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平台的“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4-01-19 06:21陈国锋马德生段慧云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有机化学雨课堂课程思政

陈国锋 马德生 段慧云

收稿日期:2023-05-18                                                          修回日期:2023-06-18

作者简介:陈国锋,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有机合成、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德生,男,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段慧云,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有机合成、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支部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22GJJG014);河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有机化学教师党支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项目(教思政厅函〔2019〕18 号)

摘    要:雨课堂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智慧教学平台。基于雨课堂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将课前导学、课堂互动和课后拓展融为一体,通过“络合、催化、化合、取代”反应形式,辅之学生主体、合作学习、案例研讨、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全方位、全过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赋能课程思政建设润物无声,在促进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体验中达到最优育人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课程;课程思政;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76-04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伴随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深化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2016年,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和学堂在线共同研发推出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2],创新引领课堂教学革命,推动混合式教学稳步前进,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深受广大高校师生的认可[3-4]。

“有机化学”是高校化学、药学、材料、环境和生命科学等专业学生必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化学各学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结合前期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5],文章利用雨课堂赋能“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对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化学拔尖创新人才进行粗浅探索(图 1)。

二、信息化时代下“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不足之处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将思政元素自然而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融入到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在完成专业知识授课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时代下的研究和教学大数据表明,高校“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有机化学”课程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各个高校做到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不断提升了立德树人的工作成效。但在具体实施中,部分

“有机化学”授课教师,特别是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受高校评价“指挥棒”(教学指标权重比较小,科研指标权重比较大)的影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学投入不足,表现为重视书本知识传授、淡化专业课育人功能,忽视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另外,有些专业课教师虽具备课程思政意识,但自身育人能力不足,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缺乏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得思政元素不能和教学内容自然融合、轻松转场,容易形成刻板说教的局面,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

(二)“网生代”学生需求侧与“有机化学”课程思政供给侧没有实现同频共振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给“网生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自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各高校都展开了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新媒体技术成为师生学习、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新时代,学生在学习资源、学习体验、学习平台等方面的多元需求急速增长,热衷于新媒体的运用,获取信息渠道广泛,价值取向多元化,希望在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但一些教师对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不熟练,不了解新时代学生的诉求,没有做到在“三言两语”中体现“大义”,没有做到采用“网生代”学生感兴趣、听得懂、信得过、记得住的方式科学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做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元素被学生有效接收和内化,同时,强制灌输和持续反复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被“网生代”学生排斥,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学习需求没有被满足,因而“有机化学”课程授课教师的思政供给与学生的期待和需求

没有做到同频共振。

(三)“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活动未由“经验驱动型”向“数字驱动型”转变

信息化时代,数据的说服力度大于教师原有教学经验。在传统模式下的“有机化学”课程“经验驱动型”教学活动中,教师获取教学数据的手段和途径不多,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难点、学习参与度、完成率和学习时长等信息很难被教师全面掌握。“有机化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植入以传统灌输方式为主,融入手段匮乏,针对性和时代性不强。新时代,推动教育领域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大数据来驱动教育改革以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已经成为国际共识。由于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和便捷,互联网上能轻松获得想要的知识,翻转课堂、智慧教学等新的学习方式日益受到学生喜爱,每天产生庞大的个人数据,采用传统授课模式的教师权威受到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也逐步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利于改善单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环境,有利于将体现“有机化学”课程特色的,具有说服力、感染力的思政元素和案例融入教学。同时,“有机化学”课程授课教师提升教学技能,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活力,从而促进“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良性发展。

三、基于雨课堂平台的“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实施举措

近年来,教师将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应用到“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络合、催化、化合、取代”反应形式,将课前导学、课堂互动和课后拓展融为一体,赋能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 课前导学——问题激发,思政络合

