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域下“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思政内涵与实践研究

2024-01-19 06:21蒋方圆刘世英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符号学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蒋方圆 刘世英

收稿日期:2023-05-24                                                          修回日期:2023-10-07

作者简介:蒋方圆,男,助教,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英美文学和符号学;刘世英,女,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区域与国别。

基金项目:2023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苏珊·桑塔格与翁贝托·艾柯的阐释学思想比较研究”

(23SKGH118);重庆市重点教改项目“ICT特色高校翻译专业课程思政课程链建设”(222083);重庆邮电大学教改项目“基于课赛结合的英语专业课程考核改革”(XJG21235)

摘    要:“英语国家概况”是英语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以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学、文化等为教学内容,在加强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文章立足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符号学视域下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符号学内涵,探索作为符号的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生产、传播和接受;同时,从强化信息编码、创新符号标出和控制信号噪音3个角度入手,组织多模态教学内容、强化思政元素和管控教学过程,为英语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符号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80-06

一、引言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英语国家概况”课程包括对世界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环境、历史、政治制度、文学艺术、教育传媒等的情况介绍,其蕴含的思想文化要素,尤其是东西方文化互鉴等内容使它成为了高校课程思政的理想“试验田”。“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以加强学生对英语国家概况的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这与“纲要”提出的“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契合。文章基于符号学的视角,从课程思政符号元素挖掘和教学实践两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英语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在新时代课程思政和“金课”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内学者针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一是关于课程思政在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性,如肖琼等人对课程思政目标、师资、教材、课堂和测评等要素进行评价[2-3],罗良功等人从宏观上讨论了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本质和尺度[4-5]。二是应对课程思政对教学内容提出的挑战,如刘正光等人提出要转变教学理念[6],刘秉栋等人认为要利用好相近课程的集群优势,寻找课程与思政的契合点[7]。三是对教学主体的关注,如薄萌萌认为教师必须要接受“从教育者到学习者”的角色转变,提升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力,才可能成为立德树人的实践者[8]。四是从具体的课程出发,探索课程思政在“英语口译”“中西文化比较”“英语报刊选读”“语言学”等课程中的实践方法[9]。但是,现有研究对“英语国家概况”这门重要的文化类课程着墨不多,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对于“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思政内涵和元素挖掘比较随机,没有形成体系化。其次,作为课程思政意义传递媒介的课堂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课堂信息传递的干扰声音和需要突出的内容被平面化、形式化。最后,偏重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忽视了课程思政完成之后的巩固、提升和应用,忽略了课程思政与认识、改造世界之间的密切联系。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忽视了课程思政元素作为符号的意义编码、传播和解码,以及对符号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关系的深入分析。

二、课程思政的符号学内涵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就是作为符号形式的课程、作为符号意义的思政和符号对塑造人的观念的作用机制三者的统一。其中,符形(syntactic)是指 “符号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使释义者能够看到它的指向意义”。在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中,教育者应关注作为“形式”的课程和作为“意义”的思政在课程这个大的概念内部的融合模式。符义(semantic)关注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意义的传播,即课程思政在教学中传达的内容和价值。符用(pragmatics)作为研究“符号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的分支,聚焦于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认知、课程思政对学生的生活及社会实践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所以,準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符号学内涵,就是要做到符形和符义、符形和符用两个相统一。

(一)符形和符义相统一:课程和思政的有机结合

课程思政既不是思政课,也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首先,“英语国家概况”是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用以英语为主要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增进对英语国家基本情况的了解,并深化这种建立在理解之上的关于文化、身份、民族、政治等内容的思考。文旭指出,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内容融入教学中”[10]。其次,课程与思政不是“两张皮”,必须进行有机融合,才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考虑哪些思政元素适合运用在哪些章节的教学中,提炼相对应章节的主要课程思政符号,切忌贪多求全。例如,开展以符号为中心,进行符号意义挖掘和解读的多样化教学活动;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赛结合等的教学改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符形和符用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融合

