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艺术引领乡村振兴模式与创新路径研究

2024-01-13 06:39李毓张钰
关键词:协同旅游艺术

李毓,张钰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民族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狂飙猛进之时,流传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在空心化的乡村岌岌可危。2023 年6 月2 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健开展,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22 年,文化和旅游部等6 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从创意设计产业、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其他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8 个重点领域赋能乡村振兴[2],为艺术促进乡村振兴指明方向。因此,如何实现艺术创新价值提升的同时,发挥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成为一项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

国内早在20 世纪30 年代,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倡导“邹平实验”“定县实验”,主张通过复兴乡土文化,开展文艺教育,但最终未能持续下去[3]。当代艺术介入乡村较知名的案例如“许村计划”(2007 年)、“碧山计划”(2011 年)、“羊蹬艺术合作社”(2012 年)等。这些国内早期艺术乡建模式是以艺术形式或内容导入乡村建设,带动各种力量的共同介入[4],但也陷入内生动力和外源动力持续性不足等困境。随后,学界从艺术学、管理学、建筑学、人类学、旅游学等跨学科展开分析,涉及艺术介入乡村的价值诉求[5]、艺术乡建方向[6]、艺术乡建模式[7]、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实践逻辑[8]、艺术振兴乡村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9]等。国外艺术振兴乡村的研究颇多,典型案例如德国施雷勃田园、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意大利阿库梅贾村、芬兰菲斯卡村等,研究围绕乡村旅游、乡村发展效益、乡村创业等话题,基于能力建设框架、新内生、地方感、制度等理论视角分析艺术在提高旅游业可持续性[10]、促进乡村振兴和提高社区弹性艺术[11]、加强互动网络[12]、加强村民的地方感和社区认同感[13]以及促进乡村发展[14]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艺术参与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遵循两种逻辑:一是艺术实践逻辑,侧重分析艺术在存在形式、组织方式、审美价值等方面对乡村建设的引领作用,以艺术创新、创意、创造等方式,实现乡村艺术化、艺术乡村化的振兴目标[15]。二是乡村建设逻辑,以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侧重分析艺术如何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空间等方面驱动乡村建设[16]。已有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多从某一利益主体视角切入,对于艺术引领乡村振兴中多元主体的行动和创新实践关注不足。艺术引领乡村振兴,往往涉及艺术家、游客、企业、政府、传承人、数字平台等不同参与主体,多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协同创新的本质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强调各创新主体要素进行系统优化、合作创新的过程[17]。由此,本文从协同创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多案例比较分析,探讨艺术引领乡村振兴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路径,以期为艺术引领乡村振兴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启示。

一、艺术引领乡村振兴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比较

基于对艺术如何引领乡村振兴问题的基本研究,本文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文化和旅游部开展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征集活动的整理与分析①2022 年4 月1日至2022 年8 月31 日,文化和旅游部征集各地在推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确定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91 个典型案例名单。同时,文化和旅游部以“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遴选了一批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收录了全国范围内100 个典型案例。案例选编聚焦产业融合、创业就业、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乡村治理、创新提升等6 个重点类型。,以“艺术引领乡村振兴”专题下的95 个案例为基础素材,基于最大差异化与结论普适性问题,选取30 个典型案例作为代表(如表1 所示),对艺术引领乡村振兴的协同创新模式进行分析。

表1 “艺术引领乡村振兴”协同创新模式及其案例选取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主要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与科研机构为核心,企业为主体,通过艺术资源共享、技术创新、跨学科的研究交互,实现政府与科研、市场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将外部资源转化为内部发展动力,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从而促进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政府主要通过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及适当监督,推动三方协同创新的效益最大化。如德清县在省、市文联的指导下,在五四村开展“艺术乡建”,通过对入驻创作的艺术家提供免费食宿,对各类艺术活动给予50%的经费补助等措施加大文学艺术创作扶持力度,并借助全省美术界力量,吸引23 位知名艺术家成为首批驻村艺术家,著名艺术家杨劲松担任首任村主任,让综合艺术村建设走上了专业化发展的快车道。企业主要负责提供协同创新资源以及协同创新成果的转化,如浙江余东农民画,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建立专家工作站,参加全国赛事,并深入挖掘农民画特色产业链,组建强村公司,开发文创百余种、农民画包装、数字藏品等,发展各类业态,成立九村共富联盟抱团发展。高校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力量,是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人才、技术的主要提供者,通过“艺术家驻村”、返乡实践活动等,打造持续化的人才培育机制。如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以“竹里”为核心,让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主动与中央美术学院对接,建立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创建“学院+农户+基地”的产业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中央美院在艺术、设计、创新、学术及教育等领域的专业优势,为推动传统产业走进现代生活做出积极探索。

