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的历史经验与实践重点

2024-01-23 14:16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文化

史 巍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文化是人现实生活世界的精神性表征,也是不同民族精神世界代际赓续的重要中介。核心价值观是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确立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反映了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最本质体现,它表明社会成员对其所属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标准给予充分肯定,并通过对价值观的执着坚守,形成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在这一意义上说,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就成为意识形态建设乃至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不断确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进一步明确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何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如何更好实现对文化传播的引领,为解答上述问题,本文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的理论逻辑,总结其历史经验,尝试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为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提供一些启示。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理解这一工作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必须在文化传播中发挥引领作用,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系统的核心,既是中国精神在价值层面上体现和升华,又为进一步凝聚和巩固社会共同理想奠定价值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以其引领文化传播既能发挥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对文化事业的规范作用,更能通过导向不断凝聚共识提升文化自信。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表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传播的引领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对意识形态的不同理解中,无论是将其理解为“普遍性的抽象即合法化的认识论”的功能性概括,还是“时代群体的总体性精神结构”的现象学表述,意识形态在当今时代所起的作用已经为大多数人承认。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在不同的财产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1]498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其归根结底反映经济基础和群体利益。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想力量,它能够把具有一定差异性的群体和阶层,整合为一个社会整体。意识形态也是阶级实现社会团结的重要方式,“大众媒介在转化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时,它们同时也把意识形态建构为实际的作为理论的参照形式”[2],这就表明文化传播总是实际地与意识形态发生现实关联。

意识形态整合力量实现的关键环节在于价值观念的内化。在一定意义上,意识形态整合就是通过明确成员应该承担的义务以及通过价值符号将理想信念体系内化形塑为群体的政治共识和思想共识的理论和实践过程。“思想掌握群众”是意识形态整合的本质要求,实现“思想如何掌握群众”则要求意识形态整合不断实现科学化和大众化。从意识形态整合的内在过程可以看到,其总是需要通过生产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解释框架和观念原则,从而引领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凝练和形成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于制度和文化中,为意识形态整合和规范提供结构性的基础和方向性保障。价值观念内化无疑是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它使意识形态叙事进入人们的思想和内心世界,生成理想信念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性条件的价值标准或价值尺度,以这样的尺度规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使其朝向某种理想性目标,就是发挥价值观念中介作用进而实现意识形态整合的过程。

意识形态整合和价值观的内化需要文化传播发挥载体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就是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确立文化的基本方向。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决定作用,也需要通过载体实现内在化叙事。文化传播就是这样的载体:通过感性或理性素材建构新感受、新的人际关系甚至想象外的新视界,而价值观的耦合或重塑就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就是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准则和价值要求作用于文化传播及其各种表现形式,通过文化传播承载其内容,实现思想掌握群众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价值层面的质的规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系良性运行的价值准则,通过文化传播为文化赋予灵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价值秩序和价值标准,从而使文化建设聚焦目标、明确方向。

2.文化传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塑群体共识的重要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能够更好发挥统摄和凝聚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属性的重要表征,其在功能发挥上主要体现为观念统摄与价值导向的双重作用。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既是一种选择过程,也是一种传播过程。前者体现为价值观念可以整合所有社会成员能够分享的共同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可以唤起群体相似的理想和抱负,可以为个体提供彼此之间相互理解的情感和态度,使之形成共同体的牢固基础。“群体的理解从一代人传播给另一代人的过程,既是一种解释过程,也是一种选择过程。每一种传播活动都对来源于过去经验的某些成分进行细查、解释以及选择。”[3]这就表明群体选择一种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接受和修改与以往经验累积基本符合的社会价值认知,而传播一种价值观,就是将原本不连续的社会精神特征通过个体相互联结的方式整合成为连续的群体性精神特征的过程。当相同处境的人们发现了他们的共同特征,得到了对他们角色的共同定义,自我意识就具有了集体的特征。人们既会在以社会为表征的群体性存在方式当中考虑问题,也会被赋予历史意义上个体的共同特征,这就使共同体的生存方式成为可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传统文化在经历无数代际选择过程中所凝结出来的传统力量和道义力量,使之代表广大中华儿女的共有价值选择,更体现为当今时代条件下特殊境遇的一致性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演化性的、动态的思想倾向构成了群体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始终如一的凝聚力,也在一定意义上构成群体中个体的独特标识而体现为群体的共性特征。这一共性特征既需要自下而上的选择,也需要自上而下的传播。文化传播恰恰是将价值观在群体当中建构起来的重要方式。“文化是一个人内心的组织和陶冶,一种同人们自身的个性的妥协;文化是达到一种更高的自觉境界,人们借助于它懂得自己的历史价值,懂得自己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自己的权利和义务。”[4]从本质上看,文化传播总是不断作用于人们当下的观念世界,进而通过发挥影响,建构起新的观念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价值观念的不断形成和不断转变的过程。从个体层面上看,这构成了个体价值观的生成过程;从群体层面上看,这也构成了具有一定共识性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在这一传播过程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之下,文化传播者与大众之间建立社会关系,也构建起价值观引领社会共识达成的意识关联。