上课之前,授课教师要钻研和“吃透”教材,根据教学目标深挖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雨课堂的预习资料推送功能,将慕课及自己录制的课程插入预习课件内,并将与讲课内容有关的科学家人生历程、科学重器、大国工匠、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等思政资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推送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自发挖掘思政元素,形成教师主导、师生共建的思政元素库新模式,开阔学生的眼界。

例如,在开学第一课前,将每年全球销售前200名药物的详细信息分享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将著名科学家的人生历程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批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到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前,将发现青蒿素的艰辛过程推送给学生,鼓励学生选择科研方向要面向国家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要“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同时要提高成果专利保护意识。学生对预习课件中不懂的知识点进行反馈,教师则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做到有效把控课堂。教师通过要求学生完成雨课堂中的主观题和投票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围绕创设的问题搜集资料、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通过课前推送学习资料,利用“强制性进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让“有机化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渐渐走进学生心灵,发生络合反应,打牢“有机化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基石。

(二)课堂互动——催化助推、思政化合

雨课堂辅助下的课堂教学包括习题、投稿、弹幕、随机点名等6种课堂互动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催化剂”助推师生有效互动,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课上,教师可通过雨课堂查看学生出勤情况,进行重点、难点内容讲解,也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随机点名提问,实时问答互动,让学生在情景中悟道、在明理中导行,让“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活”起来。弹幕功能可增加学生的黏性和参与度,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便于教師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例如,在讲到外消旋体拆分的时候,引入20世纪“三大药物灾难”之一的“反应停” 致海豹肢畸形儿事件,详细讲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告诫学生一定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只看经济效益,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办事,要树立严谨、求实、准确的科学态度。随后讲述科学家继续对“反应停”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该药物在治疗肿瘤方面呈现出令人鼓舞的效果,鼓励学生用发展和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问题,认识到作为化学专业的学生有义务、有责任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宣传化学,化解大众的“谈化色变”心理。

通过雨课堂上的互动形式,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起了沟通的桥梁,催化“有机化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发生化合反应,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三)课后拓展——知行合一、思政取代

一是教学资源共享。课后,教师通过雨课堂可以继续让学生分享教学资源,重温、巩固、强化课堂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拓展,实现个性化学习。

二是效果反馈和教育延伸。授课结束后,学生的课堂情况和弹幕频数的记录与分析,不仅方便教师及时对课程思政效果不佳的环节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实现教学相长,也有利于教师基于雨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授课信息反馈、授课课件回看、发送课后作业等,将课程思政教育延伸至课后,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如针对课堂上首例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重要有机化学反应(Wolff-

Kishner-Huang,黄鸣龙还原反应)内容讲解,课后要求学生在雨课堂以投稿方式谈谈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给你的感悟和启示。一位学生这样写到:“黄鸣龙先生多次出国求学,又多次回到祖国的怀抱,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国家是我们的母亲,说到底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祖国,并为之不断努力,为中国的进步不懈奋斗,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使是螺钉也同样值得。”这就是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学生通过课后再次学习吸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实现了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

三是举一反三,做到知行合一。教师课下督促学生制作章节思维导图,浓缩知识结构,培养思维逻辑,提升学习能力,做到举一反三,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创新创业竞赛、工厂实习、教师实验室开展科研等实践机会,由点到面践行“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内容。

四、基于雨课堂平台的“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方法路径

(一)建立思政资源库,丰富融入新形式

围绕“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目的,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以“真善美”为特征,深入挖掘该课程蕴含的诸如“培养科学家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植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启发科学兴趣,培养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建立动态的“有机化学”课程思政资源库。同时,组织教师结合课程特点,找准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的关键点,丰富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新形式,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将价值引领落到实处,切实发挥好课堂主阵地作用,在“教书”中实现“育人”目的,以期达到最优的育人效果。

(二)探索多种教学方法,贯穿融入3个阶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学生和课程内容的桥梁,是教学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直接影响教学质量[6]。为保证课程思政课前导学、课堂互动和课后拓展3个阶段具体举措的实施,教师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总结出了适应雨课堂平台的课程思政建设的4个方法。