文章基于符号能动的立场,认为符号不仅是世界的凝练和机械反映,也是改造世界的利器,对于增进文化交流、增强文明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S.亨廷顿(S. Huntington)认为,世界文明产生摩擦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观念的不同,这些差异就集中体现在对符号阐释和使用的不同模式中[11]。B.安德森(B. Anderson)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Imagined Commu-

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中也证实了这一点[12]。所以,符号的使用价值和对实践的影响不容忽视。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思政实践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就是要把符形意义上的课程内容、符义层面的思政元素和实践相统一。第一,要守住语言教育的根本,强化语言基础,在语言技能训练中突出说和写等“输出式”技能训练。第二,改变学生的认知模式,扭转他们对中西方差异的认知偏见和刻板印象,打开符号改造世界的关键节点。第三,通过课程考核方式、课赛结合、依托课程参加“讲好中国故事”大赛等活动,把完成意义传递的符号变得鲜活,应用在实践中反哺大的社会文化语境,让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达到真正的有机融合。

三、“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思政的符指过程

从符号意义的符指过程(semiosis)中去把控意义生产、意义传播和接受的各个环节,是实现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的保证,这涉及以下几个环节:符号意义的生产/编码(signification/encoding),符号意义通过媒介(media)的传播(communication),符号意义的解释/解码(interpretation/

decoding),以及符号意义的接受。为了避免意义的含混,文章采用A. J.格雷玛斯(A. J. Greimas)在《符号学:言语活动理论的系统思考词典》(SEMIOTIQUE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 la théorie du langage)中的提法[13]。结合“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思政符号学内涵,根据普通符号学的意义生产传播路径,教师可以将“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思政的符指过程用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图1)。

注:“→”粗体实线代表课程思政符指过程,在这里指课堂

(Class);M(Message)指课程思政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M1指专业知识、M2指思政元素;Sign指经过编码的课程思政元素符号,包括像似符、指示符、规约符;Contact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涉及符号的选择和阐释模式、教学法;Noise指干扰意义传递和课堂教学的因素,即噪音;Encoding指符号编

码,E1指规约符,E2指像似符,E3指指示符;Decoding指符号解码。

如图1所示,符指过程中涉及以下主体。信息(message)是指“由发送人借助一种渠道向接收人发送的讯息,是按照一种编码规则组织起来的一种信号序列。因此,讯息要求编码操作和解码操作”[13]。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思政符指过程中,这种信息包括知识信息和思政信息。知识信息就是课程目标所包括的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各个方面;思政信息则是与这些话题相关的、可融入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如“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立场和世界情怀培养等。如图1所示,打造课程思政符号可以从E1、E2和E3 3个方面进行符号编码。E1指侧重于规约符的编码。规约符是指“与对象之间没有理据性连接的符号”[14]84。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总体知识结构中,教材与传达的意义之间并没有太强的天然联系,如文化、政治、教育等内容都是高度依赖理据性的,也就是属于规约符。E2指侧重相似关系的符号,像似符主要指“一个符号代替另一个东西,因为与之相似”。E3指侧重指示关系的符号,主要是“符号与对象因为某种关系——尤其是因果、邻接、部分与整体等关系——因而能互相提示,让接收者能想到其对象”[14]80。所以,即便课程教学的内容是高度规约的,但是在对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和编码时,可坚守一种具体化的立场——可以采用像似符(图片、声音、表演)和指示符(东西方国家在某些方面的对比、辩论、专题研究等)对这些元素进行编码,让纯粹靠规约的意义可以通过具体的符号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和认知,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郭英劍认为:“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不仅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其更多的是颠覆传统教育、传

统课堂和传统思维方式。”[15]所以,在信号传输(contact)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噪音(noise)的处理,关注学生对课程思政符号的接受情况,考察这些符号对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改造的效果。

四、“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思政实践案例

下面以谢福之教授主编的教材《英语国家概况》(A

Guide to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为例,探讨在符号学视域下,如何在英语专业的“英语国家概况”课堂上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一)强化信息编码,组织“多模态”教学内容

