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之光

2024-01-19 03:19杨旭民
新西部 2023年12期
关键词:创原科技企业

杨旭民

西咸新区紧抓重点产业链发展机遇,打造集孵化、转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立体联动孵化器,打造氢能产业研发及装备制造基地,打造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打造先进制造“两链融合”新模式,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建设先导区,以“青禾计划”赋能科技小微企业发展,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近年来,西咸新区借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四链”融合,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提能级、优结构、育生态,进一步提升创新带动力和产业支撑力,加速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发展,为科技创新由“势”转“能”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紧抓“两链融合”战略布局氢能产业

氢能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是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在实现“3060”双碳目标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国家发改委发文明确“氢能将全面纳入能源需求各领域,我国氢能产业进入了统筹谋划、整体布局、稳慎有序发展的新阶段”。氢能产业链是省市重点产业链,也是西咸新区8条重点产业链之一。依托秦创原平台,一方面可以有效打通、整合全省氢能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对接全省高校院所科研资源,推动创新链赋能产业链。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是我省推进“两链融合”的一项要求,更是推进氢能产业链的重要措施。

西咸新区紧抓重点产业链发展机遇,以打造氢能产业研发及装备制造基地为目标,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紧抓“氢能”科创资源、促成科技成果转化

陕西科研资源丰富,创促中心一是在创新链资源上推动、支持西交大液态储氢、西安工程大学固态储氢等院校相关科技成果在秦创原总窗口产业化。二是推动陕煤、延长石油等链上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紧抓细分产业龙头、支持氢能运力平台建设

一是依托陕西维纳股份建设氢能重卡运力平台,提升运营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目前,该运力平台已完成首批氢气采购、加氢站建设、车辆配置、运营示范等规划,2022年底启动第一批氢能重卡投运。

二是通过运力平台在咸阳彬州、西安(西咸新区)构建示范应用场景,以“先落产线,再争取上市总部”的整体思路,重点引进重塑科技、德燃动力、海燕等一批氢燃料电池龙头及零部件企业落地新区。

三是支持融资租赁公司配合维纳运力平台业务链,形成以氢能重卡车辆租赁和运管服务为主的业务模式,通过氢源差价、租金收入及调度管理服务费等路径实现市场化运营。

同时,支持由省金融控股集团、省财政投资集团及省内外社会资本等共同出资成立陕西双碳产业基金,在资本层面助推氢能运力平台及平台上下游核心企业做大做强。

(三)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完善布局产业链上下游

创促中心依托秦创原总窗口优势,将氢能产业与现有新区93个创新载体(园区)进行精准匹配,初步实现产业定位明晰、产业方向精准、空间承载明确的三个层级一体布局。

一是以沣西交大创新港、沣东科创智慧园为核心,引入高等院校科创团队在光催化制氢、关键材料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构建氢能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新体系。

二是以泾河智造创新产业园、秦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园区为重要载体,培养聚集一批储氢罐、制氢设备等上游隐形冠军企业及催化剂、膜电极等关键材料企业;招引落地一批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产线,培育西咸特色氢能产业集群。

三是规划建设双碳产业园区,布局能源交易、碳减排交易、氢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等平台,充实氢能产业链路上下游企业库。

(四)对接省市氢能产业链主单位,协同推进氢能产业发展

配合市发改委,共同推进氢能产业链建设。第一,积极做好企业落地、科技研发、示范应用等方面的承接。第二,助力市氢能产业链落地发展,包括企业招引培育、活动组织等。

配合省能源局,全面打造全省氢能产业生态。第一,积极参与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行动方案的编制。第二,共同推动陕西氢能产业上中下游协同发展。第三,策划组织召开陕西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发布《陕西省氢能产业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陜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陕西省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第四,进一步优化完善省氢能产业联盟,充分发挥联盟的示范带动作用。

西安交大液态储氢、西安工程大学固态储氢等院校相关科技成果在西咸新区产业化。目前,运力平台已完成首批氢气采购、加氢站建设、车辆配置、运营示范等规划,2022年底启动第一批氢能重卡投运;重塑科技、德燃动力、海燕等一批氢燃料电池龙头及零部件企业落地新区。同时,由省金融控股集团、省财政投资集团及省内外社会资本等共同出资的陕西双碳产业基金已签约。

牵手“蒜泥”让“原上”人工

智能产业实现快速孵化

科创企业的快速转化,离不开立体联动的孵化器。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中,打造集孵化、转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立体联动孵化器样板是“三器建设”的目标之一。

(一)陕西本土科创孵化器

2021年10月份,秦创原和蒜泥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蒜泥科技)正式签约,为秦创原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引进了一家专业的孵化器。蒜泥科技成立于2014年,深耕人工智能产业服务领域,构建了涵盖AI产业研究院、AI产业发展联盟两大支撑平台,形成了AI行业智库、AI创业孵化、AI技能教育三大业务体系,为政府、科研机构、企业、职业院校等提供优质的服务与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人工智能产业服务专家。

蒜泥科技是土生土长的陕西本土企业,精准定位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西北中心企业总部基地。公司成立不久后,就成为2015年西北首批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017年,联合西安经开区政府打造的西安创业大街,成为西北首个创业综合体,成功引入智水环境、中书智能等100多家科技型企业。

(二)西咸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此次秦创原联手蒜泥科技成立西咸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是秦创原首家人工智能专业孵化载体项目,落地于秦创原空港新城先导区,运营面积2900平方米。创新中心将建设一基地(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基地)、一平台(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一学院(人工智能创新培训学院),构建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市场对接、投融资对接及产业加速等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助力秦创原乃至陕西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对于入驻企业,创新中心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政策包(总窗口)》《西咸新区支持秦创原总窗口建设若干措施(试行)》等政策为依据,提供人才奖励最高500万、企业奖励最高1000万等具体的福利支持。让企业在享受提包入住的舒适应硬件配置的同时,又能享受到秦创原的专属政策红利。

(三)筑好巢,引来人工智能“金凤凰”

在入驻到秦创原不到半年时间,蒜泥科技已经为秦创原引进六家人工智能领域的种子企业签约。其中,陕西金棕熊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基于工业4.0与机械学习技术相结合的科创型公司。

