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纺织转型升级背景下研究生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2024-01-05 12:42魏发云王海楼刘其霞吴彩霞
纺织报告 2023年11期
关键词:科教产教纺织

张 伟,魏发云,王海楼,刘其霞,吴彩霞,张 瑜

(1.南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2.南通大学 杏林学院,江苏 南通 226236)

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构建了比较完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基本实现了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截至2022年,我国在校研究生已经超过300万,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为科技创新和国家战略发展培养了充足的后备军,也为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尤其在向高端纺织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作为传统专业,纺织专业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在高精尖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上还有一定的欠缺,比如课程设置上存在脱离实际、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脱轨、研究生评价考核与企业需求不能同步等问题,因此,目前急需通过教育改革解决研究生教育与产业发展失衡的问题,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优秀人才。

1 纺织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我国纺织高等教育历史悠久,早在1897年,杭州建立的“蚕丝馆”拉开了我国近代纺织教育的序幕[1]。1912年,张謇先生在南通创建的“纺织染传习所”标志着我国近代纺织高等教育的开端[2]。1981年,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和西安工程大学获得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纵观“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产业在全球的地位持续上升;“十四五”期间,在实现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历程中更是提出了建设世界级高端纺织集群的战略规划。随着高端纺织产业的发展,其对科技创新能力强、实践综合素质高的拔尖人才的需求极为突出,纺织高等教育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任务更加艰巨。传统的纺织研究生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如何建立适合行业发展、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值得深思和研究。

2 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纺织行业“十四五”规划对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作出了新的定位,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和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到来之际,纺织行业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需要配合国家战略规划和行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走访和深入调研,笔者分析了目前纺织高等教育研究生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2.1 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相对落伍

目前,纺织行业早已突破传统行业发展的框架,在“科技、时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3],为提升纺织工业科技含量,纺织学科也面临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如材料、医学、信息、交通、环境等)、跨领域融合发展,但是研究生培养方案依然停留在传统纺织范畴,缺乏科学基础、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

2.2 实践教育平台有效利用率低下

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校企联合培养,校内外建立了大批研究生工作站和联合培养基地等人才培养平台,但这些平台长期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校企联合指导学生比例虽逐年增高,但校内外导师的合作程度偏低,导师联合指导浮于形式。

2.3 纺织类研究生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研究生评价考核主要以第一年的课程成绩和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竞赛获奖、申请专利和项目等量化指标为依据,并未考虑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创新性,未顾及学生本身的能力和实际贡献,存在考核覆盖面不全、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基础研究中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行业、学会等产教融合多方利益相关者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3 高等教育科教产教融合的必然性

19世纪初,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即“由科学而达至修养”,被视为科教融合的前身,为现代科教融合理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4]。2012年,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在北京正式启动[5],对科研育人作出了明确要求,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科研育人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周光礼等[6-7]指出科教融合是一种尽管经受各种挑战仍顽强延续下来的大学理念,科研与教学如何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他们对阻碍科教融合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必须打破传统的科研观与教学观,树立了新的科教融合观,探索了新的科教融合路径。黄廷祝等[4]对科研育人的本质进行了再认识与再思考,在实践中打破陈规,将科学研究的思想、思维以及研究过程融入课堂中,搭建唤起好奇心、激发潜能、增强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平台,形成高水平“科研育人”体系。由此可见,科教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产教融合理念最早源于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在1906年提出的“合作教育项目”,该项目主张学习与工作相结合[8],即提倡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将学习融入工作中,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慢慢领悟所学理论知识,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探索动力。该教育模式先后被许多国家争相效仿,成为现代教育中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开端。产教融合是顺应新时代教育需求形成的教育模式,该模式打破了学校教育目标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壁垒,促进了校企协同育人,是高校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方针,是国家统筹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9]。产教融合既是产业与高校教育开展的深度合作,也是我国在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情下满足产业改革对高新技术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202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科教融合育人机制”“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以及“产教融合企业和城市”也被多次提及[10]。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支撑科技创新和服务区域行业产业的基本手段。

4 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在高端纺织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将前校长张謇先生“道德优美、学术纯粹”“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路径,构建“政产学研”一体的科教、产教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重内涵、融交叉、强实践”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路径,如图1所示。在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高质量和高效化的过程中,坚持做到以下两点。

