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探究

2024-01-22 22:36孔永红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中华思政

□杨 萍 孔永红

(山西开放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1]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一定的中华传统文化失语的现象。教学中一味地注重西方文化的输入,而忽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学生不能清晰地用英语表达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超过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长期以往,学生会出现“崇洋媚外”的倾向,丧失了文化自信。因此,高校教师要主动将中华传统文化以合理的方式渗透到高校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具体环节,在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牢牢守住祖国文化之根,自觉主动地用英语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一、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价值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增强教学的适切性、亲近感,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在英语思政建设过程中,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地融入教学,对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拓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渠道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高校既要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要用中华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引导学生理解本土文化的内涵,尝试运用英语将中国故事介绍给全世界。通过将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英语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英语专业知识技能、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通过合理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提升学生运用英语语言传播传统文化的能力,可以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提高传承效率与质量,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向海外传播传统文化,充分弘扬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绽放夺目的光彩。

(二)促进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

英语课程要展现丰富的内涵、包容的精神、整合的思想,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发挥英语课程的人文教育、思政教育、知识教育作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英语本身就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推行英语课程思政,除了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有显著增强,也能让学生客观地认识文化差异,理性地对待中西文化,在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的同时,批判性地看待英语文化教育资源,从中提取精髓部分,引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增强文化鉴别力、思辨力、判断力,构建完善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特殊时期,教师要将思政元素、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增强英语教学的通俗性、形象性、趣味性,培养学生用英语技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并受文化中蕴含的精髓思想的影响,促进学生形成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育人效果的持续提升[2]。

(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通过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程思政中,让学生多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掌握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坚定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语境下,英语教育要在素质教育方面承担更重的责任,将传统文化与英语教育两大板块的内容相整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合理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在坚定学生对本国文化自信的同时,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态度,面对中西方文化,增强文化辨别力与判断力,对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在大学英语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准确地把握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价值,通过广泛搜集教学资源,挖掘大量思政元素,在知识传达与技能讲授过程中渗透思政与传统文化素材,用掌握的英语知识向海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既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英语知识,也能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逐渐发展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具体路径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英语课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师应在深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基础上,并将之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思想紧密结合,形成兼具文化性、思想性以及专业性的教学内容,并借助灵活的形式高质量地开展大学英语思政教学。

(一)深度挖掘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具备的专业背景知识和教学科研能力,广泛搜集英语课程思政元素并进行梳理。一般情况下,高校教师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将更多精力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相关知识点,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合作探究、穿插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地理文化,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引导学生构建乐观向上的价值体系,提高精神境界。例如,围绕炫耀性消费这一主题内容进行教学时,教材中涉及消费机会、消费渠道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要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性消费,分析炫耀、攀比、校园贷等的真正原因,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的内涵,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走出思想误区,避免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健康的理财观、绿色的金钱观,增强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与文学作品中选择与勤俭节约有关的部分,引导学生从个人修养、社会生活、国家治理三个层面入手分析勤俭节约的必要性,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理念。

(二)创新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在推进大学英语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对教学平台、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活动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首先,利用在线平台适时推介经典文学作品和影片,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及资源平台,向学生推荐经典文学作品、优秀影视作品,还可以利用慕课、微课、TED演讲、网易公开课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全方位地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技能的同时了解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习英语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2]。高校应充分利用好大数据,加强对叙事在线学习数据的分析,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情况,科学地优化和改进教学模式,完善在线平台内容和功能。其次,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知识融入课堂中,例如党的二十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推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英文短视频,指导学生思辨看待中西方文化,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在课堂中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片,通过小组讨论、正反方辩论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总之,运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再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愈发频繁,文化交流也获得了新契机。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储备量、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都要有突出表现,要自觉主动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全世界了解中国。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鼓励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3]。在讲授与西方节庆文化有关的内容时,课后安排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新媒体、互联网等方式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方面的知识,包括历史起源、风俗习惯等,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与分析,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述能力。在教学中也应该组织“中国文化与民俗”“中国审美与艺术”之类的活动,让中华优秀文化能根植于学生心中,提高文化传播质量。最后,优化教学评价机制。教师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健全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判,关注学生在传播中华文化过程中的意识、能力、热情等,指出问题并及时矫正,不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时,要将红色文化、先进文化囊括其中,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围绕意识形态、政治觉悟、理想信念等设置评价指标[4]。

(三)加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队伍建设

在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合理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文化素养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强的课程思政教学队伍。因此,加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1.增强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也要向学生讲授中华传统文化的整合、包容等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丰富语言知识、夯实语言功底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并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用英语准确而全面地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当教师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时,才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呈现给学生,才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识,促进学生用宽容、欣赏的态度面对其他国家及民族的文化。为此,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队伍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相关主题内容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增强教师群体的文化素养。同时,教师自身应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广泛地涉猎文化知识,努力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2.提升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四有教师强调了教师应有信念、有情操、讲仁爱、重学识。因此,教师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养分,创造性地保护与传承。大学教师要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储备,为了能更加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必须具备足够的能力承担“思政”教育的责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国母语文化环境中向学生介绍英语语言,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因此,要做到育人先育己,提高自身文化底蕴,产生强烈的文化自信。只有产生“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使命感才能推动教学内容与模式的改革,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英语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理顺好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借鉴古人智慧,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思想、达成共识,使学生能融通古今资源,在多种思想碰撞的现实环境下坚定理想信念。

高校教师要肩负时代使命,准确地认识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地探索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展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路径,在实现英语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的过程中,承担起文化传播、知识传授以及育人的重要责任。

(四)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活动

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育人模式,也是全新的思维方式,是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师要从顶层设计入手,设定合理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价值观培养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大学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课时量相对不足。因此,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对课程教学起到拓展与延伸的作用,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应用能力。在第二课堂建设过程中,高校要开展多样化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例如配音大赛、英语演讲、戏剧表演等,这些活动要同时为专业知识学习、弘扬传统文化提供服务,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结语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高校应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的正向影响,促进学生形成坚定的文化认同、民族自信。在推进大学英语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紧密结合,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程教学之中,寻找二者的契合点,并在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使学生可以深谙本国语言和文化,主动维护国家形象,并在未来的从业实践中继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