说到当初为何选择蒜泥科技孵化器?金棕熊的李总颇有感慨:“是秦创原让我们认识并选择了蒜泥科技!”2021年11月才从德国归来创业的他,一踏上家乡的土地,就听友人介绍了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新驱动平台、科创企业孵化器——这些几乎为科创型企业“量身定做”的标签,让身处创业初期又刚回国人生地不熟的李总产生兴趣。毫不犹豫,他接触到秦创原专业人士并深入了解了相关政策和福利,2022年初,金棕熊公司正式搬进了蒜泥科技为其提供的办公场所。

“硬件没得说,日常服务已经铺设的很好了,”李总这样评价孵化器内的工作环境,提到秦创原以及蒜泥科技对公司提供的政策红利,李总说:“因为刚回国,对国内政策不太了解,蒜泥的专业人士手把手帮我们申请秦创原的政策福利,还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将各项政策服务详细讲解给我们这些入驻企业。”

如今,秦创原已经成立一年。在这一年里,秦创原出现在十四运的舞台上,出现在央视《创业英雄汇》的节目里,近期,秦创原又亮相纽约时代广场。它正从陕西一步步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们都通过秦创原,实现着科创兴国的理想。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们,都会在秦创原上,找到适合自己公司发展的产业孵化器、金融支持产品以及上下游合作伙伴。而对于人工智能方面的企业来说,无疑,西咸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产业服务专家——将是他们在秦创原的最佳选择。

“青禾计划”赋能科技小微企业发展

按照《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相关工作要求,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秦创原总窗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加力加速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特启动秦创原“青禾计划”。“青禾”,代表蓄势待发、亟需养分助力其发展壮大的科技创新主体;承载秦创原“热带雨林”生态支持科技创新主体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憧憬。“青禾计划”由西安市科技局指导,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作为运营主体,旨在融通产业、资本、政策、教育等资源,集聚各类优质专业服务机构,通过多方合作共建的方式打造国内知名的科创服务品牌。

“青禾计划”通过构建“四维一体”(青禾“强基”工程、青禾“水利”工程、青禾“育苗”工程、青禾“扬声”工程)的体系融通产业链供需、拓宽投融资渠道、筑牢人力资源支撑、塑造品牌影响力。

(一)青禾“强基”工程

即通过政策促进供需对接、搭建秦创原产业链平台;开展秦创原科创行,深化行业交流和产销对接,促进产融资源“引进来”与“走出去”,构建以青禾企业为核心,供需、技术、配套全方位一体化的产业链融通生态。秦创原增材制造产业链提升工作系列活动就是按照青禾“强基”工程安排进行的。通过增材制造技术医疗领域应用交流对接会,加速统筹协调全省增材制造技术和产业相关资源,提升增材制造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制造、服务水平,促进增材制造技术及装备的推广和应用,有效推动增材制造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结合协同发展。

1、政策推动供需对接

坚持政府主推原則,深度推进区域产业与科创企业技术需求有效匹配,实施“揭榜挂帅”制度,与省级有关部门、上市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等深度合作,建立以中央驻陕单位、省属国企、上市企业、龙头民营企业为主的需求库,鼓励面向“青禾”主体释放技术攻关类需求,对成功揭榜的“青禾”主体给予资金支持。

2、搭建秦创原产业链平台

坚持市场主导原则,梳理秦创原重点产业链发展图谱,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围绕产业链断点、堵点的技术需求,线上平台模糊匹配后定向推荐至符合条件的上链“青禾”主体,推动产业供需对接合作。

3、政府采购

启动“青禾优选”活动,“青禾”主体科技产品和服务列入政府采购目录,政府有关部门与行业协会建立“青禾”主体科技服务和产品采购的系统化合作,促进政府在智慧城市、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生态、双碳节能等领域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形成良性互动,助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

4、打造开放型创新平台

(1)区域协同

举办“青禾沙龙”,构建垂直产业社群。每期以垂直领域龙头企业为核心,邀请产业链上下游“青禾”主体创始人参与,围绕行业现状、发展趋势、业务机会共商共话。面向“青禾”主体征集龙头企业技术、产品需求解决方案,构建“青禾”行业交流和产销对接平台。

(2)“引进来”“走出去”

开展秦创原科创行暨东西部交流会,搭建全国性业务对接和专业交流通道,实现产融资源“引进来”与“走出去”。举办经验座谈、实地调研考察,支持“青禾”主体与省外行业龙头联合开办企业等方式,吸收省外优秀产业资源,为“青禾”主体开拓市场和订单。组织“青禾”组团公益出访、考察和参加国际论坛、展会活动,推广“青禾”主体、培育“青禾”品牌。

(二)青禾“水利”工程

以西安市科技金融秦创原服务中心、陕西股权交易中心秦创原专板、秦创原(国际)路演中心等为载体,通过兑现金融政策支持、举办投融资对接会、创新和推广秦创贷、夯实股权投资生态、发行ABS等途径,充分发挥“金融活水”作用,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青禾”主體优先纳入西安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秦创原分中心推荐企业名单,享受西安市及西咸新区两级科技金融贴息、贴费、风险补偿等政策支持。

针对“青禾”主体融资需求,联动银行、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嫁接“秦创贷”系列创新金融产品,策划举办“秦创原路演”“秦创原金融早餐会”“秦创原科技金融荟”等投融资对接和科技金融研讨活动,助力“青禾”主体获得基于知识产权、股权质押,技术交易、人才等要素的融资支持,“青禾”主体最高可享受融资利息全额补贴。

加快秦创原知识产权ABS发行,构建“青禾”主体专享的常态化、一揽子融资解决方案。

面向秦创原百亿基金群,重点推荐“青禾”主体,精准匹配股权投资和优质科技项目,通过股权跟投、投资奖励等模式,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将秦创原打造为早期基金遴选投资标的高地,“青禾”品牌成为国内科技投资的风向标。

(三)青禾“育苗”工程

即以本地培育为主,外来引进为辅。加速高层次人才、专业技能人才、高校优秀毕业生转化为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骨干。构建“青禾”优质导师资源库,提升人才引进配套服务,提供全面人才资源引荐和发展赋能。

一是以“本地培育”为主。依托陕西省人才实验基地和秦创原,开展秦创原创业训练营,联合高校、专业机构推进“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系列主题培训,“科学家到企业家”“理论+实践”结合的新型人才养成模式,建立秦创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梯度培育体系。聚集一批劳务派遣机构和培训机构,加强技术工人培养,对成功输送专业技能人才至科创企业的机构给予相关补贴。对接高校,基于“青禾”主体的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开展人才输送通道。

