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以文化人”的途径和方法

2024-01-06 02:21山西史志芳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12期
关键词:以文化人老舍文本

◎山西/史志芳

“以文化人”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其目的是实现“以文化人”。在具体实践中,“以文化人”中的“文”指的是教材中的典范作品;“化”应理解为“涵化、熏陶、引导等隐性教育方式”,“化”的目的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目标内在统一,最终都是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基于上述背景和当前实际情况,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文化人”的途径和方法两个方面来作一些探讨。

一、“以文化人”的基本路径

(一)知人论世,思考时代

中职学生已经过义务教育阶段,心智更趋成熟,其对社会历史和时代发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结合作者生平来全面地理解课文,并通过课文感受当时社会的风貌。还可以结合当下,切身感受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增强自身对当代社会的认同感和融入感,实现“以文化人”。

在阅读古诗《蜀相》时,笔者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以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杜甫之所以去丞相祠堂祭拜诸葛亮,首先是出于对诸葛亮先生的景仰和羡慕。尽管诸葛亮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但也算是得遇明主,干了一番事业,这一点是杜甫一生难有的境遇。杜甫是一个有伟大政治抱负的文人,其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与对黎民百姓的同情却只能写在诗歌里,很难在现实中有所作为。这个巨大的遗憾使诗人面对“武侯祠”时内心充满孤独与苦闷,庄严肃穆的丞相祠堂在诗人眼中难免显得萧条空寂。联系杜甫所生活的盛唐由盛转衰的大时代背景,诗人怀才不遇的现实遭遇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需要英雄而英雄却又怀才不遇的矛盾。

(二)细读文本,体悟情感

有些课文的主题大意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在时代背景、生活水平、思想高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者在文中寄寓和流露出来的一些情感,往往容易被读者忽略或误解。针对这类课文,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细读,对文中的情感加以细细品味,通过细读细品,自然进入到文本的语境与情境中,在情感与审美体验中实现“以文化人”。

老舍的散文《我的母亲》内容通俗易懂,风格朴实亲切。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未能奉养母亲的遗憾,可谓人之常情,读来让人感动。老舍幼年丧父,是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大成人。但接受了新思想的老舍先是推掉了母亲安排的婚姻大事,这在那个年代有反抗的意味,所以作者说“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后来老舍又去英国谋生,“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抗战爆发后,老舍在文艺界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未能守在家中为母亲养老送终,直至母亲去世一年后才得到消息。文章以“心痛!心痛!”结束,不仅写出了一个游子的丧母之痛,而且透着一种撕心裂肺般的悲凉。但也仅仅是悲凉,并无悔恨之意,为什么呢?因为老舍选择的路是一条舍小家为国家的路,是那个时代爱国人士自觉的一种共同选择。这样联系起来,作者的丧母之痛与国家民族被侵略的悲痛也就自然联结在了一起,寄寓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三)联系当下,领悟思想

优秀的思想固然产生于特定的时代,但其思想的光芒往往能够穿越时代局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将理论科学合理地联系现实,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特定时代的深刻思想,从而实现“以文化人”。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文章。针对其主题不仅可以通过“什么是拿来主义”“拿来与送来有什么区别”“怎样拿来”等问题疏通文义和理解课文,还可以依据“鲁迅为什么要提出拿来主义”来引导学生紧扣时代背景来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不要拿来主义”“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要不要拿来主义”“国防科技能不能拿来主义”等思辨性问题,请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讨论、交流、探究。对这些问题充分的思考论证,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鲁迅“拿来主义”的理解,更深刻认识到不仅要会拿(“占有、挑选”),而且要会用(“或使用、或存放、或魂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在关键领域(如国防)和核心技术(如导航、芯片制造)上,我们要通过学习(拿来)并最终实现完全自主,从而避免发达国家的垄断。这些课堂目标达成的同时,职业教育崇尚的爱国主义与工匠精神也就自然而然地深入到学生心中了。

(四)拓展升华,提升境界

课堂教学完成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结束。在阅读教学中,笔者适当地设计一些课外延伸课题(如调查报告、剧本改编、课文仿写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学生可以顺着课文的思路或线索去完成课题,在完成的过程中既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技能,也提升了思想境界。

如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对北京城里的胡同以及胡同里的市井生活进行了精致的描绘,在此基础上概括了胡同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衰落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样的文章很容易引起读者对于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布置一篇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去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传统技艺等,形成一篇资料翔实的调查报告,或者参考《胡同文化》仿写一篇类似的文章。通过这样的拓展实践,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技艺。由此,传统技艺传承过程中的工匠精神,也会鲜活生动地融入学生的专业精神之中。

二、教学方法探究

“以文化人”的核心是“人”,这个“人”首先是学生,但又不仅仅是学生,还应包括教师。因为在伟大的思想与优秀的文化成果面前,我们都是学生。所以,“以文化人”的过程实质是教师引领学生并且与学生一起受熏陶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讲求策略与方法,以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

(一)启发式教学,适时注意引导

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学习的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以文化人”重在“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探究,强调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这并不是对教学目标的忽视,而恰恰相反,是要通过扎实推进学习过程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答案固然重要,但思考和解答的过程更有价值和意义。

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的指导、点拨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主导意识,坚持学生为主体,注重指引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去体验与思考,才能真正做到“以文化人”。

(二)情境式教学,注重体验

情境式教学是指“根据文本的内容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吸纳后产生想要表达的冲动,进而调动独特的阅读心理。”情境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阅读体验,既包括社会体验和生活体验,也包括心理体验和情感体验。教师可通过各种活动,如沉浸式朗诵、表演式朗诵、话剧表演等,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特定的情境当中,体验作者的思想,体验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必要时,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让真实生活和文本内容建立关联,这样学生就能将阅读感知和生活体验融为一体,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好地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多媒体教学,增强效果

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多种媒体手段,如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和互联网跨平台实时信息交互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再现文本情境、促进交流评价,从而增强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的应用在今天课堂教学中已经相当普遍,但跨平台实时信息交互方式的应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谓跨平台实时信息交互,就是手机、电脑与数字化黑板之间或者是多功能教室里的主机与分机之间,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交互,实时交流信息,并能统计数据、生成图表。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提问,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讨论当中,师生可以在平台上互动交流,可以极大地将有限的课堂延伸到课外,将课上思考、课下学习、课外辅导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实现“以文化人”。

上述提及的途径与方法只是对教学实践的一些粗浅的总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具体特点,灵活综合运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最终实现“以文化人”。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老舍文本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老舍的求婚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