3.文化传播方向和可能存在的风险需要通过价值引领实现防范和抵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有助于纠正文化传播中的偏差

文化传播总是表现出为一定阶级服务的特征,代表谁的利益构成了文化传播的核心特征。在文化传播的性质层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尖锐地指出,资产阶级的道德、法律等隐含的是阶级的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1]42。毛泽东同志更鲜明地指出,“在阶级消灭之前,不管通讯社或报纸的新闻,都有阶级性。资产阶级所说的‘新闻自由’是骗人的,完全客观的报道是没有的”[5],这就否定了所谓文化传播价值中立的说法。在文化传播中明晰其所代表的阶级性和价值引导性,保障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价值观念能够被更广泛的人群接受,就需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并为之提供条件保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方向是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多元价值观念共同存在是社会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但对其放任自流不加引领也会导致多元文化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冲击,其结果是人们的价值选择面临困惑、价值观念存在混乱。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进而实现对多元化价值观的引领是党对文化战线领导的重要任务之一。党对文化的领导首先是坚持文化的政治性和方向性。邓小平指出:“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6]255-256这就表明文化方向问题是文化的根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就是在政治方向上领导和引领文化的方向,使文化体现和反映执政党和国家意志。党对文化的领导也需要实现社会主导价值观念转化为文化形态。加强党对文化的领导需要通过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灌输渗透,特别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反复濡染从而获得民众的“自愿的同意”,其关键在于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理论被群众所接受和掌握进而实现认同。这一认同对于澄清民众的疑虑、化解社会不良情绪以及弥合社会冲突等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传播事实上应该发挥一种规范性功能,“规范表达了在一种社会集团中所存在的意见一致的状况”,“遵循规范的中心概念,意味着满足一种普遍化的行动”[7]。这迫切需要社会主导价值观念规范文化传播的方向、目的、任务。这就需要在文化传播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对文化传播的导向作用,通过确立文化传播的价值方位,保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也是防范化解各种思想战线风险的有效方式。毛泽东同志强调,意识形态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会去占领”[8]。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9]这表明舆论阵地和思想阵地时刻面对着各种风险挑战,面对这些风险和挑战时,一方面需要正确的、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核心价值观念帮助人们有效辨析、深刻认识多元化社会思潮,在多元挑战中坚持正确判断与选择;另一方面也需要形成正向的舆论场,形成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从而更好应对多元化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各种冲击。这两方面的实现都需要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能够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引领力,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帮助人们有效认识、应对多元化思潮,也能够在文化层面上抑制多元化思潮所引发的各种负面效应。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是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也符合文化建设的基本逻辑,这一引领作用的发挥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和重塑人们的现实生活,深化和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以文化传播方式保证文化、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的良性互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和生活化的重要表征。

4.文化传播是达成价值认同、制度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有效方式和手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文化传播可以被理解为现实的人在现实生活的普遍性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在社会当中扩散、传递和互动的现象。文化传播与价值观念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价值观是文化传播的内在灵魂,文化传播则是价值观的现实载体。传播不同的文化内容表征不同的价值观念,而不同的价值观念也引领文化传播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因此,价值观念构成文化传播内容的基本精神和内在品格,成为文化传播内容之“魂”,在最本质的层面上规约和引领文化传播的现实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文化传播的核心就是价值观的传播。

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意识形态之争,正所谓“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历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过程。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2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中国特色、体现民族特性、彰显时代特征,是与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凝聚意志和力量的纽带,是与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契合的价值遵循、是与中华民族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就是要将能够充分展现当代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道义力量、真理力量的文化让全体民众接受和认同,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凝聚民族复兴的中国力量,有利于更好构筑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不仅如此,还应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一种“世界历史意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在于中国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 而且还在于它在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同时, 正积极地超越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并开启一种新的文明类型。如何使中华文化发挥更大的世界影响力,这首先需要在文化尤其在价值观层面上占据文化制高点、道义制高点和价值制高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就是不断凝聚文化和价值共识的过程,也是逐步掌握文化领域和价值观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进而占据价值体系制高点的过程,有助于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对外彰显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的基本经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是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赋予文化传播以灵魂的“铸魂工程”。对于如何完成这一工程应在党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总结经验。“对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所属的大的群体的过去的感知和诠释,乃是个体和集体赖以设计自我认同的出发点,而且也是人们当前决定采取何种行动的出发点。”[11]回溯党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过程,并把握从理论向实践转化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是新时代在实践中有效推进这一工程的现实根基。

