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知、言三域看副词“才”的用法及语义引申路径

2024-01-12 08:09陆方喆
殷都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小量副词用法

陆方喆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现代汉语副词“才”有多种义项和用法,根据《汉语副词词典》(1)岑玉珍、幺书君:《汉语副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2-34页。、《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07-108页。等多部辞书的释义以及我们的观察,“才”可以归纳出时体、数量、逻辑关系和语气四大用法,每类之下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小类。

(1)表示时体

a. 我10点才到学校。 (时间晚)

b.我到学校才10点。 (时间早)

c.我才买了手机。 (兼容词尾“了”)

d.*我才买手机了。 (排斥句尾“了”)

(2)表示数量

a.买到这套房子才花了200万。(数量少)

b.花了200万才买到这套房子。(数量多)

(3)表示逻辑关系

a.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条件关系)

b.为了考研,我才买了这本书。(因果关系)

(4)表示语气

a.那才叫好吃呢! (肯定强调)

b. 我才不去呢! (否定强调)

基于以上语言事实,人们不免要问:(1)为什么在表示时体和数量关系时,“才”有时候表示时间晚,数量少,有时候却表示时间早,数量多?(2)为什么“才”与词尾“了”兼容却排斥句尾“了”?(3)“才”的不同义项之间是否存在一个核心意义?

针对问题(1),有学者用语义指向来说明,即“才”的语义既可以前指表示大量,也可以后指表示小量(3)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4期。。也有学者认为“才”只能后指(4)邵敬敏:《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初探》,见《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邵敬敏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9页。。就问题(2),陈立民(5)陈立民:《也说“就”和“才”》,《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1期。、胡建刚(6)胡建刚:《主观量度和“才”“都”“了2”的句法匹配模式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1期。、金立鑫、于秀金(7)金立鑫, 于秀金:《 “就/才”句法结构与“了”的兼容性问题》,《汉语学习》2013年第3期。等分别从时间性、主观性、预期性等角度作了有益的探讨,但仍难令人满意,特别是对“才”的其他用法观照不足。对问题(3),所见观点有“是否符合预想标准”(8)邵敬敏:《从“才”看语义与句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1997年第3期。、量级构式(9)邓川林:《 “就”“才”的量级构式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4期。、过程性低量(10)金立鑫 :《语法分布描写方法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81页。等。然而无论哪种观点都有不足之处,比如前两种观点未解释“才”与“了”的共现问题,而过程性低量未能解释语气用法。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尝试用行、知、言三域视角看待副词“才“的四种用法。本文尝试证明,“才”的时体义和数量义是行域的用法,逻辑关系义是知域用法,语气义则是言域用法的体现。四种用法都与“才”的本义“草木之初”密切相关,是通过隐喻机制从行域到言域的引申。采取这一思路可以有效抓住“才”的核心意义,解释“才”看似矛盾的用法以及各义项之间的关系。

一、“才”的行域用法:表数量和时体的主观小量

Sweetser最早提出内容域、认识域和言语行为域的区分。内容域对应于现实的社会或物质世界,认识域对应于人的知识体系和推理系统,言语行为是以言行事的行为,比如说出一个祈使句是用言语实施命令或祈请的行为(11)谢成名:《论“来着”的三种用法--从行、知、言三域与主观性理论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期。。沈家煊继承和发展了Sweetser的观点,并翻译为行域、知域和言域。“行”指现实的行为和行状,跟“行态”或“事态”有关。“知”指主观的知觉和认识,跟说话人或听话人的知识状态即“知态”有关。“言”指用以实现某种意图的言语,如命令、许诺、请求等,跟言语状态即“言态”有关(12)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三域的提出有利于更系统地区分和说明句子成分或多义语法结构内部不同语义间的关系。我们认为,三域与“才“的四种用法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首先来看“才”的行域用法。

当“才”用于行域时,主要表示与具体的动作行为相关的时体和数量意义。比如:

(5)她结婚才22岁。

(6)小明9点才起床。

(7)老王在北京一年才赚了10万元。

(8)一个月才看完这本书。

上例中,动词“结婚、起床、赚、做”都表示某种动作行为。用“才”分别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早(例5)和时间晚(例6)或者行为涉及的数量少(例7)和数量多(例8)。以往研究都注意到“才”与量级的关系,一般的概括是数量短语位于“才”前时表示时间晚、数量多,位于“才”后时表示时间早,数量少。主流解释是数量短语位于“才”前时,“才”语义前指,表示主观大量,数量短语位于“才”后时,语义后指,表示主观小量。但是这样无法解释“才”前后均有数量短语时,为什么仍然后指表示小量?如例(7)“才”语义指向后面的“10万”,表示说话人认为“一年赚10万”太少。我们认为,数量短语在“才”之前时,“才”仍然后指,不表示数量大,而是表达在这一数量下,完成的动作量小,程度低。

