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中文专业第二课堂育人研究

2024-01-19 03:58方中书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三全育人第二课堂

收稿日期:2023-07-25                                                         修回日期:2023-09-20

作者简介:方中书,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新时代增强高校院(系)黨组织组织功能研究”(2023ZX016);2023年上海市党的建设研究会研究课题“‘对标争先’背景下高校院(系)党组织建设工作优化研究”;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党建研究课题“新时代党建引领推动高校‘书院+学院’协同育人机制研究”(DJYB202307)

摘    要:第二课堂育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具有活动主体的自主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等优势。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文章在梳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第二课堂“三全育人”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工作模式进行剖析,同时聚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具有中文专业特色的“学术·文化·文学”第二课堂“三全育人”实践,探索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中文专业;第二课堂;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35-05

一、引言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要创新方式、拓展途径,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舞台。自教育部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来,高校全面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将其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第二课堂育人以其活动主体的自主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和参与的实践性等特点成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因此,第一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三全育人”中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可通过第二课堂育人实践,将“三全育人”融入学生培养的每个环节和整个学习生涯,进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以下简称“中文系”)开展了具有中文专业特色的“学术·文化·文学”第二课堂“三全育人”系列实践:精心举办学术论坛,探索学术育人新载体;潜心开展文化活动,创新文化育人新模式;悉心营造创作氛围,实现文学育人新突破。文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梳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第二课堂“三全育人”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工作模式进行剖析,同时,聚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化·文学”第二课堂“三全育人”的具体实践,以期为相关高校开展第二课堂育人实践提供参考。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研究

现状

作者以“三全育人”和“第二课堂”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进而梳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研究现状。相关研究成果如下。周国桥指出,高校在第二课堂育人实践中存在着薄弱环节,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第二课堂育人理念和方法也需不断创新[1]。陈洪静和梁珍分析了第二课堂在德育中的作用,针对第二课堂德育管理制度缺乏、师资力量薄弱、重要性认识不足、资源整合不到位等问题,提出德育与第二课堂的融合途径[2]。黄丽琦针对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中存在的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缺乏正确的认知、缺乏上下联动、量化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改进优化举措[3]。程文宣和黄海鹏指出了高校第二课堂存在的认识偏差、发展局限等问题,并针对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探讨了第二课堂育人的有效实施路径[4]。

在当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背景下,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高校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个案研究。例如,赵敏和李东宁对某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第二课堂成绩单”育人对策[5]。徐雄波分析了“三全育人”背景下第二课堂系统设计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改进优化措施[6]。刘琼研究了某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模式,认为该模式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举措[7]。陈众、王真、殷洁则着眼于某高校第二课堂体系构建,通过对“到梦空间”系统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第二课堂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改进举措[8]。李洪丽、马振钦、章婷基于第二课堂覆盖面广、工作量大的特点,针对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构建所面临的功能定位、技术开发、课程内容、考核评价等难题,探索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具体路径,完成某高校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构建[9]。

此外,还有学者关注到了“三全育人”理念和第二课堂融合时一些软件、平台、技术、程序等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孙颖的研究聚焦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大学生互动社区“易班”,认为将“易班”建设与第二课堂建设有效融合能够满足“三全育人”的要求[10]。莫兵则针对第二课堂网络平台设计存在的问题,借助软件工程理论及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技术,提出第二课堂系统设计方案,为第二课堂网络平台搭建提供参考和借鉴[11]。

综上可知,当前学术界已有不少学者开展“三全育人”和第二课堂的融合研究,但基于中文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三全育人”实践研究尚未出现。因此,文章深度聚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专业特色,开展基于中文专业特色的“学术·文化·文学”第二课堂“三全育人”实践研究。

三、第二课堂“三全育人”应当遵循的原则及其工作模式

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15号),明确提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育人导向、坚持问题导向[12]。因此,根据党和国家对“三全育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要求,开展第二课堂“三全育人”应当遵循坚持育人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实践创新等基本原则,并根据基本原则,构建起相应的工作模式。

