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2024-01-08 10:27吴桂珍傅军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气虚血瘀炎性

吴桂珍 傅军伟

(1.新余银河医院内分泌科,江西 新余 338000;2.新余银河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西 新余 338000)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可累及感觉、运动神经和周围神经,常表现为肢体感觉异常、疼痛,通常下肢症状比上肢严重[2]。中医常见的证型包括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痰瘀阻络证,以及肝肾亏虚证[3]。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表现为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成刺痛,下肢为主;气短乏力,神疲倦怠,易于感冒。在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过程中,西医常用依帕司他治疗,效果较好,而采取中医疗法也可有效控制病情,故本研究采取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一步观察和探讨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就诊于新余银河医院内分泌科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糖尿病患者70 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 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8 例,女性17 例;年龄28~80 岁,平均年龄(64.32±5.67)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7.21±1.54)年。研究组男性17 例,女性18 例;年龄25~78 岁,平均年龄(62.21±6.85)岁;病程3~17 年,平均病程(7.87±1.65)年。经研究,2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均是在新余银河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下进行的,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符合《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4]中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年龄20~80岁;无皮肤溃疡以及其他皮肤病;依从性比较好。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心肺功能、肝肾功能障碍;过敏体质或者有药物过敏史;合并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精神疾病;认知功能不全;孕妇。

1.3 治疗方法对2 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合理运动等,对照组在基础治疗情况下加用依帕司他(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803),研究组在基础治疗之上加用补阳还五汤,以及针灸治疗。补阳还五汤具体组成如下:生黄芪120 g,当归尾6 g,赤芍5 g,地龙3 g,川芎3 g,红花3 g,桃仁3 g。水煎服,1000 mL 煎至500 mL,早晚各1 次,饭前服用。针刺治疗:针刺时指导患者选择适宜的体位,对于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有重要的意义。针灸取穴:阳陵泉、足三里、头面胸腹部的腧穴。具体操作:(1)让患者取仰卧位,以选定耳穴作为针刺点,针刺前必须严格消毒耳穴,先用2.5%碘酒[海氏海诺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鲁卫消证字(2018)第0600 号]消毒,再用75%的酒精[北海国发海洋生物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卫生许可:桂卫消证字(2007)第00100 号]脱碘,待酒精干后施术。(2)进针时,左手拇指、食指固定耳穴,中指托着针刺部的耳背,既可以掌握针刺的深度,又可以减轻针刺的疼痛。然后右手拇指、食指持针,用快速插入的刺法或慢慢捻入的刺法进针均可。(3)留针和出针:留针时间一般15~30 min,慢性病、疼痛性疾病留针时间适当延长。留针期间,每隔10 min 运针1 次。出针是1 次治疗的结束动作,左手托住耳郭,右手迅速将毫针垂直拔出,再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眼,以免出血。疗程:隔日1次,1周3次,连续治疗2周。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2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以及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血糖的变化情况、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等变化情况[5,6]。

1.4 观察指标比较2 组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TCSS 评分、神经传导速度[包括感觉传导速度(SCV)以及运动传导速度(MCV)]、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治疗前后的血糖变化情况等。

1.5 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情况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前2组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餐后2 h 血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情况比较 (± s,mmol/L)

表1 2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情况比较 (± s,mmol/L)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例数35 35空腹血糖治疗前6.32±0.67 6.44±0.71 0.727 0.470治疗后6.01±0.56 5.76±0.60 1.802 0.076餐后2 h血糖治疗前9.12±1.03 8.99±1.02 0.531 0.597治疗后8.90±0.87 8.32±0.76 2.970 0.004

2.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情况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的炎性因子(IL-6、TNF-α、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治疗后,研究组的各项炎性因子的好转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情况比较 (± s)

表2 2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情况比较 (± s)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例数35 35 IL-6/(ng/L)治疗前15.22±1.34 15.35±1.41 0.395 0.694治疗后9.78±1.41 7.98±1.23 5.691<0.001 TNF-α/(ng/L)治疗前71.97±9.22 72.87±9.35 0.405 0.687治疗后45.86±6.23 29.08±4.52 12.898<0.001 hs-CRP/(mg/L)治疗前5.97±0.22 5.23±0.32 1.089 0.331治疗后2.97±0.98 1.02.±0.04 10.357<0.001

2.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TCSS评分比较治疗前,2 组患者VAS 评分和TC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AS 评分和TC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TCSS评分比较 (± s,分)

表3 2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TCSS评分比较 (± s,分)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例数35 35 VAS TCSS治疗前6.57±1.76 6.45±1.65 0.294 0.770治疗后4.78±1.12 2.33±0.98 9.739<0.001治疗前11.02±2.87 10.87±2.91 0.217 0.829治疗后9.21±1.99 7.82±1.94 2.959 0.004

2.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SCV、MCV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 s,m/s)

表4 2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 s,m/s)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例数35 35 SCV MCV治疗前36.57±2.89 36.45±2.75 0.178 0.859治疗后40.36±3.12 45.21±3.98 40.769<0.001治疗前41.02±1.13 40.87±1.08 0.568 0.572治疗后44.93±1.02 49.25±1.94 11.66<0.001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糖尿病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类。有研究[7]证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因是高血糖,但具体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该疾病发病机制并不明确,故在西医治疗上,常用的控制该疾病的药物是α-硫辛酸[8],以保护糖尿病患者神经组织、帮助治疗末梢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归属于中医学“消渴”“血痹”等范畴,为脏腑亏损、本虚标实之证[9]。消渴日久,气阴亏耗,阴虚内热而灼烧营血,血行不畅而致脉络瘀阻;或病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脉道瘀阻,血液无法达至四末,四肢机体失养而引发本疾病。

补阳还五汤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旨,方中黄芪大补元气,赤芍具有养阴、行瘀、止痛、凉血、消肿的功效,地龙可以清热、通络、利尿,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10];针灸是一种特殊的治疗疾病的手段,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11],故二者合用可起到很好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餐后2 h 血糖变化更为显著(P<0.05)。研究组的炎性因子(IL-6、TNF-α、hs-CRP)水平、VAS 评分、TCSS 评分以及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均比对照组明显(P<0.05)。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餐后2 h血糖,有效改善患者的炎性指标,明显提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适于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气虚血瘀炎性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血瘀体质知多少
气虚了,病多了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