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中乡野化理论与实践探索*
——以重庆广阳岛为例

2024-01-08 02:55王岳余俏黎海霞WANGYueYUQiaoLIHaixia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11期
关键词:广阳乡野乡土

王岳 余俏 黎海霞 WANG Yue YU Qiao LI Haixia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导下,乡野化作为一种基于自然和人文的解决方案,聚焦人地复合系统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知,成为促进“两山”转化的一种可持续路径。通过文献研究与重庆广阳岛生态修复实践探索,总结乡野化理论的定义、应用原则和跨学科内涵。广阳岛在生态修复中应用了“四乡”“六野”等理念,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格局,进行乡野景观单元导控和乡愁体验场景营建,修复后的“生态-文化”服务成效显著,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景观设计;生态文明;生态修复;乡野化

0 引言

生态保护修复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逐渐向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转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增强。目前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大部分偏重静态孤立的保护和修复工程,在社会与人文生态修复方面的考虑存在不足。在城市,人民“家园感”缺失,普遍缺乏归属感,难以寻求精神原乡。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作为城镇建设的宗旨。乡野化理论的提出对于修复和连接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中国传统乡土景观和人民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重庆广阳岛生态修复为例提出乡野化理论,探讨生态修复中的乡野化途径,为我国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1 乡野化理论内涵

1.1 思想缘起与定义

1.1.1 思想缘起

“乡野”在辞典中的解释为乡土、故乡、乡村野外,相关概念有“荒野”“乡愁”“乡土”等,大多体现在文学、旅游、美术与摄影等人文科学领域,包括“乡野民居”“乡野游志”“乡野牧歌”等主题。“荒野”定义为土地及其生物群落不受人类控制的区域。“乡愁”多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人文景观相融共存,体现地域特色,是关注乡村文脉传承、乡土记忆延续和土地归属感承载的“文化—生态”复合性景观。乡土是从现象学的视角出发对景观文化意义的限定。

“两山论”是一种崭新的人地关系理论,呼应了从人地割裂、人地互敬演化到人地融合的时代要求,为世界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和创新注入了中国智慧。乡野化以尊重自然为前提,追求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强调人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中的因地制宜,遵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试图为化解人地矛盾和促进“两山”转化提供可持续的路径选择。乡野化是促进“两山论”转化的一种经济、生态的做法。此外,乡野化从文化维度为“两山论”阐释了中国传统智慧和人地和谐的深远意义。

1.1.2 定义

乡野化是针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忽视生态人文修复过程提出的基于自然和人文的解决方案。遵循植物群落自然演替的规律,以乡土野生植物为基本材料,提供多样化微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重视设计乡村形态、增加乡村元素、营造乡村气息、丰富乡村体验。围绕土地、景观、形态、要素、基因展开“认知、建构、识别、评估、织补、导控、营建”,旨在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田园风光、原乡生境和乡愁体验。

1.2 跨学科内涵

乡野有3个维度的释义,即乡野空间、乡野景观、乡野精神,而实现乡野3个维度的转化过程则被称为“乡野化”。

1.2.1 乡野空间、乡野景观与乡野精神

1)乡野空间 乡野空间是从地理学视角来理解乡野概念,是客观存在的物理空间,是原本的自然要素系统动态组合形成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空间单元,提供人与动物养分、能源、水等基础条件,维持生命生存环境的循环过程,支撑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2)乡野景观 乡野景观是自然人文生态复合而成的“景观综合体”,是复杂的地域生态系统,在历史长河中由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乡野地理空间而逐步演化形成的景观形态。乡野景观可分为地质景观、动植物景观、农田景观、水体景观、人文景观等,聚焦于人类地方情感价值、具体景观文化意义的解释。

3)乡野精神 乡野精神关注人与土地的依存关系,族群的定居、迁移、生产、精神信仰等人地互动,山水自然环境与人类主体审美、情感的共鸣。人类认知乡野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并与之互动,使乡野成为求趣之地、寄情之所、精神家园,人与自然“永续和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乡野空间因其相对稳定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要素系统构成了乡野的内在环境基础。乡野景观因人类介入后的定居、迁移、生产等活动对乡野地表形态重塑,呈现有机关联耦合的状态,是乡野空间自然与文化生态修复的外在物质载体。乡野精神是乡野空间和乡野景观对精神、情感、审美、信仰等映射的抽象符号、文化意象与知觉世界。乡野空间、乡野景观、乡野精神三层乡野的含义逐步升华,三者有机整合成为一体。