二是以“外来引进”为辅。加快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科技服务人才,营造科技服务人才落户和成长的创新环境,打造高素质人才引进配套服务,如子女教育、税收减免、医疗保障等;积极实施人才柔性流动制度,鼓励高层次科技人才来秦创原总窗口创新创业。

三是组建专业导师团队。通过“导师双选会”活动,为“青禾”主体匹配知名创投机构合伙人、上市公司及龙头企业高管、明星创业公司创始人及其他优质导师资源,鼓励以服务入股,为“青禾”主体提供陪伴式深度创业辅导、资源引荐和发展赋能,全面提升“青禾”服务质效。

(四)青禾“扬声”工程

即整合优质媒体资源,构建“青禾计划”立体宣传矩阵,开设“青禾优选”专栏,集中展示优质“青禾”主体发展成果及创新案例。

1、“青禾优选”专栏

以“秦创原”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为载体,开设“青禾优选”专栏,以图文形式深度报道,为“青禾”主体提供定制化、立体化传播,集中展示优质“青禾”主体发展成果及创新案例;同时开通“秦创原”微信视频号,以企业家访谈、走进“青禾优企”等栏目,通过视频的形式展开高效传播。

2、“秦创原”专栏

以“21财经”APP为阵地,开设“秦创原观察”专题,整合“青禾计划”平台动态、优秀科技创新主体调研、专家点评等多维度内容,每周发布。在“知乎”“钛媒体”“36氪”等专注聚合优质科技人才和科技内容的媒体平台以及人民网、环球网等官方媒体,开通“秦创原·青禾计划”专栏,发布“青禾计划”最新动态,面向全国做好“青禾计划”的宣传发声。

3、年会活动

加强产融信息资源共享,策划举办“秦创原青禾计划创新资本年会”,打通与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资源对接通道,开展重要项目发布、以及科创主体、服务机构的总结评优。

4、智库研究

立足高端、专业、权威的发展理念,智库拟聘请两院院士担任科技顾问,聘请国内顶级智库、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类上市公司、专业服务机构的核心成员作为智库专家,研究前沿科技、解析创新服务机制和模式、梳理总结创新案例,定期发布《青禾指数》《秦创原年度研究报告》《秦创原内参》等智库产品。

(1)《青禾指数》:对“青禾”主体相关产业/行业发展方向等进行专项研究,并以指数、榜单、报告等形式进行展现,赋能企业决策精细化、科学化。

(2)《秦创原年度研究报告》:联动“政、企、学、研”资源,针对区域内重点行业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发布行业年度研究报告。

(3)《秦创原内参》:提炼“青禾”主体创新案例,每月定期刊发秦创原内参,将企业重大创新成果及时呈报有关政府部门。策划举办“秦创原青禾计划创新资本年会”,做实智库研究,定期发布《青禾指数》《秦创原年度研究报告》《秦创原内参》,打造“青禾标准”。

“青禾计划”工作启动以来,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四大工程方面。

(一)青禾“强基”工程

一是通过在增材制造技术医疗领域应用交流对接会,加速统筹协调全省增材制造技术和产业相关资源,提升增材制造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制造、服务水平,促进增材制造技术及装备的推广和应用,有效推动增材制造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结合协同发展。

二是与战略伙伴合作赋能企业,打造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主题的成长训练营,通过产业、融资、财税、人才等专业模块课程全流程辅导企业运营管理与治理,持续为企业提供贴身“陪伴式”服务;以举办投资人专场对接活动,挖掘企业上中下游关系网,多维度匹配市场及产业等方式,帮助企业寻找商业合作伙伴,助力企业拓展市场。同时发掘培育一批创新力强、成长性高的明日之星。

三是以“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为依托,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主要产业方向,以“产业对接会”为发起点,围绕秦创原总窗口建设、入驻企业成长需要,通过实地调研考察、路演推介、产业对接等形式与粤港澳大湾区建立长效对接机制,致力于与当地政府、园区等主体达成战略合作,实现跨区域的高频互动,从而促进资源的共通共融,为企业寻找更为优质的业务机遇和融资机遇,为本地青禾主体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助力秦创原总窗口科技型企业深度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

(二)青禾“水利”工程

西安思摩威新材料有限公司柔性封装材料技术先进,可打破国际垄断,进一步实现进口材料国产化。但在企业成立初期面临较大融资困难,减缓了产品研发节奏。在秦创原投融资对接中,长安银行就“周期短、利率低、手续快捷”的“秦创贷”系列产品与思摩威进行对接,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活动结束后一周,长安银行即成功向思摩威发放信用贷款200万元,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三)青禾“育苗”工程

目前,西咸新区已正式发布《西咸新区建设省级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打造秦创原人才聚集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加速打造最优生态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为向人才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西咸新区成立秦创原人才大市场,围绕聚合海内外高端人才、服务人才发展全过程,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四)青禾“扬声”工程

一是8月7日,由人民日报社与省委省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采访调研活动走进秦创原,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共计9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对秦创原总窗口优势,高质量发展新成效进行了报道。

二是通过举办“助力秦创原·金融添动能”、人行“四贷促进”等一系列“青禾计划”相关活动,党媒及有关媒体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的宣传与造势,让秦创原总窗口形象得以持续优化,知名度与日俱增。

“青禾计划”预计到2024年,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深化“揭榜挂帅”“赛马”制度,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新技术产业化应用不断壮大,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1000项,助力秦创原总窗口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1800家,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达到2000家;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亿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沣东新城打造先进制造“两链融合”新模式

沣东新城将先进制造业聚集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扎实构建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发挥“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带动引领作用,通过联合区内制造业龙头企业,强化与秦创原总窗口、省市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发挥产业链带动效应,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与此同时,全力打造和科创孵化平台与产业园区,推动制造业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科技创新,为沣东新城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一)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力实现产业聚集发展

1、聚力优化创新生态,打造创新主体“活水池”

