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方后裔“赤狄说”疑义
--兼论“廧咎如”

2024-01-12 08:13常雅楠
殷都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修订本杨伯峻左传

常雅楠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

近代王国维认为“其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季,则曰玁狁。入春秋后,则始谓之戎,继号曰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1)王国维:《鬼方昆夷玁狁考》,《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第583页。其中所谓隗姓狄人为鬼方后裔的论述(2)“此隗国者,殆指晋之西北诸侯,即唐叔所受之‘怀姓九宗’。春秋隗姓,诸狄之祖也。原其国姓之名,皆出于古之畏方,可得而征论也。案:《春秋左传》凡狄女称‘隗氏’,而见于古金文中则皆作‘媿’。经典所以作隗字者,凡女姓之字,金文皆从女作,而先秦以后所写经传,往往省去女旁……然则媿字依晚周省字之例,自当作‘鬼’。”(王国维:《鬼方昆夷玁狁考》,《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第590页。),尤其吸引后来学者的关注,即学界往往将春秋时期赤狄视作鬼方后裔(3)“春秋时代的赤狄即殷代的鬼方”(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第276页);“伐鬼戎曰俘翟王,知春秋之赤狄隗姓,亦即鬼方,则鬼戎固名狄也。”(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第102页);“春秋时的赤狄(翟)是隗姓,当即鬼方的遗族。”(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93页);“春秋时隗姓之赤狄为鬼方后”(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78页);“赤狄隗姓(经典作隗,从阜与从土同意,示其为穴居之人)乃鬼方氏之后。”(徐中舒:《西周史论述》(上),《四川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隗姓为鬼方之姓,赤狄隗姓说明与鬼方有渊源关系。(王钟翰:《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34页);“鬼方是春秋战国时期‘赤狄’族群的祖先”(宋亦箫:《鬼方种族考》,《晋阳学刊》2008年第4期);“鬼方民族是赤狄民族的直接来源”(何海斌:《试论春秋时期太行山区赤狄民族的历史渊源》,《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等。,众口一词几成定谳,然而仔细揣摩赤狄即鬼方后裔观点的相关证据,不免让人产生些许疑义。笔者在对族姓、地域和盂伐鬼方后的族群规模分析以后,发现春秋时期的廧咎如实乃鬼方遗裔。

一、鬼方与赤狄均为隗姓的质疑

小盂鼎铭文“□伯□□鬼闻,鬼闻虘以新□从”(集成2839),古代诸侯国君都以国为氏,鬼方之君名闻,故称“鬼闻”(4)李学勤:《小盂鼎与西周制度》,《历史研究》1987年第5期。。唐兰认为“此处所说鬼阍,疑是鬼方(隗)氏之名阍的人”(5)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94页。,“鬼”乃鬼方的族名、国名,其国君也以鬼为姓。《大戴礼·帝系》载:“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僓氏。”(6)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第127页。“媿”“隗”与“鬼”,音同形近相通,“僓”“嬇”为其同音之变(7)王国维:《鬼方昆夷玁狁考》,《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第591-592页。,“隤、隗、媿、怀都是鬼姓。鬼方实为媿姓方国。”(8)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第275页。故鬼方之族为鬼姓无疑。

(一)赤狄集团成员考证

赤狄之称,传世文献最早见于古本《竹书纪年》献公十七年(前660年):“卫懿公及赤翟战于洞泽。”(9)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46页。《春秋》则最早见于宣公三年(前606年)。欲探究赤狄的姓氏,须弄清赤狄集团的成员。顾栋高《赤狄白狄论》说:“赤狄之种有六:曰东山皋落氏、曰廧咎如、曰潞氏、曰甲氏、曰留吁、曰铎辰。”(10)(清)顾栋高辑,吴树平、李解民点校:《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年,第2195页。这一说法被较多学者所采纳(11)马长寿:《北狄与匈奴》,三联书店,1962年,第5页;舒大刚:《春秋少数民族分布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26页;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20页;周伟洲、王欣:《丝绸之路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59-360页;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627页。。但吕思勉指出“以《春秋》、《左传》,于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皆明言为赤狄,于廧咎如则不言也。”(12)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63页。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赤狄部落甚多,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之属”(1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814页。。清华简《系年》有:“赤翟王峁虎”(14)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第144页。的记载,“峁虎”即为“留吁”(15)华东师范大学读书会:《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系年〉书后》(二),简帛网,2011年12月30日;苏建洲、吴雯雯、赖怡璇:《清华二〈系年〉集解》,万卷楼图书股份公司,2013年,第234-235页;李松儒:《清华简〈系年〉集释》,中西书局,2015年,第102页。。可见,潞氏、甲氏、留吁、铎辰为赤狄集团成员应可以确定,至于皋落氏和廧咎如则存疑争议。

