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锋教授基于六经辨证治疗颈椎病的经验

2024-01-17 15:27刘恩旭段嘉豪李兆勇杨少锋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少阴伤寒论葛根

刘恩旭,段嘉豪,杨 雷,李兆勇,陈 龙,杨少锋*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7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导致颈部肌肉软组织和椎体的动静平衡失调,引起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压迫或刺激颈部脊髓、交感神经、神经根等而出现一系列相应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3]。 颈椎病临床病情复杂,主要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4-5]。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颈椎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患者低龄化趋势明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6-8]。

中医古籍中虽无“颈椎病”之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痹病”“眩晕”“项强”“痿证”等范畴[9-10]。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的主要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的纲领,不仅能够指导治疗外感病,也适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11]。在颈椎病的发病因素中,除了外感风寒湿邪,还有年老体衰、肝脾肾不足等脏腑亏虚因素,因此,颈椎病可以从六经辨证论治。 杨少锋教授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主任、医院首届青年名医,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脊柱、脊髓疾病的诊疗工作近20 余年,对颈椎病的诊治具有深刻的理论认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基于《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探讨杨少锋教授在颈椎病诊治的经验。

1 六经辨证是颈椎病的辨证基础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一部阐述治疗外感热病的典籍,为辨证论治之开端[12-13]。 《伤寒论》第14 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伤寒论》第305 条云:“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均在临床中指导颈椎病的治疗,这与颈椎病的发病机制相似。

杨少锋教授指出,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复杂,除了外邪如风、寒、湿的作用外,还包括年老体弱、元阴元阳不足、外伤、精气衰竭等因素。 众多因素导致颈部肌肉紧张、韧带劳损、颈椎间盘退变、骨赘等,进而影响神经根、脊髓和血管,导致人体气血失调、阳气虚衰、腠理空疏,形成风寒湿三气杂至、气血凝滞的痹病。 此外,气滞血瘀还可能导致筋脉失养,加重局部病变,产生痰瘀互结、闭阻经络的现象。 颈椎病发病机制涵盖外邪入侵和脏腑功能失调等多个方面。 杨少锋教授认为,颈部为连接躯体与头颅的重要枢纽,是五脏六腑精气所经要道,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循行之处。 因此,颈椎受损表现出多种较为复杂证候,外邪侵袭人体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六经辨证作为《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以脏腑经络为基础,辨别疾病的发生部位和病邪深浅,并且为伤寒六经病在各个病程阶段和证候类型确立治则,概括疾病发展不同阶段中病因属性、寒热进退及邪正盛衰等情况。 可见,外感六经病症与颈椎病的发病过程具有相似过程,因此,杨少锋教授认为六经辨证为颈椎病辨证论治的基础。

2 颈椎病的六经诊治要点

2.1 首辨六经部位

人体感邪,随经传变。 可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 依据正气盛衰、邪气强弱、个体体质差异出现不同的六经证候[14]。 邪气袭表,伤及体表阳气,出现颈部肌肉拘紧不适伴恶寒发热、脉浮等表现,辨为太阳病,当疏风散表,调和营卫;邪气入里化热化燥,出现颈部肌肉或红或肿,大热大实,辨为阳明病,当清热生津;邪气进一步发展,进入半表半里,则颈痛伴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寒热往来,辨为少阳病,当和解少阳;邪气再传,为太阴脾胃虚寒证,症见颈部疼痛剧烈,腹满时痛,自利不渴辨为太阴病,当温中散寒,健脾益气;邪气入里,心肾阴阳俱衰,颈部疼痛、但欲寐、手足寒、骨节痛,辨为少阴病,当温阳散寒,交通心肾;最后,病至厥阴,或寒或热,或上寒下热,辨为厥阴病,当经脏两温,清上温下。此外,颈椎病还可出现合病、并病等特殊情况:如太阳少阴合病,出现颈痛伴怕冷,无汗,发热,口苦,喉咙干燥,嗜睡,脉沉,舌淡,舌苔白,当温阳解表;太阳少阴两感,出现颈痛伴恶风,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胀满,默默不欲饮食,脉弦或浮大,舌红、舌苔薄黄,当和解少阳,兼以解表。

2.2 次辨阴阳表里

六经将人体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对应阴阳,三阴三阳是为六经[15]。根据证候的性质和特点、邪气传变的趋向,进行辨证施治。 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正邪交争,浮盛于外,故脉浮,外邪束表,太阳经气不利,故颈部筋脉拘急,屈伸困难,辨证在阳在表。 若阴阳两伤伴有营血亏虚、身疼痛、脉沉迟者,辨证在阳在里。又如太阴病太阴中风证,脾胃素虚或外邪直中,项背肢冷痛,四肢沉重麻木,肌肉萎软无力,脉沉。脾主四肢,脾胃虚寒,运化失职,气血不达四肢,筋脉拘急,故四肢烦疼,此在阴在里,当温中健脾;若脉微涩,阳微阴涩,浮取而微,沉取而涩,此在阴在表,当疏筋通脉。