(一)堅持育人导向原则,全面整合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

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三全育人”过程中,要坚持育人导向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立德树人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持续不断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于育人导向原则,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三全育人”过程中,要优化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全面整合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不断巩固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开阔知识领域和视野,充分发挥学生在文体、艺术及科技等方面的才能特长,通过开展学术讲座、科研项目、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逐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切实发挥第二课堂综合育人作用。

(二)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全力聚焦短板弱项破除工作障碍

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三全育人”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敢于直面问题。工作中,高校要善于聚焦短板弱项,把破解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指向,着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通过第二课堂“三全育人”工作破解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问题。

基于问题导向原则,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三全育人”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认真学习和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努力克服育人工作的“缺位”和“虚位”,同时,应实现“知、情、意、行”的相互协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努力把握学生成长关键时期和重要节点,认真研究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为学生量身制定育人计划和开展行之有效的育人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喜闻乐见、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需求[13]。

(三)坚持实践创新原则,全方位提升“三全育人”工作成效

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三全育人”过程中,要坚持实践创新原则,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一方面,要坚持实践育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坚持守正创新,以思维创新和形式创新推动“三全育人”工作。

基于实践创新原则,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应做到知行合一,充分体现第二课堂育人的实践性。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等载体有机融合,坚持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整合实践育人资源,构建与政府、社会和企业等主体协同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广泛参与社会实践中收获知识、增长见识、增强本领。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创新育人的形式和载体,与时俱进,充分运用各类新媒体技术和手段,在第二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宣传教育与舆论引导,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逐步构建完善的“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不断提升第二课堂“三全育人”工作成效。

四、基于中文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三全育人”实践路径

基于第二课堂“三全育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相应的工作模式,为了真正将“三全育人”落实到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结合自身第二课堂的传统和专业特色,通过整合学术、文化和文学3方面的资源开展实践育人工作,以第二课堂作为实践探索的主阵地,突破第二课堂实践中的薄弱环节,革新第二课堂培养方式,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集中精力打造基于中文专业特色的“学术·文化·文学”第二课堂“三全育人”实践平台,推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的实践改革,推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合作,将“三全育人”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

(一)精心促进学术交流,探索学术育人新载体

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主性和专业性,这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方式、认知方式与知识的获取方式上,由依赖型向自主型、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由课堂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转变。因此,基于中文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三全育人”实践路径之一就是积极举办学术论坛等开拓学

生学术视野的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相关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与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增进学术友谊。同时,在学术交流活动中,学生所提出的诸多新的学术问题与方法,经过多样化的思维过程,以及认知方式、多种观点的碰撞、论证和比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形成探究性的深层学习方式和探索学术育人的新载体,有利于学生开展学术实践、提升学术能力、引领学术创新,进而培养出知行合一、能力全面、素养突出的专业人才,实现学术育人的目标。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术育人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为实现全方位育人,组织举办了多届“大夏·文心”本科生学术论坛,成为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和特色活动,进而不断优化本科生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互动。该学术论坛聚焦专业写作,通过作品的精心撰写、导师的学术引领、评委的点评建议、优秀作品的报告分享,积极打造学术育人平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术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参与学术实践和交流活动,提高学术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组织举办了“中融”全国博士生论坛与“诸子学博士论坛”,通过搭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提升中文专业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中融”全国博士生论坛征集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优秀中文专业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并邀请专家和投稿人对论文进行鉴赏点评,砥砺思想,促进学术交流进步。“诸子学博士论坛”以“新子学”理念为指引,邀请海内外从事诸子学研究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发表学术观点,以培养新生代、发掘新人才、推动新学术为主要任务,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经典文本与思想如何真正面对现实并发挥功用。经过学术育人实践,中文系学生的学术能力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高水平论文发表等方面,如中文系本科生在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上独立发表学术论文、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以浓郁的学术氛围引领优良学风建设。