皋落氏为赤狄成员之一。李孟存、李尚师认为东山皋落氏解体分成五部,潞氏、甲氏、留吁、铎辰、廧咎如(16)李孟存、李尚师:《晋国史》,三晋出版社,2015年,第465页。,但未见有证据提出。《左传》闵公二年(前660年):“晋侯使大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正义》曰:“(皋落)此族之人狄之渠帅也。”(17)(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2009年,第3881页。皋落氏是否曾是赤狄首领,现难以考证。《左传》不言皋落氏为赤狄,杜预注云:“赤狄别种也,皋落其氏族。”(18)(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2009年,第3881页。皋落氏的居地有三说,分别为今山西垣曲、长治、昔阳(19)舒大刚、段连勤等对三地均有讨论。舒大刚:《春秋少数民族分布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28-29页;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5-27页。,此三地均在晋东。赤狄潞氏在山西潞城(20)(清)顾栋高辑,吴树平、李解民点校:《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年,第514页;(清)刘沅著,谭继和、祁和辉笺解:《十三经恒解》,巴蜀书社,2016年,第192页;(宋)王应麟著,傅林祥点校:《通鉴地理通释》,中华书局,2013年,第165页;顾祖禹撰,贺次均、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第22页;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第77页;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758页;段连勤:《北狄与中山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20页;舒大刚:《春秋少数民族分布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30页。,古今学者均无异辞。那么,皋落氏距赤狄潞氏居地不远,“潞氏而疆域之广亘千有余里”(21)(清)顾栋高辑,吴树平、李解民点校:《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年,第2170页。,赤狄占地如此广大,皋落氏概为赤狄潞氏附属成员。

廧咎如并非赤狄集团成员。廧咎如之名,在《左传》中只出现两次,分别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年)载:“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2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442-443页。。

《左传》成公三年(前588年)载“晋郤克、卫孙良夫伐廧咎如,讨赤狄之余焉。廧咎如溃,上失民也”(2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890页。。

《史记》中廧咎如的记载也源自《左传》,后代文献及有关研究也都基于此两条记载而展开。其中“讨赤狄之余焉”杜预注曰:“廧咎如,赤狄别种。潞氏余民散入廧咎如,故讨之。”(2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890页。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则说:“赤狄部落甚多……先后皆为晋所灭,所余唯廧咎如,故云‘讨赤狄之余’。孔《疏》引刘炫说及惠栋《补注》,释均如此。”(2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890页。可知《春秋》与《左传》并未明言廧咎如为赤狄,杜预与杨伯峻对“讨赤狄之余”的理解存在明显分歧。若按杜说晋、卫伐廧咎如目的,是为讨伐赤狄潞氏逃入廧咎如的余民,而杨说则以为廧咎如就是赤狄余民。

《左传》中“之余”二字连称的还有以下五处,细考之以正其意。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2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434页。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年):“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2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447页。

《左传》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晋之余师不能军,宵济,亦终夜有声。”(2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812页。

《左传》昭公十二年(前530年):“楚子谓成虎,若敖之余也,遂杀之。”(3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1479页。

“三去之余”指三次以后,“亡国之余”为商朝亡国余民,“君之余”意为剩余,“晋之余师”指剩余的军队,“若敖之余”作余党解。检索《春秋》与《左传》赤狄之名在成公三年(前588年)以后再不复见,那么“讨赤狄之余”应该是廧咎如败于晋,赤狄余民也在此次战争中随之被灭。“讨赤狄之余”之意,正如杜预之言,即《左传》之意并非认为廧咎如是赤狄余民,而是赤狄灭亡后其族人逃入廧咎如。故吕思勉说:“然则《左氏》之意,盖不以廧咎如为赤狄。”(31)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63页。。

春秋时期戎狄种类繁杂,“安得谓凡狄皆可分属赤狄、白狄乎?”(32)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63页。《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年)载:“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3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442-443页。。若廧咎如是赤狄部落成员,为何赤狄不来相救,以赤狄当时的强大实力,也不可能惧怕讨伐廧咎如的狄人(白狄)。其中缘由,可能是廧咎如居地在南流黄河晋西侧(后文将探讨其居地),赤狄居于晋东,因地理阻隔之故,二者可能并无联系,廧咎如也非赤狄集团成员。《左传》宣公十一年(前594年)云:“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3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778页。“众狄”说明赤狄之外还存在许多狄人,赤狄可能与他们维持有松散联盟,但当他们不满赤狄的统治时,便不服从于赤狄了。廧咎如即使曾服属于赤狄,应该也仅在名义上服从,实与赤狄关系疏离。

廧咎如之名用汉语可以解释,盖指其族群居住于沟谷山涧之中(见后文),而赤狄主要部族的名称用汉语则无法释读。赤狄的语言与文字一直是未解之谜。有学者提出“狄”的名称可能是后世“狄历”或“丁零”的简译,是由“Türk”的原音翻译而来(35)马长寿:《北狄与匈奴》,三联书店,1962年,第1页。。实际上是肯定了狄族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留吁”为赤狄之别种之名,“留吁”之义,难以训诂,所记词汇是否为汉语,也不可知(36)华东师范大学读书会:《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系年〉书后(二)》,简帛网,2011年12月30日;苏建洲、吴雯雯、赖怡璇:《清华二〈系年〉集解》,万卷楼图书股份公司,2013年,第234-235页;李松儒:《清华简〈系年〉集释》,中西书局,2015年,第101页。。赤狄集团中的甲氏、铎辰、鄋瞒,他们的名称用汉语也难以解释,是否为赤狄语后音译为汉语不得而知。总之,廧咎如并非赤狄集团成员。