1.学生主体教学法

教师遵循“网生代”学生认知规律,利用信息技术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知识背景、学习能力和成长需求的差异,根据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例如,课堂测试成绩为出勤成绩和学生答题成绩的总和;让每个学生参与思政资源库的建设,并计入平时成绩;通过平时成绩加分方式鼓励学生通过雨课堂投稿或者在班级群推送有机化学相关科普知识,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等。

2.合作学习教学法

利用雨课堂分组功能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利用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良性竞争来促进学习,以小组成绩为评价标准。例如,针对每个章节重要知识点,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录制小视频发至班级群以加深记忆,小组成员须合作完成;小组成员互看互评平时作业,找出共性问题后组长反馈给教师,便于课上重点讲解。

3.案例研讨教学法

教师从课程知识点出发,挖掘思政元素并整理成教学案例。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需求、学生特点和教学习惯,选取案例进行教学,以小见大,并组织学生讨论发言,最后总结。例如,在讲到课程章节中的有机化学人名反应时,教师针对反应的来龙去脉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讨论,谈谈科学家精神对自己的影响;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如所学课程知识在抗击疫情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等组织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素养。

4.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布置任务,组织学生围绕任务研讨、交流和汇报,实现教学的3个阶段环环相扣,激发学生求知欲。该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提升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并从中发现自身不足, 自觉制定改进措施,达到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目的。例如,上课过程中,教师针对关键知识点恰当运用“留白”艺术,让学生寻找问题答案,提出见解。

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法要体现灵活性、多样性。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自己的“独唱”转变为师生“合唱”,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效果。

五、基于雨课堂平台的“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教师通过对2020级化学1班60名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得到了“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反馈(表1)。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满意度、师生互动交流的满意度、教学改革接受程度和效果的评价还是较高的。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育人效果

雨课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丰富了“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形式,将课前、课中与课后学习用微信紧密连接,让学生在自由、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多元需求,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有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课程的兴趣,助力思政元素入脑入心。

(二)促进了师生互动交流,变教师“独唱”为师生“合唱”

雨课堂化难为易,架起师生之间互通、互动的桥梁。该智慧平台让师生互动方式更丰富,有效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并行讨论”,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利用雨课堂开展教学提升了学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性,增强了课程思政的师生协作性, 变教师“独唱”为师生“合唱”。

(三)数字技术赋能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表现,均记录在雨课堂数据库中,教师全程掌握并可导出数据。一系列数据形成了真正的课程形成性评价,规范了“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

六、结束语

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作者直面“网生代”学生特点,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以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为平台,通过“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方案设计,以及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和有效融入,搭建了课前思政元素导学自悟、课堂思政理念互动交流、课后思政效果知行合一的教学实践平台,经历“络合、催化、化合、取代”反应,实现了春风化雨般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而如何克服智慧教育平台软硬件影响,发挥教师的奉献精神和教育情怀,更好地面对信息化时代下课程思政教学的各项挑战,还需高校与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灵活应对,使雨课堂在赋能课程思政教学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

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

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赵盈盈.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SWOT分析[J].陕西

教育(高教),2020(4):67-68.

[3]  陳文林.高校思政课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76(7):

67-68.

[4]  梁路,唐艳娟,高丽.基于雨课堂与微信公众平台的

“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2022,76(9):60-62.

[5]  陈国锋,段慧云,魏超,等.以微信为载体创新有机化

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广东化工,2021,48

(6):167-168.

[6]  赵鑫,李森.我国教学方法研究70 年变革与发展[J].

课程·教材·教法,2019,39(3):14-21.

■ 编辑∕王力

猜你喜欢
有机化学雨课堂课程思政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雨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雨课堂在经管类本科经济法教学中的微应用
高中有机化学高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实践研究
有机化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