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4-01-16 08:48黄晓华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融入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数学

摘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有广泛的意义,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拓展综合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助力学生发展审美能力等。然而,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忽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针对此情况,教师应正确认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文化育人意识,并以此为指导,应用多样策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中,实现以文化育人。基于此,

文章从意义和策略两方面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意义;融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33-0014-03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同时也具有极强的育人功能。同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师生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情况不尽如人意。造成此现状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部分教师未能正确认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育人意识;二是数学教师普遍缺乏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导致融入过程问题重重。要想改善现状,初中数学教师应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意义的前提下,运用恰当的策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重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比较枯燥,很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数学教师一味地讲述教材知识,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相较于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新颖、有趣。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可以在打破教材内容局限的情况下,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动的过程中,会积极地探寻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点,轻松地建立正确认知,获得学习满足感。

(二)帮助学生拓展综合思维

拓展学生综合思维是数学教學的目的之一[1]。学习数学的过程正是学生拓展综合思维的过程。与教材中的知识点相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数学知识点具有“隐性”特点。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会从多角度观察、分析,获取关键信息,精心融合、提炼,得出较为全面的观点,顺其自然地发展综合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中国数学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是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之一。一般情况下,中国数学史重点讲述中国古代、近现代数学家的数学研究故事。数学家们在研究数学时,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他们始终秉持初心,凭借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喜人的研究成果。学生阅读数学史,既可以跟着数学家的脚步经历数学研究过程,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掌握数学知识,获取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研究经验,又可以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家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受到良好熏陶,践行良好行为,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助力学生发展审美能力

数学中的美学思想随处可见,集中表现为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它们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数学美学思想融入教学,可以在增强教学吸引力的同时,使学生在经历对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结论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发展审美能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策略

(一)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服务者”,应当满足初中数学教学需求[3]。因此,教师要剖析数学教材,确定教学要点,据此挖掘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夯实融入基础。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正数和负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的数学故事。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方程”一章先后介绍了“正负术”“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等内容,表明了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负数,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研究的先进性。学生通过阅读这一故事,既可以了解负数的研究情况,还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人的智慧,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之情。因此,通过剖析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挖掘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以此为基础,收集其他相关的负数研究故事,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数学课堂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二)恰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是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兴趣、进入数学课堂的起始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法宝”。教师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导入环节,在融入时,可以应用故事讲述法、游戏法等。

(1)故事讲述法

故事讲述法是一种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数学内容的方法。大部分初中生对数学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在听数学家的故事时,学生往往会沉浸其中,自主思考,了解数学内容,产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周髀算经》中古代数学家研究勾股定理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勾三股四弦五”的记载及其证明过程,感受古代数学家的智慧,同时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形结合思想,为探究、运用勾股定理做好准备。大部分学生由此激发了探究兴趣,能够主动走进“勾股定理”这节课的学习中。

(2)游戏法

游戏法是一种让学生在玩游戏中产生学习兴趣、建立学科认知的方法。我国传统民间游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承载[4]。在体验传统民间游戏时,学生既可以感受我国传统游戏的魅力,又可以主动思考数学内容,轻松地进入数学课堂,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随机事件与概率”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和小组成员一起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在学生玩游戏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推测对方出石头、剪刀、布的概率。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准确地推测概率,进而给出手势并获得胜利。其他学生因此产生好奇心,想要知道如何确定手势的概率。教师可以把握时机,引导学生一起探究。

2.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讲解环节

(1)操作法

操作法是一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提炼的方法[5]。大部分初中生的动手操作欲望及动手操作能力都比较强。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他们会发挥自主性,做到手脑结合,透过数学现象得出结论,建立深刻的数学认知。

例如,在“轴对称”这节课上,为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组织剪纸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展示一个图案,引导学生剪出此图案。大部分学生认真观察,联想剪法,之后对折纸张,并沿着对折处画出图形的轮廓认真剪切。打开纸张后,学生会得到一张美丽的窗花。基于此,教师鼓励学生想象其他图案,并按照如此方式进行剪切。

