的高素质工程型专属人才。周海英认为,现场工程师是复合型人才,能够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一线岗位上的生产、工程和管理等问题。综合而言,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处于设计开发人员与一线操作人员之间,具备卓越的综合素质,是一种兼备技能、管理与创新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发展历程

20世纪末,我国职业教育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体系架构也逐渐成型。随着社会迅速发展,教育供给逐渐滞后于社会需求,产生了巨大的供需差距。为应对这一挑战,政府出台了“三改一补”政策,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教书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管理服务育人中的“主阵地”作用的指导思想下,职业教育开始进行改革与升级,大力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使职业教育毕业生备受行业企业青睐,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相互支持、共同高速发展。

2011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为主体,面向本、硕、博层次的学生实施专项培养计划。2018年,《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强调普通高等教育应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探索工程教育體系,积极培养更多高质量、多类型的工程科技人才。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职业教育以类型教育的身份迎来发展黄金期。2021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进一步阐述了职教本科院校的设置和专业设置标准,计划到2025年,职教本科招生规模不低于高职教育招生规模的10%。同时,《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的毕业证书具有同等效用。这一系列政策为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基础和素质提升平台,使现场工程师在专业知识、技能素养上得到全面提高,促进人才培养体系的融通发展,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2022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首次明确了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定位,此举标志着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成为国家战略,并强调培养过程应更多地依赖校企合作平台和中国特色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具备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复合型的应用技能人才。为适应产业变革的新趋势与新变化,国家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成为建设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三)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与普通教育卓越工程师的区别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与普通教育卓越工程师都是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但两者在培养目标、对象、主体、模式、考核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而言,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侧重培养能够胜任生产一线工作的操作型、技术型人才,通过模块化课程,将专业技能训练与实际生产实践有机融合,促进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实时对接。这一培养模式侧重于激发学生的生产实践、管理协调和创新等实际操作能力。与之不同的是,普通教育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更偏向于培养工程科技研发和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通过提供系统的工程专业理论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促进科技、产业创新发展。这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设计和创新方面的能力。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受众主体主要包括职业本科院校在校生和企业员工,以学校和企业为双主体,倡导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育人体系,并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方案。在这一模式下,校企共同建设一批现场工程师学院,加强育人工作,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培养链。相较之下,普通教育卓越工程师的受众主体主要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生,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为主体,建设一批科研技术学院和产业学院等,形成综合的工程教育培养链。

在评估方面,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强调过程性和能力导向的评估,行业企业拥有最终决策权。而普通教育卓越工程师注重学校自主考核,对标新工科标准。总体而言,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普通教育则致力于培养科技领域的专业人才。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了多元的支持和选择,共同推动了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见表1)。

二、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价值体系

(一)国家战略层面

1.健全协同发展机制,对接重点领域发展新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要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建立教育系统、行业企业、社会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通过定期研判准确把握发展新动态,广泛凝聚共识,满足新发展需求。通过多方联动,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立体化格局,使之能够及时响应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要求。同时,统筹推进职教供给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促进人才培养与重点领域发展同频共振,确保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与重点领域的实际需要密切对接,为提高重点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助力行业企業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培训新生态。培养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根据新的需求持续深化改革与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抓手,通过订单式培养、项目研发等,建立学校和企业紧密联动的长效机制,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平台,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将企业生产过程融入专业教学,并邀请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构建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的新生态圈,建立一个平台化、项目化、应用化的人才培养培训新模式,扩大育人主体范围,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双元育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数字化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体系,不断拓展培训辐射面,形成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生态。

