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四史”学习路径

2024-01-23 21:38崔金辉
贵州农机化 2023年4期
关键词:四史工匠思政

崔金辉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0 引言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委以重托。“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青年强则国家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强化社会责任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四史”学习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时代所需,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途径。

1 “四史”学习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路径分析

1.1 有机融入校园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场景下的学习对象、技能与语言,乃至思维与品行,才是开展教育的最佳选择,这也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所以抓住校园生活这一重要场景,且将“四史”知识有机融入其中,能够有效结合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具有沉浸式和开放式的教育优势,让“四史”学习更加鲜活,有趣。在增强教育实效性方面,可以将“四史”融入校园文化景观,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在校园内打造出一条可走、可看、可听的“四史”学习路线。

目前“电子榨菜”在校园盛行,侵占校园文化生活,青年学生容易醉心享受其中,对视觉媒介过度依赖,这容易引起价值失范。“电子榨菜”正逐渐成为“慢性毒药”,麻痹学生精神。青年亚文化也给主流校园文化带来冲击,所以增强自觉,加强正确的方向引导势在必行。“四史”学习可以为建设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提供多种可能,积极挖掘“四史”资源,创建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思考在大变局时代,自身如何发展,如何有益于社会,持续营造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良好氛围。

1.2 “四史”学习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一方面,要推动“四史”学习小课堂建设。“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是开展‘四史’教育的主要渠道,教育者可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思想实际,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环境,创新教育的内容、方法及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四史’教育。”[2]可以秉持系统培育的理念,形成一批金微课,利用小课堂强化青年学生的认知认同,对“四史”进行言之有味、言之有物的诠释,要注意形成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可以丰富教学形式,积极开展故事化教学,加深学生对“四史”的了解,同时还可以探索立体化教学,借助图文、视频等手段,让“四史”在课堂中“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一方面,“四史”学习也要坚持“大思政课善用之”的理念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3]。首先,可以发挥文博单位优势,释放更多育人能量。文博单位作为社会公共资源,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一定要活用这些文化遗迹,实现“讲故事”和“讲道理”的有机结合。历史遗存可以帮助情景再现,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主动性,从而培养其历史主动精神。其次,梳理当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散点式”融入课程思政、专题式融入思政课程,并且带领学生走出去实地考察,感受变革性实践、标志性成果的魅力,让学生在实践体悟、环境熏陶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让学生真切感悟到遭遇挫折时,前辈不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最终把对这些伟大成就生发出的自豪感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心和报效国家的坚定意志。再次,学校还可以积极服务区域文化建设与发展,推动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工作与区域文化传承创新深度融合,尤其是涉及“四史”部分文化,对区域“四史”资源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打造区域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相关课程,建立区域“四史”资源档案库,完善相关育人体系,参与区域“四史”学习相关活动,带动地方文化事业发展。最后,在社会大课堂中将“四史”学习外化于行。可以以项目化的方式,帮助学生认领“微心愿”,组建志愿者队伍以实际行动投身公益服务、社会实践、理论宣讲、助学助农等各个方面,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学生的担当精神。

1.3 以“四史”学习推进工匠精神培育

工匠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以“四史”学习推进工匠精神培育,是对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继承,可以帮助学生准确认知工匠精神,从而通过工匠精神涵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可以以“四史”为素材,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可以成立工匠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工作室,聘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术能手进校园、进课堂,担任兼职教师,或者定期为学生开展讲座,可组织师生访谈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还可以对接优秀企业,引导学生深度了解优秀企业文化,以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对就业、对未来发展的思考,感悟先进典型的坚守和担当,在传承技艺、把握行业发展动态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知行合一、乐于奉献的品质。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贡献力量。此外,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也需要同劳动实践相结合,不仅帮助教育者深化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的认识,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劳动光荣的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

1.4 “四史”学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的自我认识不只涉及气质、风度和性格等一般问题,而且还涉及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自我价值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4]这个时期容易出现自我意识偏差,尤其是“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是存在一定差距,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解决此问题除了全面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积极悦纳自我之外,还需要有效控制自我,不断超越自我,这就需要培养顽强的意志力与坚定的自信心,以及明确人生目标。通过学习“四史”,从中国精神中感悟民族风骨、民族力量、民族血性、民族智慧,从而培养顽强的意志力。

