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联合N末端脑钠肽前体等指标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诊断价值

2024-01-03 03:34吴仕吉
临床军医杂志 2023年12期
关键词:同工酶肌酸激酶心动图

刘 娅, 邝 野, 樊 华, 吴仕吉

1.珠海市妇幼保健院 超声医学科,广东 珠海 519001;2.海南医学院,海南 海口 571199;3.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内镜诊治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4.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超声医学科,新疆 喀什 84400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多见于5岁以下婴幼儿[1]。有研究报道,K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常伴有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血栓形成、心肌梗死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2]。因此,对早期KD进行精准诊断,预测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对于减轻患儿心血管损伤、改善预后意义重大[3]。目前,临床尚缺乏针对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特异性指标[4]。肌酸激酶同工酶MB是心肌酶谱指标,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仅可检测到微量水平,心肌损伤时明显升高。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NT-proBNP)是心肌细胞合成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与心肌损伤程度呈正相关。但上述两指标无法直观地观察冠状动脉损伤的分布、大小等[5]。有研究报道,超声心动图可用于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6]。另有研究报道,在累及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发生发展中,动脉内膜常最早出现病变,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增加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7]。但目前,联合上述指标对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进行鉴别诊断的相关研究仍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IMT联合NT-proBNP等指标对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珠海市妇幼保健院自2021年1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72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确诊为KD[8],且为初诊。排除标准:既往心力衰竭;明显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合并心脏瓣膜病;既往马方综合征。根据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n=30)和无冠状动脉病变组(n=42)。冠状动脉病变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6个月至6岁,平均年龄(2.8±0.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5.7±1.3)d;体质量8~20 kg,平均体质量(13.2±5.6)kg。无冠状动脉病变组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10个月至7岁,平均年龄(3.1±1.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5.5±1.5)d;体质量9~22 kg,平均体质量(13.8±6.5)kg。

1.2 研究方法

1.2.1 超声心动图检查 入院时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根据患儿年龄、体质量选择合适的超声探头。安静状态下,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隙显示胸骨旁主动脉短轴及左室长轴切面,显示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LCA)主干,调整探头方向依次观察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和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LCX)近段;探头转向右心室流入道切面及右侧前房室沟处,显示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主干,测量冠状动脉内径。数据均在各支冠状动脉管腔扩张最宽处测量,测量三次,取平均值。采用Kobayashi公式计算各冠状动脉阶段Z值[9]。将患儿身高、体质量及冠状动脉扩张内径输入Z值计算公式。冠状动脉损伤诊断标准:正常,Z值<2.0;仅扩张,2.0≤Z值<2.5;小型冠状动脉瘤,2.5≤Z值<5.0;大型冠状动脉瘤,5.0≤Z值<10.0;巨大冠状动脉瘤,Z值≥10.0。

1.2.2 颈动脉IMT测量 入院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儿颈动脉IMT进行测量。患儿取平卧位,探头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然后沿血管纵切检查,观察颈部血管形态、结构等。测量内膜强回声线内缘与外膜强回声线内缘的距离,测量3次,取平均值。

1.2.3 血清标志物检测 入院时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4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光谱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水平。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颈动脉IMT、血清标志物水平。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 冠状动脉病变组RCA-Z值、LCA-Z值、LAD-Z值和LCX-Z值均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儿颈动脉IMT比较 冠状动脉病变组颈动脉IMT为(0.7±0.2)mm,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的(0.4±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血清标志物水平比较 冠状动脉病变组肌酸激酶同工酶MB、NT-proBNP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血清标志物水平比较

2.4 相关性分析结果 超声心动图指标与肌酸激酶同工酶MB、NT-proBNP、颈动脉IMT均呈正相关(P<0.05)。见表3。

表3 相关性分析结果

2.5 ROC曲线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Z值、颈动脉IMT、肌酸激酶同工酶MB、NT-proBNP及联合应用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1、0.826、0.815、0.812及0.887。见表4。

表4 ROC曲线分析结果

3 讨论

KD是一种以系统性血管炎为病变特征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学者认为,其发病原因为一种或多种病原体入侵机体,经多种信号传导通路对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产生介导作用,从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造成炎性病变,最终导致KD患儿早期心血管炎症的发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0]。有研究报道,急性期KD患儿可应用大剂量丙球蛋白及阿司匹林,缓解血管内皮细胞抑制状态,从而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但KD早期临床表现和猩红热等表现相似,单独经临床诊断难以鉴别,可能延误治疗时机[11]。因此,寻求简便、快捷、精准的诊断方式对早期诊断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十分重要。

目前,临床评估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主要经超声心动图测量冠状动脉内径,但易受患儿体质量、年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2]。本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组RCA-Z值、LCA-Z值、LAD-Z值和LCX-Z值均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提示冠状动脉Z值可较好地对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进行鉴别诊断。分析原因可能是KD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后,冠状动脉急性扩张期会发生一过性扩张,冠状动脉扩张后恢复速度及血管内膜的回收速度较慢,会伴随平滑肌细胞扩散浸润、血管内细胞迁移与增生等现象,导致各冠状动脉阶段Z值增加[13]。有研究报道,KD恢复期患儿颈动脉IMT增厚,提示其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损伤风险,加强血管病变监控利于改善预后[14]。本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组颈动脉IMT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提示颈动脉IMT可对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较好的鉴别诊断。这可能是因为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后,随着冠状动脉病变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不断加重,导致颈动脉内膜逐渐变厚,IMT水平不断上升[15]。

有研究报道,KD患儿颈动脉IMT、踝肱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16]。肌酸激酶同工酶MB、NT-proBNP均是常用的评估心肌损伤的血清标志物,与心力衰竭程度呈正相关,对诊断心脏疾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17]。有研究报道,肌酸激酶同工酶MB及NT-proBNP在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18-19]。本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组肌酸激酶同工酶MB、NT-proBNP均显著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表明肌酸激酶同工酶MB、NT-proBNP可在一定程度上对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进行鉴别诊断;颈动脉IMT、血清标志物水平分别与超声心动图指标呈正相关,且冠状动脉Z值、颈动脉IMT、肌酸激酶同工酶MB、NT-proBNP及联合应用的AUC分别为0.811、0.826、0.815、0.812及0.887,进一步表明超声心动图、颈动脉IMT联合NT-proBNP等指标对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20]。

综上所述,超声心动图、颈动脉IMT联合NT-proBNP等指标对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同工酶肌酸激酶心动图
菌源同工酶分析揭示菌源DPP4同工酶是潜在的抗2型糖尿病靶点
超声心动图诊断Fabry病1例
王新房:中国超声心动图之父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缺糖基转铁蛋白与线粒体同工酶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临床应用
氨磺必利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肌酸激酶增高1例体会
早孕期超声心动图在胎儿严重先心病中的应用
超声心动图诊断Loffler心内膜炎1例
窒息新生儿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与肌钙蛋白I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4小时内血清肌酸激酶稳定性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