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通识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探析

2024-01-23 15:17苗春苗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通识教育高职院校

摘  要:通识教育的普适性功能对高职教育仍然适用,但是高职通识教育短视化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依据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以及学制、培养目标等因素,通识教育的功能表现为培养学生适应性职业能力、实现教育的人本性目标、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实现技术技能人文层面整合几方面。高职通识教育的价值在于有助于解决工具性与人本需求的关系;有助于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实现;有助于构建学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院校;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5-0015-04

一、通识教育的普适性功能

通识教育的起源是自由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与自由教育的根本含义“适于或有助于造就自由人”目标是一致的。其首要功能在于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完整的、能忠诚于共同价值观,积极参加公共生活、负责任的公民。

通识教育是伴随着学科分化,培养心智的自由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日渐式微的背景下诞生的,1949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历经了长达几十年的专才教育培养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科和专业高度分化,同时又需要高度综合,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渗透、融合、协同日益迫切。通识教育对强劲的专业化势头提供协调、平衡的力量,矫正了学科分化带来的知识碎片。

“在‘高等教育与‘职前教育之间画上一个等号,是错误的。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历史性承继与展开的一个基本过程,向来包含着不可被消解的精神价值目标。能否坚守教育的精神目标,是一个民族能否保持其文化生命,达到其文化自觉的基本标志。”[1]通识教育用人类历史文化精神来培养学生的理性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把握所作所为的伦理取向。1998年,国务院对教育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提出了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指向的是学生的做人、做事,指向态度、品格、灵魂和精神,表现在学生对自身、他人、社会、自然、国家等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二、高职通识教育的短视化现实

高职教育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为了解决人才缺乏的矛盾应运而生的,强调的是职业性、地方性、针对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又承担了大学扩招的任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逐渐凸显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观念,但它的发展历史短,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从社会地位到教育质量的质疑并非聚焦于高职教育的层次和类别,而是大学积淀、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精神等文化问题。“高职院校大多建校时间短,历史和文化积淀不足,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其人文氛围较弱,以至于出现了通识教育的‘盲点。”[2]

除了高职教育产生之初的定位和历史积淀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功利化、短视化也导致高职通识教育的边缘化、形式化。高职院校过多强调职业性、专业性和就业指标,再加上高职教育本身学制短、课时紧张,师资力量薄弱,通识教育已跌落到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甚至通识教育的边缘化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些高职院校形式上建立了通识教育機构,但通识教育效果堪忧。如果不能从学生一生的维度来注重人的培养,不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人文精神、科学态度的培养,高职教育就无法成为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和高质量人才成长的沃土。

三、高职通识教育的功能

高职教育立足实用性特色,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升级以及技术变革,因此,高职教育既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职业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又要使个体的知识视界、道德品行、身体健康方面得到提升,促进个人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人”。

(一)高职通识教育具有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功能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属性,个体接受职业教育,拥有职业资格,使其在社会分工的专门领域获得就业机遇,确保个人的社会生存。另外,社会职业处于动态变化中,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复合工种的劳动逐渐取代单一工种的劳动;技术进步、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必然带来职业变迁和调整;科技的发展与创新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带来旧社会分工的消亡,促生新的社会分工及职业岗位。工业革命衍生了工业一体化、智能化,互联网产业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清洁能源、生物等技术呈现,物联网、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交通工具出现,必将带来员工转岗,否则就面临失业和待业。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大典新增168个职业,取消10个职业,净增158个职业,对其30多个中类、100多个小类进行了调整,近700多个职业或名称、编码、定义发生了变化,实际就是工作任务的变化。再多知识和技能的一次性学习也无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职业变化的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自我开发潜力和适应性职业能力,才能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岗位胜任力首先表现为个体在职业情境、社会情境的动态变化中,有一种积极主动应对变化的心理准备并付诸行动,根据新的职业岗位目标制订学习计划,按计划投入行之有效的技能与知识的学习中,对照情境变化对自己的计划进行评估和调整。其次要培养学生跨专业的技能以应对综合职业的需要,“社会中职业劳动的智能结构出现跨专业技能(计算机、外语)、跨产业技术(工具、手段)、跨产业意识(环保、安全)三大复合态势,发展中的职业呈现边际职业思维架构,要求劳动者具备跨职业的本领”[3]

在校期间培养学生打破一次性学习的思维定式、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有为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嬗变积累能力的理念和行动、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尤为重要。而高职通识教育正是具有促进高职学生在未来动态的职业生涯中能主动思考,有条不紊地做出个人发展计划,具有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态度与意愿等功能,既符合职业教育职业属性这一基本特征,也符合培养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的目标。

(二)高职通识教育具有实现教育“人本性”目标的功能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仍然需要高举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职业教育也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4]。除了重视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学生作为一个技术技能人才,应该有社会良知,有道德感和判断力。即有辨别是非的标准,清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高职通识教育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发自内心选择道德行为,良心的彰显和善性的扩充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拥有社会良知是成就一切人才的基石,是一个人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不偏离人生正确航线的前提。

高职毕业生如何融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高质量履行社会责任、如何规划学习与闲暇、处理职业情境的变化、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都需要通识教育的文化力量,高职通识教育有助于使学生实现由功利性就业向人本性就业的跃迁,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高职通识教育具有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功能

在《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中,基于职业教育课程能力观,姜大源提出能力应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社会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例如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以及认真、细心、诚实、可靠,等等”[5],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对素质表述的部分内容可概括为社会能力。