《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09—2021)》显示,“躺平”不过是青年的一种情绪表达,“奋斗”依然是当代青年的主流倾向。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注定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迷茫和焦虑是青年学生常有的情绪状态。在遇到挫折时,一些学生内心不够强大,表现出惊慌失措、悲观失望的情绪状态,甚至还会一蹶不振,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躺平”“佛系”多数情况下是逃避挫折的一种表达。“四史”学习可以帮助青年学生认识到奋斗的道路往往是曲折坎坷的,在奋斗的过程中要正确看待挫折和失败,用辩证的思维去认识和思考,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接纳自己,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意志力,勇于面对挑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四史”素材,学生能够探究历史意义,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物品质,使伟大的中国精神转化为学生健康发展的精神力量。学习“四史”就是精神上的再一次长征。

2 “四史”学习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2.1 遵循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成长规律

“四史”学习若想学深学透学活,就必须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析事明理,讲清楚逻辑关系、历史规律等,让学生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系统,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争做新时代的奋进者。要从认知出发,因为认知是认同的基础,要营造学习“四史”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认知的良好环境。比如,图书馆可以开辟专门的阅览室,分门别类地设置一些“四史”书籍;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四史”故事演讲比赛,或者是读书漂流、读书会、讲座等活动;还可以将“四史”充分融入思政课教学以及课程思政设计,形成全过程的“四史”育人模式,帮助学生去充分学习,深度认知“四史”。其次,要在“情”字上下功夫,拉近“四史”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注重提炼丰富的感性元素,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此外,还要注意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贴近专业领域内选择优秀典型和模范人物融入课程思政,区分不同年级时段学生的发展重心,选择适当的素材优化教学内容推动其发展,最终让学生在思政课学习和专业学习中,掌握唯物史观,以更宏观的角度看待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的关系。

2.2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青年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是数字时代的弄潮儿,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学习时空固定、封闭的状态,提供了虚拟的、开放的空间。教师要学会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蓬勃发展的趋势,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优势深度融合,不断拓展学习时空、延伸学习链条,并且探索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等新技术新产品,发展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态环境。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还要学习利用新技术增强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体验性和启发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效能。教育者还要学习转换语言方式,用青言青语的方式,以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接地气的语言去吸引学生,搭建“四史”与学生当下生活沟通的桥梁,让学生真正喜欢,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还可以让学生成为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沟通心灵、正心笃志的效果。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以“四史”提升学习内容的质量,注意避免庸俗化、低俗化。要多挖掘“四史”中蕴含的宝贵资源,创作出深刻的、高质量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精神富有”的人。

2.3 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充分发掘地方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把“四史”讲清讲透,以细节故事解读宏大叙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讲清楚,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讲清楚。指引学生理清楚伟大成就、国家发展与自身成长成才的关系,引导学生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在历史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注意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感悟奋斗者的历史自信和历史担当。历史担当能将历史自信转化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所以“四史”学习要使青年学生增强历史自信,从而拥有主动担当的精神。

注意历史和现实的结合,还要注重在学习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对“四史”学习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就越深刻,遵循历史规律,就是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抓住各种机遇,把握历史主动。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实中所处的历史方位,既要看到历史性成就,也要看到现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面、辩证、长远地看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遭遇的风险、面临的挑战,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历史大势,顺应历史规律,将“四史”学习最终外化为实际行动,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斗争本领,承担起历史使命。此外,还可以立足地方,通过“地域性”“传承性”“引领性”和“品牌性”有机融合,加强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

2.4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方面,青年学生富有思辨精神,但他们面临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的影响,容易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与利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中产生困惑和不解,这时就需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四史”的内涵极为丰富,包含了许多原创性思想,而且其发展历程也回答了许多思想问题。要想解疑答惑,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从“四史”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以理服人,以史育人,让实践说话,在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5]。

另一方面,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任何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这需要青年学生做到实事求是,从实践出发,研究真问题,掌握真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问题导向作用,以解决青年学生的困惑为目的,以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为目标,让他们把个人的理想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3 结语

“四史”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青年学生学习“四史”可以感悟真理的力量,了解伟大的变革,增强奋斗的决心。青年学生需要接受“四史”的精神洗礼,用“四史”去滋养自己的精神生命,才能转化为执着奋进的信心,树立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理想。生活即教育,所以贴近青年生活,将“四史”学习融入校园生活,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四史”学习要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让学生“走出去”通过调研与实践增长更多见识。“四史”学习也要聚焦工匠精神培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发展离不开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更需要拥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时代新人。无论是对青年学生认知特质和成长规律的适应,还是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目的还是抢占“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让学习有料更有效。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学生需要通过“四史”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四史工匠思政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