长狄鄋瞒属于赤狄集团。通常将长狄与赤狄、白狄并称,但沈长云认为长狄仅指狄人鄋瞒一二中身体长大之豪酋,鄋瞒为赤狄部落之成员(37)沈长云:《“长狄”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辛迪:《两周戎狄考》,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83页。。杨建华也认为“鄋满长狄与赤狄关系甚密,或属于赤狄的一支。”(38)杨建华:《〈春秋〉与〈左传〉中所见的狄》,《史学集刊》1999年第2期。沈先生所举证据充足,论证缜密其观点可从。赤狄和长狄的所在地分别在长治一带(39)杨建华:《〈春秋〉与〈左传〉中所见的狄》,《史学集刊》1999年第2期。,这为长狄鄋瞒属于赤狄集团增加了可能性。综上所述,赤狄集团成员应为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皋落氏、鄋瞒,但并不包括廧咎如。

(二)赤狄集团成员的族姓

明确了赤狄集团所属成员,便可以探索赤狄的族姓问题了。若赤狄为鬼方后裔,那么赤狄绝大部分部落当为隗姓,至少其主要部族应为隗姓,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左传》宣公十一年(前594年):“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杜预注“赤狄潞氏最强,故服役众狄。”(4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778页。说明潞氏为赤狄诸部之核心,其他各部应附属于潞氏。赤狄潞氏非为隗姓。《潜夫论·志氏姓》记:“妘姓之后封于鄢、会、路、偪阳”(41)(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第414页。。《国语·郑语》曰:“妘姓邬、郐、路、偪阳”(42)徐元诰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468页。。“路,妘姓。春秋赤狄潞氏。今潞州潞城县。”(43)(宋)王应麟著,傅林祥点校:《通鉴地理通释》,中华书局,2013年,第165页。《元和姓纂》说:“路,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路,春秋时路子婴儿是也。”(44)(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4年,第1213页。《左传》宣公十五年(前594年)“路”作“潞”(4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834页。。可见,路、潞古通用,同在一地,《潜夫论》赤狄潞氏亦作“路”(46)(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第414页。。可知路与潞相通,赤狄潞氏应为妘姓。

赤狄中可能也有姬姓部族。《左传》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潞子婴儿之夫人,晋景公之姊也。酆舒为政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酆舒,潞相。”(47)(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2009年,第4098页。“潞子婴儿,赤狄潞氏国国君,名婴儿。”(48)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第372页。酆舒为赤狄之相,竟敢伤及其国君之目,足见其在赤狄中拥有很大权势。酆舒在赤狄中如此跋扈,其背后当有强大的酆氏家族势力对其支持。酆姓“文王第十七子酆侯之后”(49)(唐)林宝撰,岑仲勉点校:《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4年,第25页。,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曰:“僖二十四年传富辰曰:‘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50)(清)顾栋高辑,吴树平、李解民校:《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年,第1151页。王相《百家姓考略》曰:“酆宫音,京兆郡。系出姬姓。文王少子封于酆,其后有酆舒,相潞国。”(51)(清)王相撰,黄曙辉点校:《百家姓考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页。酆姓为姬姓分支无疑。酆舒为赤狄相显赫一时,这离不开他个人出众的能力,但更应看到其背后的强大同姓家族势力,如赵盾之于晋。故赤狄族群中有姬姓部族的存在。

赤狄集团成员鄋瞒非为隗姓。《左传》文公十一年(前616年)云“鄋瞒侵齐”,又伐鲁“鲁败狄于咸,或长狄侨如。”杜预注曰:“鄋瞒,狄国名,防风之后,漆姓。”(5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第4017页。鄋瞒即为长狄。《国语·鲁语》载孔子之言“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氏,今为大人。”(53)徐元诰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203页。故《左传》和《国语》皆以为鄋瞒为漆姓。但沈长云认为漆为鄋字之讹,鄋瞒所属的赤狄当是鄋姓。(54)沈长云:《“长狄”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无论漆姓或为鄋姓,可以肯定鄋瞒不为隗姓。

甲氏、留吁与铎辰族姓无考。甲氏、留吁在《春秋》和《左传》中各一见,而铎辰仅见于《左传》,留吁又一见于《系年》。分别为:

《春秋》宣公十六年(前593年):“春王正月,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5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838页。

《左传》宣公十六年(前593年):“春,晋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5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839页。

《系年》载“周惠王立十又七年,赤翟王峁虎起师伐卫。”(57)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第144页。

