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实践路径

2024-01-23 11:08吴远征倪杰沈皆希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系统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

吴远征 倪杰 沈皆希

[摘要]借助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构建适应“四新”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其涵盖了系统的主体和构成要素、位置与边界、结构与关联、活动与功能等基本要素。从系统构成的不同要素入手,分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多维目标体系建设、“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全程的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和数智技术赋能的一体化教学平台建设等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引入我国传统哲学智慧“道法术器势”的理论框架及其辩证关系,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路径: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之“道”,强化多维融合的生态体系之“法”,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之“术”,实现实践平台一体化融合之“器”,营造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生态系统之“势”。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生态系统;系统构建;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吴远征(1983- ),男,山东泰安人,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倪杰(1969- ),女,江苏启东人,金陵科技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沈皆希(1992- ),女,江苏启东人,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南京  21116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多维融合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SJG14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思创融合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D/2021/01/85)和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22年度课题“基于扩展现实(XR)技术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22-R-1063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2-0105-08

创新创业教育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手段[1]。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支撑的数字经济的兴起,使得企业面对的经营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迫切需要加快产品迭代速度、提升产品创新水平。特别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相结合,正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新经济形态。为积极迎接新经济形态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迫切需要深化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以下简称“四新”)建设,以便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考虑到经济社会变革和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为典型特征的“四新”建设的需要[2]。加之应用型本科高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与行业企业结合紧密的特点,构建适应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具有紧迫性和必然性。本研究拟借助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构建适应“四新”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维融合生态系统。进一步,运用我国传统哲学“道法术器势”的理论框架及其辩证关系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涵盖多主体参与,全程监控的系统工程。其实施效果既要平衡学生、教师、家长、用人单位和政府等各利益主体的诉求,又要融入数字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强化手段来增强其实施效果。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新技术手段的支撑下,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动态复杂性。

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为解决复杂社會系统的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1935年,坦斯利(Tansley)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3],认为该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还包括其所处的环境复合体,两者不可分割。随着社会系统中各种要素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系统呈现出动态演变的结构特征,生态学思想被引入创新研究中。罗恩·阿德纳(Ron Adner)基于生态系统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协作机制,企业通过这种机制整合各自的资源和创新成果投入,产生面向客户的、共同的解决方案。其主旨是协助企业动态地理解其与社会系统中其他子系统的交互关系,清晰地定义企业在社会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制订能够推动企业价值创造的行动计划,从而推动社会进步[4]。我国学者柳卸林等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主体基于共同的愿望和目标,通过对生态系统中的创新资源进行协作和整合,达到“双赢”目的的一种创新网络[5]。综上,本研究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多主体围绕核心企业或实践平台,通过系统内部和其他子系统之间要素的相互作用,促进多主体与外部环境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强化关联和共同提升,实现企业或平台价值的提升并最终促进社会发展的创新网络。根据该内涵,创新生态系统在实践开展的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基本要素:主体及环境要素、位置与边界、结构与关联、活动与功能。其中,主体及环境要素指系统内开展活动、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多方主体及多方主体所处的环境要素。位置与边界指由系统内主体的角色所构成的体系,该体系因其与其他主体的关联使得边界或清晰或模糊。结构与关联指系统主体内部及相互之间信息和物质的传递方式,用以实现生态系统主体和主体间的信息与物质的交换。随着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基于主体和活动建立的系统结构与关联信息将持续积累、动态调整。活动与功能是指不同主体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实现系统的特定功能和价值,以推动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和价值实现。

创新生态系统模型在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从价值实现和实践路径两方面对其实现了超越。价值实现方面,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变异、繁殖、进化等实现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最终实现系统自身的维系,不存在所谓的价值实现问题。而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社会子系统,其存在和发展有赖于为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提供有价值的功能或服务。实践路径方面,自然生态系统主要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维持和自适应来实现,是“顺其自然”的过程[6]。而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变革、合作伙伴协同、组织战略制定等实现系统的持续变革、生产效率提高、系统协同度提升等[7],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利于把握系统的发展过程,进而得出系统提升的实践路径。