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重视对无产阶级文化的传播,并探讨科学有效的传播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论述过具有人民性的无产阶级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从内容上看,应该“向公众介绍当前的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方法”[12]489,是“具有公民头脑和市民胸怀的补充因素”[13]378。从作用方式上看,“它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同样,它也制造社会舆论”[13]378,并“给共同的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12]489。从作用结果看,文化传播使人民获得“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而自我审视是智慧的首要条件”[13]179。这些论述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无产阶级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的方向,并不断结合现实需求对传播内容、作用方式及传播效果进行了思考。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始终将文化传播置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统领和主流价值观念的文化统摄之中,并不断进行持续探索。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用党的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引领党的宣传和文化传播工作,并把通过文化传播宣传落实党的纲领和政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文化就是党的信念信仰和价值追求的文化表达,在革命文化中也承载着党对群众价值判断的引领性功能。“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14]这就表明将取得革命胜利作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观念成为引领整个文化传播的核心和灵魂。这也逐渐形成了通过报刊传播党的主张和先进文化、发动群众参与文化传播、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宣传工作的策略和方法。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文化传播的社会主义性质、为推进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创造条件;“双百方针”的提出更为社会主义文化传播奠定基础,在这一时期围绕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的文化传播也形成诸如树立典型人物和典型群体弘扬个人优秀品质和职业价值、红色文化宣传与教育、文化传播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等基本经验。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为文化传播事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多种经济成分增加了文化传播的主体力量,拓宽了文化传播途径,加之互联网传播媒介的兴起,使文化在传播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时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化,也带来了文化传播领域的风险。这一阶段在如何通过“三贴近”实现文化传播的内容、载体、方式创新;如何提升批判和抵制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时度和效度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当今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如何凝聚思想共识,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如何引领社会思想文化发展方向,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在新时代条件下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一方面通过文化传播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提高精神文化供给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及时捕捉人们思想认识领域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的各种制度和体制机制,做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地开展文化传播,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列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快文化领域制度建设。中共中央先后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等文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提供了基本遵循。加快文化传播领域立法,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网络安全法》《公共图书馆法》《英雄烈士保护法》《国歌法》等,制定修订多个行政法规,出台一系列部门规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有法可依。同时拓展了文化传播的时空范围,文化传播从现实生活延伸到网络空间、从国内传播延伸到国际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也形成了既要“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15]11,又要以“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15]31,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创新,还要以“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14]82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更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14]181,从而更好实现文化理论创新、文化观念创新、文化形态创新等新实践和新内容。

1.基本经验之一:始终加强党对文化传播领导权

加强党对文化传播的领导权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的前提,也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党在领导文化传播事业的过程中,始终尊重群众在文化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对文化的选择权利,但这绝不意味着不加干预地放任文化传播变成群众的自发性行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以党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引领宣传和文化传播工作,并通过在宣传和思想战线的成果汇聚精神力量,提供革命和建设的磅礴力量。党对文化传播领导权的确立是党在思想文化上发挥主导力量的前提。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的文化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他们还有领导作用。在‘五四’以后,这个阶级的文化思想却比较它的政治上的东西还要落后,就绝无领导作用,至多在革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一个盟员,至于盟长资格,就不得不落在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肩上。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16]698这一领导权的确立,一方面由社会历史发展内在趋势和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使命的自觉承担所决定,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社会的根本利益和中国人民的根本立场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信仰和价值追求全面引导文化传播内容方式以及制度建设,形成文化传播的党性原则、阶级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密切联系群众原则等,使党获得更广泛的群众支持和拥护。邓小平同志曾经在论述关于党的领导和群众的自发性时指出,“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6]170。“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克服软弱涣散的状态,已经成为全党的一个迫切的任务”[17]47-48。这就表明脱离了党的领导,群众的自发的文化形态就会丧失正确的方向性和引领性。党对文化传播的领导权既是党的思想掌握群众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也是使党的纲领政策被群众所接受的最佳方式之一,“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18]1318。习近平总书记也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意义上指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并占领各种舆论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抓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其代表了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也就是将党对文化的领导通过价值引领的方式落实的一种重要方式。

