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

2024-01-03 03:23俞念胜
关键词:四史马克思主义思政

俞念胜

(池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池州 247000)

“四史”教育以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为基本旨归,适应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客观要求。如何有效地立足现实强化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如何有效地将彰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好承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四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当前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重点围绕“四史”教育,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 年)》将“四史”内容纳入课程设置,并作为A 类指标列出。因此,“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客观要求

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属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范畴,而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是落实好这一任务的关键,高校思政课对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1]高校思政课肩负着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重任,开展“四史”教育,应发挥高校的优势,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现实需求,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

开展“四史”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格,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强化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制度的情感认同,从而自觉将“四史”中蕴含的精神自觉转化为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恰当地选择“四史”教育材料进行鉴赏、讲读,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更深入、更全面地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2]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发激烈。“作为唯心主义历史观缩影的历史虚无主义如果在高校传播和肆虐,将严重扭曲和模糊大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弱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严重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3]“四史”教育正是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树立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重要抓手。

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导向资源,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四史”知识,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助于大学生在多种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做出理性、正确的选择;有助于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促使大学生领会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与精神实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恰当地选择“四史”教育材料,有助于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增强其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三)提升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现实需要

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要不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做到“八个相统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四史”教育,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进行关注和引导,从情境和意志方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理解、消化所学内容,又能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把“四史”教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起来,是高校有效开展“四史”教育的需要,推动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高校加强“四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弄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来龙去脉,深切地感悟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中国理论的创新性、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四史”教育在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为目标,通过利用“四史”教育中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鲜活内容,与内容抽象、理论性较强的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合,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理清高校思政课与“四史”教育之间的关系

2020 年12 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从国家层面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提出了具体的顶层设计和实践要求。实施方案要求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统筹校内通识类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 门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都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具有高度的政治属性和价值要求。“四史”教育实际上是以中国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史、孜孜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教育和激励青年大学生,实现其德育功能。而“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4],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核心课程,其承担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的重要任务。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思政课的作用,明确其承担的职责与任务。

当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取所需、各自为政、形神分离、腾笼换鸟”等情况,甚至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要看到“四史”教育作为一个整体,需要牢牢把握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主题和主线,做好其在高校思政课的融入工作。总体而言,需要用系统的观念把握“四史”教育,避免碎片化、机械化的融入,要体现融入的原则性与灵活性。要避免为了历史而讲历史,通过“四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育学生的历史情怀,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思维方法,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解决好“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备课难题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理清“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关系,是开展教学的关键,而进一步开展融入工作需要多管齐下,整体推进。

首先是解决好备课问题。目前,普通本科高校开设了思政课6 门: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四史”教育的掌握和运用各不相同,“四史”教育内容极其丰富,研究者需要对其有深刻全面的理解把握,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掘并加以利用。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必须充分了解、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学中灵活有效地实施“四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是课堂教学问题。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中心环节,要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精心组织教学。要在课堂上灵活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对党的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讲解和讨论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四史”教育。要创新“四史”教育教学方略,与一些新媒体相结合,通过大学生常用的微博、B 站、抖音等新媒体,让“静态”的四史转化为“动态”的短视频等,激发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是学生配合问题。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积极配合。要教育大学生以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来学习“四史”,引导大学生课外阅读、了解“四史”并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四史”,积极配合教师课堂教学。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事关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事关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事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当前,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应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使大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一)实现“四史”教育内容与思政课教材内容有效贯通

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使“四史”教育中蕴含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鲜活内容与教材内容实现有效衔接。通过选取“四史”教育中的相关内容,整理分析“四史”教育中的相关材料,与思政课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编写出可供高校思政课教师使用的教学案例和讲义。

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要对比长征前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境遇,把党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成果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讲授中,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要结合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任务的历史性演变,把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内容讲授中,引导大学生领会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四史”。比较近现代史上国内各政治派别与各政党的社会改造理论、方案(如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无产阶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实践的成败得失,有机融入“历史和人民是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讲授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打下法学基础理论,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形成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将新中国史上的廉洁文化实例,如毛泽东直接督促刘青山、张子善案件的处理,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如1952 年4 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的新中国第一部反腐败国家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有机融入“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怎样加强大学生法律法规意识”两大关键问题的讲授中,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现、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形势与政策主要讲授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国际形势、我国的国际地位等。结合改革开放史上西方国家对华科学技术封锁讲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来龙去脉、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有助于引导他们认清国内外形势,更加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实现“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方式有效融入

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师应优化教学方式,按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目标及机理推进教学方法创新,深入地讲授“四史”。高校思政课教师应通过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认识“四个选择”的历史性和必然性,从而强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方法是引导他们深入“四史”演进过程内部去把握其脉络与规律,在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和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方法,采取以传递理论知识、澄清思想误区为主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要运用唯物史观,采用研究式、互动式、讨论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讲授“四史”,使大学生能够真正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三)实现“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任务有效对接

开展“四史”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使其成长为堪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四史”教育内容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史,是党和国家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贯穿“四史”教育的一条主线。“四史”教育的基本旨归是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四史”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准确地把握“四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刻地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史”教育洋溢着“四个意识”,充满着“四个自信”,彰显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各种平台和网络资源,有效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使其与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任务有效对接。教师应通过积极创设语境吸引大学生的主动投入,通过平等对话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如通过播放宣讲“四史”的影视资料、课堂上讨论“四史”等方式使大学生从视觉、肢体感觉等各方面深切感受“四史”,进而强化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四、结语

有效探索利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学路径,既是高校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关键环节。思政课教师应主动作为,积极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

猜你喜欢
四史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