(1)全力推进“名校+名企”创新模式。梳理整理区内陕西太合智能钻探、陕西华威科技、西安北德龙金属、陕西精益工模具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联合中国地质大学、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协助企业签订“教学实习基地”,对接校企合作,促成双方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省级新型材料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推动企业技术水平提升,加速创新技术落地应用,与高校签订技术委托开发合同30余份、各类知识产权转让协议近200件,促进科技创新向产品化、产业化转移。

(2)助力企业提振信心,加快发展。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前提下,围绕留工稳岗促生产、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稳住经济大盘等工作,开展多项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将西咸新区稳经济、保增长“23条”助企政策真真正正送达企业,开展政策宣讲活动,让企业切实感受到信心,全力做好复工复产。

(3)加快科创产业载体建设。围绕创智云谷、空天动力创新产业园、智能制造创新园等高标准产业载体,不断与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开展深度合作,将高校院系、投资机构、教授专家、优质企业等资源进行精准链接,从提供产业项目落地载体、技术人才、产品市场,对接到产业链条赋能服务,为先进制造产业园“引企+引智”,全面打通产业链与创新链生命链条,驱动沣东新城科技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铸造新引擎。

2、锚定创新产业集群,建设创新载体“新高地”

近年来,持续加快科创载体建设,加快与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开展战略合作,高效推进创智云谷等制造业园区项目招引落地、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实现科创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作为先进制造产业园高标准打造的优质产业园区,沣东创智云谷总占地约251亩,面积约30万平方米,重点吸纳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企业,打造集研发、生产加工、总部办公、商务配套、生活服务等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产业园区,可满足入驻企业及员工的多元化生活需求。目前已落地中核承影、万威刀具、领充数字、励芯慧感等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9家,园区入住率达60%,预计今年年底实现入住率超90%,可实现投资总额约7亿元。同时积极与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围绕军民融合、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前沿科技领域,实现科技转化项目50余项,引进高端科技人才200多人。园区全面运营投产后,可实现产值14亿元,税收7000万元,打造秦创原先进制造类企业落地的重要承载平台,推动先进制造产业园先进制造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相互融合,為推动“两链”融合作出新贡献。

3、统筹创新发展规划,绘制园区开发“新蓝图”

强化单元片区开发,围绕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支柱产业,针对园区22.88平方公里规划面积,分片区、分区域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做优产业布局,绕城高速以南区域作为园区发展的主战场,主要布局外向型创新平台、科技中小企业产业园区、大型领军企业示范园区,绕城高速以北区域将打造为科技创新示范平台,落地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转化企业项目。同时加强整体园区的形象提升与配套服务,打造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智慧化新型产城融合标杆产业园区。

4、瞄准创新产业方向,实现招商引资“新模式”

构建以大型龙头企业为带动,以科技创新技术为引擎,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制造业细分领域中小领军企业为基础,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晶圆制造、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智能终端穿戴装备、工业互联网、5G通讯、大数据与云计算、航空航天零部件研制、特种专业设备研发制造、锂电池、氢能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电子商务新零售等一系列现代产业方向,强化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加快与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的深度战略合作,加快高标准、高品质产业载体建设步伐,拓宽招商引资渠道,谋定“以商招商”“平台招商”策略,依托秦创原人才大市场、秦创原资本超市、金融服务体系特色优势资源,招引高端技术人才落户,鼓励技术人才创新创业,同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财政支撑。同时对接省市高校、“双一流”高校与学科带头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落地,加速小微企业与创新团队孵化,助推各类企业“小升规、规上市、市做优、优做强”的发展步伐,打造“苗圃初创-孵化培育-加速升级-规模生产”的创新生态链,聚集各类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释放创新活力,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龙头企业创新引领示范

1、厚植创新要素供给,打造创新要素高效聚合“强磁场”

(1)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从“免审即享”“即申即享”等各项助企优惠政策的宣讲,送政策进企业、送信心给企业,派驻专人驻点企业开展工作,整理企业在生产经营当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协调解决企业在产业发展、技术升级更新上遇到的痛点难点,到联合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高校科研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融资对接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型研发机构申报等政策座谈会,形成良好的亲商助企氛围,日趋构建产业政策和科创生态,将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信息产业园企业发展的源源动力。

(2)做优科创服务。以打造金牌科创服务为目标,落地省市专业学会机构,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由高校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担任技术总负责人,发布10余项“揭榜挂帅”重点攻关课题。同时,联合西安学会科技服务中心(西安市第四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处),开展包括财税、法务、知识产权、融资、技术合同认定交易等全方位科创服务。

(3)强化人才引进。以科技创新、智慧转型为赋能,推动“智造+”与“+智造”双向融合、协同发力,联合“科创中国”西安学会·智创园项目,发挥科协智力优势,聚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产业,启动“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

(4)加快推进企业创新。今年5月,协助园区重点企业-陕西同力重工联合产业链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组建申报的“西安市新能源驱动非公路智能自卸车创新联合体”成功上榜2022年度首批市级创新联合体认定名单,依托同力重工开放式自卸车验证平台,提供实车搭载测试、数字化仿真验证及技术咨询等服务,将进一步完善现有非公路自卸车标准体系,打造沣东新城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的技术转移平台。

2、聚焦科创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创新引领“策源地”

(1)打造创新窗口。按照“秦创原总窗口”建设工作总体要求,立足建设沣东新城先进制造业强区工作部署,加快推动西安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全力支持同力重工、日立能源等工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22年5月,积极对接市科技局、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与沣东新城先进制造产业发展部,协助区内企业—同力重工联合产业链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西安市新能源驱动非公路智能自卸车创新联合体”。依托企业整车开发资源打造开放式自卸车验证平台,提供实车搭载测试、数字化仿真验证及技术咨询等服务,与产业链相关研究院所、高校、企业紧密合作,加大技术投入,推动非公路自卸车的技术水平提升,发挥链主企业优势,实现“由势转能”,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技术转移平台。5月27日,同力股份西坡基地非公路宽体自卸车项目已正式投产运营,项目总投资12亿元,主要建设总装车间、结构件制造中心、研发试制与涂装车间、研发中心和行政办公楼。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非公路宽体自卸车6000台,年营业额超50亿元,吸纳就业1200余人。