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思政的符指过程中,作为信息发出者的教师能把控的第一关就是信息关——准备课程内容、主导课堂教学流程、预计课堂反馈和强化训练等。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要做好这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必须从像似符、指示符、规约符等方面对课程信息进行重新编排,并就信息传输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反馈进行科学合理的预判。这样做也是为了改革以往的英语国家文学文化类课程授课的弊端。从该课程的期末反馈(2019—2022年)来看,超过60%的学生对传统的讲授型、介绍式的教学模式感到疲倦。其中固然也包括学生的个人兴趣、课程考核的难易程度、教学语言和教学技巧等因素,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了知识信息的编码上。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信息编码的方式,让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形成合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首先,改变课程信息的分布情况,将课程内容进行删减,将教学内容集中在英国国家概况和美国国家概况上,对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介绍可以基于英国和美国,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这样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教学时间。其次,将零散的课程知识板块化,重新编排教材内容,把第一部分的《英国概况》和第三部分的《美国概况》按照地理、人口和语言,历史,政府与政党,经济,教育、媒体和娱乐,文学6大主题进行重新编排。在教学中按照专题进行对比式、任务式、探究式学习,把英国和美国原本孤立的各部分内容有机联系起来。

此外,教师在课程目标设置和教学内容准备过程中,应注意将像似符、规约符和指示符进行结合,充分利用像似符的感官亲近属性,在打造线上课程资源库时,充分利用图片、音视频资源,融入研討、辩论、表演等多种互动模式,把符号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引入课堂。例如,教师在进行第二章和第九章关于英美历史的教学中可以对信息进行编码(表1)。

如表1所示,多模态编码呈现的课程思政元素从形式上较传统基于教材的讲授更加丰富。在编码时使用的3种符号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如维多利亚女皇的加冕照不单单会反映出相似的女王形象,它背后承载着作为指示符号的当时的整个历史时期,同时也可以反映出科技的进步和它背后代表的唯物史观。教师通过这3种符号的联合编码和解读,可以有机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历史观”的重要论述。类似地,重庆开埠、李鸿章访美等图片素材也反映了大时代下一个城市、一个历史人物的选择,以及这些叙事与人物是如何影响历史的,从而培养学生尊重英雄、以史为鉴的历史素养。通过这些鲜活的符号呈现及背后的内容挖掘,从共时的角度和历时的角度对这些符号进行充分的编码,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立体”的印象。从作为历史直观承载的历史书,到构成历史的英雄和历史故事,再到推动历史进程的技术和人民,整套编码系统很好地完成了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一套集像似性、指示性、规约性“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符号编码模式。这种模式对教师在经济、政治体制、文化教育等章节的教学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创新符号标出,强化思政元素

“标出性”是符号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赵毅衡把对立的两项之间出现次数较少的一项称为“标出项”(the marked),而对立的使用较多的那一项就是“非标出项”(the unmarked)[14]275。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思政的符指过程中,未被标出的思政元素符号就是我们要进行强化的符号,而它们的对立面就被视为标出项,可以作为上课时进行对比分析的例证。伴随着作为主流文化的非标出项,在面对标出项时有一个中间地带,这个中间地带被称为“中项”。随着中项这个中间地带的迁移变化,正项与异项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并在这个意义轴上移动。

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符指过程中,涉及许多标出性的问题。例如,英国的王室和民众的对立与融合关系;英国历史上教会和世俗王权在很长时间面临标出性的争夺;美国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肤色的人种、或“左”或“右”的政治立场在长时间和许多公共空间面临的标出性问题和引发的社会问题;英语国家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偏见,体现在新闻报道上就是在文字、新闻图片到视频剪辑等方面全方位的标出错位。他们会刻意地把代表资产阶级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大众传播的力量作为武器,对社会少数群体和他们的意识形态进行异化——把他们变成文化意义上的异项——然后达到对他们进行事实边缘化的效果。例如,英语国家带有浓厚绅士情节的“女士优先”就是对于女性被标出的补偿;他们的主要节日,如感恩节、情人节、劳动节等都是对于相应的弱势群体表达的安慰。所以,建立自己的中项和正项。基于此,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应强化思政元素,弱化长久以来的“帝国主义文明中心论”,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中国立场和世界眼光的目的。这在处理许多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形态争论、走什么样的道路等问题上具有高度的实践价值。表2、表3、表4为“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案例。