2.基本经验之二:始终结合不同时代的精神文化需求确立引领的思路和重点

文化是伴随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的精神生命体,一般来说其越能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就越能突显独特价值与魅力,越能以独特的视域和致思逻辑关照现实,就越能展现自身的生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基础、价值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产业及文化交流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就要把握目标要求、总体思路、实施要求,协调整体运行。回顾党在不同时期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的历史过程可以发现,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文化传播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展开是其中的重要经验: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围绕中国社会不同阶级的具体状况,不断明确自身的革命使命,并致力于依靠工人、发动农民、培养学生、组织军队,结合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领文化传播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效果,并创新了文化传播的样式,如在军队中设立政治委员、党代表等;在农民运动中通过典型示范等方式鼓舞革命热情,并通过文艺等大众方式普及政策。这一阶段的文化传播很好地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既具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也通过“开展抗美援朝的政治教育”宣讲,结合土改、镇反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对知识分子改造的运动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宣传等实践活动使文化传播与社会活动相互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改革开放之后,党的文化传播事业也遵循了这样的思路,如围绕中国精神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对女排精神、南极精神、雷锋精神以及先进模范人物和事迹的报道和宣传,推进反映改革创新精神的影视作品、文艺作品等发挥对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使文化传播始终服务于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精神的培育和建设。在新时代,伴随文化传播介质的变化和全媒体的不断发展,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使文化传播无处不在,这就为舆论生态、文化传播和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不断推进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的过程中,更应在整体性和全局性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传播事业的整体引领性。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魂应是文化传播的核心任务,围绕此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整体设计和规划文化传播并不断推进其制度化应是实践中的重要任务。

3.基本经验之三:始终将根植群众需要、反映人民呼声作为引领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社会主义文化在本质上是以个体与共同体的根本利益为基础的,也是对个体人格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尊重。这就表明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在实践中的落实,并不是消灭文化的多样性,而是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体现对文化方向的引领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需要在文化传播中反映和体现人民立场。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反映人民心声的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自由报刊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世界联结起来的有声的纽带”[13]179,文化传播应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这样的文化传播才能表达人民的普遍性的信念、才能以人民的立场洞察一切社会现实,才能实现和捍卫人民最普遍的愿望和利益。文化传播并不是没有任何立场的所谓 “价值中立”,只有始终代表人民的需求、愿望和追求才能体现真正的进步性。文化传播更应该尊重人民的主体创造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毛泽东同志也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9]1031。可见文化传播应该在引领方向性的同时,激发全体人民在传承、弘扬、阐释、传播社会先进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活力。纵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每一阶段党的文化传播都始终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需求,解答人民群众的困惑和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针对一些群众对党的性质宗旨等不清晰的问题,通过宣传标语、戏剧展演等文化传播形式树立党的革命形象,用生动简洁的方式一针见血地指明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和组织的本质区别,解答了群众的困惑,深化了群众对党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回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电影、戏剧、小说、歌曲等方面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塑造了诸多英雄人物的形象,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思想舆论和文化导向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新时期,扎根人民生活实际,反映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更加多元,这些作品有的表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引发共鸣和反思;有的针砭时弊,反映群众最热切的呼声;有的凝聚改革攻坚力量,引导群众思考改革出路,反映群众需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传播坚持人民立场,反映和表达人民群众呼声的特征也不断强化。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20]912文化总是在人民中生发出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也是在人民中成长起来的。人民群众是文化传播事业的主导者和参与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就是要将反映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在群众中生根发芽,让群众用自身喜闻乐见的形式自觉地传播和弘扬。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就是为文化传播体系良性运行确立价值标准,为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文化传播方面的顺利推进确立价值秩序和价值引领。这一文化引领和价值确立的过程最终要落实在实践层面。因此,在实践层面上如何抓住其中的核心问题,实现系统推进、贯彻落实是更为重要的事情。只有在诸多方面统筹推进,才能破解引领瓶颈性问题,才能切实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落到实处。

1.加强党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工作的整体统筹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这就需要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中,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健全党对文化传播事业的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党领导文化传播的本领。要在理念上实现整体统筹,即要在“文化自信”的高度上,将文化传播作为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环节,建构开放包容自信的文化传播工作理念。要在内容上实现整体统筹,应瞄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要求的信念信仰、价值标准、精神家园、道德操守,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的内容体系。要在传播主体上实现整体统筹,建构包括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网络信息工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全面推进、系统联动的大宣传格局,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不同场域的主体系统。要在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上实现整体统筹,提升设置文化传播议程的能力,引导形成以中国式发展模式和中国道路为核心的“中国话题”、以中国式理论和中国实践为基础的“中国话语”和具有时代感并能够传递正能量的“中国故事”,不断凝练鲜活而有生命力、朴实而又接地气、富有张力而又极具现实性的文化传播话语,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等。

