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移民子女的学习适应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西南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调查

2024-01-08 02:19
关键词:易地学习策略移民

周 琴

城镇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20年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而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十三五”时期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头号工程,城镇安置人口多达500余万人(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https://www.ndrc.gov.cn/fzggw/wld/zcx/lddt/202012/t20201203_1252215.html?code=&state=123,2022-09-02。。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9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主攻方向、主要任务和支持政策,以满足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教育是推动人口城镇化的基本路径。(2)秦玉友:《教育如何为人的城镇化提供支撑》,《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9期。在此背景下,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子女的教育,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保障,也是增强搬迁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

一、 研究设计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西南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移民子女的学习适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从教育的视角探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移民的融入与发展问题。

(一) 研究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学习适应的界定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是结果论,把学习适应视为个体在学习进程中对外部环境、任务等方面的适应程度。(3)徐亚青:《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9期。第二种是过程论,即学习适应指学习主体充分考虑学习环境与学习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以实现与学习环境相平衡的过程。(4)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年第1期。譬如,Larose等人认为学习适应是学习主体为取得良好学习效果,根据学习环境变化和学习需要积极调整自身,以达到内在学习状态与外在学习环境相平衡的一种心理与行为过程。(5)S.Larose &R.Roy,“Test of reactions and adaptation in college (trac):A new measure of learning propensity for college student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Vol.87,No.2,1995,pp.293-306.第三种是能力论,认为学习适应是个体在进入一个新的更高一级的学习阶段时,面对内容更为广泛、难度更高的学习任务,能否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学习能力。(6)田澜、张大均、陈旭:《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整合性教育干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第6期。

现有对学习适应内涵的理解大多建立在皮亚杰认知平衡论的基础上,强调外在学习环境、内部学习需要以及动态调整过程在学习适应中的重要性。本研究中,学习适应用以描述个体在学习这一行为方式中的过程或状态,其作用于学习行为的改变,并最终影响学习结果和学习绩效。作为个体适应的组成部分之一,学习适应不再局限于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是学生根据学习条件的变化,主动进行身心调整,从而达成内外和谐,获得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状态。

(二) 对象与方法

研究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的通报》,结合搬迁安置方式和人口规模大小,选取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4地11个市(区、县)开展实地调研。课题组走访了22个城镇周边的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和41所义务教育配套安置学校,对学生、家长、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大规模访谈和匿名问卷调查。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子女问卷和作为对照组的本地学生问卷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在校集中作答。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移民子女有效问卷5963份,被试覆盖4—9年级,年龄跨度8—19岁,其中男生占比45.4%,女生占比54.6%;汉族占比52.3%,少数民族占比47.7%;小学生占比50.9%,初中生占比49.1%。作为对照组的本地学生回收有效问卷3859份,年级、年龄跨度与移民子女一致,其中男生占比44.8%,女生占比55.2%;汉族占比49.0%,少数民族占比51.0%;小学生占比54.2%,初中生占比45.8%。为验证移民子女学习的真实情况,课题组还通过整群抽样的方式发放了教师问卷。在回收的2248份有效教师问卷中,小学占比49.3%,初中占比50.7%;城区学校占比30.6%,县镇学校占比31.6%,乡村学校占比37.8%;男性占比39.5%,女性占比60.5%;汉族占比64.2%,少数民族占比35.8%。

课题组还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对209名学生和197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遵循扎根理论原则,运用Nvivo12plus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质性分析,以期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的表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深描。

(三) 变量观测

研究者们一直试图以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对学习适应的性状进行测量。国内学者常采用学习态度(7)周步成:《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1年。、学习动机(8)冯廷勇、苏缇、胡兴旺等:《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心理学报》2006年第5期。、学习习惯(9)孙春晖、郑日昌:《〈学习适应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心理学探新》2001年第2期。等正性向指标测量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鲜有对“厌学”等负性向指标的研究。本研究参考周步成的《学习适应性检验(AAT)手册》和加拿大跨文化心理学家贝理(J.Berry)等人设计的“学校适应量表”(10)[加]贝理、[美]菲妮、[美]山姆等:《文化过渡中的移民青少年:跨国背景下的涵化、认同与适应》,王朝晖、刘真、常永才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43页。,结合正性向(学习策略、学习成效)和负性向(厌学倾向)2类指标对移民子女的学习适应进行观测。经过预测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剔除不符合效度要求的题项,正式测试问卷中学习策略5题、学习成效4题、厌学倾向4题。问卷采用Likert 五点计分方式,从“非常不认同”到“非常认同”分别赋值1—5分。鉴于学习适应构念下属3个维度是形成性指标,不宜计算总分。因此,学习策略和学习成效2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学习适应水平越高,厌学倾向得分越高表示学习适应水平越低。