以建设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为抓手,积极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实现先进制造业聚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6月28日,日立能源全球电容器及电能质量产品生产基地项目成功竣工交付。项目占地约69亩,总投资约2.5亿元,建设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电容器及滤波器生产中心、电能质量管理中心、产品实验中心。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7亿元,贡献税收4000万元,带动就业近1000人。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以行业领军企业为引领,继续发挥高端制造产业的辐射作用,能够有力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协同发展,为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和西咸新区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区,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智能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2)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园区产业方向,紧盯存量用地,按照“特色产业园区+重点产业集聚”的发展要求,高标准、高起点谋划“秦创原专精特新产业基地项目”,将打造陕西省首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产业集群,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引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上市后备企业,通过建立和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动态信息库,采用专人“一对一”服务,对接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协助企业积极申报,打造园区龙头企业聚集地。

未来,将按照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秦创原总窗口特色产业园区布局总体方案》规划布局十大特色产业园区推进工作要求,以打造西咸新区·沣东先进制造产业园为重要契机,以科技创新、智慧转型为赋能,以“智能制造、智慧研发、智网服务”为支撑,推动“‘智造+与‘+智造”雙向融合、协同发力,加快推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芯片IC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封装测试、各类智能终端、5G新基建与制造业全面融合发展,拓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沣东,着力构建秦创原“产业创新+企业创新+技术服务”的多层次、网络化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重点制造企业带动效应,拓展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聚集效应,逐步形成“基础研究→科研转化→集群培育→服务输出→智能制造”的融合体系,打造集总部、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西咸新区综合性先进智造产业园区和科技创新与智能制造集中区,全面助力西咸新区先进制造业强区建设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泾河新城依托龙头企业打造

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

2022年7月25日,秦创原光伏创新中心·隆基中央研究院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正式投用,隆基中央研究院建设内容为高效单晶电池研发中心和年产2GW单晶电池中试产线。泾河新城将依托隆基中央研究院为开端,进一步聚焦龙头企业配套需求,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开拓应用新场景,培育产业新市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品牌,助力西安建设“光伏城市”“低碳城市”“绿色城市”。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打造多链协同产业生态。目前已完成《西咸新区泾河光伏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编制,方案由总体要求、发展背景、发展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空间布局、经济效益分析、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等九部分组成。通过分析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前景、产业链构成、西安市及西咸新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太阳能光伏产业上、中、下游各环节的产业特点、要素需求、产能布局、价值占比,明确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光伏产业基地未来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制定了实施策略和推进措施。

二是深入与龙头企业合作。不断深化拓展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在已合作项目的基础上,洽谈新建年产30GW光伏组件及中央研究院二期项目,未来将围绕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造人才链、优化服务链,形成“研究院+切片+组件+电池+配套产业”的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聚集超过6000名各类高层次人才,打造成为全球最顶尖的光伏研发平台和公共研发平台。全面构筑以隆基中央研究院为创新驅动引擎,光伏产业基地产业项目区、光伏产业基地产业链协同区及光伏产业基地生活配套区组成的“一院三区”产业空间格局。

三是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围绕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绘制了产业链全景图,梳理出产业链“链主”企业清单、骨干企业清单、主要配套企业清单、头部企业清单等13张清单,以及4个环节、25项生产工艺流程共计77家重点配套企业,并聚焦产业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紧盯产业链细分领域和上下游环节,广泛开展产业链招商、敲门招商、应用场景招商,持续加速产业链重点企业聚集。

四是全力建设秦创原“两链融合促进器示范区”。泾河新城将依托隆基中央研究院,围绕光伏技术创新为重点,打造光伏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全力建设秦创原两链融合促进器示范区,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

隆基绿能光伏产业园总占地约1800亩,总投资超过263亿元,产值超过580亿元,税收超过23.1亿元,带动就业约8700人。隆基采用自主研发的世界领先的电池技术,产品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6%,高出目前市场主流产品约2个百分点。29GW电池生产厂是目前全球单体最大、产能最高的光伏电池生产基地。泾河新城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拓展光伏产业应用,培育一批具有创新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光伏产品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骨干企业,形成具有特色的光伏生产、制造、应用和服务体系,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从各生产环节核心设备研发生产,到切片、电池、组件中间各环节产品生产,逆变器等配套产品加工,以及控制器、储能装置等光伏应用系统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把泾河新城打造成为集聚效应显著、协同配套完善、国际竞争力突出的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新高地。

西部云谷打造科技成果转化

“加速器”建设先导区

西部云谷园区作为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承载中小企业的重要平台,为进一步贯彻省市新区关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文件精神,西部云谷园区将以“秦创原成果转化加速器和创新创业综合社区”作为总体定位,围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命科技”四大产业方向,发挥区域示范带动效应,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园区2800余家注册企业提供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全链条科技孵化服务。园区2022年度前三季度技工贸总收入超350亿元,实现就业人数约7000余人,累计认定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45余名,签约承载秦创原科转项目20余个,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余家、陕西省“瞪羚企业”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00余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科学家+工程师队伍7家,协助企业及人才获得政策扶持资金累计超过1亿元。

(一)建好成果转化加速器“产业航母”

深化产城融合,贯彻高举旗帜、聚焦主题、产城融合、以人为本、产学研居、全生态链的建设思路,规划“八园一岛”,包括西部云谷(1、2、3期)、鲲鹏智造园(4期)、沣云智造园(5期)、曹家滩创新中心(6期)、沣翼现代智造园(7期)、沣西创新大厦(8期),以及秦创原生态科创岛,总投资287亿元,总占地3180亩,建设体量430万平方米,全力推进成果转化项目载体建设。进一步发挥西部云谷创新创业中心、西部云谷硬科技校友经济基地、陕西空天超算中心等现有平台经验优势,强化创新基础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双创承载平台,承接成果转化项目。

结合各园区比较优势及现有产业发展情况,优化调整园区链式布局,以产业推动载体建设,以产业定制载体建设,实现各园区差异化发展。

(二)举好成果转化项目选拔“指挥棒”

1、聚焦高校成果转化项目资源

充分利用省内及周边高校资源优势,围绕园区主导产业方向,筛选匹配度高的专业高校明细,列计划、排周期,以走访、座谈等形式,与高校成果转化处、校内孵化器等部门及机构建立联系,打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通道。紧抓域内两所985高校资源,与交大创新港、新城创新港办、翱翔小镇、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实现密切联动,通过常态化联合办会、项目交流等形式共同激活高校成果转化潜力,充实园区项目承载及加速转化能力。

