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沭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果分析

2024-01-08 03:04
新农业 2023年13期
关键词:沭河科普公园

王 婧

(山东省临沭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 临沭 276700)

山东沭河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规划区地处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北起沭河与分沂入沭工程的交汇处,有东南和西南两条支流,东南沿新沭河至大兴桥,西南沿老沭河至临沭县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9′04″~118°42′21″,北纬34°43′00″~34°48′48″。包括临沭县境内的沭河、新沭河、老沭河、沭河故道的主河道、漫滩,及附近部分山体、水库、鱼塘、河堤等。河道长29.23公里,规划总面积1312公顷,其中湿地面积853公顷,湿地率65%。

山东沭河国家湿地公园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分别是,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

1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状况

1.1 湿地生态系统特点

多样性和完整性。湿地公园内主要由自然河道和人工输水河道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为河流湿地,部分为水产养殖场和库塘湿地。其中河流湿地面积301公顷,包括永久性河流283公顷,洪泛平原湿地18公顷;人工湿地面积552公顷,包括输水河湿地459公顷,库塘湿地48公顷,水产养殖场45公顷。

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模拟自然湿地中湿地植被与微生物间的生态关系,建立更趋稳定的食物链。植被的吸收功能、微生物的降解功能,起到了净化水质,修复退化生态,增加系统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作用。

1.2 湿地生物物种多样

植物丰富多样。区域内有维管束植物3门83科225属415种,包括蕨类植物9科10属10种;裸子植物4科7属8种;被子植物70科208属398种。沭河湿地及附近地区大面积分布的植物群落主要有芦苇属、浮萍属、香蒲属、柳属等,湿地植被景观特点突出。

动物丰富多样。范围内有无脊椎动物207种,其中昆虫164种、浮游动物43种;脊椎动物251种,其中兽类12种、爬行类11种、两栖类8种、鱼类42种,鸟类178种。

湿地生态保育区自然状态保持良好。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位于湿地公园的中部,西起沭河与分沂入沭交汇处,向东至苍源河与新沭河交汇处,以新沭河上游及周边滩涂为主,面积492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38%。该区域内严禁机动车辆进入,以保持保育区内生物资源的生态平衡。

2 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情况

投资约1.55亿元进行必要的保护和恢复。其中退塘还耕50公顷,种植湿地植被100公顷,造林50公顷,恢复植被50公顷,建设生态浮岛6处,采取因地制宜的湿地恢复措施,提高了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了湿地景观,完善了湿地生态功能,为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科普宣传等活动打造良好的湿地生态基底。

2.1 保护恢复措施有效,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清理河道,改善环境,保护栖息地。严禁采砂船下河采砂,清理河道内淤泥,整治河岸及河道内垃圾,扩大水域面积等措施,有效改善防洪功能及湿地环境。

水闸管理。大官庄水利枢纽位于水系的“X”型交叉口,是沭河水系调度的中心。公园管理方面,在枯水季节,公园管理部门通过与水利部门沟通协调,根据河道内水量保持情况,根据需要向下游开闸放水,以保证沭河河道生态用水的需求,为河道内生物种群的正常繁衍生息提供保障。

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投资2000余万元,在园区内修建道路35.6公里;投资100万元,修建了野生动物救护站、马陵古寨、丹霞风情、岱涧古村落等文化体验项目。湿地公园游客服务中心、湿地公园停车场、码头,生态桥、长廊等设施齐全,种植景观植物100余种,供电照明设施、给排水系统建设配套完善。

恢复湿地植被。公园在恢复重建区的开阔河湾处及流水缓慢区,种植和补植了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10多种,恢复湿地植被100公顷。主要选用了适合本地生长的沉水植物苦草、菹草,浮水植物睡莲、野菱,挺水植物荷花、香蒲、慈菇、芦苇等。在恢复河道内植物的同时,采用拦网等相关措施控制植物的生长面积(30%以内),防止植物过度生长,影响河水的流动和河道防洪功能,并在水陆交错区种植旱柳、枫杨、千屈菜、再力花、黄菖蒲等植物,起到了保护河岸、美化景观的作用。

恢复水禽栖息地。在湿地公园的宽阔水面及滩地内,通过生态浮岛建设,恢复营造了水禽栖息鸟岛6处。生态鸟岛建设可以为水禽提供良好的居住、繁衍场所,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美化湿地景观。

2.2 科学利用水资源,充分保障湿地水源、水质

湿地水源补给充足。沭河源于山东省沂蒙山区的沂水县沂山南麓,西、北、东三面群山环抱,林木茂密,水源涵养能力强,为沭河提供了稳定的水源。沭河流域上游有大型水库4座,中库3座,流域内大型水库总库容量8.3158亿立方米,中型水库总库容量1.0905亿立方米。大官庄水文站是沭河总控制站,担负着调蓄沭河和新沂河水量的重任,在雨季拦蓄来自沭河和新沂河的洪水,旱季则往沭河古道和新沭河注入宝贵的灌溉用水和生态用水,维持河道的生机。

