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胜任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

2024-01-03 02:36戚英杰李建荣王庆贺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胜任产教就业指导

戚英杰,李建荣,王庆贺

(1.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2.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2023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国办发〔2023〕11号)指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全力促发展惠民生。”[1]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胜任力是促进大学生充分而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基础。精准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解决“供求脱节”的难题,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胜任力指明了方向。

1 就业胜任力的基本内涵

就业胜任力的相关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国家,但各国对就业胜任力的描述不一而同,如美国用的是技能(skill)来表述,澳大利亚是关键竞争力(key competences),英国是核心技能(core skills),法国是转换竞争力(transferable competences),德国是关键任职资格(key qualifications)等。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首先提出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他认为就业能力就是“可雇用性”,即劳动者获得并持续工作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首先提出了职场胜任力这一全新理念,判断员工在未来职场中的工作表现是否优秀,可以采用职场胜任力的相关指标来衡量和预测。国内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研究主要从个体特征、社会环境因素和职业要求等方面归纳。浙江工业大学王雷[2]归纳了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应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核心胜任力、岗位胜任力、角色胜任力及其他胜任力。焦静等[3]阐述了就业胜任力包括个人特质、岗位适应能力、基础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关系建立能力和持续进步能力这6大方面。林栋[4]从高职院校学生的视角切入,提出就业胜任力的培养应主要围绕职业要求,从职业基础技能、职业元认知、职业复合技能和职业发展潜力这4个部分开展。张皓[5]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胜任力的角度去研究,认为其应该包括个人品质、专业能力、职业适应、通用能力、自我控制5个维度,且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在个人品质、职业能力和职业认同等维度上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就业胜任力的研究主要从职业素养、个人综合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范畴虽广,但深入不够,对影响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核心要素的长期跟踪调查较少,定性分析多。

2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胜任力培养的现状

根据《2022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到了1 076万人,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494.77万人,比上年增加96.36万人,增长24.19%,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加快,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6]。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胜任力与要求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的职业岗位需求有一定差距,体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就业体系4个方面。

2.1 适应性不强,就业胜任力培养目标定位有待优化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培养主要依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体系来实施。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基本满足地区行业发展的要求,毕业生也能通过自身综合素养的展现匹配合适的职业岗位。但是仍然有不少专业定位不精准,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无法达成人岗双向匹配。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原就业胜任力培养目标是学生具备从事基础数据收集、图像处理等岗位的知识技能。随着行业企业发展,迭代更新快、要求高,职业岗位呈现新技术新工艺增多、复合性增强、迁移能力要求增高。企业希望毕业生能够掌握机器学习多平台开发应用能力,以适应团队中不同岗位要求,同时也更加关注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应用能力,这就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培养目标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需求变化快,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分为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和公共基础课程。部分院校由于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实训设备不足,往往存在将一些专业的部分课程拼凑成新专业课程体系的情况,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导致毕业生在实习就业时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与职业真实场景所需的能力存在偏差,造成毕业生就业胜任力不足,企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重新培训岗位能力,影响了校企深度融合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其次,课程的动态调整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变化,尤其是新兴职业岗位专业性和复合性的新变化[7]。例如,金融市场既复杂多变又创新迭出,对金融人才的复合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升级,而学校的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课程设置缺乏应对现代金融服务业职业岗位对企业发展规划、金融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要求的培养。

2.3 实践技能弱,实践教学成效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包含了实验教学、项目实训、专业见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跟岗实习等多种实践形式[8]。目前,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实践教学课程、课时和实训场所都进行了明显的调整。但是部分高职院校还依然存在实训场所、设备相对落后或数量无法满足每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的情况,部分工学结合有难度的专业,实训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另外,高职院校学生企业实习适应期较长,对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普遍比较缺乏。问卷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认为实习期间存在“实习工作琐碎,没有实际收获”“入职前后工作内容和描述不符”“上级仅指派任务,没有辅导”的困扰,从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就业反馈情况来看,理工科学生在企业实习后顺利入职的不足30%,社科类学生则更低。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训较少,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缺乏完整系统的员工培训体系,而且毕业生接触到专业性较强的岗位、职业技能不多,从事重复单一的体力劳动较多,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践效果不佳,就业胜任力有欠缺[9]。

2.4 指导不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就业预期不高,在人力资源市场就业签约情况较好,半年后平均就业率可达92.69%。高就业率数据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整体就业情况良好,但掩盖了很多问题和不足。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足,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一是就业指导工作师资不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依靠就业指导中心人员、二级学院党政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实施,教师数量和指导时间相对于学生体量而言严重不足,无法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往往浮于形式,尤其是对部分因特殊原因就业困难的学生指导不足[10]。二是缺乏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等,更能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在校期间的实践路径,走好人生道路的每一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大多没有相应专业背景,缺乏提高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训,往往无法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包括帮助学生获取不同行业的就业前景、职业发展路径和相关技能要求等方面的信息[11]。三是就业信息传递不畅。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一而同,部分学校部分专业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就业需求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学校无法及时获取就业市场最新动态和需求,造成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有延迟。