此三族史料缺乏,难考其族姓。

“赤狄的统治阶层,或隗姓,或妘姓,或酆姓,姓氏不同由于他们的祖源不同,正可说明部落联盟的组成部分不是单一的,而是许多部落集团形成的。”(58)马长寿:《北狄与匈奴》,三联书店,1962年,第5页。赤狄是由多个部落成员组成的部落联盟,以隗姓一姓来指称包含众多部落的赤狄的做法,本身可能已存在问题。隗姓既不是赤狄的主干部落,也不是其统治阶层,可考的赤狄成员中更无隗姓的部落。故以隗姓指整个赤狄部落的族姓,实难让人信服。综上所述,可考订为赤狄集团成员的族群并没有隗姓,赤狄族群中包含有妘姓、姬姓、漆姓或鄋姓等,所以赤狄为隗姓得说法并不正确。

学者将赤狄考订为隗姓,主要源自以下史料。

1.《潜夫论·志氏姓》:“隗姓赤狄,姮姓白狄”(59)(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第456页。。

2.《国语·周语》:“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不可……狄,隗姓也。’”韦昭注:“隗姓赤狄也。”(60)徐元诰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46-49页。

3.《国语·周语》:“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泉、徐、蒲。”韦昭注:“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61)徐元诰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461页。

4.《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年):“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杜预注:“廧咎如,赤狄之别种也。”(6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442页。

第1条《潜夫论》白狄姮姓,但以李学勤为代表的多数学者,均认定白狄为姬姓(63)李学勤、李零:《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故其中的赤狄为隗姓也十分可疑。“《潜夫论·志氏姓》也有‘隗姓赤狄’之说。这是说有部分赤狄为隗姓,但赤狄绝不等于鬼方”(64)余太山:《犬方、鬼方、工方与猃狁、匈奴同源说》,《欧亚学刊》第1辑,中华书局,1999年,第7-28页。,赤狄为众多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不可能是单一的姓氏,潞氏是其强者却为妘氏。从第2条和第3条可知,《国语》并没有说赤狄为隗姓,而是出自韦昭注,其注存在明显的错误。第2条并没有指明“狄”为哪一部落,韦昭并没有提出依据,直接臆测为赤狄,第3条赤狄所属诸多部落,岂能都是隗姓,而且赤狄潞氏还是妘姓。第4条《左传》杜预错将廧咎如视为赤狄部落成员,以致后来者以此为据言赤狄隗姓。廧咎如为隗姓史籍明确,但通过上文可知廧咎如不是赤狄集团成员。可见,以上四条史料均不能成为赤狄为隗姓的依据。

综之,鬼方是以鬼姓为其族名和国名的方国,赤狄是由众多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其中潞氏是其联盟核心部落,潞氏为妘姓非隗姓。赤狄潞氏执政酆舒代表的酆氏部族为姬姓。赤狄成员鄋瞒非为隗姓,甲氏、留吁和铎辰族姓难以考证。可见,赤狄并不与鬼方同为隗姓,赤狄为鬼方后裔的观点,在族姓角度上难以成立。

二、鬼方与赤狄地望均在晋南的质疑

鬼方之名见于传世文献有5条,分别为:

《诗经·大雅·荡》:“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易·既济》:“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65)(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第149页。

《易·未济》:“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66)(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第151页。

古本《竹书纪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67)范祥雍订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5页。

今本《竹书纪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三十四年,师克鬼方,氐、羌来宾。”(68)王国维校,黄永年点校:《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0页。

今本《竹书纪年》中鬼方居地记载南辕北辙不可信(69)关于鬼方居地在长江以南的说法,已有学者辨误(王燕玉《殷周鬼方考辨》,《贵州史专题考》,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21页;侯绍庄:《鬼方西南说证误》,《贵州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鬼方”讨论述评》,《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第4期)。,《诗经》《易》及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只言片语,均未能直接明确鬼方居地。《诗经·大雅·荡》《毛传》云“鬼方,远方也。”(70)(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音义,孔祥军点校:《毛诗传笺》,中华书局,2018年,第411页。干宝《易注》:“鬼方,北方国。”(71)(清)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第530页。师古曰:“鬼方,绝远之地,一曰国名。”(72)(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1411页。《世本注》云:“鬼方于汉。则先零戎是也。”(73)(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第4页。可见,对鬼方的居地“自是泛训,未指实言之。”(74)徐世昌等编纂,沈芝盈、梁运华点校:《清儒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第5595页。汉唐时期可能已不能明确其地域了(75)辛迪:《两周戎狄考》,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4页。。