在案例(一)中,学生被要求提前准备与英语国家“人口”相关的主题汇报。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大都会依据教材的编排,有序地呈现关于英国或者美国的人口总量、民族构成、移民问题、民族政策或者肤色等问题。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就这一问题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和课程思政,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民族众多,很难找到与西方相比较的切入点。案例(一)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利用标出性的方法找到西方“人口”的主要问题——种族问题、肤色问题、移民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讲解中西方在处理这一问题的方式的异同。通过对英语国家此类问题的分析,呈现被标出的少数群体因种族歧视、不同肤色等带来的就业、婚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引出中国在人口政策上的先进性,体现出我国人民至上的优越性,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在案例(二)中,教师尝试引入“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学生分为3部分,并将其带入“美国新增一条从西海岸到东海岸的高铁线路”“美国2055年总统大选”和“关于是否通过禁止堕胎法案”3个虚拟的场景中。学生自行进行角色分配,并在扮演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现实中出现的所谓“西式民主”的问题,撕开“西式民主”的面纱。例如,在关于修高铁这个提案中,反复的民主流程会拉低办事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计划无法实施;在总统大选这个场景中,学生意识到没有资本的支持,竞选总统只是天方夜谭;在关于是否通过禁止堕胎法案的讨论中,“西式民主”的包装下的男权社会本质展露无遗,他们对民主自由的漠视、对女性的歧视都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当然,角色扮演在语言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沉浸感,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案例(二)所展现的还有文化课程教学中的中国立场。通过这一案例的实施,可以发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经济发展、民主民生等事业中的重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在案例(三)中,教师尝试引入“课赛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处理Media这一话题时,将学生分为3组,分别寻找西方主流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与《中国日报》(China

Daily)等报刊进行对比,尤其是同一新闻事件或相近的新闻事件,去发现中外英文媒体在动词使用、形容词和副词使用、遣词造句上的差异;比较中西方媒体在拍照时的取景角度、曝光运用等不同的侧重;对比中西方新闻视频的剪辑手法的差异。在10 min内,提取最多有效信息的小组获胜。对于Holiday的话题,可以举办如Celebrating Foreign

Festival: Pros & Cons的主题演讲比赛或辩论赛,学生也参与到打分的过程中。在强化英语口语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建立新的中项。以此達到强化党的领导在文教事业和宗教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明白我国在国际舆论战中的险峻局势,使学生树立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建立中国话语体系的伟大志向。

(三)控制信号噪音,管控教学过程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学生必须学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与来自外部世界的不和谐声音据理力争,在课堂上也是如此。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符指过程中的噪音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噪音是“符号发送过程中无可奈何地带上的不表意的部

