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立意下对小学语文命题设计的思考

2024-01-19 10:22齐跃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者简介:齐跃,沈阳市和平一校长白岛二分校高级教师。

课题及资助项目:1.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教育学项目课题“小学生开放性作业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L20DED007。2.本文系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项目资助成果。项目编号:XLYC2006007。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素养立意的命题思想,教师可从理论、操作和技能三个方面开展小学语文命题设计。命题应以单元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以生活为基础,以情境为主线,教师可以从命题准备、命题走向、命题创新三个方面入手,与时俱进地在理论、操作和技能方面进行优化,寻找真正适合当今语文教学的命题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养立意;命题设计

命题,即拟题,又叫出题目。小学语文命题设计涉及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根据不同目的又可以分为诊断性命题、形成性命题、终结性命题,小到作业练习、单元测试,大到期末考试,都能接触到命题。沈阳市“人人通”义务教育专区里试卷的巨大点击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对试题的关注与需求。然而,目前对“命题设计”的研究并不多,教师也缺少必要的命题培训和指导。笔者基于对工作室成员及区域内部分教师的调查,从理论、操作和技能三个方面展开小学语文命题设计研究。

一、理论思考篇——命题准备

(一)胸中有“标”——新课标引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相较之前的版本有五大主要变化,其中之一就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提出了素养立意的命题思想,给出了命题建议,强调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只有评价内容与新课标、教学实践相互匹配、吻合,才意味着命题在价值取向、评价内容、结果应用上达到了“教—学—评”一体化。

何为“素养立意”?“素养立意”是对能力立意的升华,宗旨并不是学生知识或能力的拥有状况,而是学生愿意和能够运用知识与能力去解决问题、造福社会的心智状况、精神状况。在此基础上,命题改革的方向为:减少“裸考”知识现象,“无应用即无学习”;强化对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做事过程的测量和评价;坚持试题的应有开放度和综合性;从碎片化、点状式测试走向整体性、结构化测试。简而言之,依据新课标理念,教、学、评应遵循“以学定考、教考一体”原则,命题秉持的基本思想就是“素养立意”。

(二)手中有“本”——教材呈现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已十分熟悉,但在真正命题时还需结合新课标重温教材,结合教材的特点,筛选学生应掌握的语文知识,考虑知识点的比分,思考命题方式。教学既离不开教材,也离不开广大教师长期以来所使用的“双项细目表”,它是一个由测量的内容材料维度和行为技能所构成的表格,能帮助测量工具的编制者决定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题目以及各类型题目应占的比例。命题者根据考试的目的和要求制定测试内容和具体计划,并以图表形式详细、明确地列出各项内容的量化指标,用以规范、指导编题和制卷。

(三)心中有“人”——学生为本

不论何种情况,命题的对象始终是学生,因此命题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发展,化繁为简,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必须明确,命题的目标是给学生带来学习语文的快乐,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操作思索篇——命题走向

沈阳市在2022年11月印发的关于作业设计的比赛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三转变”“六要求”的素养立意观点,“三转变”即从注重单一课时向注重单元(或主题)整合转变,从注重知识立意、方法再现向注重素养导向、思悟体验转变,从注重整体划一向注重分层分类转变;“六要求”,即思想性上无价值,不设计;科学性上无集备,不设计;适切性上无思维,不设计;创新性上无情境,不设计;操作性上无试做,不布置;完整性上无建构,不布置。笔者以这些理论层面的思考为基础,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实践操作探索。

(一)情境驱动:从相对固化的题型走向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

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评价内容指向的应有之义,理想的问题结构是基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具有挑战性、能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结构。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教师要坚决摒弃机械考查知识点的做法,应巧妙创设语用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下两道题都不是简單机械地考查知识记忆,而是创设情境,综合检测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题例1: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pǔ  tōng mó  xíng mì mì shè  jì zhì  huì

这不是一个( )的飞机( ),它藏有许多( ),凝聚着( )者的( )。

本题改变传统的孤立考查学生知识记忆的“看拼音写词语”题型,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练习拼读和识写。

题例2: <E:\2023田田\1-23\辽宁教育·教研版202401\LJ24-1-10.psd>

本题中,“看图写四个词语,并选用一两个词语写话”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挑战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提升素养。图画既是情境又是任务,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经验,写的每个词语都是相互关联的,不再是孤立的存在。

