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01-16 18:39史丹妮
理论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中华民族

史丹妮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来推动发展,加强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核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中蕴藏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当今世界文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中华民族能够不断前行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在不断发展壮大,但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无论是辉煌的时刻还是低谷的时刻,其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一直未中断,早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国人民在历史流变中,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中不断流传、凝聚下来的宝贵财富,又反过来影响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思想观念。小到我们的生活习俗,大到我们的品格精神、价值观念,这些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文化影响的印记早已深深地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经沧桑,依托着它强大的生命力,时至今日仍对我们的社会影响深远,为我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无可挑剔的,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其精华的部分,并且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依然能够与时代接轨,对当代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和作用,最终在传承与传播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在发展过程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所积累的丰富的思想内容,是中国人民坚贞不屈、顽强奋斗的动力之源,也是中华民族能够长盛不衰的精神信仰和追求。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海纳百川的结果,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民族团结的根基,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各民族努力构建中华民族、共享中华文化发展的共识,更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身份意识”和“民族认同”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必然会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是命运共同体,即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的荣耀和损失都是相互依存的,各族人民要联手共进,一同谱写中华民族的光荣历程。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强盛,离不开各族人民群众统一的凝聚力、共同的努力奋斗,这也是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强调要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扎实开展新形势下党的少数民族各项事业,赋予了少数民族事业新的内涵和历史使命,以此来推动全国人民凝聚统一、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尤其需要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思想凝聚力,为促进中华民族发展而不懈努力。这将为国家的发展打下扎实基础,提供良好内部条件。

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鼓舞着我们继续向前、不断创新。提高全民文化自觉、加强对文化的理解、彰显民族文化的自信,要着力在传承保护与继承发扬上下功夫。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诸多领域开展文化融合工作,但文化的传承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必须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为基础,激发各民族联合奋起、共谋发展的精神动力,培育民族共同体能力,再创中华民族的辉煌。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我们治国理政的根本,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复兴之路上探索,历史已经证明,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担负起这一重任。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限制了他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他们只能接受帝国主义的文化输出,而不能站在人民的立场,无法融合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也无法形成共识。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明确提出了处理民族文化问题的中心任务,即抵御帝国主义的入侵。到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西方敌对势力不断试图西化、分化我们,民族分裂分子在文化领域“去中国化”的意图也一刻没有停止。所以,要一以贯之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对党的认同感,这既为我们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正确方向,也为民族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在过去的百年中,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带领广大人民开创了伟大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并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聚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续写文化建设的辉煌篇章。

2.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共同体意识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时刻都不可缺乏正确的理论思维,时刻都不可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引。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日益凸显,如何推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各方需深入思考的问题。而在传承过程中,离不开思想理念的更新和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激励人们团结一致、兼收并蓄,弘扬文明古国之风,更能够让大众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巨大力量,从而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安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沧桑岁月,继承优良传统,拥有巨大的创造性、影响力和感召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回首往昔,中华儿女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而自豪;立足当下,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兴盛,使中国和中华文化吸引力大大加强;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不可阻挡,中华文明将会愈加灿烂夺目。在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以民族文化自信和自强全面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建设,必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民族认同感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汇聚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之梦前进的磅礴动力。

3.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中蕴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精华,是当代人需要延续和传承的财富。这些文化包罗万象,不仅涉及文学、医学、农学、艺术学等方面,而且还有精神指引类、治国理政类的文化元素。在今天的传承道路上我们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挖掘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增强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种探索不仅可以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还能让其焕发新的生机。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中,形成更加深刻的文化身份认同观念,从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引领力和感染力。这种文化认同不但能够激发更多的热情,而且能够建立一种更加坚定的团结精神,进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只有文化认同,才能在更深层次上铸牢全国各族人民对于国家、民族的根本认同,也只有文化认同能够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文明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当今国际化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于传递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的声音。因此,我们必须深度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以此为基础,建立一条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切实提高全民族的中国文化认同感。

4.创新文化传承形式,共建民族精神家园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不但要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深度发掘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涵,更要积极推动我们与时代的融合,以促进创新性发展。自古以来,法律不断变更,事件不断变化,风气不断改变,万事万物无不变化发展,文化的发展也从未停止过。而对于传统文化发展而言,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关于传统文化的“承”,还需要强调一点,就是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善于进行创新转化,不断推陈出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前人传承下来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有责任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以多元化手段来创新传承形式。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文化表现方式上进行创新,将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付诸实践。运用数字化、融媒体、短视频、VR/AR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创新文化传承形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也是赢得年轻人喜爱并使之“活起来”的现实选择。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我们要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信念,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发展的融合,不断创新,以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完善。同时,对文化强国建设而言,更是要把握好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新时代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依托新科技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秉承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还需要吸收“外来”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国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根脉所在,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精神源泉。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众所周知,当今外来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常态化,一些不良文化的融入会给我国文化的发展带来很多问题。基于此,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耐力和定力,要不忘本来,继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辩证地吸收外来文化,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为我所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跨越时空和国界;要面向未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力,使中华优秀文化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成为当代社会延续中华民族血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文明多样性已是当今世界文明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它也是推动人类科技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中华五千年文明始终以其开放和包容而闻名于世,在其同世界其他民族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鉴过程中也不断释放新时代的活力。通过文明交流来消除民族文化隔阂,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来消除文化冲突,通过文明共存来消除民族文化的优越性,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理解、相互信任,这就是文化自信的最佳体现。

结语

一个强国的崛起,不仅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彰显强大影响力,文化的影响力也需要大大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是以五千年中华优秀文化的发展和兴盛繁衍为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需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精神内涵,并转化为国民文化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