(二)产业化协同创新模式

产业化协同创新模式强调在政府推动下,将民间艺术文化有效整合,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制造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多业共生的发展态势,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方式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产业化,表现为在传承与开发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将文化元素应用到艺术设计领域,开发衍生产品,培育特色品牌,从而形成规模产业。如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刘套镇在党委、政府的引领下,通过“互联网+书画”“书画+乡村旅游”等方式,把农民书画作品转化成商品,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乡村振兴;再比如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委、县政府制定全县刺绣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组织群众把西秦刺绣非遗传统制作技艺,融入现代时尚理念,采取协会+合作社+绣娘的模式结成市场主体,带动上万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创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走出一条非遗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二是电商产业化,体现为当地政府通过与互联网产业协同,借助电商平台或搭建本土网络销售平台,应用新兴传播媒介,以拓宽产品的推广与销售渠道。如河南商丘民权“画虎村”的品牌营销正在慢慢完成由线下到线上的互联网转型,成立王公庄农民绘画合作社,积极对接国内电商平台,以农企结合的方式组建电商孵化平台,通过快手、抖音、淘宝平台使村民绘画收入大大增加,如2021 年王公庄村创作绘画作品9 万余幅,销售产值1.2 亿元,年人均纯收入75800 元。

(三)文旅融合协同创新模式

文旅融合协同创新模式强调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下借助旅游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手段,立足乡土风情、乡居风貌和文化传承,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完成文化价值到旅游商业价值的转化,形成产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循环生产机制,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旅游商品化,体现为在市场力量下,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旅游产品,提升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如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依托自然风光,结合历史遗存,形成了以青木川老街建筑群、魏氏宅院、宁强羌人墓地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为节点的历史文化景观带,以自然保护区、金溪河为主的自然生态景观带。同时也设计推出了羌绣、明信片、木炭画、紫砂壶、手绘地图等旅游商品。二是旅游景观化,表现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地方文化空间如民居、耕地等实现由以生存功能为主的居住空间到以审美需求为主的景观空间的转变。如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旅游扶贫案例中,政府引进凤凰旅投公司,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模式,立足山水、民情、民俗资源,挖掘苗家农耕、编织草鞋、纺纱、织布、婚嫁等民间习俗,让习俗文化在保护中得到合理利用,进而再造“实景”旅游产品《竹山花开》,巧妙地将农村民居转化成文旅场景,农民可在“家门口”就业赚钱,较好实现了资源变资产、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股民。三是民俗符号化,表现通过旅游发展系统的转化,文化资源在解码、重构、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乡土文化符号的再生产。如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旅游扶贫案例中,为破解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受季节性制约难题,公司复原和发展“篁岭晒秋”民俗,建设系列“晒秋产品”,通过打造“篁岭晒秋”品牌,使“篁岭晒秋图”如同“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一样,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想象,构筑乡土中国符号。

(四)创新创业协同创新模式

创新创业协同创新模式主要通过构建“政府牵头-企业助力-社区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激发村民的创业热情,带动村民就业,形成各类主体协同互动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而为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党建引领型,表现为基于“党建引领、村社共建”的理念,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如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智新镇明东村旅游扶贫案例中,明东村注重发挥“一线指挥部”指挥员作用,突出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产业能手和能人培育成党员,运用“龙头企业+贫困户”利益连接模式,通过发展红色教育游、绿色生态游、民俗乡村游,打造朝鲜族民族文化教育村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品牌,村集体收入持续增长,累计投资规模达800 万元,年平均销售额50 万元,带动12 人就业,15 人返乡,3 人创业。二是政企驱动型,主要基于“政府引领,产业协同”的双向合作机制,实现乡村的动态活化发展。如在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龙洋乡西滩村茶园自然村旅游扶贫案例中,政府通过引进深圳乐领公司共同探索乡村活化模式,明确以“侠”为灵魂、以“野”为舞台的核心设计思路,坚持“原生态改造+新老混居模式”,保留泥坯房、石板路、茶园等传统村落元素,以及菜地、瓜棚、鱼塘等乡愁元素,推动传统农耕的“产业乡村”升级为历史、文化、民俗等与现代艺术融合的“情境乡村”,现已重点吸纳贫困村民16 人成为企业员工,具有劳动力的村民家庭人均收入超过4 万元。三是企业主导下的发展模式,突出体现企业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如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旅游扶贫案例中,85 后乡村旅游创业者杨丽娜采取“企业+村集体+村民”模式,以乡村旅游为统领,通过教育和体验方式进行宣传村史沿革、革命历史、风土人情、民族团结、发展变化,形成“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游+民宿”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并通过农产品销售、产品品牌打造、旅游分红、房屋租赁、共享经济等帮助村民增收,提供就业岗位50 余个,带动光东村77 个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