分”,如教师在授课时发生的不经意的停顿、多模态的思政元素符号在呈现时遇到的音视频播放故障等,这些故障和停顿就是无法预测、很难避免的噪音。第二类噪音是“解释者认为对他的解释不起作用的部分”[14]73,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模式的不同和个体经验的差异等都会导致理解的偏差。第三类噪音是最常见的,如西方强大的政治宣传机器、改头换面的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娱乐产业、知识文化话语权、科学技术垄断造成的消费社会和景观社会的大环境。这种情况下,守住课堂的政治红线,从信息源开始进行整个课程思政符指过程中对噪音的有技巧的处理,是当下课程思政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师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对课程思政符指过程进行降噪:第一,打通时空壁垒,建立有针对性的线上课程资源库。课程组基于教材,对思政元素进行提取和有针对性的编码之后,建成了超星在线视频课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且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更高的教学要求,在重庆邮电大学课程中心建成了“英语国家概况”在线课程资源库。资源库的建立很好地增加了课堂的延展性,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建立了课程思政符指过程的基础场域,进行初次思政元素编码和降噪。第二,有效把翻转课堂和讲授法进行有机结合,在课前布置与编码相关的话题,有效减少产生噪音的可能。在课上,学生进行主题汇报(10 min汇报、5 min接受学生提问),并由教师和学生从话题内容、语言使用和表达3方面进行评价,通过教师评价和生生互评的形式使传统的学生汇报“活”起来,真正做到有观点、有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接受思政元素的主动性,为下一步的课堂讨论奠定基础。第三,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与学生的问题进行点评,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噪音进行第三次降噪:针对汇报者的语音、语言使用规范、肢体语言等公共演说技巧、PPT制作规范和美观等汇报“形式”的点评,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课程汇报的所有要点,学以致用;评价课堂汇报背后的文化立场、文化态度、意识形态内涵等,帮助学生从内容层面深化对学习“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思政目标和德育目标的认识。第四,善用评价机制,用好“课赛结合”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第三类噪音进行有效利用。课程组为了提高语言知识技能考查和课程思政目标考查的贴合度,采取了“全过程考查+课赛结合”的考查模式,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进行自我检测;在课堂上利用“角色扮演”“迷你演讲比赛”“迷你辩论赛”等活动,把课程思政符指过程中的噪音作为一部分,加入这些比赛中,引导学生通过系统的论证或沉浸式的体验去主动发现这些噪音,通过沉浸式体验、论证、思辨、辩论对这些噪音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还可以参考学生的课堂表现,推荐学生参加专业类演讲辩论赛、讲好中国故事微视频大赛等,真正做到课程与思政的有机结合、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五、结束语

把课程思政当成一个意义传播的语义场,可以实现从符号意义的编码、发出、传播、降噪、接受等方面与“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教学实践的充分结合。强化信息编码、组织多模态教学内容,创新符号标出、强化思政元素,控制信号噪音、管控教学过程创新了课堂实践模式。这种模式的创新一方面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上,改变了这门课传统上依赖教材、呈现信息不系统的问题。通过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打造专题教学板块,进行多模态的课程编码,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作为符号意义传播媒介的课堂,结合英语专业教学领域的最新课改成果,能够将符号意义传播原理与教学方法改革进行结合,把课堂变得更加立体,课堂互动变得更有实效,让学生有获得感。此外,密切关注课程思政在学生认知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的改革成效,利用好新出现的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大赛和学校举办的经典阅读比赛等,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媒介、发挥创意,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在课程思政符指过程中,首先进行的编码和整理,其实是对符号的规训,这时符号是处在第二性的。而被规训的符号意义在经历课堂的传播、过程中的降噪控制等过程后会发挥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对学生的认知和行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可见,符号作为一种人造物,对人的思想和认知的塑造是实实在在的。高校应用好符号这一媒介,充分发挥教师“编码师”“课程语义场”“课堂主战场”和“教学主媒介”的作用,使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培养具有中国立场、全球视野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

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5-28)

[2023-10-07].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肖琼,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

国外语,2020,17(5):10-14.

[3]  高玉垒,张智义.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

结构模型建构[J].外语电化教学,2022(1):8-14;

102.

[4]  罗良功.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J].中国外

语,2021,18(2):60-64.

[5]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与课程思政[J].外语电化教

学,2022(5):6-10.

[6]  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

思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43

(5):21-29.

[7]  刘秉栋,冯蕾.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现实困

境与突围路径[J].外语电化教学,2022(4):23-28.

[8]  薄萌萌.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元认知过

程:质性研究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20(4):8.

[9]  喻麓丹,吳益芳.在应用型高校中开设思政课配套全

英文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以“中西文化

比较”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

77(7):47-49.

[10]  文旭.外语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探索[M].重庆:西南

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

[11]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

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

[12]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

源与散布[M].吴  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6.

[13]  A. J.格雷玛斯, J.库尔泰斯.符号学:言语活动理论

的系统思考词典[M].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

版社,2011:198.

[14]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

版社,2016.

[15]  郭英剑.以学生为中心,不等于以学生满意度为中

心[N].中国科学报,2022-05-24(3).

■ 编辑∕丁俊玲

猜你喜欢
符号学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符号学理论初探
符号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