(二)潜心推进文化活动,创新文化育人新模式

当前,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上升,文化育人因此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针对学生的现实文化需求,各大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文化育人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对文化育人中的“文化”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文化育人实践中,高校必须要明确以什么样的文化来育人。以科学的文化培育人,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以腐朽落后的文化培育人,则有可能将学生带入歧途。因此,创新开展高校文化育人实践,需要不断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效用,使学生在优秀文化的吸引、感召、滋养中完成自我教育。在新时代的文化育人实践中,高校应当着重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调对鲜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运用,以体现出文化育人的鲜明时代特征。其次,对文化育人的载体应当有新的要求,应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节日活动,整合社区资源,将文化育人实践融入社会服务之中;同时,应积极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教师、校友等各类资源优势,使理想信念教育和实际工作双管齐下,打造文化育人平台,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与政府、企业联合,扩大育人工作圈,进一步延伸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创建全方位育人新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以流经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的樱桃河为名,与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人民政府共同打造“樱桃雅集·森林诵读”文化品牌,让丽娃河畔的华东师范大学文脉在樱桃河畔延续与传承。该品牌活动融合古代文人雅士集会之意,通过节日民俗体验、传统文化艺术展示等丰富活动让全校师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樱桃雅集·森林诵读”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师泾有约”游园会、传统诗词曲欣赏讲座、上巳诗词展览、百姓诵读比赛等形式,深入校园、社区、企业等场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嵌入师生学习和人民群众生活,逐步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壁垒,在实践活动中落实文化育人,引导师生深入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自发自觉地继承和弘扬文化遗产,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审美素养,增添对文字、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华东师范大学深挖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因子,并将其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实现了“三全育人”的目的,使得文化育人成效不断显现。例如,中文系学生积极在期刊、杂志上发表诗文,曾获得上海市民诗歌节“新锐诗人奖”、光华诗歌奖等奖项,助力构建优雅校园、文化校园,切实践行高校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使命。

华东师范大学关工委在充分意识到关工委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发挥老同志优势及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工作阵地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关工委工作研讨沙龙,将关工委活动、就业工作和校友工作一体化,借力关工委教师丰富的经验、优质的校友资源,积极联络更多校友帮助、指导中文系开展就业工作,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同时,为切实把握学校美育育人导向,全面提高學生思想境界、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中文系还邀请关工委教师助力学生美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进而扎实推进中文系美育工作创新发展,做好美育教育的正向传递工作,为“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不懈努力。

(三)悉心营造创作氛围,实现文学育人新突破

在开展学术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同时,中文专业在推进“三全育人”实践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打造文学育人平台,为学生悉心营造文学创作氛围,建设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文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新机制,鼓励学生提升家国情怀并积极创作文学作品,以实现文学育人的新突破。具体而言,中文专业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突出专业特点,兼顾理论知识及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配备专业课教师、知名作家导师和知名学者导师,并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训练。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外出调研、实践考察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人生体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对新时代文化发展变化的敏锐把握力和深刻洞察力,促使学生认识到创新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进而在创作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人文精神的引领作用,实现“三全育人”的总目标。此外,还可通过设立文学创作等相关比赛和奖项,对传统文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新探索,实现新突破,在文学育人中体现对时代文化发展脉络的深刻洞见和对当代学生创作的关注与鼓励。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发力文学育人,坚持守正创新,基于自身历史悠久的“作家群”传统,成立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该研究院由著名作家、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孙甘露出任院长,增设“媒体与创意写作”方向艺术硕士学位,聘请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格非等优秀作家为校内外导师,下设艺术硕士中心、网络文学中心和驻校作家中心,采取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合作培养的模式。邀请校外著名作家、学者及职业撰稿人担任创作导师,聘任校内有文学创作与批评经验且熟悉创意写作理念与实践的教师担任学术导师,以授课、讲座、工作坊等形式传授文学经验、传递文学技法,打造一流的文学创作及文化创意写作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设立“未来网络文学家”“未来文学家”等奖项、组织举办“中融”华语全国原创文学等大赛,积极探索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打造文学育人平台,培育新时代的文学创作人才,文学育人成效凸显。例如,中文系学生积极发表文学作品,参与各类文学活动,曾获得第七届“青春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等奖项,在校内外产生较大的文学影响。此外,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成立了“孙甘露名师工作室”,设立华东师范大学—分众传媒“未来文学家”奖项。“孙甘露名师工作室”既服务于高校教育、支撑学科发展,又服务于文化艺术领域的实践,围绕“上海书写”的具体要求,努力探索适合中国本土实际的创意写作发展道路。而“未来文学家”奖项作为原“未来网络文学家”奖项的升级版,评选出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多位最具潜力的未来文学家。该奖项的设立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对传统文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实践进行的新探索,是对文学育人实践的新突破。