1.2.2 乡野化的3个层级

乡野化是“无为自化”,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演化,不必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不必要的事,但须做遵循自然逻辑的事;乡野化是“在地理化”,指治理与教化,强调人为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开展的干预和治理行为,长期形成特有的景观肌理和空间形态;乡野化是“知觉感化”,乡野空间和乡野景观带给人长期复杂感知后的整体反映、情绪感化及精神信仰(见图1)。

1 乡野与乡野化概念示意

2 重庆广阳岛的乡野化实践探索

2.1 广阳岛生态修复中的乡野化实践

作为长江上游面积最大的江心岛,重庆广阳岛曾规划了300万m2房地产开发量,已实施征地拆迁、土地平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017年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果断按下大开发“停止键”,决定“还岛于民”,创新实践广阳岛生态文明建设。乡野化是广阳岛在多年的生态修复过程中探索出的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保护修复创新理论,通过设计乡村形态、增加乡村元素、营造乡村气息、丰富乡愁体验,合理发挥本土植被、人文要素的原生性和在地性。在广阳岛生态修复过程中,尽可能保留乡土自然特征、修复原始自然地貌与水系、种植乡土植物、维护乡土动植物生境,旨在恢复乡土的原本生态系统;挖掘和延续乡土人文气息,传承乡土文化、保护历史遗迹、恢复原乡场景、营造乡愁体验,旨在实现生态、文化与风景的融合共生(见图2)。

2 广阳岛生态修复中的乡野化实践整体框架

2.2 广阳岛乡野化实践探索中的多层级策略

2.2.1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本底修复与生命共同体格局构建

广阳岛立足自身岛屿生态系统特征与自然演替规律,进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本底修复,恢复岛屿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通过“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进行系统修复,打造广阳岛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以乡土野生植物为基本材料,强化五节芒、山茶、平车前、火棘等本土“野草野花、野菜野果、野灌野乔”的栽植应用,从而提供多样化微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对更大范围区域进行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合理性配比分析,把人对生命共同体的影响控制在有限容量的生态区间内,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人”生命共同体格局。广阳岛串联山上山下、水岸陆地之间,形成多条不同尺度的生态廊道,形成“大基质、多廊道、小斑块”交织的高价值网络式森林格局。构建4类生态廊道弥补山地和环山带之间的道路系统造成的植被带断裂,修复动物的林冠迁徙路径,提高水体生境联通性(见图3,4)。

3 “山—水—林—田—湖—草—人”生命共同体格局

4 生态廊道

2.2.2 “山地—平坝—坡岸”景观模式修复与乡野景观单元导控

如图5所示,根据原有地形地貌特征与自然生态过程开展“山地—平坝(含梯田)—坡岸”景观生态分区,建设花黄春早、寒梅暗香、清风秋桐等特色乡野景观。山地景观区利用现有山林、水体湖塘,依山就势,增加进山生态步道、茶室、山地生态果园等,亲近山体、感受自然。平坝景观区主要为疏林草地,大草坪与江面融为一体,通过丰草、理水、清湖、营林四大策略,形成开阔的平野天境,体现广阳岛特有的平地草坪意境。其中梯田景观区极力恢复原有水田和依地势而形成的小尺度梯田,修复原生农田肌理和水田生态,体现特有的林溪相伴的巴渝农业意境,形成四季生机盎然的生态田园风景。坡岸景观区主要为消落带湿地生态区,通过“除构清藤”适度去除外来品种,栽植适宜本地生长的芭茅、芦竹、白茅、中华文母等食源灌木,以促进生态功能自我恢复。

5 广阳岛“山地—平坝(含梯田)—坡岸”景观生态分区

广阳岛生态分区细分生态功能形成24片乡野景观生态修复示范单元进行生态保护修复重建(见图6),制定分地块单元控制图则(见图7)。确定每个地块单元的生态修复规划功能定位和控制目标,明确“可持续农业—自然景观单元”的刚性和弹性控制要点,旨在恢复广阳岛乡野景观单元原始形态(见图8)。