2.3 末辨寒热虚实

六经中三阳病多热证、实证,而三阴病多寒证、虚证[16]。 如阳明病,颈痛伴身热、多汗、烦渴、脉浮滑或洪大等弥漫性发热征象,此为热证、实证,当辛寒清热;少阴病少阴寒化证,颈部冷痛,得温则减,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当扶阳温经。但三阳病中也有寒证、虚证,如太阳病太阳表虚证,颈椎病表现为项部背拘急疼痛,汗出,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当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三阴病也有热证、实证,如少阴热化证,颈肩部疼痛,无固定压痛点,其口干舌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当滋阴清热;少阴阳郁证,颈椎屈伸困难,四肢麻木,阳气不达四末,四肢逆冷,当疏肝理气,透达郁阳。

3 运用六经辨证诊治颈椎病的思路

3.1 太阳病,外邪侵袭,营卫不和

太阳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人体,首犯太阳。 正邪交争,营卫失调是太阳病的主要病机。 太阳经脉遭邪气侵袭,经气受阻,则颈项活动受限并伴有疼痛,痛感常连及后枕、肩胛与上肢等部位,此症状常见于颈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 患者常出现颈部和背部肌肉僵硬、旋转屈伸困难、手部麻木等症状。 杨少锋教授指出,太阳病型颈椎病常用葛根汤、桂枝葛根汤、 桂枝新加汤及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但临证之时又当细分,对于经气不利,项背拘急疼痛者,无汗者用葛根汤,有汗者用桂枝葛根汤治疗,正如《伤寒论》第14 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第31 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现代研究发现,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反应[17-18]、镇痛[19-20]和改善循环[21-23]等治疗颈椎病。 而营血不足者,补养气血,方用桂枝新加汤治疗;而营卫不固,兼外邪侵入,则益气扶卫,温经散邪,和营通痹,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 杨少锋教授认为,太阳病多在颈椎病的早期,应及早驱邪达表,防止内外合邪、侵袭血脉筋骨。

3.2 少阳病,病入少阳,枢机不利

少阳位居半表半里,是气机调节的枢纽。 此经主要致病特点为邪入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三焦失常,表现为手足少阳经所经之病及枢机障碍,以头、项、颞强痛,活动不利为主证,伴有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口苦、咽干等症状,临床常见于交感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 杨少锋教授认为,少阳病型颈椎病常见太阳少阳合病型与单纯少阳型,前者杨少锋教授喜用柴胡桂枝汤治疗,《伤寒论》 第146条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杨少锋教授言:“支节烦疼”表明颈椎病病证多样复杂,对于颈椎病伴有焦虑症患者,每每用之,收获良效。 单纯少阳证型者,多见于交感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以情绪异常、感觉障碍为主,典型的症状多、体征少,采用小柴胡汤治疗,效果理想。 杨少锋教授指出,小柴胡汤应用,重点是抓主症,“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嘿嘿不欲饮食、脉弦、胸胁苦满和心烦喜呕”是八大主证,有一项主证即可,不必俱全,正如《伤寒论》第101 条记载:“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

3.3 阳明病,经腑郁热,合机不顺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病邪侵袭阳明,病位以胃肠为主,其病变以里热实证为特征,表现为前额、眉棱骨、颈项、上肢外侧前缘僵痛,伴有头痛头晕或沉重感,胸腹灼热,失眠多梦或心烦急躁等症状,患者可出现遍身汗出或肢体痿废现象,舌质干瘦,脉洪数,临床多见于脊髓型颈椎病。 阳明证颈椎病,多为严重的证候。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13 条云:“表证失于开泄,邪气内传,郁于阳明,热盛灼筋,亦致痉病。”杨少锋教授认为,此类患者由于中枢神经受损,外周神经异常兴奋,易出现肌张力增高、腹部痉挛、小便失禁、大便秘结等症状,治疗多以承气汤作为基础方加减治疗。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云:“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治疗重点是逐水、通腑、解痉,减少内毒素的吸收,挽救生命。 此外,阳明经病会出现中寒者,常表现为前额、眉棱骨、颈项、上肢外侧前缘僵痛、拘急不利、畏寒肢冷、呕吐、纳食不佳等胃中虚寒证候, 此类患者杨少锋教授推荐使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

