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时代背景下构建创新教育生态圈培育实践创新型康复人才的探索 *

2024-01-20 09:46何运生彭荧荧周予婧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创新型双创创新能力

许 明 艾 坤 何运生 彭荧荧 祁 芳 周予婧 秦 爽 张 泓※

(1.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与康复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湖南 长沙 410208;3.湖南中医药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健康产业迅速发展;而高水平康复医疗服务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人才培养是保障高水平康复医疗服务能力的核心[1]。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为进一步优化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亟需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对标时代需求,结合专业教学,深化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及创新性思维的实践创新型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为康复医疗工作的发展,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1 强化康复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1 国家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须以创新型人才做支撑。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铸就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2]。着力培养实践创新型康复专业人才,是新医科背景下全面提高康复医疗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全力应对老龄化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康复目标、助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3]。

1.2 康复行业发展的急切需要 我国康复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市场潜力巨大,仅康复医疗设备而言,未来的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以上[4]。另外,人口老龄化带来疾病谱的改变,老年人高发病率病种本身的康复需求,加上慢性病致残带来的需求,持续刺激着康复医疗行业的需求空间扩大,这也必将引起康复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因此,无论是康复医学的理论、治疗技术,还是康复医疗设备、服务形态等对康复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方面,均离不开实践创新型康复专业人才的支撑。

1.3 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5]。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未停止改革高等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我国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丰富和完善,不仅改变了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也改变了高等教育的目标[6]。因此,无论从大学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还是从其实现过程来看,培养、发展现代康复事业的实践创新型康复人才,始终是康复专业大学生教育的核心。

1.4 学生自身发展的动力源泉 既能创新、又能创业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需求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康复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康复工作,其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患者康复治疗的结局。此时则更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高超的创新能力,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优秀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等典型“实践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因此,具备良好职业素质与初步职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将在此时脱颖而出,拥有更强劲的发展动能。

2 康复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等多方联动支持,但专业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影响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2.1 专业教师对双创教育理解不够深入 关注度不高 多年来,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指标,但在种种因素影响下,专业课教师对双创教育尚未真正理解到位,无法促进实践创新型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根本性转变。具体因素如下:(1)课程多、任务重。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课程多、学习任务重,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2)高学历、少经历。部分专业教师并没有直接参与临床康复医疗的工作经验,也未接受过产品研发和技术改进等实践创新相关工作的历练,因而在实践创新方面没有多少心得体会,自然难以做到让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7]。(3)重成果、轻过程。尽管各界普遍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缺乏目标导向,出现“唯成果、唯证书”的窘况,忽视了实践过程中对创新能力的提高。(4)方案多、落实少。专业培养方案虽不断改革,但对于双创教育,也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正和补充,形式重于实质,没有在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起到很大作用。

2.2 学生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 兴趣不高 当前,我国康复从业人员专业方向多样化、工作内容专职性不高[8]。那么,接受“全能”本科教育的康复学生,在正常课程学习之外,几乎很难有时间“闲”下来思考创新。部分学生提到创新,认为那是科学家或研究人员才该思考的问题,自己只需要掌握好疾病的康复技术就能安身立命;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本不关心如何创新,认为创新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甚至还有部分大学生浅显地认为创新、科研等只不过是今后自己职称晋升中的砝码。

学生是双创教育的主体,其对双创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积极性不高,创新创业教育自然难以开展。当然,大学生对创造性的事物和行为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动力,不仅与学生认识偏差、缺乏行动自觉有关,也与高校、社会各界宣传引导的力度不足等因素有关。

3 构建创新教育生态圈培育实践创新型康复人才

生态圈的概念来自自然界生态系统,Moore 首次将生态圈的概念引入技术创新领域,并将创新生态圈定义为由一系列围绕共享的技术、知识、技能,以及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和其他实体组成的、共同发展的松散耦合网络[9]。“创新教育生态圈”则是在前述理论与研究基础上,围绕高校实践创新型康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个“师生共建”“专创融合”的康复人才培养新模式,旨在进一步优化康复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见图1。

图1 构建创新教育生态圈康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3.1 以专业课程为抓手 课程为知识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在康复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全面提高素质之间的关系。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可突出“两新”:一是“追新”,即强调教学内容的超前性、新颖性,引导学生向前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专业前沿知识、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同。如将最新的人工智能康复辅具等引入康复工程学的课堂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考。二是“创新”,即强调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带领学生往后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学生依据运动医学课程上学习的“心肺复苏术”,凝练技术要点、总结关键问题,研发一款可提示按压位置、提醒按压深度及频度等关键参数的“智能心肺复苏辅助手环”[10]。

