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之思 诗人之诗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例谈

2024-01-06 02:21贵州周家翠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12期
关键词:边塞诗答题赏析

◎贵州/周家翠

如果一定要从诗歌体裁中选一类诗来“管中窥豹”,以体悟统观诗词的要旨,笔者认为唯有边塞诗能担此重任。边塞要地,凌厉的北风、广袤的荒漠、奔驰的战马、雄伟的城墙、飞扬的旌旗……怎能不让人壮怀激烈,迸发抗击外敌、为民族而战的壮志豪情。异域他乡,南飞的大雁、流动的浮云、连绵的群山、险峻的关隘、悠悠的羌笛……怎能不触发英雄的柔情,撩拨起内心隐秘的乡思。边塞诗既可抒少年壮志,也可溯历史忧思;既可叹袍泽之情,也可表思妇闺怨;既可叹绝域风光,也可赏奇风异俗……真可谓包容百态,熠熠生辉。

对边塞诗的赏析,读者常能悟得诸多精妙的解诗之道,获得读诗赏奇景、析奇句、会奇意之鉴赏乐趣。

一、细品字词,强化对诗句的理解力

“诗家语”有隐喻性、反常性,与其他文学语言有明显的不同。诗情奥秘蕴含于字里行间,整首诗的鉴赏立足于每一联、每一句、每一字:是壮志难酬的愤激悲怆,还是羁旅天涯的愁肠百结?是独守深闺的孤独清冷,还是知己远离的难舍难分?是玩赏山林的洒脱高雅,还是归隐田园的恬淡自安?细品字词,才能拿到解诗的“金钥匙”。高适的《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一个“岂”字,慷慨激昂,积聚阳刚之气,热情颂歌了戍边战士无谓名利,为国捐躯的雄豪之志。严武的《军城早秋》中,“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莫遣”既写出了战场上所向披靡、胜利在望的气势,也表现出了将士刚毅果敢、斗志昂扬的英勇气概。徐兰的《出关》中唯美的“马后桃花马前雪”,拿即将远离的家乡姹紫嫣红的美景和将要抵达的塞外凄寒的冰雪作鲜明的对比,对家乡的热爱和难舍之情不言而喻。

诗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创作主体人格的成熟及诗学探索的精熟,皆赖诗句的精粹与深度而得以彰显。字词有本义、语境义、引申义、象征义等,往往某些诗句的字眼相同,但在不同的诗作中承载的思想情感却迥异;某些诗句字眼不同,但抒发的情志却如出一辙。细品字词,强调对诗歌本身的关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和运用能力。

2023 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古诗词题的文本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的《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其中简答题要求考生赏析结尾“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的“绝妙”之处。该题参考答案为:“动词‘垂’写出了杨柳婀娜多姿的动态美,‘谢’赋予了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作者通过想象与友人相邀赏“依依杨柳映水中”和“枝枝梅花雪中纷”之美景,既表达出对友人的不舍,也于伤感中流露出豁达与释然之情。该题实为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是边塞诗词中也常见的试题考查类型。考生需特别注意的是,答题时需结合关键字有理有据地展开赏析,避免出现架空分析、答非所问的情况。诗词鉴赏题赏析作品最精炼、最传神的字,即对“诗眼”“炼字”进行考查,考查指向文本细节。

二、比较鉴赏,提升对诗篇的辨识力

要求比较两首或两首以上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异同、创作心境的异同或者观点的异同,是高考命题者比较青睐的一类题型。要比较赏析的组诗一般都具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或求同辨异的特点。以从情感基调的角度,鉴赏比较王昌龄的《从军行》和王翰的《饮马长城窟行》为例。王昌龄从戍卒思乡写到手持宝剑笑傲沙场,王翰从少年猛虎志写到古战场的荒凉。前者由哀入喜,后者由喜入哀,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境方面,试论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翰的《凉州词》和王昌龄的《出塞》的异同。三篇作品在意境上有一个相似点,即都给读者开阔浩荡、雄浑壮美的印象,而三者又各具特色,各领风骚:王之涣的《凉州词》蕴含凄凉怨情,王翰的《凉州词》抒发的是一醉方休的豪情,王昌龄的《出塞》则慨叹久戍未还的愁情。诗风视角,高适和岑参可形成比较范例。两者总体都有雄奇之风,而高适以激越豪放闻名,岑参则以瑰丽雄奇为读者所称道。再如岑参和王昌龄,两者的边塞诗中都常有离愁倾诉,岑参于离愁中蕴藉淳朴,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而王昌龄即使写离愁也表现出慷慨旷达,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边塞诗中凸显比较特点的诗人和诗例俯拾即是。