3.4 太阴病,脾胃亏虚,痿而不生

太阴为三阴之首,主养藏。 太阴之气开,则阳气内入,脾土得以温煦,运养诸脏。若阳气不能暖土,则诸脏失去正常温养,故此经主要致病特点为脾阳虚弱,寒湿阻滞。 《内外伤辨惑论·肺之脾胃虚方》云:“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亦有《太平圣惠方·治脾胃气虚弱肌体羸瘦诸方》云:“脾胃者,水谷之精,化为气血,气血充盛,营卫通畅,润养身形,荣于肌肉也,若脏腑不足,脾胃虚伤,不能饮食,则令气血减少,肌体羸瘦也。 ”因此,主要表现为项背肢体冷痛、肢体麻木、沉重难移,甚者出现肌肉萎软无力等症状。 见于颈椎病后期,主要由于中焦虚弱,气血化生无源,筋骨失养所致。 杨少锋教授认为,此阶段的颈椎病治疗,重补益脾胃之气,因长时间患颈椎病,一方面,因“筋出槽,骨错缝”造成“筋骨失衡”;另一方面,此类患者本身属瘦长型,颈项肌肉相对薄弱,最终出现颈部肌肉萎缩难以支持头部的重量, 出现颈椎病证候。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理论,需要重补脾胃之气,从而恢复颈椎“筋骨平衡”状态,常用小建中汤、理中丸、补中益气汤等。 此外,一类患者,因本身脾胃虚弱,易受外感而发病,表现为颈项僵硬、四肢烦疼、恶风等,为太阴中风,气血化生无源,营卫不和。 正如《伤寒论》第274 条所论述:“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常用桂枝汤温里通脉,兼以解表治疗。

3.5 少阴病,寒凝心肾,筋骨不举

少阴为封蛰之本,是心肾水火阴阳之枢机。 此经主要致病特点为心肾机能受损,阴阳失衡,分为少阴寒化证、少阴热化证和少阴阳郁证,表现肩背怕冷、肢体疲惫、精神萎靡、肌肉萎缩、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肢体麻木、头重不举等症状,临床中常见于神经根型、交感型或者脊髓型颈椎病。 杨少锋教授指出,少阴病颈椎病,少阴寒化证多见,老年患者居多,阳虚不振,易致寒邪而病,突出表现为精神萎靡,四肢不温,多以四逆汤加减治疗。 部分患者会夹杂寒湿,根据表里又当细分,以表阳虚兼寒湿者用白术附子汤治疗,里阳虚兼寒湿者用附子汤治疗,表里阳虚兼寒湿者用甘草附子汤治疗。 此外,部分患者因少阴枢机不利,阳气郁遏在里而不能通达四末,出现四肢不温、指端麻木等症状,此类患者以四逆散为基础方治疗;少阴心肾功能失职,导致水火未济、阴阳失衡,促进多种颈椎病并发症的发生,故在颈椎病治疗中应重视治少阴的重要性。

3.6 厥阴病,疏泄失常,阴阳不和

厥阴经脉与心相联系,为气血阴阳交接之枢纽。邪入厥阴,阴阳偏极,病情多虚实夹杂、寒热错综,所谓“阴尽者,阴之终极也,阴尽而返,则阳始生矣”。表现为颈项巅顶不适、肢体痛麻、肌肉萎缩无力等症状,临床以神经根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多见。 杨少锋教授指出,厥阴型颈椎病,应遵循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寒热错杂则温清并用的原则。 《伤寒论》第326 条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在临床中,常见患者肢厥畏寒,紫绀肿胀,上肢疼痛麻木,脉细者,治宜养血散寒、温通经脉,当归四逆汤主之;寒热错杂者见颈项不适连及巅顶,头晕目眩,口干夜盛,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下肢厥寒者,治以滋阴清热、温阳通降、柔筋通络,乌梅汤加葛根瓜蒌汤主之。 杨少锋教授指出,病邪深入厥阴,多虚实夹杂之证,临证需审证察因、据机立法,通过寒热同调、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协调,从而标本兼治。

4 验案举隅

4.1 太阳病型颈椎病

李某某,女,81 岁。

初诊:2020 年7 月13 日。 主诉:头痛、颈痛,伴颈部活动障碍1 个月。外院CT 检查:(1)C4/5、C5/6、C6/7 椎间盘退行性变;(2)C5/6 椎间盘向后突出压迫C5 神经根。 方用柴胡桂枝汤,患者自述症状改善约20%。 现在症:患者颈项疼痛,连及头部,自汗出,无畏寒怕冷及四肢逆冷,舌淡,舌苔薄白,脉沉迟。西医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中医诊断:项痹病(太阳营血亏虚证)。治法:调和营卫,补益气血。方用桂枝新加汤加减:桂枝10 g,葛根30 g,生姜20 g,大枣12 枚,炙甘草10 g,白参10 g,川芎10 g,细辛3 g,白芍15 g,片姜黄15 g,延胡索20 g。 7 剂,每日1剂,水煎煮,分两次温服。

