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法视阈下中医英语教材的设计与编写 *
——以《中医文化交流英语》为例

2024-01-08 10:27翟书娟李梦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材

翟书娟 李梦茹 吴 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2488)

强调外语学习者的产出能力,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在语言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目前市面上大多数中医英语类教材编写时间较早,大多基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3,4],没有重视产出能力、学用一体和凸显中医文化。

本文通过介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文化交流英语》的设计和编写理念,阐述了该教材将中医文化知识和学用一体作为设计出发点。从整体设计、单元编排和关键能力培养等方面来看,该教材均是外语教学理论和“产出导向法”应用于中医英语教材编写的一次积极尝试。本文旨在为中医文化英语教学教材的编写提供框架支持,对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理论应用于中医英语的教材设计做出有效探索,明晰POA 理论应用于中医英语教材编写的一些概念,为未来中医英语文化教材的编写提供借鉴。

1 产出导向法简介

POA 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5-7]提出的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主要针对中高级外语学习者,理念为学习中心、学用一体、文化交流说和关键能力说。“学习中心”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习为中心;“学用一体”是指输入与输出一体化,将每个单元的总体目标细化为若干个小目标,小目标中的输入与输出紧密相连[6];“文化交流说”针对教学内容,正确处理目标语文化和学习者本土文化的关系;“关键能力说”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思维品格等,针对不同授课对象,关键能力应有所不同[6]。

此外,POA 还包括4 个教学假设: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为学。“输出驱动”,构建“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6,8]。而目前对于教学理论在教材编写中的驱动作用,以及对教材编写过程的相关研究均较少[9]。

2 教材设计与编写

《中医文化交流英语》分上、下2 册,每册4 个单元,每个单元4 课,是国内第一套以中医文化交流为主题进行设计和编写的中医英语类教材,适合高校英语专业低年级和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并对中医感兴趣的大学生学习。“让中医文化走出去,用英语讲好中医故事”是贯穿本套教材编写思路的主线,目的在于通过提高英语语言水平,提升学生关于中医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医文化交流英语》在教材内容整体安排、单元设计与编写以及关键能力培养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2.1 POA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材内容整体设计POA学用一体的教学理念,首先体现于教材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基于学习者的交际需求,即分析学习者将来可能遇到的交际情景和进行有效交际时必须掌握的技能知识[5],作为产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在中医交流实践中,学生可能会面临如下交际情景:介绍中医名家、中医治疗方法,阐释中医基本概念,描述并演示操作方法,证明信息的真实性,提供医疗保健建议。此外,考虑受众所需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研究[10]显示,海外媒体多关注针灸、中药等治疗方式,且注重疗效的报道。因此,教材的设计与编写以各种治疗方法为经线,以可能的交际情景为纬线。经线贯彻“以治疗带动中医医理和文化传播”的编写思想;纬线遵循“有机融入交际时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知识”的设计理念。

POA 的“学习中心说”提倡教学应该为有效学习服务,教材设计需兼顾学情,提供多样化的话题和任务,方便教师分层次教学。同时,基于POA 的“文化交流说”,立足于学习者本土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以“中医文化模块”而非传统中医英语教材中的中医知识模块为主线,设计主题相关内容。每个单元包括4 课:第一课“核心概念”、第二课“标志人物(流派)”、第三课“主要地域(领域)”和第四课“观点陈述”,体现每个中医药话题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彰显中医药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每课的编排体例由2 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导入、主课文、生词表和课后练习,第二部分包括深入阅读材料及相关课后练习。

2.2 驱动-促成-评价指导下的单元设计与编写POA强调“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的驱动环节,向学生呈现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交际场景和讨论话题。“促成”包含教师描述产出任务,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和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产出[5]3个环节。

《中医文化交流英语》每个单元的编写均根据“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将教学内容形成有机的循环,将产出的总体目标细化为若干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的输入与输出紧密相连。在每个小目标任务中,又形成“驱动-促成-评价”的流程模式。学生完成多个分解的小任务,最终完成每个单元的大任务,有效缩短“学用”之间的间隔[6]。每个具体的小任务可帮助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对此的评价又促进下一个小任务的进行,形成“以评为学”的模式。概括而言,每一课的设计体现了POA 教学流程的小循环,每一单元的设计体现了中循环。见图1。

图1 POA教学流程中每个单元的“中循环”

下面以教材上册第一单元中药为例,说明小循环和中循环的构建。

第一单元第一课(U1L1)核心概念(What)教学子目标为介绍中药。导入部分为与中药定义和内容相关的词汇配对练习。驱动任务是《华尔街日报》登载的一则关于京都念慈菴川贝枇杷膏在纽约市场脱销的案例,要求学生列举中药成分,探讨中药名称命名的规律和文化意义。在“促成”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的学习并练习产出[5]。编者利用资料,整合成一篇题为“中药概述”的文章,内容包括名词术语、本草论著、草药治疗和研究发展4个方面,帮助读者搭建起有关中草药的框架。之后通过设计阅读理解、句子翻译和段落翻译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回溯主课文相关内容(Idea)及其语言 形 式(Language) 和 话 语 结 构(Discourse structure)[5,6],使学生知道说什么和怎么说,使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同时进行,例如在具体语境中学习词汇和其所指意义,而不是将语言形式与意义分开来学[11,12]。随后设置练习题,帮助学生形成从语言内容到话语结构的完整概念[13],避免了目前大多数中医英语教材练习设计多基于语言操练而无法将语言知识、技能与中医知识有机结合的问题[3]。在接下来的“深入阅读”中,选取有关屠呦呦的介绍和其演讲视频材料作为案例,帮助学生重温药学相关词汇。课后设置补全句子和复述文章主要内容的练习,促使目标语及其话语意义共同进入学习者头脑,呈现目标语言使用的完整图景[14]。最后扩展练习,请学生绘制屠呦呦的生平时间线并口头描述,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此时,学生综合本课所学词汇、内容和话语结构,可以更好地完成本课驱动任务“中成药念慈菴川贝枇杷膏获得国际好评”事件的讨论。同时以评为学,引出第一单元第二课(U1L2)相关人物的主题。