2、紧盯创新创业大赛优质项目

组成赛制类招商专员团队,大赛抢项目、小赛辨项目,重点研究、参与、承接国家、省、市级各类“创客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主动发现并筛选符合园区产业方向的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一对一专人跟踪对接,精准匹配载体资源及扶持政策,争取在园区落地培育。

3、拓展政企联动招商渠道

紧密联合省市新区新城各级招商、科技、发改、工信、创促中心等部门形成招商合力,共享载体资源、共商政策供给、协同项目评估,力争第一时间获取优质资源,最大限度保障项目落地转化成功率。

4、提升招商团队综合能力

实施园区“科技经纪人培养计划”,选拔优秀年轻员工,围绕园区主导产业组织行业前沿资讯、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分析等专项课程学习,联合西安科技大市场、交大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举辦招商、科技服务人员“技术经理人专题培训班”,培养园区自己的科技经纪人,提升招商及服务人员产业知晓度、项目敏感度以及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识别能力,有效提升团队招商能力及落地转化项目质量。

(三)铸造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工具箱”

结合园区现有“成果转化、创新基础、双创承载”三大创新平台,围绕“政产学研金投”六个维度,优化“政策转换器”“人才直通车”“资本对接桥”等九大产业生态服务内容,汇聚多元化综合服务资源,全面打造西部云谷产业园区“6+9+N”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解决落地科转项目在成长过程中的政策、资金、人才、市场等全方位发展问题,为项目转化培育提供全链条科技孵化服务。

1、当好“政策转换器”

发挥新城及西部云谷园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主动作为、持续发力,专人负责关注省市新区政策,做好企业与政策之间的沟通桥及转换器,全面提升园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政策申报意识,助力企业掌握和用好政策,举办政策解读培训活动,完善科技企业孵化扶持、规上企业培育等全方位、全周期的梯次培育体系,推进园区科技企业集群建设。

2、搭建“资本对接桥”

每月持续开展园区落地转化项目金融服务需求调研,精准对接金融服务机构,整合建立“金融服务产品超市”,联合陕西省创业投资协会、陕投资本、陕金控及沣西投资等机构引入产业引导基金及各类社会资本,通过开展秦创原·西部云谷银企对接、云谷创投帮项目路演、企业上市辅导等融资服务活动,帮助企业做好创业期间的资金支持与金融纾困,发挥金融机构与企业项目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园区企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助力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

3、开通“人才直通车”

围绕园区企业人才服务核心需求、共性需求,做到出新招、求实效。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定向招聘等就业创业合作,持续举办秦创原西部云谷“校企职通车”系列活动,协助企业与各高校建立校园招聘绿色通道,共建实习实训、就业创业及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合办定制化专班及“产业学院”,开展“企业进高校、高校进园区”互访活动,满足园区企业人才需求及产学研协作意向。同时针对企业核心团队搭建需求,积极对接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帮助企业引进高端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必需的智力支持。

4、开发“资源共享池”

园区当“红娘”,对外“牵线”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加强企业沟通对接,形成信息直通机制,强化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实现科技供需智能匹配、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同时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精准对接西安交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西部数控园区共享中心等资源,使高校院所与园区企业信息畅通,及时了解供需双方的需求,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5、充实“中介服务库”

引入一批综合性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园区产业服务大厅,挂牌“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园区工作站”,整合区域中介服务资源,开展定制化的财税筹划、法务咨询、管理咨询、知识产权、项目申报、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为企业提供效率更高、范围更广、内容更全的项目成长服务。

(四)画好成果转化生态“循环图”

1、优化园区产业生态

以龙头企业为抓手,梳理园区核心产业链,构筑“内循环”产业链生态网络,建立并逐步完善产业链生态主体间合作机制和信息服务平台,发挥新城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牵引作用,以大带小、以点带面,保障园区科转项目与新城重点产业项目协同加速“齐步走”,相互促进、协同运行、良性互动,优化园区产业生态,保障区域产业活力。

2、编制园区“项目黄页”

收录园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形成产业分类详细、产品内容丰富的项目名录,通过电子版线上宣传、展会线下宣传等模式,便于满足技术交易、市场拓展、供需对接、产品销售等合作需求,有效弥补成果转化项目宣传单一的空白,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供需对接带来更多机会,促进园区产业生态内外循环。

3、对话行业学术协会

积极对接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西安市互联网协会、陕西省机床协会等众多优秀协会学会组织,组织开展学术交流,聚集创新人才,鼓励和支持园区企业创新研发,积极布局前沿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与认定,培育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塑造一支具有战略思维和可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队伍,加快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力。

4、探索全新成果转化加速模式

通过“科创中国”青年创业榜单-秦创原U30计划,汇聚青年科技创业者和创投家,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强与“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建设的工作协调联动。打造创业青年与政府、社会以及投资机构对接交流平台,引导青年创业者开展创新性强、前瞻性好的创业项目,扶持培育科技含量高、商业模式新的创业团队。

(五)做好成果转化宣传“扩音器”

1、升级成果展厅

优化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展示中心建设,以秦创原创新平台、区域规划、产业特色及园区科技成果转化成果展示为核心,完善“秦创原成果转化加速器建设展厅”布局,对六环传动、商汤科技、聚康高博、树根互联、思摩威新材料等一批优质科技成果转化典型示范项目及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2、设立立体标识

设立园区科技成果转化“精神堡垒”,展现新城及西部云谷秦创原成果转化“加速器”先导区建设活力及文化内涵。绘制“西部云谷秦创原成果转化加速器建设先导区产业地图”,明晰园区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及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分布。

3、丰富创新创业活动

以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成就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区域产业繁荣为核心内容,整合线上线下科创资源,自主或联合举办秦创原成果转化项目签约、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活动,营造园区创新创业氛围,强化西部云谷秦创原成果转化加速器建设先导区宣传效应。