二诊:2020 年7 月20 日。 患者自述服药后症状较前明显好转,无明显颈部疼痛,无汗出,症状痊愈。

按:桂枝新加汤出自《伤寒论》第62 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可见该方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倍芍药、生姜、加入人参而成。 太阳表证,当汗出而解,而汗后患者出现身疼痛。 究其原因,一是汗出不畅,邪气未尽;二是出现脉沉迟,迟脉主虚、沉脉主里,可见因过汗伤正导致营血亏虚,四肢百骸失去充养,“不荣则痛”,致身体不同部位疼痛。该患者虽然未行汗法,但患者年高体弱,肝肾精血亏虚,肝气衰则筋不能动,气血亏虚则筋脉失养,当以桂枝新加汤调和营卫,补益气血。 此方以桂枝酸甘养营血、辛甘益卫阳;白芍与鸡血藤相配增强滋养营血之功,并且鸡血藤能生血、活血止痛;生姜宣通阳气,行血脉之滞,引药达表;白参益气和营配合片姜黄宣痹止痛之力,能够使机体气血充盈,筋脉濡养,疼痛缓解。杨少锋教授认为,此方辨证要点有两项:其一主证身疼痛,其二主脉沉迟。 不必拘泥于《伤寒论》原文,在临床中要注意剂量配伍与加减应用。

4.2 少阴病型颈椎病

朱某某,女,63 岁。

初诊:2020 年1 月4 日。 病史:颈痛伴左上肢疼痛2 d。 外院CT 检查:(1)颈椎退行性变;(2)C3/4、C4/5 椎间盘向后突出;(3)C5/6 椎间盘向左后下脱出,继发同层面左侧椎间孔狭窄。 现在症:颈项部疼痛,活动受限,疼痛放射至左上肢,畏寒怕冷,四肢逆冷,舌淡少苔,脉沉细。 西医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 中医诊断:项痹(少阴证)。 治法:温经助阳,散寒止痛。 方用附子汤加减:黑附片(先煎)10 g,白术15 g,白参10 g,炙甘草10 g,羌活10 g,威灵仙20 g,鸡血藤20 g,生姜10 g,大枣6 枚,桂枝10 g,白芍20 g,黄芪20 g。7 剂,每日1 剂,水煎煮,分两次温服。

二诊:2021 年1 月11 日。 患者服药后,左上肢疼痛已消失,颈痛消失,左上肢麻木,麻木从左肩关节放射至指尖,偶有头晕,起身时明显,脉沉细。 在前方基础上加党参20 g,葛根30 g。7 剂,煎服法同前。

2021 年1 月20 日,电话随访,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未再复诊。

按: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305 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此处应注意,身体痛为表里俱有之证。 例如太阳病,脉浮数,发热,恶寒身体痛而手足热,为表寒之证,麻黄汤主之,治以解表散寒。 而少阴病,脉沉,恶寒无热,身体痛,四肢逆冷,骨节痛,此乃里寒之证,故附子汤主之,治以温里散寒。 杨少锋教授指出,少阴证颈椎病临证要点:身体痛、四肢逆冷、脉沉。 方中黑附片回阳救逆,散中外之寒,则恶寒除,身痛止,手足温。 白参生气以令十二经脉有根,五脏六腑有本,骨节和而脉不沉。 同时佐白芍以平木,白术以培土,威灵仙、羌活以伐水,水伐火自旺以消阴翳,阴不注骨身不痛,火旺而四肢温。

5 结语

六经辨证的核心是将复杂的外感疾病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类,并通过对疾病的病变部位、性质、邪正变化趋势等进行辨证,以确定治疗的基本法则。 这种方法实际上也是以三阴三阳辨证为基础,通过概括疾病的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结合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等病症特点,阐明疾病的动态过程,以判断病势、病理、病位,并为合理的辨证论治和用药提供指导[24]。

杨少锋教授将六经理论与方证辨证相结合,针对颈椎病的复杂特征和症状,以六经为基础进行个体化治疗,将脉证、病机、方药与患者病情紧密联系,强调个体化,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有效途径。 通过六经理论,领会颈椎病的变化趋势,为诊疗提供基础,预测预后与转归,引导治疗思路。 在运用六经理论时,杨少锋教授认为不必受西医病名限制,只要六经、方证相符,即可使用经方治疗。 杨少锋教授通过六经理论辨证论治颈椎病,每获良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少阴伤寒论葛根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药食两用话葛根
《伤寒论》实为115方
颈椎病良方葛根汤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Self-Consistent Sources Extensions of Modified Differential-Difference KP Equation∗
对《伤寒论》少阴急下三证的体质学认识
葛根煨制前后的止泻作用及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