湿地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主体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在保持湿地各区域水岸及景观的自然状态的同时,以水为基本载体,建成了良性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在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主要采取收割芦苇、水系梳理、扩大水域面积等方式来去除水中的COD,BOD含量,调节pH,使湿地水质得到明显的改善和保护。在合理利用区和科普宣教区,通过栽植香蒲和荷花、增殖放流等生物净化方法,促进湿地内部循环,实现水质净化。建设公园前,区域内水质为Ⅳ类水,通过多年的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沭河水质改善效果明显,从近两年的监测结果看,现已为Ⅲ类水。

2.3 湿地恢复和人工湿地工程科学合理

湿地公园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实施了恢复和保护各项措施,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扩大了湿地面积,使湿地更适合生物繁衍生息,提高了生物生存环境质量,增加了生物种类和数量。

湿地植物种植科学合理。对原有的芦苇、香蒲等乡土植物群落进行保护,进行了适当补植,形成了结构上以芦苇、香蒲为优势种,多个小群落间断式分布的挺水植被带。适当增加自然护坡植被多样性,保护了原有土著植物群落,林下营建灌木草本,形成了乔灌草复层群落结构。

栈桥和木栈道建设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建设了木栈道和栈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让群众充分领略到自然之美。在木栈道两侧设置了动植物标识牌,使之兼具了科普教育的功能。

围堰清淤,构建生境岛屿,扩大旱湿交替过渡带。公园打断了各鱼塘间的塘埂,通过缓坡塑造、围堰清淤、土方回填等方式,形成了区域内各水系之间相互连通,整体平整、局部略有起伏的地形,这不仅有利于恢复沼泽湿地,同时,吸引了部分鸟类前来筑巢和觅食。在陆地上优先选用乡土优势湿地植物种类,科学设定密度比率,配置不同的植被带,形成了错落有致、适合不同湿地植物生长的微小生态环境。

3 湿地公园管理条件及能力建设情况

湿地公园规划范围边界清晰,权属关系明确。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制度完善。2013年临沭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山东沭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统一负责湿地公园的各项工作。

4 湿地科研监测及科普宣教体系建设情况

4.1 建立健全湿地科研监测体系

设置生态监测站点,开展湿地监测。湿地公园设置水文检测站4处,生态监测管理中心1处,野生动物救护管理中心1处,鸟类动物监测站3处,疫源疫病监测站1处,植物监测样地10处,密切观察湿地面积、水质变化、生物种群数量等。并对珍稀鸟类的中转站、居住地、繁殖地开展监督测报,并建立了3条监测样线,定期进行监测,开展了水质、水文、外来物种、野生动植物等方面的监控管理工作。

完成湿地资源调查。按照调查工作要求,选取了30块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样方,分层分区考察,详细登记了各样方的面积、海拔、经纬度、积水状况、微栖息地、植被群系、主林层等,并全面系统科学地调查了湿地公园的湿地类型、湿地规模、湿地位置、湿地斑块区划指标、植被种类及规模、水源供给状况、主要优势物种、保护区管理状况,湿地水环境因素、湿地野生动物、湿地植物群落和主要植被、湿地保护区利用管理和受威胁状况等方面。

4.2 科普宣教设施建设完善,科普活动开展丰富多彩

宣教基础设施完备。科普宣教区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科普宣教中心、植物园、治淮工程展示区。科普宣教中心一楼为科普宣教馆、民俗文化、湿地摄影展厅和湿地标本室。二楼为餐饮服务区。三楼为山东沭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办公室。其中科普宣教馆是集湿地科普知识、湿地文化展示、湿地动植物知识、科普教育小课堂等互动于一身的小型综合性科普展馆,采用图文展板、模型、动植物标本、多媒体、VR体验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了湿地公园面貌。植物园位于科普宣教区的南部,由现有鱼塘改建而成,开展退塘种植湿地植物。湿地植物园主要分为芳香植物、药用植物、湿生植物和湿地功能展示等四大分区。治淮工程展示区位于科普宣教区北部,主要依托大官庄水利枢纽,向游人宣传治淮成果,展示治淮工程的辉煌成就。湿地公园科普室外宣教设施完善,共制作了导览图12块,指示牌13块,提示牌115块,科普解说牌90块,科普展示板18块。

科普活动丰富多样。湿地公园以“爱鸟周”“湿地日”等为契机,举办“沭河故道歌从水上来文艺汇演”等活动,集中开展湿地知识宣传。多所中小学校与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教学关系,同时,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声宣传,让湿地保护利用的观念深入人心。

科普宣教解说系统科学专业。通过解说标志牌、解说图册、多媒体讲解、科普导游讲解、科普长廊展示5种形式,全面完整的为参观者讲解湿地动植物资源、湿地类型、湿地文化、湿地水质净化功能、治淮工程、丹霞地貌等内容。