除了对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的性状进行观测,本研究还考察了家庭功能、学校环境、社区支持3项外部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家庭功能采用美国学者奥尔森(D.Olson)等人编制、费立鹏等人修订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II-CV)(1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年,第147—149页。。学校环境采用江光荣2004年编制的“我的班级量表”(12)江光荣:《中小学班级环境:结构与测量》,《心理科学》2004年第4期。,主要测量移民子女对学校人文环境的感知。社区支持量表改编自赵磊磊2019年编制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调查问卷”(13)赵磊磊:《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及其社会支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101页。。经过预测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正式测试问卷中家庭功能13题、学校环境15题、社区支持6题。

正式测试的移民子女问卷,各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信度良好;KMO值均大于0.7,通过巴特球形检验,旋转后累积方差解释率均大于50%,各题项和因子的对应关系与预期基本一致;除样本量较大导致卡方自由度比值偏高(14)考虑到卡方值会随着样本量增大而不断增大,从而拒绝任何模型,因此本研究不采用卡方值作为判断模型拟合优劣的依据。参见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心理学报》2004年第2期。,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拟合指数基本达标(见表1),表明研究数据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表1 移民子女问卷各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二、 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的现实性状

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子女学习适应整体状况良好,但其学习策略和学习成效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深层次问题。

(一) 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的总体表征

表2 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的独立样本t检验

1. 移民子女的学习策略有所欠缺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学习目的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1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70页。学习策略的本质是思维方法、行为方法的自我反思,其基本特征为自主性和反思性。本研究对学习策略的观测项主要包括认真做好课堂笔记、预习课堂内容、确立学习目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等。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移民子女与本地学生的学习策略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低于后者。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对移民子女学习策略的评价显著低于移民子女自评,且两者的差异幅度较大(t=29.287,p<0.001,Cohen’sd=0.725>0.5)。这表明移民子女在学习策略方面尚有所欠缺。

2. 移民子女的学习成效有待提高

学习成效是单位学习成本的综合学习结果。(16)张成尧:《学习成效金字塔理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第10期。本研究对学习成效的观测项主要包括学习成绩有所提高、能够轻松完成作业、能够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能够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等。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移民子女与本地学生的学习成效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低于后者。再对比教师问卷,可发现移民子女对学习成效的自评显著高于教师评价(t=14.776,p<0.001,Cohen’sd=0.366>0.2)。这表明移民子女的学习成效仍有待提高。

3. 移民子女的厌学倾向显著低于本地学生

(二) 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的群体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移民子女的学习适应水平在自身内部不同群体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总体而言,女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成效好于男生;汉族移民子女的学习适应水平整体高于少数民族,后者的厌学倾向均值高于理论中值3;不同搬迁时间的移民子女其学习适应水平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见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的差异检验结果(18)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的差异检验结果,备索,邮箱:zhqjojo@126.com。)。由于本研究主要关注家庭、学校、社区对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的影响,下文重点分析学段、学校属性、家庭SES等方面的差异。

1. 移民子女的学习适应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下滑趋势

数据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移民子女的学习适应水平呈下降趋势。四年级移民子女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成效均值最高,厌学倾向均值最低,其学习适应在样本覆盖的6个年级(4—9年级)中表现最好。无论是正性向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成效,还是负性向的厌学倾向,移民小学生的表现均显著优于初中生。

2. 乡村学校移民子女的学习适应水平最低

根据“教育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将学校城乡属性分为城市学校、县镇学校(镇所在地学校)和乡村学校(乡政府所在地和农村学校)。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移民子女的学习适应水平在学校城乡属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学习策略上,县镇学校>城市学校>乡村学校;在学习成效上,城市学校>县镇学校>乡村学校;在厌学倾向上,乡村学校>县镇学校>城市学校,且差异幅度达到中等效应量(F=362.456,p<0.001,Cohen’sf=0.349>0.25)(19)Cohen’s f作为效应量指标时,0.10、0.25、0.40分别为小、中、大效应量。,需要进一步关注。