近代以来对鬼方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其居地的研究共产生8种观点(76)姚磊:《先秦戎族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19-120页。,其中以汧陇以西说(77)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第585页。和晋南说(78)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79页;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第293页;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75页。的影响最为广大。因春秋时期赤狄居晋南较为明确,商代鬼方晋南说者,便以地域关联为依据,将二者进行族属关联。赤狄各部居地古今学者考辨者较多,但赤狄各部居地的大致范围学界观点基本一致(79)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认为“‘今潞安府潞城县东北四十里有古潞城,为赤狄潞氏国。’‘今潞安府屯留县东南十里有纯留城,即留吁地。晋灭之为纯留邑。铎辰亦在潞安府境。甲氏在今直隶广平府之鸡泽县。’‘今绛州垣曲县西北六十里有皋落镇,为东山皋落氏国。’‘(鄋瞒)春秋时为长狄,在今山东济南府北境。’”(清)顾栋高辑,吴树平、李解民点校:《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年,第514、515、512、601页;杨宽认为“赤狄有潞氏、留吁(今屯留南)、铎辰(今长治东南)、甲氏(今河北鸡泽南)……东山皋落氏(先在昔阳东南,后迁垣曲东南)等。”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627页;舒大刚结合古今学者对赤狄各部的分布认为皋落先居于昔阳、壶关两地,后迁徙垣曲;潞氏的势力控及山西东南与河北南部;甲氏在山西侯甲山、水一带;留吁今山西屯留县;铎辰屯留南;舒大刚:《春秋少数民族分布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26-34页;子居(网名)认为“赤狄之居在山西长治盆地,今潞城、长治、屯留地区。”苏建洲、吴雯雯、赖怡璇:《清华二〈系年〉集解》,万卷楼图书股份公司,2013年,第235页。,即赤狄各部分布于以潞城为中心的晋东南一带。王玉哲《鬼方考》将鬼方与赤狄先后居于晋南一带,作为赤狄是鬼方后裔证据(80)“春秋时隗姓之赤狄为鬼方后……这些与隗姓赤狄有关的地名洛、潞、东山皋落等,实即《竹书纪年》所说商末年周王季所伐西落鬼戎之西落……我们断定商、周时周王季所伐的赤狄的祖先鬼方也在山西”(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78页)。,后辈学者也多有从者,同声一辞,几成定说。

晚商时期鬼方的居地应在以陕北清涧、绥德为中心的周边一带。吕智荣认为“鬼方是商周时期盘居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强大部族,活动地域大致在今天的陕北、晋西北一带。”(81)吕智荣:《姬周文化与鬼方文化关系浅议》,《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37页。唐晓峰也认为“鬼方的一部或一支生活于山陕北部地区是没有问题的。”(82)唐晓峰:《鬼方:殷周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群》,《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陕西清涧李家崖古城遗址(83)张映文、吕智荣:《陕西清涧李家崖古城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1期。、清涧辛庄遗址(84)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调查新收获》,《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2期;种建荣、孙战伟等:《陕西清涧辛庄商代遗址》,《201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52-55页。及清涧寨沟遗址(85)《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四项考古成果还原商代北方社会图景》,《光明日报》2023年5月31日第9版。为代表的李家崖文化,为鬼方居地释疑,提供了诸多考古材料,尤其是清涧寨沟遗址,7座方国一级“甲”字形大墓的发现,反映出陕北清涧可能是鬼方的政治中心所在。拙文《李家崖文化年代、族属及鬼方与殷商关系研究》利用文献和李家崖文化考古材料,指出今陕北清涧、绥德一带为商周时期鬼方的中心居地,并对鬼方居地晋南说进行了驳斥(86)关于鬼方居地非在晋南,在今陕北地区的考述,详见拙文《李家崖文化年代、族属及鬼方与殷商关系研究》,《历史教学(下半月)》2022年第12期。。商代鬼方居地在今陕北一带,而春秋赤狄地望在晋东。可见,鬼方与春秋时期赤狄各部的居地悬远,以鬼方与赤狄居地相近,来论证赤狄为鬼方后裔的说法不足为据。

三、小盂鼎铭文视阈下的鬼方后裔“赤狄说”考辨

小盂鼎铭文是对鬼方史事记载最为详尽,也是最可靠的资料,故很有必要对其进行细致研究。小盂鼎的年代为康王时期,学界已有共识。从盂报告的战况分析,战事分为大小两次战役,具体获俘情况如下表:

盂伐鬼方俘获数目表

从小盂鼎铭两次战役的俘获数量和类目观察,大战役除了在俘车上少于小战役,其它不同类目俘获数量都远远大于小战役,而且俘获有小战役不见的牛羊。“早期俘获车马分计,车称辆,马称匹”(87)刘雨:《西周金文中的军事》,《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33页。,故这里的车马指战车和驾车之马,大战役与小战役俘获战车和马匹不成比例,说明小战役发生在前,双方交战于旷野之上发生了激烈车战,鬼方战败退至中心聚落,进行保卫都邑的防守战争。从另一方面看,山陕地区商周时代主要是农业定居,蓄养与狩猎占有一定比例,他们是一支半农半牧的民族(88)唐晓峰:《鬼方:殷周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群》,《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杜勇师认为即使鬼方是游牧民族,作战过程中也没有必要驱赶牛羊随行,俘获牛羊的战役应是攻下某一聚落中心的俘获(89)杜勇:《盂伐鬼方新考》,《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25日第5版。。此言甚确,一语中的。盂凯旋后,周王朝举行了隆重的献俘礼,“康王在献俘中所举行的饮酒礼正是规格最高的飨礼。”(90)高智群:《献俘礼研究》(上),《文史》第35辑,中华书局,1992年。周王朝的军队定然对鬼方取得绝对性的胜利。在小盂鼎铭即康王以后的西周铜器,再未见有周王朝伐鬼方的铭文记载,文献中也没有鬼方在西周早期以后的活动。可见,鬼方当受到康王的沉重打击,从此衰微不振(91)杜勇:《清华简与古史探赜》,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204页。。