4.3 开展了多项湿地科研项目

湿地公园物种丰富,鸟类众多,是河流、库塘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是开展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水文学及其他分支学科研究的天然基地。成立了湿地监督室,做好湿地公园的科研监测工作建设,培育和引入专业人才,形成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进行了基础性的科学研究项目,形成了完备的科研监测体系。

5 湿地科学利用及附近社区关系情况

5.1 湿地植物种植与利用

湿地公园开展退塘还湿,种植湿地植物,结合不同植物资源的生态习性、观赏特色及经济效益,种植了芳香植物、药用植物和湿生植物,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

5.2 开展湿地生态旅游

生态风光游。湿地公园水体宽阔清澈、河岸林挺拔茂密、沙洲内芦苇丛生、泡沼星罗棋布、水鸟展翅竞飞、鱼群悠闲畅游,两岸山峦连绵起伏、丹霞地貌耸立河畔,共同构成一幅山水交融、水天一色的秀丽画卷。

红色文化游。临沭县是沂蒙山根据地的重点区域,红色足迹遍布各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山东分局、山东战工会、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都曾驻于临沭,刘少奇、罗荣桓、黎玉、肖华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著名国际友人汉斯·希伯等都留下了生活战斗过的印迹。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河岸边朱村“钢八连”的战斗英雄故事,至今代代传颂。

民俗体验游。充分利用“临沭柳编”成功注册地理标志的特色,湿地公园开发了杞柳种植、加工的展示和游客DIY等民间工艺体验项目。积极打造农业体验园,游客可以享受采摘、休闲、娱乐的美好时光。目前,沿河岸已建成500亩的桃花源家庭农场、200亩的蓝莓采摘园、金易德农业示范园、千亩瓜蒌园及苗木花卉基地。

6 湿地公园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6.1 服务设施建设完备,达到服务需求

游客服务中心和科普宣教馆。湿地公园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和科普宣教馆,建设了服务设施,配置了专职人员,制定了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充分满足游客的各类服务需求。

休闲、游览设施。湿地公园配置了长廊、座椅、栈道和吊索桥等各类游玩设施,并设置了真人CS、素质拓展基地等休闲娱乐设施。观光电瓶车、双人自行车满足了游客深入湿地,探寻湿地美景的愿望。

游客接待设施建设。湿地公园的关键位置设立了独具湿地特色的引导标识,主要包括全景图、导览图、景物介绍牌、警示牌等。公园内餐饮、购物、娱乐场所建设齐全;游客接待制度和投诉机制完善,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6.2 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符合管理要求

内外交通系统。湿地公园内外交通发达。区域内有长深高速和枣岚高速两条高速公路,国道327往西接临沂市,往东至连云港。省道225往北接省道342,往南接国道310。城乡公交一体化,园区内部交通合理便捷。

给排水系统。湿地公园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供水方法,建设了雨水集蓄和引蓄供应项目,建造了多处供水井,修建了引泉项目,用于收集浅层地下水和泉水。植物灌溉用水按照循环经济理论管理,不得进行有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活动。

7 特色与示范价值

7.1 湿地合理利用理念先进,特色鲜明,为同类型湿地公园起到示范作用

积极打造湿地高科技农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湿地公园引进了科学的湿地农业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天然湿地保护与恢1复和人工湿地建设,使二者达到动态平衡,形成以农田—水网—湿地为要素的乡土景观。

发展湿地旅游反哺保护经费,实现可持续发展。湿地内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开展湿地科普宣教的最佳场所,湿地公园的旅游收入也成为湿地保护经费的重要来源,以生态旅游反哺湿地保护和恢复,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7.2 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具有示范作用

湿地公园内的分沂入沭工程,分泄的沂河洪水直接经新沭河、石梁河水库和沙河入海,缓解了老沭河、新沂河的洪水压力,是淮河流域治理的重要内容。公园内的大官庄水利枢纽将新老沭河、沭河古道和新沂河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了治淮水利工程兴利除害的作用,对维护淮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7.3 对城市人工湿地的建设经营具有示范价值

湿地公园对于推动临沂科学发展、提升城市功能、美化城市形象、展示临沂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作用。湿地公园开发了极具特色、湿地体验游、湿地风情游和湿地亲子游等路线。湿地公园的建设成果,惠及了整个地区的观光、服务、房产、商贸等产业。

7.4 惠及百姓建设,实际效果表现突出

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开放,显著提升了公众对湿地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增强了公众保护湿地的意识。湿地公园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休闲、游玩的空间,通过开发生态旅游,带动县域旅游业的发展,为住宿、交通和餐饮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湿地公园的建成带动了沿河村镇用地的增值,积极推动了当地的城镇化进程,使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当地群众,让群众充分享受到家园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改善带来的好处。

猜你喜欢
沭河科普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我家门前沭水流
苏北沂沭河流域水利建设资源的重置(1800—1965)
——以水稻种植进退为视角的考察
科普达人养成记
在公园里玩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一见如故
微科普
临沭县沭河治理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