五、结论与思考

相关研究表明,第二课堂在实现“三全育人”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优势,基于育人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创新等原则,打破与第一课堂的界限,进而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在育人形式上更加多样,在育人内容上更加丰富。第二课堂应既有扎实的科技学术活动,也有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及审美能力,使学生自觉接受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进一步把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不断在解决问题、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中成长。第二课堂能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推进“三全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因此,高校教师应积极优化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以便更好地发挥高校文化育人功能。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展了基于中文专业特色的“学术·文化·文学”第二课堂“三全育人”系列实践,努力搭建适合中文专业学生的各类第二课堂实践平台,立足于文化传统、学术传统、文学传统,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术文脉和加强文学创作实践;同时,研究第二课堂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将育人理念延伸至社会,不仅以实践育人润泽校内学生,还借助与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的合作,将高校的服务功能和美育工作扩展至校外,实现高校服务社区、反哺社会的目的,实现“以美化人、以文育人”的内在要求。

但在推进“三全育人”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要进一步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以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社会发展规律,代表社会进步潮流,突出文化主旋律,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宣传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文化主旋律;其二,要更为重视“先声夺人”的宣传平台,开辟宣传阵地,加強对校报、院刊、学报、校园广播、新媒体中心等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高校媒体的正面宣传作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注重引导学生吸收先进文化,思想朝健康方向发展;其三,要夯实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第二课堂要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师生双向互动,鼓励教师积极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发展方向、悉心指导校园文化活动以提高文化育人层次,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与生活情趣,积极营造弘扬正气、崇尚文明的良好校内外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国桥.“三全育人”视阈(域)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

的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

52-54.

[2]  陈洪静,梁珍.“三全育人”体系下高职院校德育与第

二课堂融合探讨[J].广西教育,2020(19):155-156.

[3]  黄丽琦.“三全育人”视阈(域)下高校“第二课堂成绩

单”制度实施探索[J].广西教育,2021(7):13-14;20.

[4]  程文宣,黄海鹏.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及实施路径

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20,18(1):103-106.

[5]  赵敏,李东宁.三全育人背景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

度探析:以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

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4):79-85.

[6]  徐雄波.基于“三全育人”背景的高职院校第二课堂

系统设计研究: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

教育,2019(31):98-100.

[7] ; 刘琼.“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

度的构建: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

与教学研究,2020(1):113-114.

[8]  陈众,王真,殷洁.三全育人视域下的第二课堂体系

建设[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0):

165-167.

[9]  李洪丽,马振钦,章婷.“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以广西电力职业技

术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20,9(10):65-68.

[10]  孙颖.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易班和第二课堂融合

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9(25):64-66.

[11]  莫兵.“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系统

设计[J].现代职业教育,2019(13):1-3.

[1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

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15号[A/OL].(2018-

05-25)[2023-05-15]. http://www.moe.gov.cn/srcs-

ite/A12/moe_1407/s253/201805/t20180528_337433.

html.

[13]  李哲君.新时代“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优化研究[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76(8):20-22.

■ 编辑∕陈晶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三全育人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