比如例(6)至例(8)中“才”均指向其后的动词,引出一个关于动作的等级序列,如例(6){起床,洗漱,吃饭,上班……},例(7){赚10万,赚20万,……},例(8){看完一本书,看完两本书,……},相对于前面的数量成分,“才”后实现的动作程度比常规低,比如一般而言,上午九点已经吃完饭到单位上班了,但小明仅仅完成了起床这一行为,突显其动作程度低。这样,主观大量和小量的矛盾就不存在了,“才”均表达主观小量,主要作用于行域,即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时间短、数量少和程度低。另一个佐证是,“才”不能和句尾“了”共现,比如:

(9) a.*我才买新车了。

b.*写这篇论文才花一个星期了。

c.*他身高才1米7了。

对此问题,方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释,有从时间性角度,如陈立民认为,“了”表示事件发生时间先于参照时间;而“才”表示事件实际发生时间晚于参照时间(13)陈立民:《也说“就”和“才”》,《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1期。。有从预期性的角度,如范晓蕾(2021)指出,“了2”句至少是达成预期或超出预期,而“才”是低预期副词(14)范晓蕾 :《普通话“了1”“了2”的语法异质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298-301页。。有从语用量级的角度,如邓川林认为句尾“了”令命题处于量级中的较高点,“才”将焦点置于语用量级的较低点,两者矛盾(15)邓川林:《“就”“才”的量级构式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4期。。

在我们看来,时间性无法解释例(9b-c),预期性或语用量级说又过于复杂。其实可以从“才”和句尾“了”在主观量上的差异来简便地解释。例(9a)的“才”表示时间近,相当于“刚”,例(9b-c)“才”表示数量少,相当于“只”。无论哪种意义,“才”都表示主观小量。那么进而看句尾“了”表达什么主观量。陈小荷(1994)指出,语气助词“了”前的数量词一般是表示主观大量的。比如对于“看了多久”这一提问可以有以下三种回答:

(10)a.一小时。

b.都一小时了。

c.才一小时。

回答“一小时”表达客观的时间量,不含说话人主观评价。(10b)表示说话人认为“一小时”的量比较大,即主观大量。(10c)表示说话人认为“一小时”的量比较小,为主观小量。“一小时”本身很难说量大还是量小,与不同的副词和助词结合就具有了量大或量小的解读。胡建刚从主观度量角度分析“才”、“都”和“了2”的句法匹配问题,他指出,“了2”表示主观足量,“才”表示主观差量,“都”表示主观超量,因此“才”和“了2”不相容,“了2”和“都”相容(16)胡建刚:《主观量度和“才”“都”“了2”的句法匹配模式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1期。。可见,句尾“了”往往表示大量,邓和范所说的高量级或是超预期,其实都是句尾“了”表达主观大量的语用表现。

除了句尾“了”之外,“才”也排斥其它表示主观大量的副词,但是能与表示主观小量的副词共现,比如:

(11)a.*我才足足花了500元。

b.*我才整整看了三遍。

c.他刚刚才走。

d.我才仅仅花了500元。

“足足”和“整整”是表达主观大量的副词(17)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4期。,不能与“才”共现。换成表达主观小量的副词“刚刚”和“仅仅”,句子成立。

二、“才”的知域用法:表逻辑关系的最低或唯一条件

知域涉及知识和推理。副词“才”用于知域时主要表现为逻辑关系义,常用于复句的后分句,记为“p,才q”,表达两个分句间的条件、目的或原因等逻辑关系。比如:

(12)a.只有市长来了,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条件关系)

b.他有必胜的信念,才打败了强大的对手。 (因果关系)

c.为了考研,我才买这本书。 (目的关系)