(二)内容整合:从单一孤立的板块走向结构化的整合单元

命题材料选择的范围很广,可以提取于教材,精选于经典,联结于生活。根据测试目标,教师可在不同测试板块把具有相同主题、题材、叙事结构或相似表达方法的文本组成结构化的测试材料,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共性与规律,实现认知结构的自我充实与更新。

题例3:

西湖十景·苏堤春晓

【材料一】

苏堤春晓,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被称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苏堤春晓景观是指寒冬过后,苏堤报春的美妙景色。

【材料二】

50多岁的苏轼第二次任职于杭州时,西湖水干草生,百姓饮水困难。沿湖的农田得不到及时灌溉,鱼虾菱藕几乎绝迹。苏轼带领大家挖出淤泥和杂草,再利用挖出的淤泥、杂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还修筑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桥。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就把这座长堤称为“苏公堤”,简称“苏堤”。这便是苏堤的由来。

【材料三】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 “苏堤春晓”景观指的是 ( )的美妙景色。

2.用合适的方法理解“绝迹”一词的意思。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把这座长堤称为“苏公堤”,简称“苏堤”。 ( )

(2)“欲把西湖比西子”,用绝色美人西施比喻西湖,不仅赋(fù)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 )

4.材料二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请用“ ”画出来。

5.材料三的诗句出自《                   》,作者是( )。

6.如果请你向《大美中国》节目组推荐(jiàn)“苏堤春晓”这一美景,作为节目录制的下一站目的地,你会怎么推荐呢?

本题采用组合文本,创设了“西湖十景·苏堤春晓”主题情境,三文组合,一、二为现代文,三为教材中的古诗,纵观古今,整合了课内与课外、教材与生活,形成了阅读实践与社会生活相互勾连的学习路径。

(三)学科融合:从跨学科整合中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命题融合各学科的核心知识与能力,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学科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发展语言建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的思维品质与严谨的研究态度。语文跨学科命题将科学资源引入问题文本,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个性化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育核心素养。

题例4:

仔细观察这个视力调查表,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改进的建议吗?

<E:\2023田田\1-23\辽宁教育·教研版202401\LJ24-1-1.psd>

题例4是一道数据分析型的非连续性文本题,此题巧妙地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如此,此题还和数学、体育与健康等学科相融合,充分体现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教育基本准则。

(四)生活链接:指向解决实际问题的语文素养考查

传统命题受限于知识的传递而逐渐脱离生活经验,因此命题应当回归生活,倡导学生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解决问题。

题例5(见下页)也有数学的影子,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信息的提取、筛选、提炼与表达。乘地铁出行属于典型的生活经验,虽然生活经验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但只有将新知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此外,命题还要具有时代性,紧密结合当前生活,紧扣时代脉搏。

三、技能思辨篇——命题创新

(一)创新形式——新名词引领命题设计新形式

在创新形式方面,在新课标、新名词的引领下,命题设计也发展出新形式:一是由单篇命题走向单元命题,当下许多命题或作业设计都采用了单元命题的方式;二是关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4个实践活动的命题;三是关于六大任务群的命题,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三个不同类别中分别延伸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6个学习任务群的命题设计。

(二)创新思维——终点思维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新课标的五大变化之一就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这提示教师要运用“终点思维”做好起点的事情。命题属于评价范畴,作业是过程性评价,考试是終结性评价,命题设计的过程就是研读教材的过程,我们要用终点思维,以评“倒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用测评的目标有效对接教师教学的目标和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断提高教与学的效度,真正做到“教—学—评”一体化。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语文教师要对素养立意的命题进行不断探索。以单元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以生活为基础,以情境为主线,从命题准备、命题走向、命题创新三个方面入手,与时俱进地在理论、操作和技能方面进行优化,寻找真正适合当今语文教学的命题方式。以命题改革推动课堂教学变革,让素养导向在教学中落地生根,让评价方式更合理、更科学,做到“教—学—评”一体化,让语文命题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高质量基础性作业体系建设项目组.学科作业体系设计指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2]袁东波.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与命题设计[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20.

[3]何捷.语文《新课标》一线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

[4]李竹平等.呼应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3.

[5]孙贤发,廖璐.小学语文命题情境的特征和设计路径[J].小学语文教学,2023(16).

[6]李敬卫.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大单元命题设计与研究: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阅读鉴赏类命题为例[J].新校园,2022(10).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