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该系统既要关注“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价值实现问题,又要关注“怎样培养人”的实践路径问题。其中,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参与主体具有多层次和多元化特性,包括宏观层面的行业公司、政府机构、高校和社会组织,以及微观层面的全职和兼职指导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上述主体在一个相互联系的、具有一定边界的松散型网络组织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实现系统的价值属性。同时,多维主体内部不同结构通过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使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相对稳定、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要强化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和校企合作,实现学科专业的融合发展,又要充分借助数字技术,引入数字技术课程或在专业课程中嵌入数字技术内容,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数字技术的新场景、新工具和新方法,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数字化创新。本研究尝试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模型为指导,来探讨满足“四新”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框架,实现学科专业体系、过程管理体系和实践平台体系的深度融合发展(见图1)。

“四新”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总体应该是:在培养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下,政府、企业、高校、师生等多维主体,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及校企共建等形式的跨界融合,构建从意识启蒙到项目孵化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化理论课程体系和涵盖教育教学平台、竞赛培育平台、项目孵化平台、产教融合平台为一体的,“教、学、研、用”动态推进的一体化综合实践平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和价值实现。

(一)生态系统的主体和要素:政企校多维主体协同推进的创新创业目标体系建设

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以5G、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发展,急需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多元主体共同推进,担当起培养地方经济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一是宏观层面,教育行政部门要用好政策引导和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有什么样的政策和评价体系,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建设、软硬件环境建设等全过程的生态体系建设。二是中观层面,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四新”建设背景下,技术更新、产业升级、职业更迭速度明显加快。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环节,推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引导企业积极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为大学生设计真实的创新创业环境,包括学习空间、场景、设备、技术等,让学生在创新创业的“真实战场”上学习实践。三是微观层面,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互动,致使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建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氛围。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生态系统的位置与边界:构建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四新”建设背景下,多维主体形成相对稳定且交叉融合的位置与边界,即“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基于“需求引领、能力驱动、成果导向”的理念,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对接,明确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在整个社会系統中的重要位置[8]。宏观层面,政企校多维主体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微观层面,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渠道,搭建人才成长平台。一是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产业发展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平衡、高校研究成果与企业研发需求的平衡、高校教学设备的需求与企业实践场景供给的平衡、校企共建提升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平衡。二是通过科教融合,用高校教师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高质量提升。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将教师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主动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提高创新创业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使教学内容和产业经济需求紧密结合。三是通过“双创”融合,相互支撑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业的核心动力来自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市场机会的涌现。然而,通过创新产生的新知识不会完全商业化。在新知识商业化的过程中,存在着知识过滤屏蔽,阻碍了新企业的创建[9]。创业是突破知识过滤障碍、促进创新在市场中实现商业化的重要机制。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整合不同学科和专业,实现创新型创业和企业创新能力的跨界融合,推动创新与创业的融合发展。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关联:覆盖全程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改革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涵盖了多层次、多维主体的动态开放系统,系统的成效与适应性最终取决于系统内部结构的设置与关联的实现。要想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课程体系的结构设置和内部关联是关键。根据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规律,创新创业教育应涵盖创新创业意识启蒙、知识储备、能力实践、项目孵化等渐进式的课程体系。通过对部分典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情况的调研发现,当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由通识课程、专创融合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企业运营管理课程等)和辅助课程(科学人文类课程)三部分组成,并各成体系,且在执行过程中实现了齐头并进。具体来说,虽然这三部分课程在课程目标和学生群体上有各自的针对性,但在课程内容上却有重叠,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应考虑创新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使得课程体系中各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紧凑、针对性更强,总体上呈现出全覆盖、分层次和差异化的特征。全覆盖即覆盖所有本科生,分层次即根据年级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差异化即根据不同基础和专业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专业特点设置个性化课程。总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要消除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以开阔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基础,通过课程交叉、教学团队交叉、教学平台交叉和教学方法交叉等强化课程之间的关联,为学生提供更符合现代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训。