3.2 以实践应用为基奠 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程实践,普及“实地”教学,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上临床、下基层”。如利用空闲时间,上教学医院的康复科观摩学习康复治疗;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社区义诊活动、福利院志愿者活动、体育赛事医疗保障服务等。让学生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激活创新思维。此外,学生的实践经历也将反哺课堂学习。实践中发现的不足可成为学生的一个兴趣点,促进其自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实践后会迸发出很多新的想法和创意,此时若教师注意筛选、引导、培育,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3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高校教育始终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一项关于中国物理治疗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探索性研究[11]表明,物理治疗师胜任特征应包括职业精神与道德品质、评估干预的知识技能、教研宣讲能力、合作与管理能力、学科基础知识五个维度。因此,康复专业大学生除需具备一般职业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康复专业能力,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康复治疗师,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康复服务。此外,需要注重培养第三个“关键能力”,即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四个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仅靠“第一课堂”是很难实现的,在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中,鼓励其收集整合信息、发散思维、提出新问题、团队协作沟通,最后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创新中得以提升。

3.4 以学科交叉为特色 新医科是教育部为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和杰出医学科学家提出的一项重要教育战略,其重要建设内涵是促进医工、医体、医理、医文、“医学+X”等的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旨在培养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康复科学具有综合性,要求从业人员需掌握综合的康复知识与技能。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学科交叉知识的,绝大多数属于“学科内交叉”。但要培养满足国家康复事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仅有学科内交叉还不够,还需要“学科外交叉”。

3.5 以项目团队为中心 项目团队的主体人群为在读的康复相关专业本科生(包括康复治疗学、运动康复学、中医康复学等),其他交叉学科的专业及康复研究生均可参加。团队本科学生人数一般为6人,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并邀请1 名研究生参与协助指导,形成一个由“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项目团队。学生以项目团队为中心,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有分工、有协作,能力互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种教育模式能较快提升学生团队精神、主动学习与求知欲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并逐步将其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3.6 以科创项目为平台 在康复专业实践课的学习过程中,在动手实践操作之前的理论部分,应适当引入前沿交叉学科的科研成果及行业动态,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时思考本方法或技术是否有不完善步骤,能否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替代或补充;课后与项目团队“头脑风暴”,尝试设计并完善方法,以取得更好的实践结果。如“移动康复理疗车”“腕手关节康复训练仪”“新型数字化电皮肤针”[12]等项目,均来源于课堂实践后的创新思考。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保持敏锐的思考力,通过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优化解决方案等一系列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3.7 以双创竞赛为载体 以创新创业竞赛为载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增加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机会。同时,项目团队在准备如“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分工合作,不断完善项目;遇到困难,先尝试讨论解决,而后请教研究生或指导教师。此外,在项目团队向竞赛评委阐述自己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幻灯片或视频制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均能得到大幅提升。

3.8 以提升能力为目的 在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尤其要强化创新意识、引导创新思维、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能力、锻炼创业能力、倡导团队精神、提高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其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将有很大帮助。

4 强化康复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的成效与建议

4.1 实践模式的成效与意义 首先,浓厚了实践创新的学术科研氛围,起到榜样与示范作用;带动了学术科研的积极性,对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有促进作用。其次,转变了学生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在对于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上,从重视确定性知识,转变到重视不确定性知识的获取;从重视维持性学习,到重视创新性学习。再次,提升了学生对康复专业的认同与自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发现所学知识能应用于实践,学而有用、学而会用、学而能用,提升了其专业认同感与自信,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加强。最后,优化了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追踪学科发展前沿、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形势,拓宽学生国际视野;融入实践教学内容、拓宽实践路径,增强专业适应性;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提高学生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指导学生规划职业发展方向,铸就大学生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

4.2 实践模式的不足与建议 第一,普适性问题。即距实现康复专业学生全员参与,还存在一定距离。但教育本身就不该千篇一律,学术科研本应允许百花齐放。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引导所有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即便暂时未做出创新成果,只要保持创新意识,就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职场能力。此外,专业教师还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筛选出一部分感兴趣、有想法的学生,走在前面,再让他们带动其他学生,并根据每位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第二,功利性问题。即个别学生过分关注成果而忽略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会有一些科研成果、竞赛奖励等,教师应引导学生看淡成果、注重能力的提升,并全周期关注项目团队每位学生的状态或动机,教育学生切忌为了获得成果而“过度参与”,反而忽略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5 小结

本文对培养康复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必要性以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探索构建“创新教育生态圈”的实践创新型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提升了其综合素质以及对康复专业的认同与自信、优化了康复专业本科生双创教育模式。因此,“创新教育生态圈”的构建为康复双创教育与康复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将在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创新型双创创新能力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