高考中常见命题者将考生学过的诗和相对较陌生的某句诗放在一起做对比赏析,还有更多的试题虽未点明知识点在课内,但文本中常有课文的影子。如2023 年新高考全国语文II 卷所考“梅妻鹤子”林逋的《湖上晚归》,要求学生赏析诗中如何体现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著名观点的。其实,在考生所学的诗词中,诸多作品皆能印证王国维这一经典论断。如杜甫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正是旧时相识”等等,不胜枚举。简言之,“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体现的正是古诗词常用的情景相融艺术特色。高考组题类试题考查的信息量看似庞大,其实聚焦角度多为考生所熟知的内容,正所谓“题在课外,功在课内”。考生在答题时,首先不要因试题阅读内容多而慌乱,也不要凭空想象胡乱堆砌边角料碰运气。正确的做法是,克服畏难心理,迅速寻找所考与所学之间的联系,搭建攻克问题的支架。当考生懂得将新旧知识进行勾连,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将课内所学知识迁移到试题解答中,从已知推断未知,从同中辨异,从异中探同,做高考题也能感受到“他乡遇旧知”的欣喜与温情。

三、拓宽视域,培养对试题的把控力

师生备考通常喜欢选择近年高考真题或热门重点作为复习范例。这种根据典型而备考的做法是必要且高效的,但还不够。盘点历年高考真题,我们会发现,诗歌鉴赏题常常“稳中有新”。以前经常考的点,并不意味着下次也一定会考。有时考诗歌深沉意蕴,有时析诗人构思脉络;有时谈诗歌艺术影响,有时评作品审美特征,有时品诗中角色想象,有时探诗作文化性征,有时还考“诗话”(评论诗作得失的言论),要求考生对有关诗词的相关评论做出评析,有时碰到的考题,可能考生之前连听都没听说过。以诗人鲍照为例,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他的《拟行路难(其四)》,诗人形象停留在壮志未酬的愤懑之士上。笔者在做调研时遇见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小插曲。某地质量水平测试试题中,诗词鉴赏选择题中有一项:请判断“鲍照成就最大的是边塞诗,他是在王维之前的边塞诗的集大成者”这一论述的正误。出题教师结合时代背景已给学生作了暗示,本认为这一题并不难。但考试结果却让人大感意外,大量学生果断将正确选项判错,与正确答案擦肩而过。其实,鲍照的边塞诗虽然数量不是很多,却是最能体现他的诗性精神也是他成就最大的一类诗。从答题质量来看,学生对鲍照知之尚少,从广阔意义上了解诗歌审美趣味的积淀尚浅。

2023 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古诗词板块考查了陆游的《破阵子·看破空花尘世》,判断正误的选项中有一项内容为:“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有考生语文高考出场后谈论此题时意气风发地慨叹:“凭常识都知道,陆游乃伟大的爱国诗人,怎么可能是‘山野隐逸’形象?此选项一定是错的!”实际上,陆游的《破阵子·看破空花尘世》是一首描写乡居生活的词,抒发的正是词人宁静淡泊、旷达超然的隐逸之情。陆游虽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但并不等于他就不会写吟风咏月的闲逸之词,更何况催人泪下的《钗头凤·红酥手》早已彰显陆游词风的山包海汇。学生类似的认知在对王维作品的解读时也有所体现。学生熟知王维以山水诗著称,却不明确其边塞诗亦然出类拔萃。王维的边塞诗有30 多首,比以边塞诗闻名的王昌龄、王翰、王之涣、崔颢的还多,其中的《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少年行》《战城南》等尤属誉满天下、彪炳史册的名篇佳作。考生对个别看似边缘实则经典的考题犯挂一漏万的错误,折射出考生对诗人及作品的了解视域单一偏狭,从而对稍有变式与深度的内容就丧失了解读把控力。