(四)生态系统的活动与功能:构建教学实践一体化平台推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

新时代,借助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构建涵盖教学实践、竞赛培育、项目孵化、产教融合四个层次的“创新、开放、协作、共享”的一体化教学与实践平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以赛促教、项目孵化、产教融合的高效运行[10]。其中,教学实践是基础、竞赛驱动是手段、项目孵化是导向和动力、产教融合是趋势。该平台推动了多因素的融合发展,加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和价值实现。在“四新”建设背景下,要实现价值目标,需要克服一系列挑战,依托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促进“产、教、学、研、用”的动态推动和价值实现。“产”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教”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学”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研”是通过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或竞赛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应用能力,将创新知识转化为创业实践的能力。借助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构建教学实践一体化平台,对学生的成长提供全平台支撑,为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提供资源支撑,为企业个性化人才需求提供数据支持。

三、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路径

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变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指导。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导向,又要关注具体的路径、方法和条件保障。我国古代“道法术器势”的哲学智慧为该实践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指导框架。“道法术器势”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以老子、庄子、韩非子为代表的道家和法家思想之中[11]。“道”是指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与发展方向。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加侧重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赋予了新的任务。“法”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发展方向的关键路径。在“四新”建设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依托地方政府、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特点决定了实施跨界融合的必要性。“术”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执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具体方法,它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适应“四新”建设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关注数(数字技术)、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教学模式建设与改革。“器”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顺畅运行的保障体系。可以借助数(数字技术)、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创新创业实践一体化平台建设,促进教育教学平台、竞赛培育平台、项目孵化平台和产教融合平台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深度融合。“势”是指新时代社会、经济、政策等环境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支持程度,是从“道、法、术、器”体现出来的势能,受到当前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政策、环境等的影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四新”建设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带来的发展机遇,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持续改善。

(一)生态系统的实践之“道”: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回归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尤其重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强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该深入了解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的需求,利用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提高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通过艰苦奋斗的过程塑造自己的意志和品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青春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辉煌成就。为此,在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中,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提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步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体系、建立“政—企—校”协同参与的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将立德树人的目标定位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人无德不立”,要努力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德与才的全面发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12]。

(二)生态系统的实践之“法”:构建多维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四新”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适应新时代创新、开放、融合、共享的特点,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贴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数字技术的融合、学科专业的融合、多维主体的融合、实践平台的融合。通过多维融合,解决传统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专业局限性强、融合度低,主体联系不够紧密,平台建设水平低等问题。一是强化信息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融合。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全新的应用场景、全新的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的应用,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要拥抱和融入信息技术,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的思维体系和方法体系,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二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多维主体的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涵盖了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利益相关主体。只有全社会都关心和帮助青年创新创业,创造更有利的环境,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吸引多方参与,将更多社会资源、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水平、协同发展。三是整合专业优势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专业融合为着力点,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壁垒和院系界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既要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又要跳出学科专业限制,强化“文科+相关专业”的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和校企优势专业平臺合作。四是促进实践平台的一体化深度融合。整合建立教育教学平台、竞赛培育平台、项目孵化平台和产教融合平台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开放办学、借力发展的意识,进一步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发挥多主体教育合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科教融合、校企融合,努力实现“四新”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融合发展。

(三)生态系统的实践之“术”:推进“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模式改革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终需要落实到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中,导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等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体系培养聚焦区域社会经济和产业变革需求,反向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强化“四新”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全程质量控制,实现教育成果和价值的可衡量、可评价,形成教学成果可评价、教学过程可控制、能力培养持续改进的教育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13]。一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体系。从创新的意识、思维、方法、实践和管理等方面设定预期“学习产出”的目标,突出能力体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该能力体系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制定相应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形成了闭环的逻辑链条,有助于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实际效果。二是构建能力导向型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最终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应确立与能力结构之间的清晰映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性,同时也能让其完全融入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三是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课堂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式课堂转变,需要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实施的全过程开展全面质量控制,对系统运行涉及的管理主体、课程教学过程和创新创业驱动力等进行系统整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运行过程中多维度子系统的协同提升。四是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不仅表现在经济收益的提高上,还表现在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和精神的提升上;不仅涵盖了学校的内部收益,还涵盖了学校的外部收益;既要考察直接创业的成绩,也要考察间接创业的贡献。“四新”建设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评价要与多维主体、系统需求相一致,并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进一步反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