(二)产业发展层面

1.培养新型工程技术人才,适应供需匹配要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类型特征,职业院校要紧跟社会发展方向,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建立一批职业教育现代工程师学院,紧密对接区域发展与行业升级需求,创新校企良性交流机制,全面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新格局。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大新工科、新兴交叉学科的比重,加强项目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实习实训课程的占比,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些措施将确保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与产业技术发展前沿保持同步,破解职教人才供给水平低与行企需求高的矛盾,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2.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助力产业转型升级。面对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的形势,职业教育需要紧盯产业技术前沿,加强新工科建设,构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虚实结合的人才培养平台,提供仿真实训设备,加大工程训练的投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师资队伍上,培养紧跟产业发展趋势的“双师型”教师,实施校企双聘,校企共享共用技术技能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牢牢把握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点,依据现场工程师培育计划,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体验与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以满足产业智能化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三)人力资源开发层面

1.提高职教供给水平,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层次。我国劳动力总量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保持足够的规模,但是我国已经进入人口和劳动力红利减缓的关键阶段。因此,必须通过深度开发人力资源来提高其有效利用率,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倒逼职业教育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发展职业本科成为提升我国职业教育供给能力和人力资源效能的关键举措。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设置应用性强的职教本科专业,拓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模。政府、企业和社会需要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重用工程技能人才,构建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发展适应产业需求的职业本科,可以有效提升人力资源整体质量,促进经济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从人口数量红利转向人力资源质量红利,强力推动中国从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

2.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均衡人才结构。面对复杂的工程技术应用领域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产品更新迭代速度的加快,培养多学科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迫在眉睫。为此,国家需要系统推进各阶段教育改革,优化和调整人才结构,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一方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加大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同时,推动普通高等教育优化升级,设置应用型本科专业,完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占比,真正实现工程技术人才与岗位的“无缝”对接,使毕业生一上岗便能适应并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新形势,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急需且紧缺的人才类别与规模,强化这些领域关键核心人才的培养。同时,应兼顾其他领域的人才培养,以便合理配置各类人才的比例,避免结构性人才短缺。只有通过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形成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格局,才能持续培养兼具实践经验和宽广知识面的高素质现场工程师,不断优化社会人才结构。

三、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培养逻辑体系

在培养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完善顶层设计,遵循国家统筹、分级管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原则。从国家层面来统筹规划和实施,教育部牵头,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工程院、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等联动,面向国家重点领域的产业需求,遴选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以及产教融合型企业作为项目企业,梳理岗位需求与人才清单给教育部,由教育部向各省教育部门发布申报计划与要求。

省级教育部门组织动员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企业,按照项目企业的岗位需求与相关学徒岗位要求进行协商、接单、匹配。校企联合申报计划后,省级教育部门根据项目需求提供详细的支持政策,包括激励政策、资金费用、土地优惠等,审核无误后报送教育部。教育部组建专家委员会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申报项目进行审核、把关、立项,监督项目实施过程。省级教育部门承担指导、管理、监督项目实施,协调匹配教育资源与企业需求等任务,如协调学校和企业联合制订学徒培养计划、制定招生考试评价标准、构建专兼职“双师型”教学团队。

省级教育部门需要按年度向教育部汇报项目的实施进度,而教育部则每两年组织专家进行阶段性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项目进行更新或淘汰。同时,在此过程中省级教育部门需要总结先进经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现场工程师培养典型标准,建设一批现场工程师学院,分领域、分区域、分批次由重点领域扩大至其他领域。在项目结束时进行绩效评价。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不仅需要重视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强化监督指导,还需要优化运营环境,营造人人崇尚技能、人人都能成才的职业教育氛围,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见图1)。

