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自拟止痛方对慢性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5-羟色胺水平影响

2024-01-03 03:34顾志钰唐晓路崔莎莎高森林张红智
临床军医杂志 2023年12期
关键词:神经递质偏头痛头痛

邓 玲, 顾志钰, 唐晓路, 崔莎莎, 高森林, 张红智

泰州市中医院1.脑病科;2.肝病科,江苏 泰州 225300;3.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 中医科,江苏 常州 213002; 4.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脑病科,上海 201203

慢性偏头痛是一种伴随终身的神经血管疾病,也是世界范围内导致多年残疾的第二大主要原因[1]。慢性偏头痛临床主要表现为超过3个月的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等症状,通常由发作性头痛发展而来。长期慢性偏头痛会使患者焦虑烦躁、疲惫不堪、失眠多梦,甚至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3]。目前,慢性偏头痛的管理以预防性治疗为主,减少头痛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并减少对急性治疗的依赖。但多项研究指出,常规口服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等的临床疗效有限,且患者常因缺乏疗效或耐受性差而中断[4-5]。慢性偏头痛属于中医“头风”“头痛”的范畴,其病因为外邪、痰浊、气郁等导致气血淤阻,脑络失养,不通则头痛发作。有研究报道,中药联合氟桂利嗪可提高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脑血液流变学,并减少不良反应[6-7]。自拟止痛方是泰州市中医院根据慢性偏头痛瘀阻脑络的症状拟定的药方,具有通络止痛的功效。本研究旨在探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自拟止痛方对慢性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22年1—12月泰州市中医院收治的90例慢性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西医《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2022版)》[8]诊断标准;符合中医《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中风瘀阻脑络证:头痛反复,经久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锥刺;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或细涩;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18岁。排除标准:因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导致的头痛;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近3个月服用降压药、抗癫痫药、镇痛药等;严重心、肺、肾部疾病;既往酒精或药物滥用史;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5例。A组中,男性11例,女性34例;年龄20~65岁,平均(43.13±7.54)岁;病程3~24个月,平均(12.05±3.60)个月;疼痛程度[9]:轻度10例,中度22例,重度13例。B组中,男性16例,女性29例;年龄20~65岁,平均(41.72±7.16)岁;病程3~23个月,平均(11.66±3.48)个月;疼痛程度:轻度13例,中度20例,重度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A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国药准字H10930003,西安杨森制药)治疗,口服,5 mg/次,每晚1次,持续治疗3个月。B组在A组的基础上采用自拟止痛方治疗,处方:川芎30 g,石决明20 g,钩藤、蔓荆子、桃仁、红花、地龙、赤芍各15 g,天麻12 g,菊花、白芷、白芥子、柴胡、僵蚕各10 g,全蝎6 g,生甘草3 g。每日1剂,分2次煎服,水煎至100 ml,分早晚温服,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9]:治愈,头痛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未愈,头痛症状及血压等无变化。(2)分析两组偏头痛改善情况,包括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10]、发作次数和单次发作持续时间。(3)分析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LBY-N6 Compact全自动多功能血液流变仪检测(高切、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4)分析两组神经递质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5)统计分析两组炎症因子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

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41/45),高于A组的73.33%(3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百分率/%)

2.2 两组患者偏头痛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发作次数、单次发作持续时间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偏头痛改善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者神经递质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清CG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5-H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神经递质水平比较

2.5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3 讨论

慢性偏头痛是一种神经血管疾病,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发病机制包括血管学说、神经元学说、炎症介质学说和“菌群—肠—脑轴”学说[11-12]。有研究报道,与西药相比,中药具有许多不同的抗偏头痛化合物和靶点,可显著改善患者发作频率及头痛程度[13]。慢性偏头痛属于中医“头风”范畴,与肝气郁结、素体虚弱、脑髓失养、气滞血瘀有关[14]。外感风寒,湿邪壅塞,肝气郁结,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血瘀痰浊,痹阻经脉,髓窍失宁失荣而发为头痛。自拟止痛方是本中心根据慢性偏头痛瘀阻脑络的症状拟定的药方,方中天麻、白芷、僵蚕、全蝎可祛风通络,熄风止痛,攻毒散结;地龙、白芥子可温肺豁痰,散结通络;石决明、钩藤、蔓荆子、菊花可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柴胡疏肝解郁,活血理气;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可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甘草可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祛风止痛,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之功效。

本研究中,B组VAS评分、发作次数低于A组,单次发作持续时间短于A组,提示自拟止痛方可降低偏头痛发作次数,减轻疼痛。分析原因可能为自拟止痛方可显著改善机体湿邪壅塞、肝气郁结、血瘀痰浊等状态,改善经脉痹阻而导致的脑髓失养、气滞血瘀,进而降低患者头痛发作次数,改善发作时的头痛程度。有研究报道,偏头痛与脑血流密切相关,典型的偏头痛症状先有颅内动脉收缩,局部脑血流减少,引起视觉或感觉异常等先兆症状,颅内、外动脉扩张,出现头痛[15-16]。本研究中,B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A组,提示自拟止痛方可显著改善脑血液循环。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川芎生物碱可通过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发挥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抗偏头痛、保护神经的作用[17]。

CGRP是由伤害性感受器神经元分泌的一种主要神经递质分子,可通过级联反应促使血管扩张[18]。5-HT为参与传导痛觉、睡眠和体温等生理功能的神经递质,可下行抑制/易化系统参与偏头痛的病理生理进程[19]。而神经递质水平异常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是偏头痛发病的机制之一。本研究中,B组血清CGRP水平低于A组,5-HT水平高于A组,提示自拟止痛方可有效调节血清CGRP、5-HT水平。分析原因可能与天麻素可有效调节血管活性因子的表达,稳定血管收缩和舒张,改善神经功能有关[20]。

偏头痛发病时的神经炎症是导致细胞因子、神经肽及血管舒缩活动发生变化的原因[21]。TNF-α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增强神经炎症反应,而IL-6可在神经损伤后诱导神经痛敏反应。本研究中,B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水平低于A组,提示自拟止痛方可显著降低炎症反应。现代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丹参可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减少细胞炎症因子释放;钩藤生物碱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柴胡皂苷C可抑制IL-6甲基化,调节神经炎症以缓解抑郁[22-24]。

综上所述,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自拟止痛方治疗慢性偏头痛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脑血液循环,调节血清CGRP、5-HT等神经递质水平,降低炎症反应,进而减少发作频次,减轻偏头痛。但其作用机制仍需纳入更多样本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神经递质偏头痛头痛
槐黄丸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神经递质及SCF/c-kit通路的影响
头痛应该灸哪里?
快乐不快乐神经递质说了算
头痛与口疾
远离头痛的困扰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怡神助眠汤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对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活血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
会变身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