关于复句中“才”的语义,以往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1)“才”表达排他性逻辑关系。《现代汉语虚词例释》指出,“才”前面所提到的条件、原因、目的等是唯一的,排斥这个范围以外的事物。张谊生概括为“强调排他性的逻辑关系”(18)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才”的共时比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2)“才”表示必要条件(19)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97页。。(3)“才”为焦点算子,引出一个等级序列,肯定焦点及其蕴含选项,否定其他选项(20)蒋静忠、魏红华:《焦点敏感算子“才”和“就”后指的语义差异》,《语言研究》2010年第4期。。

值得注意的是张蕾、李宝伦的文章,他们区分了复句中“才”的梯级用法和非梯级用法。梯级用法中,各候选条件通常会按照使结果实现的可能性大小排序。“才”会排除程度低于“p”的候选条件,而处在高于断言条件“p”位置上的候选条件则不会被“才”排除。非梯级用法中,当断言条件引出的候选条件集合包含所有的可能条件时,“才”表示相对于其他可能条件而言,断言条件是唯一能使结果为真的条件(21)张蕾、李宝伦:《副词“才”在复句中的语义及对相关格式的允准》,《世界汉语教学》2018年第1期。。张、李的观察十分准确,比如例(12a)就是“才”的梯级用法,p=区长来了,q=解决问题。在现实世界中,官职大小与解决问题能力成正比。“才”引出一个所有条件p能实现q的可能性等级,由小到大依次为:

{科长来了,区长来了,市长来了,省长来了,中央委员来了……}

注意,在(12a)中,“市长来了”不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按照必要条件的定义,没有p则必然没有q,但实际上,如果市长没来,省长来了,问题还是能够解决。因此,“才”的作用在于标示使q成立的最低条件,即至少是市长来了才行。p对q的实现存在可能性等级序列的“才”字句都可以作类似的分析,如:

(13)a.人们到了18岁,才能学开车。

b.我把你当朋友,才把这件事告诉你。

c.你通过hsk3级,才能申请我们学校。

以上例句的“才”均标示实现“学开车”“告诉你这件事”“申请我们学校”的最低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即至少满18岁(也可以是20岁,30岁等),至少是朋友(知己、至交也可以),至少通过hsk3级(hsk4-6级当然更好)。当然,并不是所有情况下p和q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可能性等级序列,前文例(12b)和例(12c)就属于“才”的非梯级用法,与其他可能的条件相比,断言条件p不见得比其他条件更有可能令q实现,“才”的作用在于肯定断言条件p,否定其他所有的条件。比如例(12b)打败对手的条件可能是实力比对手强,信念比对手坚定,也有可能纯粹是运气。例(12c)买这本书的条件可能是喜欢或是为了考试或是要送人等等。上述条件不存在明显的可能性等级,无法形成等级序列。“才”从众多条件中强调或凸显唯一的那个条件,排除其他所有的条件。“才”的这两种用法可以图示如下:

图1 “才”的梯级与非梯级用法确定的条件类型

“才”的梯级用法:

{P1,P2,P3,P4,P5,P6……}

“才”的非梯级用法:

因此,我们可以把“才”表达的逻辑关系总结为:标示使q成立的唯一或最低条件p,即肯定p或≥p的条件,排除┐p或

三、“才”的言域用法:表语气的强调肯定与否定

言域主要和言语行为有关,是用以实现某种意图的言语。“才”用于对话,表示某种语气时就属于言域。主要有反驳对方和强调程度高两种言语行为。比如:

(14)a.甲:你去给他道个歉。 乙:我才不去呢!

b.甲:你撒谎。 乙:你才撒谎!

c.甲:你英语挺好啊。 乙:我英语不好,他的英语才好!

d.甲:你妈妈做菜挺好吃吧? 乙:不,我爸做的菜才好吃!

e.甲:他是英语系的高材生,英语才好! 乙:是嘛!