3. 移民子女的学习适应存在显著性的家庭SES差异

本研究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简称SES)的测量指标包括父母职业(取二者中高者)、父母受教育程度(取二者中高者)和家庭经济情况3项。在计算家庭SES指数时参照陈艳红等人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20)陈艳红、程刚、关雨生等:《大学生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自尊:主观社会地位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年第6期。,将被试的家庭SES分为高、中、低3组。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的3个维度在高、中、低3个家庭SES分组上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学习策略上,中SES>高SES;在学习成效上,高SES>低SES,中SES>低SES;在厌学倾向上,低SES>中SES>高SES。

三、 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

影响学习适应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心理状态(21)J.C.McGovern,P.A.Lowe &J.M.Hill,“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it anxiety,demographic variables,and school adjustment in students with specific learning disabilities”,Journal of Child &Family Studies,Vol.25,2016,pp.1724-1734.、性格特征(22)M.Zee,H.M.Koomen &I.Van der Veen,“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in upper elementary school: The role of student personality”,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Vol.51,No.4,2013,pp.517-533.、性别年级等人口统计学变量(23)A.J.Umaa-Taylor,J.J.Wong &N.A.Gonzales,et al.,“Ethnic identity and gender as moderator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scrimination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among Mexican-origin adolescents”,Journal of Adolescence,Vol.35,No.4,2012,pp.773-786;隋光远、李晶:《初中优生和差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第3期。。外部因素是指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如有研究发现,学习适应好的学生往往家庭氛围更温馨和谐,这些学生拥有更强的学习动力和更积极的学习主动性。(24)熊恋、凌辉、叶玲:《“难管教儿童”的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6期。移民子女相对成人而言,身心发展具有未成熟性,且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较为简单,因此本研究主要考察以家庭功能、学校环境、社区支持为核心要素的外部因素对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的影响。

(一) 移民子女的家庭功能、学校环境、社区支持

1. 家庭功能

2. 学校环境

一般意义上的学校环境既包括校舍、基础设施等物理环境,也包括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等人文环境。本研究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秩序与纪律、竞争、学习负担5个维度,重点考察了移民子女对学校人文环境的感知。其中,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对学生理解、关心、爱护的程度,以及学生对教师信任、喜爱及尊重的程度;同学关系是指同辈之间关心、互助、团结合作的程度;秩序与纪律是指课堂活动的有序性,班级纪律的有效性;竞争是指同辈之间在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比较,也包括班级中的竞争气氛;学习负担是指课业量和作业量的多少,即学生主观感受到的学业压力大小。(27)江光荣:《中小学班级环境:结构与测量》。

3. 社会支持

(二) 家庭功能、学校环境、社区支持对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的影响

如表3所示,移民子女的学习策略、学习成效与家庭功能、学校环境、社区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厌学倾向与家庭功能、学校环境、社区支持呈显著负相关,适合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

表3 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的相关分析

采用分层线性回归,将移民子女的学习策略、学习成效、厌学倾向作为因变量,逐步引入家庭功能、学校环境和社区支持3个自变量,所有模型均通过F检验,说明各层因素对移民子女的学习适应均会产生显著性影响,但解释力和影响力表现有所不同(29)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的分层线性回归分析,备索。。

1.家庭功能对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的正效应显著

在家、校、社3项因素中,家庭功能对学习策略的预测有着最大的解释力(ΔR2=0.164)。回归分析发现,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移民子女的学习策略、学习成效呈现出显著性的正效应,对厌学倾向呈现出显著性的负效应。这意味着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越高,移民子女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成效水平越高,厌学倾向越低,学习适应总体表现越好。

2.良好的学校环境有利于提升移民子女的学习适应

将学校环境分别引入3个模型中,拟合优度判定系数均有提升。在家、校、社3项因素中,学校环境对学习成效(ΔR2=0.156)和厌学倾向(ΔR2=0.080)的预测有着最大的解释力。另从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值)的大小对比来看,移民子女的学习适应更多取决于学校环境的影响,其具体表现为:(1)师生关系、秩序与纪律在3个模型中均呈现正效应,后者对学习策略、学习成效的影响力在模型纳入的所有自变量中为最大。(2)同学关系、竞争对学习策略和学习成效呈正效应,对厌学倾向呈负效应。(3)学习负担对厌学倾向产生最大正效应(对学习策略和学习成效呈负效应),同学关系对厌学倾向产生最大负效应。显然,有序的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性竞争有利于提升移民子女的学习适应,而学业负担过重则会诱发移民子女的厌学情绪,降低学习效能,导致学习困难。

