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孟子是成功的老师、倒霉的国师?

2024-01-19 10:21许纪霖
视野 2024年1期
关键词:子思孟子儒家

许纪霖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孤儿寡母出人才”的现象,早早失去父亲的孩子,母亲会对他要求特别严格,成才率要比一般家庭高。孟子就是一个典型。

孟子有一个好老师——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者崇高,学生也不会平庸。孟子的学生也同样幸运。

孟子与孔子一样,在教育上取得巨大成功,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迷恋于富国强兵的统治者,要等到秦朝二世而亡,才会醒悟儒家的政治价值。

一个伟大的思想门派,通常有两个开山鼻祖,马克思主义有马克思、恩格斯,道家有老子和庄子。儒家呢,除了孔子之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本文我要和你聊一聊孟子的故事。

要明白一个思想家的学说,最好先了解他的生平。有时候,他的所思所想,正是他童年经历的产物。美国当代有一个大思想家叫约翰·罗尔斯,是已经去世的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他写的一本《正义论》,为美国的自由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说,社会正义有两个要点,除了自由,还要讲平等。这个“平等”是要给弱势群体补偿,让他们有能力在社会上平等地参与竞争。比如,给少数族群进入哈佛的时候加分补偿。

为什么?原来罗尔斯在小的时候生白喉症,传染给弟弟,结果弟弟死了,他却活下来。这事让罗尔斯一生负疚,他意识到,一个人的命运,不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决定的,所以给弱势群体补偿,对于实现社会公正来说是必须的。

孟子也有一种“平等”观念,当然与罗尔斯的不同。那么,他所说的“平等”,是什么意义上的?他又是如何继承、发挥孔子的学说的?与他早年的经历有何关系?接下来就让我来告诉你。

孔子的家乡曲阜,往南三十多公里,就是孟子的家乡邹城。在孔子去世一百多年之后,孟子出生了。他与孔子一样,也是幼年丧父,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孟子的母亲非常了不起,你一定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让少年孟子有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最初住在墓地附近,后来迁到市场旁边,环境都不适合教育小孩子,最后搬到学校附近,果然孟子耳濡目染,长大变得很有出息。可见“学区房”还是很重要。

孟母对儿子的要求,比美国的华人教授“虎妈”蔡美儿有过之无不及。旧社会大家族中的女人,一旦丈夫死了,唯一的希望就在儿子身上,既是慈母,又要扮演严父的角色。我是研究知识分子的,发现中国知识分子历史当中,有一个“孤儿寡母出人才”现象,比如孔子、孟子,还有民国的蒋介石、胡适,都是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带大,要求特别严,而失去了父亲的孩子又特别懂事、自觉,反而成才率比父母双全的孩子更高。

孟子的家世已经不可考,出身并不高贵,但他的志向很大,相信每个人都是天的子民,他称为“天民”,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在人性的层面上都是平等的,都有善根。这大概与他的童年感受有关。

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已经很讲究门派,那么,孟子是谁的学生呢?原来他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可以说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子思也很不得了,后来科举要考的儒家四大经典中的《中庸》,据考证就是子思的著作。

子思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且比爷爷更有风骨。他当过鲁国国君鲁穆公的老师,有一次,鲁穆公问他:“大国的国君应该如何与读书人交往啊?”子思很自豪地回答:“论地位,你是君,我是臣,我不敢与你交往。但论道德,你是学生,我是先生,你不配与我交往。”鲁穆公听了大吃一惊,不敢说话。你看,儒家知识分子是很有骨气的,你有权,我有德,你代表政统,我代表道统,谁怕谁啊!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双重权威。

孟子在学术思想上属于子思学派,在人格风骨上更是受到子思的影响。可见,找对一个好老师,比什么都重要。老师是怎么样的,学生就会怎么样。

孟子在三十岁以后,也像孔子、子思一样,开始收徒讲学,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孟子》与《论语》,都是儒学的重要经典,但孔子“述而不作”,《论语》都是弟子们将孔子平日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而成书的;《孟子》一书是有“述”有“作”,既有弟子的记录,也有孟子亲自写的。