f.甲:你来我家吃饭吧,我爸做的菜才好吃!乙:好的,尝尝叔叔的手艺。

例(14a-d)“才”位于第二个话轮,反驳前一个话轮发话者的观点或意见,强调“才”后所述的动作或性状。“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所在的句子既可以是肯定形式,也可以是否定形式。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是否定对方与自己相左的观点,进而强调肯定己方意见或观点。例(14e-f)“才”用于第一个话轮,不是用来反驳,而是强调程度高,如例(14e)相当于“他的英语非常好”,(14f)相当于说“我爸做的菜非常好吃”。那么,“才”的这两种言域用法有无联系?刘林和邓川林均用量级关系加以解释。刘林指出,表程度高的“才”是最虚化的一种用法,“才”本来前指,当前面的序列越来越虚化,前表大量的含义使“才”在演变过程中带有了类似“非常、极其”的表极大程度的含义,修饰后面的形容词,从而逐渐向程度副词的语义靠近(22)刘林:《现代汉语焦点标记词研究--以“是”“只”“就”“才”为例》,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邓川林认为,副词“才”的语气用法表达左高右低的量级关系,其左侧焦点性更强,多作为变量,而右侧焦点项较弱,多取常量。这种较高量级仍是和对方的预期或上文的参照项相对而言的(23)邓川林:《 “就”“才”的量级构式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4期。。我们同意表语气的“才”虚化程度最高,但是用量级关系解释“才”表语气用法比较牵强和模糊,刘文所说的序列虚化是什么意思,邓文所说的左侧表高量又从何而来?

其实,例(14c-f)是观察反驳和强调程度高这两种“才”的言域用法之间关系的一个绝佳窗口。单独看“他的英语才好”和“我爸做的菜才好吃”有歧义,既可以理解为反驳对方观点,如例(14c-d),也可以理解为强调程度高,如例(14e-f)。具体表达什么意思,与前后句和“才”所处的话轮位置有关。我们认为,强调程度高可视为反驳对方观点的进一步扩大化,即从原来反对一个人的观点扩展到反对许多人甚至所有人的观点,从而使自身观点得到极大强化以至无需反驳他人。“才”的反驳义消失,开始具有类似“非常、极其”的高程度含义。我们可以将(14c)和(14d)加以扩展,比如有人说乙英语很好,有人说丙英语很好,还有人说丁英语很好,这时甲说,“乙英语不好,丙英语不好,丁英语也不好,戊的英语才好!”再比如有人说你妈妈做菜好吃,有人说你妻子做菜好吃,还有人说你奶奶做菜好吃。这时你说,“不,他们做的都不好吃,我爸做的菜才好吃!”当“才”否定的对象扩充到大多甚至全体成员时,“才”所肯定的对象自然具有了高程度含义。因此,我们可以把“才”的言域用法统一为强调肯定己方观点A,否定排除对方观点┐A。

四、“才”的语义引申路径

前文我们通过行域、知域和言域三个概念域重新整理了“才”的四类语义,本节将主要讨论“才”的语义引申路径。肖治野、沈家煊指出,从语义引申的角度看,行域义是原始的基本意义,然后引申出较抽象的知域义,再引申出更抽象的言域义(24)肖治野、沈家煊:《“了2”的行,知,言三域》,《中国语文》2009年第6期。。从“才”语义的历时发展来看,早期主要就是行域用法的数量少和时间近。

根据《说文解字》,“才”的本义为草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一,地也。段玉裁注曰:“引伸为凡始之称。释诂曰:‘初哉, 始也。’哉即才。故‘哉生明’亦作‘才生明’。凡‘才’‘材’‘财’‘裁’‘纔’字以同音通用。”因此,“才”可视为象形字,上面一横象征地面,横下面为草木的根茎,根茎已冒出地面但还未长枝叶。

“才”的本义“草木之初”自然带来两个引申义,一是数量少(相当于“只”“仅”),二是时间近(相当于“刚”)。根茎刚冒出地面,还未生长枝叶,天然有数量少,体积小的意味。而由于草木之初生,又有时间近的意味。由于“数量少”更加具体可感,“时间近”的概念较为抽象,“数量少”的引申义应先于“时间近”。这一推断也得到其它研究和历时语料的证明。太田辰夫指出“纔”“才”古代也作“裁”“财”,用作“仅”的意义很普通,用作“始”的意义时代要稍晚(25)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5页。。张明莹考察得出,副词“才(纔)”在汉代文献中就已经见到,最初强调数量少、程度轻,相当于“仅仅”,后来发展为强调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短暂,相当于“刚刚”的意义(26)张明莹:《副词“才”的语义发展脉络》,《云梦学刊》2007年第6期。。比如:

(15)a. 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 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 是以大侯不过万家, 小者五六百户。(《汉书·王子侯表》)

b. 秦皇帝计其功德, 度其后嗣, 世世无穷, 然身死才数月耳, 天下四面而攻之, 宗庙灭绝矣。(《汉书·贾山传》)

c. 士财有数千, 皆饥罢。(《汉书·李广利传》)

d. 救之, 少发则不足; 多发, 远县才至, 则胡又已去。(《汉书·晁错传》)

(转引自张明莹,2007)