3.社区支持对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的影响相对微弱

在家庭功能和学校环境的基础上加入社区支持,3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判定系数仅有极小幅度上升,说明其解释力相对微弱。回归分析发现,社区支持对移民子女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成效呈正效应,对厌学倾向产生负效应。尽管移民子女对社区支持的评价较好,但从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值)的比较来看,社区支持对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的影响力是家、校、社3项因素中最小的。

四、 结论与讨论

易地扶贫搬迁通过对居住在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开发式移民,依托城镇和产业发展等易地安置,从根本上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本研究通过对云贵川渝地区5963名义务教育阶段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子女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移民的教育发展问题,发现其学习适应有一定特殊性,具体表现如下。

(一) 移民子女的学习适应整体良好,但学习实效性有待提升

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移民家庭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了移民子女的学习生活环境。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移民子女对搬迁后学习情况的自我评价整体较好,访谈也印证了这一点。在问及搬迁前后学习的变化时,209名移民子女被访者中有85人说搬迁后学习成绩有提升,如“学习有提升一些,觉得教师资源好一些”(S061);有72人认为新学校的校园环境更好,如“这边学校的设备、桌椅、环境、住宿条件都变好了”(S095);有46人明确表示喜欢上学,如“现在喜欢上学,因为可以跟朋友们一起玩”(S148)。

(二)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影响移民子女学习提质增效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来自极度贫困的山区,长期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低层次性使其处于弱势的生活境遇中。尽管搬迁后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移民子女学习的提质增效。

一方面是搬迁前后城乡教育差异显著。搬迁前移民子女长时间处于较为闭塞的乡村,存在着学校教学资源适配度低、优质教师资源不足等问题(30)李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年6期。,导致部分移民子女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缺乏学习兴趣。前期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研究发现,由于转入校和转出校在师生交往、课程教学、校园文化、教育质量、社区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适应难度增加,形成“弱势积累”效应。(31)雷万鹏、张子涵:《公平视野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邬志辉、李静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政策选择》,《教育研究》2016年第9期。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子女的学习适应也面临着相同的境况。不少教师在访谈中提及,移民子女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需要重新培养等问题,如“成绩不是太好,是之前的基础就比较差”(T026)。

另一方面是搬迁后城乡教育差异显著。如前所述,移民子女的学习适应受学校环境的影响较大。而数据分析发现,与城市、县镇学校相比较,乡村学校移民子女的学习适应较差,同时其对学校人文环境的评价也最低。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学校人文环境的5个维度中,3类学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秩序与纪律、竞争、学习负担上(Cohen’sf>0.10)。乡村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难啃的“硬骨头”。后续“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针对上述薄弱环节着力提升乡村学校的办学水平。

(三) 移民子女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亟待健全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功能、学校环境、社区支持三者各自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移民子女的学习适应,且三者整合可产生增幅效应。但从现实考察来看,学校无力对家庭和社区进行有效引导,家庭和社区缺乏对学校的主动支持,是绝大多数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子女教育共同面临的困境。

一是安置学校资源有限,承载的职责过多。调研走访的41所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安置学校,或为薄弱学校改制,或为新建学校,整体资源有限。此外,安置学校的师资结构性短缺明显,教师的“隐性”工作繁杂,工作压力较大(32)周琴、陈思雨、向中秋:《“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水平及特征——基于云贵川渝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教师教育学报》2023年第3期。。如有老师说“从学生早上6点起床,中午吃饭,到晚上洗漱睡觉,工作长达16个小时”(T092)。被访教师普遍反映家庭学校社会共育困难重重,自己基本上是“孤军奋战”。

二是移民家庭教育资本匮乏,职能简单化。家庭资本是个体实现升迁性流动的重要保障,更是其子女获得学业成就的关键。然而有研究发现,多数移民家庭生存压力较大,家长文化程度较低且子女较多,难以为子女提供足够的物质和精神支持。(33)赵红霞、崔亭亭:《家庭文化资本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年第3期。本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数据分析发现:(1)“家庭经济情况”约44%的移民子女选择了“贫困”和“比较贫困”(本地学生的比例为33%),移民家庭经济基础相对薄弱。(2)移民子女父母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约88%,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方法单一。(3)约34%的移民子女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移民子女面临隔代抚养、亲人代管或独自留守的困境。“他们搬来这里以后,父母没有工作没有收入,都出去打工,老人带孩子根本管不了”(T076)。(4)70%的移民家庭养育了3个及以上的子女,可能无法为子女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移民子女长期缺乏家长的陪伴和关爱,心理极度脆弱和敏感,譬如“有点孤独,有点自我封闭的那种感觉,不愿意跟外人交流”(T092)。总体而言,现实中家庭教育资本的匮乏,以及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如养而不教),是导致移民子女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是社会教育主体分散,缺乏系统性。前期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能够降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疏离感。(34)杨虎民:《社会支持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疏离感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年第2期。然而本研究发现,尽管大部分安置社区都致力于开展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但受制于资金、场地、工作人员素养和能力,只有少数街道或社区能少量提供移民需求强烈的教育公共服务,如托育、课后托管、课外辅导、学生心理咨询、行为矫正等。社会教育主体力量分散、主体职责不清、教育影响难以界定、教育成效难以观测,成为阻碍三种教育形成合力的薄弱点。