U1L2中,驱动任务为要求学生用英文介绍神农尝百草的事迹。学生可从主课文《李时珍:垂范百世的学者》中习得相关语言表达形式和话语结构,搭建回答模型。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列出李时珍的生平,照应了U1L1的扩展任务(绘制屠呦呦生平时间线)。U1L2 的深入阅读描述了卡尔林奈的双名法,目的在于与李时珍的草药分类法做比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思辨能力。第一单元第三课(U1L3)和第一单元第四课(U1L4)遵循同样的编写体例,从地域(道地药材)和观点(草药的安全性)2 个方面展开。整体而言,单元的分解任务遵循一定的逻辑进行设计、安排,难度逐渐增加。每课最后的扩展练习,通过设置场景模拟、口头陈述、合作项目等交际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联系、预测、阐释、评价、应用等高层次技能[15]。见图2。

图2 POA教学流程中每一课的“小循环”

2.3 关键能力培养关键能力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同对象具体所指不同[6]。就中医文化交流而言,其关键能力包括培养学生三合一的话语能力、中医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中外文明沟通互鉴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能力)和文化思辨能力等。其中,三合一的话语能力参照文秋芳[5]提出的理论,修改为“言之有物+结构合理+用词准确”的能力。“言之有物”指了解、熟悉中医专业内容,内容不空洞;“结构合理”指产出时篇章符合目标语的思维逻辑;“用词准确”指词语选择和中医术语准确,没有歧义,能正确传达思想。

此外,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中外文明沟通互鉴[5,7]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能力。每课的“深入阅读”和每个单元的第四课“观点陈述(Why)”,都会选用和单元主题文化内容相匹配的材料,从多个角度或方面来解读某个现象或问题。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共存且相互碰撞的事实,有助于其深入理解并不断反思文化现象,学习从他人视角看待本土文化和认知方式,从而提升自身处理跨文化交际问题的灵活性和适切性[16]。

通过不同国家的案例培养学生的探索、思考能力,是锻炼学生文化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16]。该教材还提供了对中外医疗体系、卫生制度、药品标准、伦理、健康、疾病、药物安全性和护理等的多样化认知,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不同社会的医疗文化现象。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从了解到对比异同再到反思,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意识、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和接纳。例如,刮痧和拔罐这个单元要求学生采访不同背景的人,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对刮痧的认知,从实际调查中获取一定数据,以辩证地看待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提高学生对医疗文化的思辨能力。

3 教材编写特色

基于POA 理论,《中医文化交流英语》强调一切教学以学习为中心,将“讲好中医故事,传播中医文化”作为主导教材编写的思路,使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用一体,构建“驱动-促成-评价”的多层次流程,以培养学生具有三合一的话语能力、中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思辨能力为目标。从内容安排、材料选择、练习设计和教学目标来看,该教材具有以下3 个编写特色。

3.1 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材上、下2 册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多种治疗方式,符合目前倡导的中医医疗先行的观念。通过每个单元“核心概念”“标志人物(流派)”“主要地域(领域)”和“观点陈述”的中循环,构建各单元主题的话语结构,呈现出该主题相对完整的概念[5]。每一课小循环中的“驱动-促成-评价”流程,帮助学生掌握与该主题相关的核心词汇和话语结构,再通过练习巩固所学。

3.2 注重材料的真实性每课主课文和“深入阅读”材料改编自国外中医学教材、论文和科普读物,给学生呈现标准的、可理解的目标语范本[10],语料真实;课后练习提供了真实的交际语境,以国家中医药文化发展和传播的趋势为大背景,为现有目标学生提供相应的、具有指引作用的中医药文化类语言和知识技能训练。教材深入挖掘中医药概念或现象背后潜藏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在每课的主课文后,添加与之相关的文化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理解不同价值观念[14],增强其进行中外文明沟通互鉴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3.3 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教材结合具体实践,明确了产出导向法中的“关键能力说”在中医英语教学领域中的具体内容,即“言之有物+结构合理+用词准确”三合一的话语能力、中医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中外文明沟通互鉴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能力)以及文化思辨能力等。中外文化对比是培养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跨文化案例对比,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联系、阐述和评价的高阶能力,实现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中医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4 结语

作为我国第一套以中医文化为主题编写的中医英语教材,《中医文化交流英语》突破传统中医英语教材的编写思路,结合具有时代意义的POA 教学理论进行设计和编写,明晰了POA 指导下中医英语教材编写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围绕学用一体、文化交流和关键能力等教学理念定位教材的编写原则,按照“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指导教学材料和练习的设计。本次教材编写是顺应时代发展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发展的一次积极尝试,该教材最终能否获得使用者的青睐,有待实践的检验和后续研究。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教材
情景交际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