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抗Smith抗体、抗dsDNA抗体相关性

2024-01-03 03:34梁菽燕和瑞婷张丽亚
临床军医杂志 2023年12期
关键词:乳酸杆菌红斑狼疮埃希菌

梁菽燕, 王 奕, 和瑞婷, 张丽亚, 解 南

山西盈康一生总医院 风湿免疫科,山西 运城 044000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尚不明确,其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激活相关,属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一种,患者体内会产生大量自身抗体,使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进而引起全身多脏器及组织受损[1-2]。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炎症反应,还可出现蝶形红斑、黏膜溃疡、关节痛及浆膜炎等,严重时可累及肾、心血管、血液系统及消化系统,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且无法根治[3]。因此,早期发现及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密切相关,可影响黏膜免疫中的特定炎症因子,进而影响免疫系统整体调节[4]。抗Smith抗体和抗dsDNA抗体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被发现,但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尚不明确[5]。本研究旨在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抗Smith抗体、抗dsDNA抗体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山西盈康一生总医院自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5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纳入观察组。纳入标准:参照《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6],在全身状况、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皮肤黏膜、浆膜腔、肌肉骨骼、肾、抗磷脂抗体、补体、特异抗体等10个方面至少包含1条临床分类标准且总分≥10分[7];病程≥1年;年龄18~60岁。排除标准:近1个月使用过抗生素;存在肠道手术史;合并其他免疫系统疾病。另将同期体检健康人群59例纳入健康组。健康组中,男性32例,女性27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4.61±5.92)岁。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41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7.44±6.22)岁;处于活动期35例,静止期24例。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参照《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6],以羟氯喹、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其他措施药物叠加顺序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期最大程度延缓疾病进展。两组研究对象采取营养丰富、均衡多样化饮食,采集新鲜粪便中段内侧标本约1 g,放入无菌保存管中,提取DNA,操作严格根据试剂盒(日本Takara BIO株式会社)说明书进行。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粪便标本中的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进行定量,若无法立刻进行检测,应立刻放入-80℃冰箱冷冻保存。引物序列参考文献[8],由上海生工生物合成,见表1。PCR反应条件:95℃预变性5 min,95℃ 15 s,退火30 s,74℃延伸45 s,共35个循环,72℃复性10 min。两组研究对象在药物治疗前,采集清晨空腹后静脉血样5 ml,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抗dsDNA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抗Smith抗体,所有操作均严格根据试剂盒(德国欧蒙实验室)说明书进行。

表1 肠道菌群引物序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肠道菌群数量,以及抗Smith抗体、抗dsDNA抗体阳性率;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抗Smith抗体、抗dsDNA抗体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两组肠道菌群数量比较 观察组大肠埃希菌菌群数量为(4.35±0.65)×107,高于健康组的(3.98±0.45)×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群数量分别为(5.82±0.46)×107、(4.25±1.07)×107,均低于健康组的(6.32±0.45)×107、(5.49±0.47)×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抗Smith抗体、抗dsDNA抗体阳性率比较 观察组抗Smith抗体、抗dsDN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5.59%(21/59)、22.03%(13/59),均高于健康组的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抗Smith抗体、抗dsDNA抗体的相关性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抗Smith抗体、抗dsDNA抗体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73、0.411,P<0.05)。

3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雌激素含量密切相关,口服雌激素类避孕药或长期口服雌激素进行激素替代治疗者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风险会增加,妊娠期患者因雌激素分泌量增多,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也会随之加重[9-10]。系统性红斑狼疮无法彻底治愈,一旦患上需终生服药治疗,药物治疗可减轻并阻止其对脏器造成损害,缓解病情进展[11-12]。随着医学发展,系统性红斑狼疮预后有了显著提高,患者10年存活率已超过90%,15年存活率也有80%[13-14]。

肠道菌群是存在于胃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也是肠道的生物屏障,参与机体新陈代谢[15]。本研究发现,与健康组相比,观察组大肠埃希菌数量增多,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大肠埃希菌为肠道菌群中的致病菌之一,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时,竞争力和抑制作用均降低,导致大肠埃希菌处于生长优势,造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受损[16-17]。杨文宏等[18]研究表示,肠道菌群可调控体内炎性因子,双歧杆菌可影响B细胞、白细胞介素-10及转化生长因子的转化分泌,乳酸杆菌则对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具有刺激作用。除此之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也受地区、饮食及生活方式影响。Li等[19]研究指出,我国上海与北京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肠道菌群特征相同,但与西班牙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肠道菌群特征相反,证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人种、饮食文化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抗Smith抗体、抗dsDN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抗Smith抗体、抗dsDNA抗体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73、0.411,P<0.05)。抗Smith抗体为抗核抗体的一种,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高度特异性,检测抗Smith抗体时无需考虑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否处于活动期,但仅有3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检出抗Smith抗体阳性,因此需要联合其他检查进行诊断[20-21]。抗dsDNA抗体为一种抗DNA抗体,与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随着疾病活动程度改变,其与抗Smith抗体联合检查有助于提高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率[22]。

综上所述,与正常人群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大肠埃希菌增多,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抗Smith抗体、抗dsDNA抗体呈正相关,可通过检测抗Smith抗体、抗dsDNA抗体来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粪便样本中杂质较多,可能潜在生物或化学反应等影响因素干扰检测结果,且检测结果可能受粪便新鲜程度的影响,因此,应科学对待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猜你喜欢
乳酸杆菌红斑狼疮埃希菌
喝酸奶或可治疗抑郁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乳酸杆菌在宫颈癌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522例产ESBLs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和危险因素分析
伴脱发的头皮深在性红斑狼疮并发干燥综合征一例
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带状疱疹的护理
尿液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I类整合子分布及结构研究
珠海地区妇幼保健院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基因型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脑出血和脑梗死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