蓝湾公司全链条孵化打造

科技项目落地新模式

作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管委会出资组建的国有企业,陕西蓝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湾公司”)以科技创新与创业服务为主营业务,依托秦创原政策红利,秦创原临空产业聚集区和开放合作示范区项目载体,聚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始终以推动自贸蓝湾产业发展和创业服务为己任,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平台优势,目前已成功协助蒜泥科技、先进铜合金、岭川电子DAM射线等项目落户自贸蓝湾。同时,蓝湾公司致力于打造“孵化器+加速器”秦创原临空产业聚集区和开放合作示范区科技生态链,担负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全链条关键环节功能,远期与现代产业区等区域大生产、大制作形成强产业链协同,未来将成为人才聚拢、资金聚纳、成果聚汇、服务聚集、要素聚合、发展聚变的总引擎、大平台。

(一)项目背景

按照秦创原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科技创新”成为未来西咸产业招引升级的重要导向;“企业孵化”培育新兴产业生态将成为形成区域经济新引擎的重要方式。为了融入秦创原临空产业聚集区和开放合作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当中,发挥国有企业桥梁作用,为企业落户空港新城产业导入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打造研发、孵化与产业加速链条式紧密协同的全生命周期科创生态,培育临空特色产业,发挥国企桥梁作用,助力秦创原总窗口高精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2022年6月,陕西蓝湾科技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蓝湾公司以科技创新与创业服务为主营业务,依托秦创原政策红利,自贸蓝湾项目载体,聚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产业方向,始终以推动自贸蓝湾产业发展和创业服务为己任,致力于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全链条关键环节功能,远期与现代产业区等区域大生产、大制造形成强产业链协同。

(二)建设目标

蓝湾公司以打造西部领先的临空经济专业科技孵化公司为目标,聚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前沿技术应用领域,依托空天产业投资联盟、临空产业基金等相关资源引进孵化优质创业团队、培养人才,同時搭建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与应用升级提供多方位技术服务与支持。

(三)创新做法

一是发挥国企桥梁作用,保障优质项目落地。陕西蓝湾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空港新城的国有企业,主动融入秦创原建设中,积极对接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统筹空港新城市场化载体资源,在秦创原创促中心、市场化载体、科创企业之间建立桥梁,为市场化载体提供担保,并与秦创原创促中心签订载体框架协议,保障秦创原优质企业顺利落户,增强秦创原临空产业聚集区和开放合作示范区补充科创力量,同时为企业提供“一对一”保姆式服务,从前期的注册到后期的政策申报、资源对接等等,保障企业在自贸蓝湾壮大发展。目前已成功吸引西咸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以铜铁主导的先进铜合金项目、岭川电子DAM广播发射机DRM 数字化项目落户,正在积极推进西安电磁研究所项目、鞍山申阔项目、天虞能源项目落户。

二是采用“招投联动”的手段,瞄准招商主攻方向不动摇。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细分领域,拓展招商资源渠道,借助第三方咨询研究机构的资源,策划对区域发展及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项目,做到一手抓项目科学长远谋划,一手抓重点项目快速落地。强化招投联动促项目落地,将项目招引与项目投资紧密结合,既做好大资本与大项目的结合,加快优质用地产业项目的落地,又做好高成长性产业细分领域企业的挖掘、招引和培育,打造大中小企业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

三是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全周期链条。依托自贸蓝湾产业园,重点围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产业,致力于项目挖掘、创新孵化、资源对接等一体化产业生态链,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以自身优势与条件提供投资促进、媒体服务等多样化创业服务,在初创、成长、加速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为创业企业提供产业化的孵化服务链,真正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创业零成本,创新无极限”的环境和平台。截止目前,在孵化企业18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为自贸蓝湾项目提供造血功能。

四是加快人才聚集,打造秦创原人才新高地。依托母公司陕西空港自贸产业公司,打造西咸新区首个国有住房租赁运营平台——空港“智慧房屋”,为企业提供交通便利、设施齐备、居住舒适的智慧型租赁住房平台,营造良好宜业环境。截至目前,已提供1000多套房源,为140多家企业解决了员工的住宿问题。同时,自贸蓝湾一号项目正在积极申请“秦创原人才示范基地”,真正引入符合秦创原总窗口及空港新城产业发展的高精尖企业及人才,为秦创原总窗口招引科技型企业提供抓手,丰富科技型企业招商手段,助力秦创原总窗口高精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秦创原强力推进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

科技经纪人作为加强技术与市场有效连接的重要纽带,承担着加快推动科技产业供需衔接,为科技项目精准对接牵线搭桥的积极作用,科技经纪人在产业发展、科技成果市场前景、科技企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对服务推动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自2021年3月30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建设以来,秦创原总窗口已组建了一只超过30人的科技经纪人队伍,累计挖掘科技成果上千项,累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98个,其中科技成果转化企业330家,春种基金项目设立公司368家,在服务全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经纪人队伍已成为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一)项目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有机结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3月30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在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召开。同年4月28日,陕西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把秦创原打造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建设成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科技创新大平台。作为《三年行动计划》打造的“三支队伍”之一的“科技经纪人”应势而生。

(二)建设内容

科技经纪人是在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等机构中,应用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实现技术需求与供给精准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并通过项目招引等方式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高效融合的专业化人员。主要职责包括挖掘并协助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整合关联企业、技术资源等,围绕创新链开展科技企业招引;负责全省重点产业链方向产业研究及技术挖掘;负责科技企业招引及全流程服务等。

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坚持开放理念、以用为本、数量质量并重、服务创新的基本原则,通过自行招聘、高校共聘、第三方机构共建三种模式,旨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过程中造就一支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经纪人队伍,成为全省成果转化方面的主力军。

(三)取得成效

自秦创原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以来,在建设模式、管理机制改革和建设成效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效。

1、建设模式方面

创新通过自行招聘、与高校合作共聘、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共建等三种方式,壮大科技经纪人队伍。

一是自行招聘。鉴于科技经纪人专业性强,采用猎头推荐的方式,由选定的猎头机构根据招聘条件推荐应聘者,由招聘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简历初选,由猎头机构进行资格审查,由创促中心组织面试,面试后进行综合考察、公示录用上岗,自行招聘补充一批有投资、招商、销售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与创促中心建立直接劳动关系的科技经纪人。

二是与高校合作共聘。探索与西安交大建立联合聘用机制,由交大转移中心为各学院遴选合适的科技经纪人,作为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专员,专项负责对接学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由创促中心提供相关费用支持,共同开展项目搜集、整理、落地、服务等相关工作。

三是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共建。探索与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联合共建科技经纪人队伍机制,由創促中心联合相关创投机构、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等成立科技经纪人管理机构,负责培养专业化的科技经纪人队伍,对通过考核、评审的经纪人可以参照职称管理进行评级、授牌。