四、积淀素养,彰显解诗的文化力

诗词备考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归类,明确重点,熟记一些答题思路或答题策略是必要的。但如果止步于技巧、套路,诗词学习就可能会牵强附会,陷入死胡同。高考曾考过唐代诗人柳中庸的边塞诗《征人怨》,考题为:“《征人怨》为什么是一首边塞诗?”许多考生一看问题就蒙了,不知道该从哪个点切入作答。不少考生之前熟背了诗词鉴赏考点在形象、语言、技巧、诗情等几个维度的答题模式,但面对“另辟蹊径”的问法,就不知该如何应对了。其实,如果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不是拘泥于技巧“套路”,而是切实走进诗歌,养成细斟慢品的习惯,将该题从题目暗示、意象特征、情感彰显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顺理成章地推断出答案并非难事。高考模拟考中还出现过一道较典型的题目:请找出高适的《塞上闻笛》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在艺术技巧上的相同点。该题目的答题要点是“双关”:《塞上闻笛》中“借问梅花何处落”的“梅花”既指听到的笛曲《梅花落》,又指视觉上所见胡地漫天飞舞的雪花;《凉州词》中“春风不度玉门关”既实指和暖的春风不会吹到荒凉的边关,又暗喻深居宫廷的皇帝没有将恩泽布施到边关战士身边。很显然,这类题要靠考生自身实力才能答好,依赖投机取巧或猜题押题根本没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以及“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课程价值,一方面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征、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考生应致力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有效沟通、开展批判性思维、进行创新性表达等,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促进文化的传播。

高考古诗赏析中有“直白一点的题”,如请鉴赏某句诗的意境,请找出全诗的“诗眼”,请指出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技巧,请写一段鉴赏评析语之类的命题等。以回答表达技巧类题型为例,很多考生都熟悉“明手法——析诗句——点效果”的常规答题模式,并窃喜此法屡试不爽。但还有很多诗歌内涵蕴藉、情感婉曲、主旨多元,如果考生看不懂诗意,就算熟背了答题模式和答题套路,答题时不解诗情艺术、不明文化内涵,依然不知该如何组织语言进行赏析评鉴,之前所背的诸多答题技巧也会无用武之地。伴随新高考的稳步推进,一些推陈出新的“偏题”“怪题”随时闪亮登场也不算怪事,甚至可以推想,这类真正富有灵趣的题,在今后的卷面中会接踵而至,层出不穷。2023 年新高考全国语文I 卷古诗词考的是南宋理学家林希逸的《答友人论学》,简答题要求考生结合诗歌主题谈谈对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的理解。同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魏了翁师承朱熹学派,融合陆九渊等多个学派的思想,主张“心与理的合一”,为革除时弊、纠正当时的不良学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果考生对魏了翁“尽心以求诸理”的思想有所了解,对高考古诗词题“做学问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真谛”这一答题要点的把握便能水到渠成。

高考命题在科学统筹下,不会猛然呈现“过山车式”的变化特点,但不时出现“异军突起”也属符合规律,并非偶然。总之,主流与非主流是相对的,考题既会延续传统的命题思路,也会追求有益的探索和突破,在稳固的题型之外追求创新。新型的考题一般有明确的指向,但也会彰显开放式命题。命题者乐于将目光聚焦于一些貌似名不见经传,但在某个字眼或句法运用上匠心独运、诗歌创作凸显妙手天成的作品上。考唐诗、宋词、元曲是常态,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诗尚属正常出招,金代诗词悄然登场也不算颠覆性变化。往往前年考了羁旅诗、送别诗,去年却考了田园诗、哲理诗等等,并不存在哪种考法一统天下、哪种答法所向披靡的情况。考生可从字眼推敲、表达技巧、知人论诗等几个角度入手,饱览独具特色的古诗词风光,掌握应试之“术”。同时,广泛开展批判性解读和比较分析,通过情境体验反思、跨学科整合探究等阅读交流活动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澎湃热情,提升对经典古诗词认知的广度和深度,答出“名篇耐品”“有据可依”的文化力,方为真正领悟了对古诗词的文化理解与传承之“道”。

猜你喜欢
边塞诗答题赏析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论中唐边塞诗
步辇图赏析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边塞诗概念小考
新边塞诗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