两本书的风格也很不一样。《论语》中的孔子,好像一个温和敦厚的长者,循循善诱,充满智者的智慧,有时候还有点自嘲的幽默感呢。而《孟子》中的作者呢,更多的不是自嘲,而是自负。慷慨激昂,气势若虹,说到激动之处,有时候还很愤青!到了战国时代,不仅是军事,学术上也是群雄并起,争夺话语霸权。儒学受到墨学、杨朱学挑战,腹背受敌,因此孟子不得不挺身卫道。他特别好辩,有雄辩家的美誉。在文学史上,《孟子》一书也被视为散文的经典。

孟子出名以后,来追随的学生越来越多。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竟然浩浩荡荡,形成数十辆的车队,随从数百人。声势之大,超过了孔子。

孟子也是个好老师。他说过,君子有三大快乐。第一,父母双全,兄弟俱在,这是家庭之乐;第二,上对得起老天,下不愧对祖宗,这是成德之乐;但最要紧的是第三乐,“得天下英才教育之”,这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快乐。

孟子在教育学生上很有一套。一个好老师,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启发式教育开发学生的智慧。孟子有一句名言:“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是说,教学生就像射箭,你不必将箭射出去,将答案告诉他,而只要他跟着你拉满弓,就自然而然学会了,自己会找到结论在哪里。

孟子还清醒地意识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有点资格了,懂一点知识,就忍不住要喋喋不休,教导别人,这是为人最大的毛病啊!做领导、家长和大哥的,“好为人师”是最忌讳的。我在课程的导论里特别强调“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重要,要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告诉他们,道理也在这里。古书上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送人一条大鱼,不如教他自己捕鱼的方法,说的也是这个理,对不对?

不过,儒家有一个毛病,不仅想做人师,做好的教育家,而且想当国师,成为君主的老师。孔子与孟子除了收徒办学,还不甘寂寞,周游列国,去兜售自己的一套治国理想。关于他们的政治思想,现在讲一个孟子的故事,先让你感受一下。

孟子五十多岁的时候来到梁国,国君梁惠王见到孟子就问:“老夫子!你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好主意能让梁国获利吗?”孟子听了就不高兴了:“大王!何必谈利益呢,一个国家只要实现仁义就可以了。”梁惠王很谦虚,于是孟子说了一通“仁者无敌”的大道理。

第二年,梁惠王过世,他的儿子梁襄王继位,问孟子:“天下如何才能安定?”孟子说:“统一才能安定。”梁襄王又问:“你看七国争雄,谁有能力实现统一?”孟子回答:“不喜好杀人者,才有资格统一天下。”

你知道,后来统一天下的,不是讲仁义的国家,正是杀人最多的秦始皇。儒家在道德修养上有一套,难道在政治设计上很迂腐吗?

我们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秦始皇靠法家统一中国,但没有儒家,还真的无法治国,且长治久安。否则汉武帝为什么要“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呢。这个谜底容许我先藏一藏,以后再为你揭开。

不过,在春秋战国年代,急于争霸的各国君主们,迷恋富国强兵,没有心思听孔子、孟子的唠唠叨叨,讲什么仁义啊、王道啊,让利于民啊,对百姓好一点啊。孔孟的一生在教育上取得了成功,但在政治上是失败者,终身郁郁不得志。

孔子到处碰壁之后,对学生说:“假如再没有国君听我的,我就打算出海隐居去了!”孟子晚年也心灰意冷,回到老家,专心带学生,不再去游说君主。儒家在政治上的黄金年代,还要再等三百年,到秦朝二世而亡,汉武帝脑洞大开以后才能到来。

好了,了解孟子的生平之后,你可能要問,既然孔子搭建了儒家思想的体系,实现了文明的突破,那么孟子的贡献是什么?有什么资格被封为亚圣呢?简单地说,在心灵秩序和政治秩序两个方面,孟子都弥补了孔子的不足,让孔孟学派有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摘自上海三联书店《脉动中国》)

猜你喜欢
子思孟子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曾子、子思师徒辨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子思生卒年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