经历了高考的拼搏,部分高职学生失去生活目标,也有部分学生受社会传统心理定势的影响,因未被心仪的大学录取,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自我贬损,心理压抑。人民健康是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重要标志,高职学生的体质和身心水平关系到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健康水平和技术效益。未来走向社会的职业人,面对饱满的工作量、技术创新的趋势、职业迁移能力的建构、员工之间的竞争、利益的分配等压力和问题,都可能产生焦虑和不适。高职通识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推动学生形成自我调节、自我关怀能力,以达到技能和身心发展的平衡,为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完成技术使命奠定基础。社会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行为的规范性,并在未来岗位发生变化或在智能化的发展中很快做出调整并适应,这既是学生的生存能力,也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高职通识教育具有实现技术技能人文层面整合的功能

梁思成当年在清华大学《半个人的时代》的讲座中也曾经指出,科技与人文的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与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6]

如果缺少人文素养的培养,会导致高职学生缺少理性的思维、宽广的胸怀、自我管理和合作意识,元认知能力较差。一些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坚定,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缺失,常常感到困惑迷茫甚至虚无,与游戏为伴,在网络和虚拟世界里打发时间。没有人文精神的指引,趋利的价值观盛行,又一味强调技能至上,必然使学生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职通识教育的根本就是人文素质教育,首要功能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技术是有价值和伦理的,技术是要造福人类的,人文主义为技术指明方向,提升技術水平和意义。

高职通识教育就是要通过内容不同、目的一致的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对主体进行人文素质的践履培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阅读习惯的养成等渠道丰富学生人文知识、培养学生人文修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对认知活动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未来,学生脱离教师和教学外部监督,能主动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实现对自身活动的调节和控制,实现自动化、习惯化和迁移化的效能,促进认知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高职通识教育的价值

(一)有助于解决工具性与人本需求的关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创造者,不能只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岗位需求,社会性目标和人本性目标同样重要。专业的极端化是违背人性的,至少是忽视人性的。高职学生作为人本身的发展应该被重视,他们同样要被看成一个完整的人,教育者同样要把人本价值的弘扬体现在高职学生身上,技术创新也要为了发展人、完善人,使人性在学生身上更好地发展。“好的教育,能让人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7]通识教育旨在设计通识课程,引导高职学生认识自我,洞察人类历史文明,拥有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而在为人、做事、审美、价值判断等方面形成较强的能力,既满足社会需求,又满足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有助于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的根本价值,也是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是衡量社会的尺子。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呈现的,体现为人们有较高的道德、智力和健康水平,有健康正大的审美观,有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和较高的劳动技能水平。高职通识教育避免学生将来把技能变成谋生手段并终身束缚于单一职业,而是要在未来的职场中与社会有丰富和谐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又能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这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是一致的。

(三)有助于构建学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面对社会的动态发展,学生的能力需求变得更加丰富,已经由浅层次的工作态度、技术能力、执行力等向深层的工作方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人格魅力、思考问题的模式、人际关系处理、思维方式、职业道德、社会伦理观、求精的匠心、反思精神、文字表达等组成的能力结构跃迁。这些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建立需要知识技能的教育,更需要超越了知识技能的高职通识教育,两者共同实现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既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也能帮助和推动学生探索自身兴趣、挖掘潜能,在职场中适应市场变化,心中有定力,重新调整自己,有能力学习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从而建立跨职业能力。技能训练也会让学生产生竞争压力,培养学生的心理和心智等综合素养,使学生在拥有过硬专业素质的同时,也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在各类环境下都能稳定发挥,并迅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内容,适应各类变化。

(四)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高职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高职特色的学习文化及其品牌价值才能够真正形成。”[8]我国进入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的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依据产业布局、行业发展的需要,办好高职教育就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强化能力。我国产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使产业结构也越来越高级并出现了融合趋势,有些城市的发展正在对标国际标准,如成都对标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本土化实践;青岛将职业教育国际化纳入全市国际城市战略全局进行推进。全球的产业生态包含着多元文化,跨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显得尤为重要。技术技能单一、目光狭窄、缺少国际化视野、没有标准意识、智力美德以及心性素养薄弱的人无法助力新兴领域产业创新、促进经济多元发展。职业教育不再是普通教育的衍生品和附属品,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地位,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跨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一种类型教育,高职教育要与经济发展、国家战略同频共振,高职院校就要积极探索并建构起适合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通识教育模式,推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德峰. 从大学理念看通识教育的方向与道路[J]. 复旦教育论坛,2006(04):25-28.

[2] 陈智.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J]. 教育研究,2007(03):87-91.

[3]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0.

[4] 黑格尔. 美学:第一卷[M]. 北京:商务印书局,1979:59.

[5]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31.

[6] 运怀英,王兴家. 如何走出半个人教育的误区:医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与思考[J]. 卫生与职业教育,2005(23):20-21.

[7] 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M]. 庄莲平,王立中,译. 上海:文汇出版社,2021:5.

[8] 彭振宇. 论高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 职教论坛,2012(01):23-26.

(责任编辑:淳洁)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紹兴职业技术学院校本重点研究课题“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现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苗春苗(1971—),女,学士,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人才培养通识教育高职院校
高校师生/党群共建路径设计及实践探索
中国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中构建大类培养和自由转专业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