在大部分学生剪出两三幅作品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对比所有作品,探寻共同特点。在探寻时,学生认真观察、对比,很容易发现“所有窗花都沿着一条直线对折,这条直线两侧的部分完全重合”。基于此,教师鼓励学生总结轴对称图形的内涵。学生积极思考,紧扣发现的特点,组建语言。有学生提道:“沿着一条直线折叠,折线两侧的部分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诸如“这条直线是什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继续思考、表述,完善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认知。

学生通过体验操作活动,既直观地总结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加深了理解,又感受到了数学中的对称美,有利于发展审美能力。

(2)对比法

对比法是指通过比较同类事物,发现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认知其本质的方法。部分古今中外数学研究成果之间存在相似性或差异性。教师可以依据数学新知内容,引入相关研究成果,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建立深刻的认知。

例如,在“从算式到方程”这节课上,方程的内涵是教学重点之一。在探究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了解方程到底表示什么。实际上,我国数学家刘徽早在《九章算术》注释中就利用牛羊问题揭示了方程表达内容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认知漏洞,引入牛羊问题的方程表达式。在观察表达式时,大部分学生发现古人按照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顺序摆放算筹。基于此发现,学生迁移数学认知,主动地书写现代写法,获得一个增广矩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比,探寻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在对比时,部分学生便可对照牛羊问题,确定每个“数”表示的含义,由此确定方程表达的是数量关系。

学生通过对比古今数学可以发现其相同之处,借此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同时,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古代数学家的智慧,锻炼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爱国情感,培养科学精神,提升思维水平。

3.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练习环节

练习环节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强化数学认知、锻炼问题解决能力的环节[6]。在此环节,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精心编创相关数学练习题。数学练习题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史等。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找准来源,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精心设计练习题。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体验问题解决过程,逐步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选取相关数学史内容,编设练习题。比如,《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是古代数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三人共车,两车空;二人共车,九人步。问人与车各几何?”在解决问题时,学生会先发挥思维和语用作用,将原文翻译为白话文(现有若干人和若干辆车,如果每3人乘坐一辆车,会空余两辆车;如果每两人乘坐一辆车,会有9个人没车坐。请问,共有多少人?有多少辆车?)。之后,学生认真阅读题目,获取关键信息,并迁移课堂认知,梳理问题解决思路,由此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得出答案。

在学生解决练习题后,教师可以选择代表,鼓励其描述问题内容、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汲取问题解决经验,弥补自身认知不足。

通过解决随堂练习题,学生可以发现课堂学习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提高课堂认知水平,积累问题解决经验。部分学生会在此过程中感受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先进性,对古代数学家产生敬佩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一些学生还会因此深受触动,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数学教学的助力,便于学生在体验多样活动的过程中,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扎实掌握数学学习内容,锻炼多样能力,塑造良好精神品质,从而增强数学学习效果。对此,初中数学教师要以日常教学为依托,深入剖析数学教材,联系数学教学内容,挖掘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灵活应用故事讲述法、游戏法、操作法、对比法等,将其融入数学课堂导入环节、讲解环节和练习环节,生成多样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体验,辅助学生在认知、能力、精神品质等方面获得良好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价值,增強数学学科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郭华佳,童莉.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科书的内容分析[J].数学教学通讯,2023(5):3-5.

姚佳音.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J].现代教学,2022(21):42-43.

陈碧芬,张永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科书:现状、反思及其展望:基于浙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6(1):114-120.

汪晓勤.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若干路径[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2(6):34-39.

邹国栋.立足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初中数学教学魅力[J].天津教育,2021(13):108-110.

李夏英.初中数学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构建初探[J].文理导航,2021(2):4-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基于‘测·导·练课堂模式下农村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GDJY-2022-M-b8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晓华(1978.2-),男,广东恩平人,任教于广东省恩平市东成中学,高级职称,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融入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数学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生态理念的融入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游戏法融入小学短跑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