(五)文化创意协同创新模式

文化创意协同创新模式主要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驱动,在政府主导下引领社区参与,通过文化展演、文创设计、数字技术等方式,将文化内容进行创意的包装和呈现,吸引游客及居民参与文化传播过程,衍生开发新型文化业态,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在具体的案例实践中,文化展演型主要表现为在民间节庆的基础上,开展大型文化演出,有效提升文化资源的观赏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实现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如云南省楚雄牟定县以节庆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民族民间文艺活动,不断打造和提升左脚舞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打造左脚舞文化品牌的新路子。文创设计型主要通过打造特色文化IP,实现文化产品的创新。如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通过建设“一村两园”传承保护基地、开办“订单式”技能培训班、多措并举“研学育创”、创新发展皮影艺术等方式,打造“华州皮影”文化IP,开发文创产品5 大类48 种,推动华州皮影在推动乡村振兴、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

数字技术型主要在政府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背景下带领社区和校园参与,将文化资源转变成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形式的创新。如重庆市梁平区梁山街道为促进梁山灯戏的普及推广,以梁山灯戏进校园为突破口,通过新创编、演出多部少儿题材的梁山灯戏,推广梁山灯戏课间操,开创了灯戏传承新局面;黑龙江省富裕县以漫画艺术的方式,将村规民约、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融进乡村文化建设之中。

(六)社区共治协同创新模式

社区作为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共治协同创新模式强调在乡村社会中调动政府、居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个主体的积极性,有效凝聚乡村振兴合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建设成效。在艺术引领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根据参与主体的差异,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发展方式。一是政企联合下的协同创新方式,在政府积极履行统筹引领职能的基础上,积极联合企业共建文化阵地,共创文化品牌,共享文化成果。如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沽街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间文化繁荣发展,在积极发挥政府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成立大沽街道传统文化保护机构、依托学校创建“大沽龙灯”舞龙培训基地、打造“大沽龙灯”主题的民俗文化展示厅和传承基地、建设“大沽龙灯”主题文化广场、打造展演平台等方式,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同时引入社会化运营,充分与大沽街商会联合,盘活闲置的大沽街文体中心,并引进一批艺培机构开始试运营。二是政社互动下的协同创新方式,强调自上而下地集结社会力量,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带动居民参与,从而形成上下联动,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如福州市连江县在政府引领下,以琯头拱屿纯如轩十番乐队为基础,联合了上坪乐队等多个民间乐队组建了琯头纯如轩十番乐队,吸收了一批热爱传统音乐的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老专家为会员或顾问,通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学术研讨展演、非遗名录申报、传承基地建设等活动,推动十番古乐的传承与发展,助推当地文化振兴。

根据以上六种模式的分析,可以总结比较出艺术引领乡村振兴六种模式的机制(见表2 所示)。

表2 各模式的创新过程与资源协同机制比较

二、艺术引领乡村振兴的协同创新路径

从协同创新的角度看,艺术引领乡村振兴往往面临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经济、人才与环境、个体与集体等方面的矛盾和挑战。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寻找平衡点,促进各方面的协同合作和共同发展,以推动艺术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这就需要在协同创新基础上,注重协作层次和创新环节,形成完备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一)从单一到多元:协同创新环境的多样性

艺术引领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多种协同创新环境。考虑到多样性可以促进更广泛的合作和创新,以下是在协同创新环境中应考虑的多样性因素:一是学科多样性。在协同创新环境中,涉及不同学科背景的合作伙伴可以带来多元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从而促进跨学科的创新。例如,艺术家、人类学家、旅游学者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可以共同探索解决方案,带来新颖的视角和创意;二是文化多样性。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伙伴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可以促进艺术创新的融合与碰撞。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上可能存在差异,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产生全新的艺术创新思路和创意表达方式。三是组织多样性。协同创新环境中涉及不同类型的组织,如企业、非营利机构、学术研究机构、消费群体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利益主体和机构带来了不同的资源、管理模式和创新文化,通过沟通合作可以实现乡村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四是知识和技能多样性。合作伙伴之间的知识和技能多样性是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创新方法可以相互借鉴和整合,形成艺术创新的合力,助力乡村振兴。