从小盂鼎铭中弄清楚鬼方灭亡的情况,将对鬼方后裔“赤狄说”的考辨有重要帮助。一方面,“怀姓九宗”被授予唐叔虞的时间与小盂鼎铭中鬼方灭亡的时间不符。《左传》定公四年(前506年)载:“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杜预注云:“怀姓,唐之余民,九宗一姓,为九族。”孔颖达《正义》曰:“怀姓居在晋地而不言殷民,知是唐之余民也”(92)(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37页。。李孟存、李尚师认为怀姓九宗是“周王室领导下的异姓贵族,其来源很可能是原古唐国的遗民。”(93)李孟存、李尚师:《晋国史》,三晋出版社,2015年,第10页。但王国维不同意怀姓九宗为唐遗民的说法,其《鬼方昆夷玁狁考》说:“唐叔所受之怀姓九宗,春秋隗姓诸狄之祖也。”(94)王国维:《鬼方昆夷玁狁考》,《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第590页。王氏认为的春秋隗姓诸狄,当为赤狄及其部落成员。王说引起后来学者广泛关注,学者们以王说为基础,将鬼方、怀姓九宗、赤狄相互联系(95)“西落鬼戎”中的“落”即“潞”,赤狄之中,潞氏最强(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293页);“唐叔所受的怀姓九宗,既为鬼方,则其地当在山西的夏墟附近。”(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79页);“周公分配给唐的‘怀姓九宗’,就是赤狄族的隗姓方国的贵族。”(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01页);“后者(赤狄)可能就是怀姓九宗的后裔。”(李零:《冯伯和毕姬--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M2和M1的墓主》,《中国文物报》,2006年12月8日第7版)。,似乎鬼方在周初为怀姓九宗,春秋时期即为赤狄,前后相承一脉相连。

其实,有学者曾对鬼方、怀姓九宗、赤狄的联系,提出过不同看法。沈长云认为这九支隗姓氏族,是夏墟地区的土著居民,所以要求唐叔对他们“启以夏政,疆以戎索”(96)沈长云:《先秦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1页。。谢维扬也对怀姓九宗为鬼方遗民后裔产生质疑,他认为“怀姓九宗很可能是与隗姓同血缘,但已与华夏族同化的一部分居民;或者反过来,隗姓是与怀姓同源而演化为少数民族的一部分居民;由于民族不同,故称姓时在用字上加以区别。怀、隗二姓起源皆不明。”(97)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7页。“怀姓九宗不可能是春秋隗姓诸狄之祖。”(98)马保春:《晋国历史地理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93页。成王时期唐叔虞分封于唐,但从小盂鼎铭文分析,鬼方在康王时期才受到沉重打击,而且据鼎铭中的俘获来看,康王之前鬼方应该是人口众多,较为强大的族群,如果“怀姓九宗”是鬼方后裔,为何能在鬼方强大之时却被授予唐叔虞?康王时周人在小盂鼎铭中,还用鬼方称呼其族,而在成王时却不用鬼方之名,用怀姓九宗称鬼方,这岂不矛盾?以上这些都在时间上存在抵牾,足见怀姓九宗为鬼方后裔的说法难以自圆。

另一方面,小盂鼎铭文中周对鬼方的沉重打击,与春秋时期赤狄的势力不符。《春秋》宣公三年(前606年):“秋,赤狄侵齐。”(9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729页。,赤狄之名首见于史籍,之后赤狄与晋、齐等国不断发生战争。

《春秋》宣公四年(前605年):“赤狄侵齐。”(10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739页。

《左传》宣公六年(前603年):“秋,赤狄伐晋,围怀及邢丘。”(10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751页。

《左传》宣公七年(前602年):“赤狄侵晋,取向阴之禾。”(10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755页。

《左传》宣公十三年(前596年):“秋,赤狄伐晋,及清,先谷召之也。”(10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822页。

除此之外,赤狄支系部族也不时侵犯各诸侯国,《左传》闵公二年(前660年)载:“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10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293页。《国语·晋语》骊姬曰:“以皋落狄之朝夕苛我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105)徐元诰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266页。皋落为赤狄集团成员,其不断的侵扰晋国边境,使晋疲于应对。“春秋中期赤狄十分强盛,趁晋霸中衰,屡次侵入齐、晋诸国。”(106)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72页。晋、齐、鲁皆为春秋前期重要诸侯国,赤狄却不断与之发生战争,说明赤狄有足够实力去挑衅这些强国。从赤狄不断侵害各诸侯国来看,其可能是周王朝此前并未征服的族群。

小盂鼎铭反映出的杀掠数量之大,战争激烈之强,商周时期甚为少见。盂伐鬼方,可能对其造成了毁灭性打击(107)见拙文《李家崖文化年代、族属及鬼方与殷商关系研究》,《历史教学(下半月)》2022年第12期。。“鬼方受到这次沉重打击之后,从此衰落不振,可能迁徙他地,或改名易帜,迁徙他地了。”(108)吕智荣:《姬周文化与鬼方文化关系浅议》,《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40页。鬼方在康王时期被周王朝攻陷中心都邑并俘获其君,其在康王之后不见于传世文献,说明其在康王时已被征服,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若将鬼方与春秋赤狄随意挂钩,真不免人产生疑惑。