6 细分乡野景观控制单元

7 “高峰梯田”乡野景观单元控制图则

8 “高峰梯田”乡野景观单元原有景观肌理(2002年影像)

2.2.3 “山水融合、三生融合”原乡场景修复与乡愁体验场景营建

广阳岛保留延续岛上千百年来由农耕文明形成的巴渝原乡风貌,围绕“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空间低干扰布局。保留历史、现状建筑,新建建筑顺应自然地形,建筑形式以本土风格、院落式为主,严格控制规模,化整为零,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小体量建筑以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将建筑与环境紧密结合,使其掩映于绿化之中,达到“形于山、嵌于地、隐于田、望于江”的设计目的。生态驿站等建筑材质以木质为主,建筑外观与区域自然景观风貌及地域文化氛围相互协调,与重庆当地的风物和非物质文化相互融合(见图9)。

广阳岛注重对西南地区“山地院坝”的保留和修复,院坝的风貌是院坝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智慧的外在体现,既包含乡野环境的自然特征,又包含着乡村意境的人文特征(见图10)。广阳岛院坝的原乡场景修复策略包括恢复院坝周边的自然空间格局,与周边农田、果园、菜地融合;借助风车、犁耙等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材料再现农业生产氛围;结合农房强化其私密幽静、舒适惬意的生活服务功能,借助水缸、磨盘等乡村元素再现山居人家场景。

10 广阳岛院坝空间的保留与传承

广阳岛立足乡土材料、传统工艺、创新应用和品质呈现,通过探勘利旧、探路筑径,恢复、建设各类田园步道约56.25km,包括泥结石路、砂子路、石子路和石板路,以还原巴渝原乡风貌(见图11)。采用“生态—人文”命名法,结合自然山水形胜特色,保留原有历史记忆,对全岛的生态修复示范地、山体、水系、建筑、道路等进行统一命名,将原有的环岛路取名为“原乡路”,经过山茶花田、宝贝果园、粉黛草田、油菜花田的机动车道取名为“田园路”。

11 广阳岛泥结石路与石板路

2.3 广阳岛乡野化后的“生态—文化”服务成效显著

广阳岛历经约4年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植物品种从383种增加到627种,动物品种从310种增加到459种,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通过对广阳岛上高峰梯田、上坝森林、山顶人家、油菜花田、胜利草场、兔儿坪湿地、广阳营、183滨江步道8个重要景观区域进行乡野化修复后游客的“生态—文化”服务体验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超过95%的游客对岛上原乡场景及文化氛围、游憩场所及服务设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生态科普与环境教育、环境特色及景观质量的评价达到满意程度,“生态—文化”服务成效显著。

3 结语

经过生态保护修复,广阳岛已成为生动表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大课堂”,获得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等荣誉,收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杰出奖等奖项,已具备“论生态文明、讲中国故事、看长江风景、品重庆味道”的功能。目前,广阳岛正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后半篇文章,系统谋划“生态+文旅、康体、教育、农业、数字、外事”产业体系,打造更多广阳岛“生态+”“+生态”产业品牌,推动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持续破解绿水青山转化、量化为金山银山的“多元方程式”难题。

广阳岛在生态修复实践中凝练“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理论,探索出维护区间(保护生态)、促进迁移(修复生态)、谋求最优(建设生态)的三步走路径;创新“智慧生态”理论,提出智慧生态“双基因融合、双螺旋发展”理论体系,通过打造生态信息模型,以数字化驱动生态规划、生态管理与生态服务。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乡野化理论为化解人地矛盾、城乡矛盾和促进“两山”转化提供一种可持续的路径选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价值生命共同体的重要途径,而智慧生态理论是更好地实现乡野化和“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的高效工具和支撑基础。上述理论的相互支撑、协同作用,可为“城—乡—野”分异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价值引导,因地制宜地指导生态修复和保护利用实践工作,避免生态修复实践的盲目性,促进修复实现最佳效果,从而实现城乡共享、系统共生与天人合一。

猜你喜欢
广阳乡野乡土
送你一个乡野
春天的乡野
Tensile and Electr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 Film Twisted Yarn with Adjustable Diameter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广阳岛 往事与未来
乡野闲时
广阳路上(组诗)
——走进广阳采风侧记
“故事大王”的申遗路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