五、 对策建议

在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社会环境急剧转变的双重压力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子女的教育更显复杂。针对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的实效性有待提升,城乡教育差异显著,以及家校社合育模式封闭僵硬等问题,有必要建立健全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点、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助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

(一) “补硬件、强软件”,统筹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2年至2022年,我国在实现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仅用10年时间达成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目标,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现如今,我国义务教育工作重心已由“基本均衡”转向“优质均衡”,主要发展目标是到2035年“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35)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人民日报》2019年2月24日,第1版。。为此,在“硬件”方面,对标国家创建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统筹专项资金,用于改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学校校舍和生活设施,新建、改建运动场地,配备各功能室设施设备等。同时还要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推动名师名校网络课堂常态化应用,有效弥合区域、城乡、校际数字鸿沟,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软件”方面,要拓宽师资培养补充渠道,通过特岗教师、优师计划、强师计划等方式,着力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和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分层、分类、分岗精准培训,推进校内、校际、城乡联动教研。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指导各地采用建立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学区化管理等方式,推动优质学校辐射薄弱学校常态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学校还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开设教育讲座、承担志愿工作等方式,引导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更加关注和参与未成年人的教育发展。

(二) “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作为育人的主要阵地之一,具有教育塑造以及为其赋能的作用。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父母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一方面,移民子女家长应从“依附者”转向“参与者”,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要构建和谐和睦的家庭关系,为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要遵循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和理性成长目标;要讲究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多陪伴多关爱、多尊重多理解、多引导多鼓励;要重视孩子的情绪价值,注重孩子文明素质的养成;要积极主动与学校、社会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家庭育人阵地作用。

另一方面,为改善移民家庭功能“松散”“僵硬”“紊乱”等问题,提升家庭教育力,可通过国家政策引领、专家团队研究、各机构主体合力来探索家庭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切实增强家庭的内生动力。政府要坚持宣传与激励并行,通过设立“家庭教育日”等措施、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各地相关部门应构建全方位多元化宣传渠道,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主要教育内容,构筑立德树人的新阵地;教育、妇联、卫健委等多部门协同建设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积极为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提供支持。

(三) “补资源、强治理”,打通社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应从“旁观者”转向“合作者”,成为联结学校和家庭的窗口,推动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实践。针对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中“社会”存在弱化的问题,建议下移政策执行重心,将部分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能下沉到街道、乡镇、社区,将参与权和治理权交还给基层社区;同时在安置区内配套建设完善的、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未成年人托管教育、救助保护机构,开展以公益看护、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研学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打造全方位、立体式教育公共服务新格局;还可以聘请专家组织,按照“精准、可实现、可持续、有成效”的原则,开展“组团式”社会教育帮扶领域研究、咨询、指导、服务等工作。

综上所述,为解决城镇新移民子女教育的困境,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要明确定位、分工协作、协同提质,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301/t20230119_1039746.html,2023-03-14。。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家庭、学校、社会应打破原闭环格局,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搭建良性互动的纽带。为此,应强化政府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中的主导和牵动作用,通过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扩大和平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等方式,从体制上保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运行机制的畅通;要建立有序的监管机制,督促学校、家庭及社区合作的落实,包括合作计划、运行细则、责权分配、资源配置等,以确保学校、家庭及社区形成教育合力,步入科学的合作轨道;要完善评估体系,制定大、中、小、幼各学段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评价指标,切实将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格局推向新高度;要因地制宜出台法规政策条例,强化制度供给,明确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组织、活动评价等,将家庭、学校、社会合作管理推向常态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猜你喜欢
易地学习策略移民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探讨
签证移民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一种使用反向学习策略的改进花粉授粉算法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