图1 纺织类研究生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路径

4.1 将科学研究与纺织教育有机协同

以大院大所和科研项目为依托,将高端纺织的前沿技术、行业重大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既能在科研实践中切实认识到纺织类专业“多行业融合、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应用”的特征,又能开阔眼界、激发专业求知热情、提升专业自信,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科研创新活动,用理论引导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强化理论学习,反复锤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逐步形成“以教育促进科研,用科研引领教育”的有机协同教育机制,以一流的师资和科研为引领,培养“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一流学生,为提升纺织类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11-12]。

4.2 把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高效融合

传承先校长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将人才培养与纺织产业的知识和技术整合融汇,充分发挥产业经济技术优势和高校办学资源优势,实现产教高效深度融合。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需求,深入探索专业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以适应社会和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5 科教产教协同育人实施方案

南通大学在纺织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并落实纺织类研究生科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坚持“一体两翼”培养模式,做好“四个转化”,培养了符合高端纺织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解决了纺织产业需求与纺织教育失衡的问题(图2),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图2 高端纺织科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施方案

5.1 纺织强国战略与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四个面向”

立德树人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南通大学以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为导向,以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和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为抓手,深挖专业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将纺织强国的战略思想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培养“追求卓越”的创新者、“时不我待”的担当者、“强国之梦”的践行者。通过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将“秉承张謇爱国精神”“做好张謇纺织传人”的思想深植学生内心,将纺织类研究生教育通过“四个转化”真正落实到“四个面向”,推动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高端纺织转型升级(图3)。

图3 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5.2 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做到培养过程与行业发展相向而行

南通大学秉承先校长张謇先生“父教育而母实业”产教融合理念,将纺织类研究生培养与纺织产业发展融合对接,优化纺织类研究生培养方向,更加精准地培养纺织产业急需的高端纺织人才,使纺织类人才培养不滞后于纺织产业发展。研究生培养过程与企业相向而行,校企双方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开发研究生课程教材、联合教学指导、管理与考核评价等方面协同配合,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协会参与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完成校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做好创新实践教育,规范教育过程,提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使产品开发成果向案例教学转化。

5.3 大院名企与高校平台互融互通,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提升育人能力

南通大学构建了安全防护用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纺联纺织行业重点实验室、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研基地、江苏省现代家纺重点产业学院、江苏省军民融合创新平台等大院大所,并与天虹纺织集团、罗莱家纺、江苏大生、浙江金三发集团等名企名厂联合打造一系列科教、产教融合创新教育平台;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建设了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等校内外研究生工作站、联合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共同打造高端纺织研究生育人创新教学平台和应用技术型协同实践平台;通过纺织学科一流平台,使学术优势向培养优势转化。

5.4 校内导师与产业教授无缝衔接,实现名师牵引,协同育人

南通大学培养了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双创人才”、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江苏省“333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等名师队伍,并以江苏省产业教授(研究生导师类)为核心,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通过校内导师和产业教授联合指导,提升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而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实现技术成果向实验教学内容的转化。

5.5 优秀课程与精品教材内涵建设,优化教学资源

通过加强纺织学科与材料化工、建筑交通、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在培养方案内构建了融合科教、面向产教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理论研究和科研成果为支撑,以省一流课程—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在线研究生课程以及国家级、部委级优秀教材等优质教学资源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多维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系统全面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利用多学科智慧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理论成果向课堂教学内容的转化(图4)。

图4 研究生知识、实践和创新培养体系

6 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核心内涵

南通大学秉持张謇先生“道德优美、学术纯粹”“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坚持“一体两翼,科产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突破陈规,打破学科藩篱,在交叉包容、开放创新的理念下,加强系统科研训练,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培养方案;以江苏省产业教授为导向,设立“产业导师”,加强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大力开展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吸引研究生和导师参与到研发项目中,通过大院名企联合培养满足高端纺织转型升级需求的纺织类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图5)。

图5 高端纺织科教、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的核心内涵

7 结语

人才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任。尤其是在高端纺织品产业集群建设关键时期,国家、社会对纺织类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前提下,高校研究生教育需要深化改革,紧抓“一体两翼,科产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充分利用科教、产教融合的抓手协同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提升人才质量,助推产业向高端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为打造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的新型纺织产业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科教产教纺织
澳洋纺织
《科教导刊》征稿函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科教之窗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