当然,鬼方边鄙之地的族人可能还有幸存,但实力和规模已极其微弱了,盂伐鬼方奠定了康王以后周王朝北方地区的长期稳定。从康王二十五年(前996年)盂伐鬼方大获全胜,到公元前660年赤狄之名首见于史籍,中间悬隔三百多年。仅剩的鬼方族人能够幸存当属困难,经过三百多年,其发展成为赤狄一样的族群可能性微乎其微。综之,从小盂鼎铭分析,鬼方灭亡于西周康王时期,成王时期怀姓九宗被授予叔虞,若怀姓九宗是鬼方,这便在时间上产生了冲突。春秋时期赤狄严重威胁华夏诸国,其也不可能是已灭亡鬼方后裔的再次强大。

四、鬼方后裔实乃廧咎如

春秋时期鬼方族人仍有存在,其后裔为廧咎如。经过周初盂伐鬼方的沉重打击,鬼方实力大为削弱,其核心区域清涧李家崖一带已遭废弃,以至陕北地区整个西周时期文化衰退、人口凋零,而未被周人征服的鬼方族人,可能主要生活在远离鬼方中心区域的晋西一带,其实力已不能与康王二十五年(前996年)之前的鬼方同日而语了,至春秋时期鬼方后裔易名为廧咎如。对于鬼方后裔为廧咎如的认识,主要基于如下三方面理由。

首先,鬼方与廧咎如均为隗姓。鬼方为鬼姓已被学界广泛接受,上文也有交待,兹不赘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年):“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 ”“廧咎如,隗姓也。凡狄女称隗氏,见于古金文者……皆作‘隗’,从女。”(10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81年,405页。从廧咎如女子叔隗和季隗,廧咎如是隗姓(110)张淑一:《先秦姓氏制度考索》,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7页。无疑。隗字“而见于古金文中则皆作媿,经典所以作隗字者。凡女姓之字金文皆从女作。而先秦以后所写经传往往省去女旁。”(111)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第590页。隗与鬼相通。鬼方主要活动在晚商周初,廧咎如见于春秋时期,二者时间上前后相应,故廧咎如为鬼姓一族,即鬼方后裔。

其次,廧咎如与鬼方活动的地域相近。廧咎如的居地,有观点据《左传》成公三年(前588年)“晋卻克、卫孙良夫伐廧咎如,讨赤狄之余焉”(11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890页。。以为廧咎如居地在晋东近晋、卫之处。如《春秋辩义》卷十八曰:“廧咎如正当晋东卫西,故与良夫同夹攻也。”(113)(明)卓尔康:《春秋辩义》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蒙文通认为重耳在狄之年,廧咎如在晋西,晋既灭潞氏,讨赤狄之余焉,廧咎如已在晋东(114)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第110页。;廧咎如居地初在晋西后迁徙于晋、卫之间(115)“廧咎如只得又东跨太行山,窜至河北南部魏县与大名一带,分别与晋、卫、齐为邻。”(舒大刚:《春秋少数民族分布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33页)“廧咎如起初居于晋国西边,后来才东迁到今河北魏县、元城一带。”(马长寿:《北狄与匈奴》,三联书店,1962年,第5页)。《左传》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晋灭赤狄潞氏,在宣公十六年(前593年)又灭赤狄甲氏、留吁、铎辰。赤狄潞氏居地在今山西长治潞城一带,其成员甲氏、留吁等与其居地相近,晋国灭赤狄潞氏,接连将其临近附属成员也伐灭,但廧咎如灭于成公三年(前588年),此时距离潞氏灭亡已过去六年,其中缘由可能是廧咎如既不属于赤狄成员,也与赤狄潞氏及其附属部落成员居地悬远之故。《左传》闵公二年(前660年)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师败绩,遂灭卫。”(11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290-291页。《系年》载“周惠王立十又七年,赤翟王峁虎起师伐卫,大败卫师于睘,幽侯灭焉。翟遂居卫”(117)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第144页。。可知灭卫的狄人为赤狄留吁,卫国与赤狄当有灭国之恨。《左传》宣公十五年(前594年)赤狄潞氏灭亡后:“酆舒奔卫,卫人归诸晋,晋人杀之。”(11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831页。酆舒为赤狄潞氏执政被卫国送往晋国后被杀,说明卫与晋在共同对付赤狄上存有共识,故在讨伐逃避在廧咎如的赤狄余民时,卫国随晋出兵,而非廧咎如居晋、卫之间的缘故,廧咎如居地非为晋东。