2、管理机制方面

一是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完善科技经纪人考核任务体制,制定《科技经纪人考核激励管理暂行办法》,使用市场化的考核机制,每周通报工作量、每季度按照《季度目标考核责任书》实施考核,为打造高水平科技经纪人队伍提供制度机制保障。

二是探索专职科技经纪人薪酬体系改革。参照风投和基金的薪酬体系制定切合实际的新区科技经纪人薪酬体系,探索科技经纪人薪酬跟股权、跟期权、跟项目挂钩的机制和措施,激发全体科技经纪人的工作热情。

三是尝试建立科技经纪人职称系列。与省人社厅、新区人社局对接建立科技经纪人职称系列的可行路径,尝试建立科技经纪人职称系列初步方案,打通科技经纪人职业发展通道。

3、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方面

一是开展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深度挖掘。科技经纪人深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以及光机所、地环所等多个科研院所,与专利持有老师充分沟通,不断挖掘可以市场化的专利技术。自科技经纪人队伍组建以来,已对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4所高校及光机所等7家科研院所,梳理出1000余项优质科研成果,累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98个。

二是开展了一对一、全流程服务,帮助专利持有老师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经纪人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弥补科技成果产业化所需的各类要素。针对可以转化的项目,科技经纪人帮助专利持有老师进行股权架构设计、投融资及市场对接、政策匹配等全流程服务,形成完整的落地方案。同时协助老师完成公司注册,协调项目入驻,保障项目正常投运。西安工程大学朱永灿博士领导研发的“电力与碳指标智能运营AIOT系统项目”,由科技经纪人吕静最初挖掘,她首先将项目研究、吃透,根据科技成果特点给出合理建议并筛选与之匹配的企业与资源配置。经过反复沟通和讨论,项目方采取了与科研团队合作成立公司的方案。既保留了团队的研发力量,同时借助企业的支持实现量产,最终实现产业化愿景。项目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司——陕西广林汇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2022年1月在西咸新区注册成立,站上了产业化的起跑线。

三是为已落地项目的发展做好保障。对已落地科转项目开展企业调研,了解每个企业发展面临困难和所需企业服务,依托第三方或相关资源帮助企业解决运营问题。西安唯源水务科技有限公司,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黄廷林教授团队在科技经纪人吴军军的全流程服务下在西咸新区设立,主要研发生产用于水处理的扬水爆气设备。企业落地投产后,由于设备在水中使用的特殊环境,迫切需要建设包含喷漆在内的表面处理车间。在科技经纪人吴军军的对接协调下,帮助企业对接新区相关管理部门通过环评手续,并协调有资质的施工主体在2个月内完成车间建设,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隆基光伏大脑何以“链动”未来?

1986年9月,刚刚入学兰州大学的李振国、钟宝申在老校长江隆基的塑像前参加入学仪式,彼时的他们颇受老校长实干精神的感染,决定如若创业,就将企业名定为“隆基”。

36年后,隆基绿能早已问鼎中国光伏行业,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央研究院顺利落户泾河新城,为隆基带来了光伏研发的“最强大脑”。老校长的实干精神穿越时空,与秦创原产生共鸣,一次次开花结果。

隆基中央研究院的定位目标是:为隆基绿能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为下一代高效电池产业化提供研发技术支持和专利储备。中央研究院因此也被誉为隆基的“光伏大脑”,对于打造新能源产业聚集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西安高校云集,尤其以理工类院校居多,科研能力不俗,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王牌专业享誉学界。在业界,也有被称为“华为大本营”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名校。“其实大家都很喜欢西安,不是不愿意留下来,而是留下来实在找不到比较称心的对口工作。”大学毕业后,马鸣的很多同学都去了省外,而他则坚持留在老家西安,目前在西咸新区居住和工作。

隆基中央研究院成立后将陆续引进约4000名高端科研人才,硕博学历人员占比将超过85%,其中约20%为新能源相关研究领域的顶尖人才。同时,研究院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发展,助力泾河新城打造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马鸣深知,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搭建将为众多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产学研一体化的施展舞台。“未来是什么样,真的可以期待一下。”

选址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其原因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因为隆基等企业看到了秦创原的诚意。启动建设一年来,秦创原在置业、宜居、营商等方面狠下功夫,收获了相当多的好评。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引领下,“小有所获”的企业当然不止隆基一家。短短几年,坐落于泾河新城的法士特沃克齿轮有限公司顺利完成“副箱(加长)中间轴生产线”和“小八档箱零件自动线”等关键技术改造,同时还不断推进项目发展专业化、精细化,精心购置数控高效设备,挖掘、培养专业人才,实现了自主品牌做大做强和企业产量产值的飞升,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今年6月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产值从1.1亿元增长至6.22亿元。

作为西部第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与西咸新区签署入区协议,占地241亩、投资20亿元的西部超导泾河新城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将落户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根据协议,西部超导将在泾河新城建设超导线材和特种超导磁体研发、生产基地,满产达效后,年产值约30亿元。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建设以来,一直坚持放眼陕西的格局视野,助力同力重工上市北交所,为企业提升层次;依托隆基、陕煤、陕汽、西电、创维等产业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为产学研搭建平台。未来,秦创原还将为企业提供更充足的发展空间,已经开工建设的秦创原江渡科创方舟、秦创原创新生态城、生命科學创新中心、两链融合数字产业园正加速推进。

对于眼下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马鸣的感受是非常主观的。“城市化、工业化的触角终于慢慢在向这里延伸了。”他曾在南方沿海城市生活过,那座城市几乎已经没有了农田,远郊开发区里的厂房鳞次栉比。“现在,终于发展到了内陆。”

马鸣打算把下一次同学聚会的地方就定在自己家里,没事了还可以带大家到西咸新区转转。“朋友在这边能找到工作,不用背井离乡,周末还能随时和大家聚会,于公于私,我都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置业安家。”

(本文根据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创新模式典型案例等资料编辑完成)

猜你喜欢
创原科技企业
陕西:多举措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企业
秦创原大事记
企业
企业
我校参加秦创原·第五届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展暨校企对接洽谈会启动会
当“秦创原”拥有了“政策包”——陕西70条措施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