(四)生态系统的实践之“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一体化融合

“四新”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通过新的教学场景、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竞赛培育、项目孵化和产教融合四个层次的一体化融合[14]。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是基础。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开展个性化、智能化的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提供全新的教学保障,促进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实践型的特点。二是竞赛驱动是手段。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储备,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忱,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锤炼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通过竞赛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竞赛中去。同时,通过加大各类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和发展环境,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三是项目孵化是导向和动力。学校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经营场地、技能培训、共享设施、项目指导和人才培训等一系列服务,提升创新创业项目成功孵化的保障条件,提供由理论教育向实践成功转化的全流程服务平台。四是产教融合是趋势。努力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程度,健全多元化教育体制,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积极推动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推动教育界与产业界共同发力,通过产学研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五)生态系统的实践之“势”:通过营造最优生态系统形成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强大合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主动适应、积极回应时代呼唤的有益探索。构建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将直接影响甚至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需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15]。一是顺势而为。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跨界融合的新方向。通过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与教材建设、校企合作、产教互补等形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校企共建”等的跨界融合。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路径改造升级,顺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构建跨界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16]。二是乘势而上。把握新时代创新创业的新风口。新时代孕育了创新创业的新机遇,新机遇垂青从创新创业教育中脫颖而出的新青年。政策的大力扶持、产业的急迫需求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抓住“风口”乘势而上,培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地方型、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优良生态体系。

新时代,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日趋强化、创新创业政策支持更加有力、创业资源支持渠道更加便捷等要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理论框架,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单一的理论框架虽然可以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但也可能限制了思维框架。“四新”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需要借助多种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指导来确定其未来的发展路径。同时,“创新生态系统”的落脚点是系统主体价值的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落脚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上,要根据生态系统主体的特点和优势、区域产业特色和政策环境等,因地制宜地对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路径进行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1]江涛涛,王文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商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2021(21):173-176.

[2]卢东祥,曹莹莹,于建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J].江苏高教,2021(7):85-88.

[3]TANSLEY A G.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 concepts and terms[J].Ecology,1935,16(3):284-307.

[4]ADNER R,KAPOOR R.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3):306-333.

[5]柳卸林,孙海鹰,马雪梅.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1):18-27.

[6]徐晔.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内涵、结构与实践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1(7):18-24.

[7]陈健,高太山,柳卸林,等.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理论基础与治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7):153-160.

[8]陶雅,陶应虎,刘剑.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跨界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J].大学,2022(1):78-81.

[9]舒成利,辜孟蕾.知识溢出创业理论:评述与未来研究方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5):154-160.

[10]晋欣泉,邢蓓蓓,杨现民,等.智慧课堂的数据流动机制与生态系统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19(4):74-81+91+93.

[11]康晓伟,田国秀.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何以可能?——基于中国古代哲学“道法术器势”思想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21,33(6):64-71.

[12]张睿,吴志鹏,黄枫岚.“0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倾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1(6):93-99.

[13]彭永宏.基于OBE理念的產教协同育人机制探究——以惠州学院的改革为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20(7):4-8.

[14]冉春秋,黄永东,崔玉波.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个案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65-170.

[15]钟淑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2):156-160.

[16]吴远征,倪杰.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2):75-79.

(栏目编辑:袁慧 刘杰)

猜你喜欢
创新生态系统系统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
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及演化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思考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系统体系构建探讨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思考
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内涵及其评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