从文献分析廧咎如距白狄居地不远,当在南流黄河东岸晋西一带。《太平寰宇记》曰“赤狄廧咎如之国在春秋时晋之屈邑”(119)(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第1004页。。《史记·晋世家》载:“蒲边秦,屈边翟”,《集解》引韦昭曰:“蒲,今蒲阪;屈,北屈:皆在河东。”(120)(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 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641页。屈地,《春秋传说汇纂》曰:“今平阳府吉州东北二十一里,有北屈故城。”(121)(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屈地在今晋西吉县以北,廧咎如的居地与今晋西吉县临近。再有《左传》“狄人伐廧咎如”。《史记·晋世家》载:“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狄伐咎如”(122)(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656-1657页。。所以想知道廧咎如的居地,必须搞清重耳所奔之狄。晋国曾因狄收留重耳而与之战于采桑。《史记·晋世家》载:“(献公)二十五年,晋伐翟,翟以重耳故,亦击晋于啮桑,晋兵解而去。”索隐:“裴氏云《左传》作‘采桑’。按:今平阳曲南七十里河水有采桑津,是晋境。”(123)(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648页。采桑津“在州(吉州)西,大河津济处也。”(124)(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第1930页。“晋与翟战之啮桑,即采桑,在北屈西南,今乡宁县西是也。”(125)杨守敬、熊会贞疏,杨甦宏、杨世灿、杨未冬补:《水经注疏补》(上编),中华书局,2014年,第264页。马保春认为采桑在今山西省吉县西南近黄河处(126)马保春:《晋国地名考》,学苑出版社,2010年,第75页。。吉县与乡宁县相接壤,均位于南流黄河东岸晋西一带,故采桑当在晋西地区。杨建华认为《春秋》《左传》前期的狄,狄伐中原各国分为以晋为目标的西区和以其他国家为目标的东区,与晋作战的狄来自陕西,就是后来的白狄(127)杨建华:《〈春秋〉与〈左传〉中所见的狄》,《史学集刊》1999年第2期。。重耳避难于其舅氏中山(白狄之一部),位于今陕西省绥德、延川一带,与晋隔河而望,以观国内动静(128)李孟存、李尚师:《晋国史》,三晋出版社,2015年,第74-75页。。白狄处于秦晋之间,并占据陕北和晋西北一带(129)常雅楠:《春秋时期白狄的地理分布及与晋秦关系》,《地域文化研究》2022年第5期。,故重耳所奔之狄为白狄。“狄伐廧咎如”知狄为白狄。“白狄存在于渭河北岸、渭北高原和晋西北地区,但白狄的分布是以一些聚邑的形式存在,呈点状穿插分布的状态。”(130)常雅楠:《春秋时期白狄的地理分布及与晋秦关系》,《地域文化研究》2022年第5期。所以,廧咎如的居地当距白狄的分布地域不远,可能在黄河东岸晋西一带(131)舒大刚:《春秋少数民族分布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33页。。

晚商及西周早期鬼方分布于今陕西洛河以北、韩城以北,其中陕北清涧可能是其政治中心地所在。廧咎如“按:玉篇‘廧’同‘墙’。”(132)(清)洪亮吉撰,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年,第310页。《韩非子》曰:“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涧深,峭如墙,深百仞”(133)(战国)韩非撰,姜俊俊标校:《韩非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27页。。廧咎如之名可能因所居地理地貌而得名。南流黄河东岸晋西地区恰多山且沟谷纵横,廧咎如或居于沟谷山涧之中。春秋时期廧咎如的居地,在今南流黄河东岸晋西一带的山涧之中。商代南流黄河西岸大部分区域均为鬼方的分布之处,这与春秋廧咎如在晋西的居地相近,廧咎如或为盂伐鬼方后幸存支系跨过黄河东迁的结果,或为鬼方散落在晋西未灭的后裔族人。

康王以后鬼方之名不见于传世文献,春秋时期鬼方之名也仅梁伯戈铭一见,晚商时期的鬼方瞬间退出历史舞台,其中缘由便是康王二十五年(前996年)盂伐鬼方,使鬼方遭受沉重打击。未被周人征服幸存下来的鬼方族人,定然已成为一个规模较小的族群,难以再与周王朝及各诸侯国抗衡,故其在史籍中难见。春秋时的廧咎如实力不及白狄、梁国和皋落狄,在《左传》中也仅出现两次。说明廧咎如在族群规模及实力层面较为弱小,这恰符合盂伐鬼方以后,鬼方后裔实力不济的情况。

综上所述,春秋时期的廧咎如与鬼方同为鬼姓,廧咎如活动于南流黄河的晋西一带,靠近商周时期鬼方的中心居地陕北清涧,康王对鬼方进行征伐以后,廧咎如可能是鬼方散落在其他地方未被征服的族人,从族群实力的角度考虑廧咎如不及白狄,也难与小国梁国抗衡,未有侵晋实力并弱于皋落狄,这符合盂伐鬼方后,鬼方后裔族群实力弱小的情况,故春秋时期的廧咎如为商代鬼方后裔。

猜你喜欢
修订本杨伯峻左传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修订本)
张元素修订本《五藏论》辨伪
攘鸡
郭文斌作品目录
“客气”词义的源流演变
《论语译注》注释商榷三则
《傅雷传》(修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