(二)深化产教融合,完善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方式

1.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培养体系。一是校、企、生三方签订学徒培养协议,明确学校、企业与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权责利,为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方式提供制度保障。学校的责任主要是对学生加强校内学习的指导,关注学生在企业中的成长,并全面保障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合法权益。企业则需提供规范安全的工作、实习环境,引导学生适应工作岗位,不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而是确保学徒享受与其实习岗位相符的待遇。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从单一的角色成功过渡为兼具学习和工作双重职责的学徒,需要遵守学校与企业的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实习实训,不断提升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二是校企合力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和专用教材。校企双方应以产业核心岗位为重点,通过实践不断探索、验证、评估和总结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上升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过程。校企合作应聚焦核心课程,突出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入实践性知识课程,如情景教学、企业案例教学等,通过虚拟仿真等手段模拟实际工作情境,为学生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充分准备。另外,增加生产实习和工程训练课程,有效交替校内课堂学习和校外实训基地实践,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深度融合。开发现场工程师学习手册和专用教材是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的重要抓手,校企联合使用大量案例和实训项目编写手册、教材,以确保教材内容贴近生产实际和工作过程;校企联合开发系统化、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如微课视频、虚拟仿真软件等,帮助学生成功转变为既是学生又是学徒的双重角色。三是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深度参与整个培养过程。这是中国特色学徒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企业专家直接参与项目设计、职业标准制定、技能考核等关键环节,与专任教师共同主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企业专家基于对行业最新发展趋势的研判和岗位需求的理解,引导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使教育过程更加符合产业发展需求。企业专家通过项目设计和标准制定,将企业的生产环节引入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和现场工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实现社会需求、职业教育供给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企业专家的实践指导能力与学校教师的理论专长形成有力补充,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的制度化。

2.项目任务驱动,强化培养学生实践技能。项目任务驱动是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合理制定项目任务是前提和基础。一是项目任务驱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积极性,校企双方根据生产岗位特征和要求,设计符合一线工作流程的项目方案,设置涵盖多个领域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问题情境,促进理论知识学习转向基于生产一线的经验学习,这种高度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的项目设计,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和培养的意义,从而积极参与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二是项目任务驱动可以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技能培养的有效融合。项目任务提供了知识、技能融合的实践场景,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动态的需求驱使学徒主动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大量反复操作来提高技能水平,理论知识有效地驱动着实际技能的提升,同时技能的提高也不断验证了理论学习成果,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三是项目任务驱动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帮助学生和员工在特定生产环境中处理特定问题的知识体系。在现场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直接面向工程实践,亲身体验并参与真实生产工作,获取实践性知识,通过由简入难的多阶段训练项目,掌握解决综合问题的方法,最终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3.完善校企人才共享机制,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校企共享的人才机制是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保障,建设专兼结合、校企互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打通校企之间的人才交流壁垒,合力提高育人质量。一是要建立校企人才信息数据库,实现人才供需信息的互通共享。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学校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动态,学校可以清楚掌握企业的人才需求并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二是企业筛选具备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承担部分教学任务,重点负责案例分析、项目设计等教学活动,传授实际工作中的技术和处理技巧给学生;参与设计培养方案,提出有关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建议,确保培养方案更具针对性。为鼓励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学校应当授予他们一定的教学管理权,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报酬。同时,企业人员可以申请企校双聘,获得相应的职称奖励,鼓励技术人员与教师合作开展产学研课题,通过理论研究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理论支持实践的良性循环。三是学校可以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直接参与生产流程和实际工作,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通过装配操作、现场观摩和参与新产品研发等方式,教师深入了解先进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教师也可以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合作攻关,利用专业知识提供理论支持,共同解决实际技术难题。学校应当建立激励机制,企业也要给予报酬和发明认定等激励,以促进校企共建共享人才团队。