3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胜任力培养的对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机会和质量,必须从根源上着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胜任力[12]。《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办、国办〔2023〕1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组织协调下,成立市域产教联合体,形成“政行企校”联合组织(见图1),实现政府统筹管理,依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主阵地,邀请行业协会专家、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主管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胜任力培养质量。

图1 “政行企校”联合管理模式结构图

3.1 地方政府成立市域产教联合体,协同培养提高人才适应性

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对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的迫切。为了紧抓新发展机遇,全国各大城市早已开展“人才争夺大战”,多措并举开展人才资源的内培外引工作。除了吸引外部优秀人才落地生根,地方政府更应该注重本地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内化吸收工作,依托地方产业园区,成立市域产教联合体,建立以分管地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的副市长、高职院校校长、行业协会会长和企业法人为核心的领导机构,制订章程和管理工作机制,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权责清晰,同向发力,以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充分利用本地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储备。一方面,政府应起主导作用,以市域产教联合体为载体,加强协调沟通,引入行业专家、优质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对标地区产业发展前沿,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为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适应性、提升就业胜任力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强激励和约束,充分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组织、引导和监督的功能,根据地域产业特色,布局紧缺优先发展产业,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引导高职院校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适应职业岗位新要求的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人力资源[13]。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必须改变工作理念,主动对接高职院校和企业,定期发布行业人才供求信息,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调研,全过程指导行业人才培养,定期发布《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吻合度预警报告》,以提升人才培养产出与地区产业的适配性。同时政府可对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和帮助,如减免税收、提供土地、资金支持等。

3.2 行业企业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主动参与课程体系建设

行业企业实施转型升级需要积极探索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路径,高技能人才是开辟新发展路径的重要基础,企业应当将“渴求人才”的共识落实到“投资于人”行动上来,深化产教融合,主动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主动参与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行业企业必须加强和高职院校联系合作,在招生宣传、职业规划、专业学习、顶岗实习和求职就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嵌入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和企业专家全过程实践培养,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深入学习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胜任力。其次,企业可以转换思路,以“校中厂”或“厂中校”的联合办学模式,与高职院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其既能承接一定的生产工艺环节,又能提供真实生产环境和生产作业的大学生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同时企业也可以借助高校研发资源进行员工培训、工艺改进、技术研发,从而降低企业办公用地、产品研发和员工培训成本,保障企业技术骨干人才的梯队建设,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3.3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14]。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在原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支持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探索,系统开展课程实践活动、竞赛训练、实习实训,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类技能竞赛训练有助于学生迅速掌握某项专业技能知识和能力,而模拟企业真实工程场景,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实习实训应当丰富形式,将认识实习、勤工助学、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的多元实习方式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接触实际,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培养其岗位职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等职业素养。其次,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结合学生职业生涯需求,着力建设满足多职业、多岗位需求的综合型、开放型、共享型实践基地。依托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积极开拓校企合作空间,与域内外高水平大学、知名企业、研究院所加强合作与交流,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管理体系,规范强化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拓展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生产技术和职业岗位要求,提升其职业实践技能,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洞察力,助力他们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3.4 加强就业数字化建设,提升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

学生就业工作成效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加快推动就业数字化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综合服务系统。一是建立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息资源汇集,强化招聘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根据学生在校档案、实习信息和就业去向,分省份、区域、行业、层级定期向学生发布最新岗位需求情况,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求职就业信息。二是针对部分就业困难学生,利用就业指导综合服务系统,建立“一生一档案”工作模式,成立由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二级单位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组成的就业跟踪帮扶小组。学生求职前或实习结束后,可在系统中申请就业帮扶,帮扶小组将提供就业心理和技能的辅导,并根据学生求职意向,精准推送招聘信息给学生。同时帮扶小组利用自身优势,将学生简历实时推送至校企合作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或人才市场,以提高学生和企业双选的机会,提高就业率和质量。三是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讲座、就业指导咨询、就业指导服务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还可收集大学生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理想等信息,进行数据统计与建模分析,精准描绘基于人格、能力、职业规划等维度的“学生画像”,并结合学生就业情况,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服务。同时,高职院校应当丰富就业指导老师的组成,可吸收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组建多元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还可适当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和人事专员来校对学生求职应聘能力和岗位素养要求开展讲座辅导,帮助大学生尽早了解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从而提升学生就业胜任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提升学生就业胜任力是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产教深度融合,借助政府、行业和企业合力,建立健全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以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提高为主线,以提升学生就业胜任力为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专业技能精湛和政治素质过硬,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胜任产教就业指导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