(二)从冲突走向协商:协同创新主体的目标一致性

在艺术引领乡村振兴的协同创新过程中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目标差异冲突、文化差异和合作风格冲突、资源竞争和依赖关系冲突、沟通与信息共享问题、管理和决策权力分配等现实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协同创新主体需要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协商,建立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并制定明确的合作规则和机制,以实现共赢和持续的协同创新。可见,在乡村振兴中注重协同就是要通过良好的沟通与理解、明确共同目标与利益分配、合作协议与契约管理、第三方调解与仲裁、有效的项目管理与沟通、灵活性与妥协精神以及持续监督和评估等方法与策略,解决主体协同的矛盾和冲突。此外,艺术引领乡村振兴中注重价值共创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多方参与、多元合作,共同创造并分享艺术的价值,可以实现艺术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为乡村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活力。

(三)从清晰逐渐模糊:协同创新内容的跨界融合性

艺术引领乡村振兴实践的协同创新过程中,往往呈现出两种跨界融合的趋势和路径:一是不同艺术领域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创作者们开始尝试在舞台艺术、视觉艺术、音乐、电影等领域之间进行融合与创新。例如,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等从不同背景出发的专业人士开始相互借鉴和合作,在舞台艺术中融入了多媒体技术,音乐和视觉艺术的结合,以及艺术装置与社会互动;在手工艺方面,将设计元素融入到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创造出具有时尚感和创新性的作品。这些跨界融合的实践不仅拓宽了艺术形式的边界,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和创新思维。二是艺术和旅游的融合创新。例如,乡村文化旅游景点的打造,通过将乡村艺术元素融入旅游景点的规划和设计中,可以提升景点的吸引力和独特性;组织乡村艺术展览、演出、工作坊等,让游客有机会参与到艺术创作过程中,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乡村艺术品购物与旅游纪念品,不仅可以满足游客对特色纪念品的需求,还可以促进当地艺术家的创作和推广,为旅游产业注入更多的艺术元素;在旅游目的地的宣传推广中加入乡村艺术元素,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和参与,提升旅游体验和知名度。可见,艺术和旅游产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旅游业能够从艺术中获得创新和独特性,而艺术也能够通过旅游渠道获得更广泛的展示和推广机会。

(四)从弱关联到强关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强关联性

在艺术引领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考虑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互补,具体包括:一是目标一致性。协作创新的各方通常都有共同的目标或利益追求。只有通过建立强关联,各方的目标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致,确保协作过程中各方朝着乡村振兴的方向努力,避免出现分歧和冲突;二是资源互补性。协作创新的各方往往具备不同的资源、技术和专业知识。通过建立强关联,各方可以共享和整合各自的资源,形成互补优势;三是信息共享性。强关联能够促进各方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知识交流,帮助各方从彼此的经验和见解中汲取营养,推动艺术创新思维的碰撞和融合;四是分工协同性。在协作创新过程中,各方需要明确任务分工,并进行紧密的协同合作。强关联能够确保各方对任务和责任的清晰理解,减少地方居民、企业和艺术家等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协作摩擦,提高协作效率和执行力;五是利益分享性。强关联也为各方提供了公平、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确保创新成果的公平分配。

三、结语

基于对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的经验分析,本文从协同创新角度出发,研究了艺术引领乡村振兴的六种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由政府、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突出强调高校及科研机构为乡村建设提供充足的艺术资源与人才支撑。产业化协同创新模式由政府主导,通过艺术产业化与电商产业化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制造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进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创新创业协同创新模式由政府牵头,搭建“政府-企业-社区”的利益联结机制,强调形成各类主体协同互动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有效带动居民创业就业,缓解乡村空心化现状。文旅融合协同创新模式由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通过旅游商品化与景观化,实现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文化创意协同创新模式由政府主导,以新形式打造文化传播方式,增强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效果。社区共治协同创新模式由政府主导,同时调动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的积极性,强调社区居民的自主参与。其中,产学研模式有效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是当前艺术引领乡村振兴的典型实践范式,文旅融合模式在有效带动乡村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民俗文化倾向与经济利益的冲突。

总体来看,在艺术引领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政府起到总体的引领与导向作用,以社区参与为核心,企业、高校、社会组织通过多种形式作为辅助力量参与其中,形成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为艺术引领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动力。在艺术引领乡村振兴的现实实践中,需要考虑到协同创新环境的多样性、促进协同创新主体的目标一致性、增强协同创新内容融合的模糊性、实现协同创新利益相关者的强关联性,从而推动艺术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协同旅游艺术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纸的艺术
旅游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协同进化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