4.弹性学分制与过程评价并重,对接职业资格认证。弹性学分制与过程评价是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用人无缝对接。首先,实行弹性学分制,推动实训项目学分化,以项目学分积累兑换毕业学分。弹性学分制重视过程性学习的价值,不再单纯侧重考试成绩,特别是针对实际培训项目的特点,将实训项目细分为模块,每完成一个模块即可获得相应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更多的实践项目来获得更多的学分。实训项目采取过程性评价,细化知识点测评和技能考核,通过实训考核、技能演练、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过程性评价注重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其次,实施能力导向的评价,侧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行业企业具有考核决策权。建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企业在评价过程中具有决策权,企业根据特定岗位需求和工作流程提出技能考核标准和方案,并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进行考核。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评价侧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企业的考核、满足岗位需求的学生才能够顺利就业。这种校企共同参与、强调应用能力的多方考核方式,可以客观全面地评估技能的掌握程度。最后,对接职业资格认证,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分挂钩机制,形成证书学分银行制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根据证书级别与行业认可度授予相应的学分。建立学分银行,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职业资格考试、社会实践等方式累积学分,学校对学分进行认定并记录。实现不同学校学分银行之间的联网对接,使学生可以在不同学校之间自由流动,将学分直接认定和转移。对未取得学历证书但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分累积达到要求的在职人员,可以申请技能人才评价,授予相应的学历学位。建立统一的证书认证标准,使企业能够直接认可相关职业资格与学历证书。通过学分银行和证书认证对接,可以有效推动终身学习,建设开放共享的职业教育资源体系。

(三)完善政策体系,保障与监督项目顺利实施

为确保现场工程师培养工作的有效展开,政府部门需制定一套系統完备且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框架,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构建协同育人的生态环境。在企业政策方面,应采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多种方式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给予项目企业在用地及公用事业费用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企业建设高标准的实训基地。在学校方面,要制定鼓励和奖励机制,总结并推广先进的教育实践经验,将培养效果作为遴选“双高计划”“双优计划”的重要依据。此外,教育部门要加大经费投入,重点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和技能型社会建设试点;加大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同时,要强化过程监督,教育部门要加强指导跟踪,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培养工作动态。与企业共同建立质量评价和监督机制,开展阶段性评估,根据评价结果完善政策并形成反馈机制,全面总结成功经验,及时推广优秀经验与好的做法,引入第三方评估,推动现场工程师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培养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是满足国家战略发展、行企升级转型和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胜任工作岗位,发挥专业价值。因此,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必须坚持“忠于现场,忠于实践”的价值导向,紧密对接企业实际岗位需求,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优化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构建现场工程师学院,在探索中形成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与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应积极协商并主动对接,共同构建“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能导师双向参与,将企业生产项目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将教学内容应用于企业生产过程,推动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实施全过程监控与指导,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形成规定范式并加以推广,确保培养工作取得实际成果。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优化培养模式,不断提高现场工程师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其成为技术熟练、业务娴熟、作风端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有力促进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博,褚金星.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7):107-112.

[2]邱亮晶,来文静,雷前虎.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四重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1):43-48.

[3]晋浩天,陈秋萦.2025年,20万现场工程师一线破解技术难题[N].光明日报,2022-12-06(14).

[4]何茜,黄蘋.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6):108-114.

[5]霍丽娟.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内涵要义、要素框架和运行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4):5-11.

[6]王元,韩萌萌.类型定位下职教高考制度的“破”与“立”[J].江苏高职教育,2022,22(3):39-44.

[7]桑雷.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三维透視:内涵、困境及突破[J].现代教育管理,2016(6):94-98.

[8]孙立会,刘思远.工程教育贯通式培养需要怎样的课程体系:来自东京工业大学楔形课程体系的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20,8(5):91-105.

[9]于希嘉,张国平.迈向双重革新:高校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及其质变框架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1):27-33.

[10]王元,韩萌萌.职教本科发展的“痛”与“通”[J].教育科学探索,2023,41(4):91-96.

[11]刘进,王璐瑶,施亮星,等.麻省理工学院新工程教育改革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6):140-145.

[12]徐国庆.工作本位学习初探[J].教育科学,2005(4):53-56.

[13]刘康,徐辉.职业本科院校现场工程师培养的逻辑向度、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6):65-76.

[14]曹留成.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价值、问题与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3):52-58.

[15]赵志群,赵鹏飞.基于工作的职业教育学: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基础[J].教育与职业,2023(21):5-12.

[16]颜彦.科教融汇视域下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内涵与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8):56-62.

[17]孙丽丽.基于工程伦理教育探析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3,32(4):49-54.

[18]帅海燕,李卓君.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路径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3,25(3):107-111.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