“裁”“纔”“财”均为“才”的通假字,例(15a-c)均修饰数量词,表示数量少。汉代文献中的“才”大多表示数量少,而表示时间近, 相当于“刚”的用例也出现了,如例(15d)。但是这一用法还比较少见,一直到唐五代的《敦煌变文》中,表示时间近的“才(纔)”才大量出现,比如:

(16)a. 宝剑纔挥刃即亡, 弓欲张而弦即断。(卷四《破魔变文》)

b. 岂料蜂趸有毒, 豺性难驯, 天使纔过酒泉, 回鹘王子, 领兵西来, 犯我疆场。(卷一《张淮深变文》)

c. 太子心中思惟, 此者一人一马, 堪共修行。纔叹羡了, 便却归前宫房内。(卷四《太子成道变文》)

d. 舜子才得上仓舍, 西南角便有火起。( 卷二《舜子变》)

(转引自张明莹,2007)

以上“才(纔)”均修饰动词,表示动作发生不久。需要注意的是,(16c)中的“了”为动词,读liao3,意为“完”,即“才叹羡完”。

“才”表示数量少或时间近的用法一直延续至现代汉语,表达主观小量。表示其所修饰的动作或性状时间短、数量少、程度低,属于行域用法。“才”从行域的主观小量引申出知域的最低条件或唯一条件,依靠的是隐喻机制,即从具体可感的事物数量之少或动作行为程度之小隐喻为抽象逻辑关系层面的唯一和最低程度的条件。具体隐喻机制如下图所示:

图2 “才”从行域到知域的隐喻映射

如上图,“才”在行域表示动作行为的主观小量,即数量少(如“才花了100元”)和程度低(如“50岁才评上教授”)与“才”在知域表达的实现q的唯一条件和最低条件具有相似性,可以实现隐喻映射。

“才”的知域用法可总结为:肯定p或≥p的条件,排除┐p或

图3 “才”从知域到言域的隐喻映射

无论“才”表达逻辑关系(知域)还是语气用法(言域)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强调某一条件或观点的同时,隐含否定其他条件或观点的意义。比如:

(17)a.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a’共产党能救中国

b.我才不怕蛇。 b’我不怕蛇。

(17a)一方面强调共产党能救中国,另一方面也隐含其他政党(如国民党)不能救中国之意。(17b)一方面强调“我不怕蛇”,同时也具有否定有人认为“我怕蛇”的隐含义。如果去掉“才”,两句隐含的否定义消失。前文指出,“才”的核心意义是表达主观小量,在自然语言中,小量和否定有着天然的联系。汉语表达小量的词往往出现于否定结构,比如“丝毫”和“一点儿”,作状语时只用于否定结构,不用于肯定结构。比如:

(18)a.我丝毫不在乎。 *我丝毫在乎。

b.我对他一点儿不了解。 *我对他一点儿了解。

英语的little和few也有类似用法,即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义,比如:

(19)I have few friends. 我没几个朋友。

(20)He has little money. 他没几个钱。

few和little都表示“一点”,前者修饰可数名词,后者修饰不可数名词,直接修饰名词时,强调少,表示否定的意思。如要表示肯定,则要用a few和a little。

综上,“才”不同语义间的引申关系可总结如下:

图4 “才”的语义引申关系

五、结语

文章从行、知、言三域重新审视副词“才”的四种用法并梳理了“才”的不同语义之间的引申路径。总结而言,由本义“草木之初”引申而来的“数量少”和“时间近”义赋予“才”主观小量语义特征。“才”的时体和数量用法都是主观小量的反映,表示其所修饰的动作或性状时间短、数量少、程度低。属于“才”在“行域”的用法。“才”表逻辑关系用法属于知域,可以总结为:标示使q成立的唯一或最低条件p。这是从行域的主观小量义通过隐喻机制引申而来,即从具体可感的事物数量之少或动作行为程度之小隐喻为抽象逻辑关系层面的唯一和最低程度的条件。“才”的语气用法主要表现为实现反驳、声明等交际意图的言语行为,属于言域,与“才”在知域的表达逻辑关系用法具有内在一致性,即都肯定强调某一观点(条件),否定排除另外的观点(条件)。这是“才”从表示逻辑关系到话语关系的进一步虚化。

猜你喜欢
小量副词用法
The Wheels on the Bus
小量给水对放空塔操作的影响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作”与“做”的用法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特殊用法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评价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