2.拓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的主流渠道

文化是伴随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的精神生命体,一般来说其越能反映和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境遇和状况,就越能突显独特价值与魅力,越能以独特的视域和致思逻辑关照生活世界,就越能展现自身的生命力。因此,文化传播必须伴随着人们生存方式的变化而不断拓宽自身的传播渠道,这就需要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中实现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理论建设中及时发出声音、准确表达思想、响亮提出主张;在文艺创作中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让开放的、发展的、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形象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树立起来。与此同时更应看到,伴随微时代和自媒体的兴起,网络空间拓展了文化传播的空间,网络的信息与话语赋权使得文化传播方式逐渐呈现自下而上的形态,传播的形式也已经由线性传播变为多元主体交互。传播主体的平等性与主流文化的主导性不可避免产生一定的冲突,主流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沿用传统惯例,需要根据新的态势及时调整。加之直播、公众号等文化传播方式对民众影响力越来越大,使原有以纸媒和传统电视媒体为主导的主流文化传播介质需要拓展。这就需要在广大的以网络世界和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社会空间中提升主流传播平台和主流价值观念的信度和效度,实现对网络文化传播的引领性,实现主流文化的全面覆盖;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表达形式和网络话语体系,使其在网络传播空间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结合不同网络平台、网络群体的特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平台规则建设、群体道德准则建设等方面,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中落细落小落实。

3.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的多种形式

文化传播效果达成的关键是要贴近人民、关切人民、引导人民,这就要求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中始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传播的引领性更加贴近于人民的生活、始终关切和回应人民的需要、始终发挥引导人民文化生活、净化人民心灵、陶冶人民情操、启迪人民心智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要求,指出 “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21]155;“要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事施教,做到多层次、广覆盖,推动全党全社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22];“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1]155,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亲和力与针对性;让话语表述直达人心,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需要融入生活,实现与人们日常生活实现无缝对接,将人们的整个生活世界都作为文化传播的空间;既需要发挥理论界、传媒界、教育界、文艺界的舆论导向功能,创设具有当代特点的文化传播的整体空间,也需要融入各个微观环境,即与每个个体所生活着的社区、单位中文化传播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相互关联,使其完成向个体生活的全方位渗透;更需要实现对现实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文化传播的全方位、全天候的占领与植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也需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文化传播嵌入活动,通过空间上的总体性和持续性融入具体情境中,即嵌入民众为生存和发展而展开的活动和经历当中。这就需要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重点落实在基层。这就需要以基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等为重要依托,总结基层组织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经验,凝练切实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的模式,创新传播方式、表达方式,不断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提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制度的执行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使之常态化,制度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也应重在落实和执行。首先,应该强化各级文化传播部门的制度意识。通过典型示范等方式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建设制度执行的典型,建立全社会自觉维护该制度权威的意识,进而形成尊重制度要求的自觉意识。其次,在实践过程中应该突破强化执行监督这一关键性环节,这就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制度执行过程的合规性、工作举措的实效性、履职尽责的彻底性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并进行监察和督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操作实施责任、队伍建设责任、体制保障责任等更加明晰化。再次,要实现文化传播制度化的全覆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应在纵向贯穿于文化传播的体制机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等环节中。在文化传播的体制机制上,需要形成将社会效益摆在优先位置的产业发展机制,在不断建立文化传播产业生产经营体制、不断完善文化传播经济政策制度、不断生成新型文化传播业态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破解存在的瓶颈性问题,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中融合时代正能量的新内容、涌现出的新传播形式,助力于优秀文化更快、更便捷地实现大众传播。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继续推进公共文化传播体系的全覆盖,将传播优秀文化与提振国民精神、弘扬社会正气结合起来。在文化产品生成上,建设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的产业经营体制和方式的文化经济政策,推进新型文化传播业态的不断形成,拓宽优秀文化产品宣传和传播的渠道,助力优秀文化作品发挥正向影响。

四、结 语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播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根本要求,更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领人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价值导向。只有更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传播的引领性作用,以其指导文化传播,为其制度建设提供价值导向、为文化渠道的拓展和日常生活形式的创新提供方向,赋予文化传播更符合时代特点的表现与实践形式,并实现对文化传播时空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覆盖,才能在不断提升文化传播水平的同时,更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文化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谁远谁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