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短视频视角下甘肃地域性人文景观形态探析

2024-01-24 05:45陈永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人文景观甘肃媒介

陈永馨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近年来,移动短视频的迅速崛起和普及,使当今社会迅速地进入到了移动读屏时代。移动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外界信息最普遍的传播媒介,影响着大众信息获取和认知的方式。据《2020年抖音大数据报告》显示:2016 年 9 月上线的抖音,仅国内每日活跃用户的数量已经突破6 亿。①高普及率的大众化移动短视频,极大地推动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持久度的扩大与增强,“把空间给时间化了”,[1](19)也使屏幕中的“形象成为商品”[1](15)产生了一种“注意力经济”[1](15)和不完全同于现实的“视觉表征”。[1](15)正如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和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所认为的那样: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图像影像时代,并由此产生了以图像影像为主体的消费社会。②如今,大众对社会的了解,主要是从图像影像及其产生的形态开始,追求屏幕中独特奇异的景观形态体验。这种以屏幕为主体的视觉体验,与在现实中的视觉体验完全不同,它改变着人们对视觉的认知和体验方式。独特的地域性人文景观置于移动屏幕的视觉形式之中,会呈现出异于现实景观的特殊形态,成为屏幕消费中的景观商品和大众追新逐奇的对象。移动短视频的普及,大大推动了地域性人文景观的重塑,使那些偏离政治经济中心的地域性人文景观,获得了大众的关注和新的发展机会。

甘肃是地域狭长的一个省份,东西长达1600多公里,从西北到东南,跨越了10 个纬度、16 个经度。虽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却因地形狭长,东西南北跨度极大,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涵盖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四大类型。这让甘肃省辖境内,同时拥有了沙漠、高原、雪山、草原、绿水等多种自然地理风貌。在这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甘肃孕育出的历史人文景观,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凝聚着内涵丰富的文化信息。奇特的气候地貌景观、古丝路历史文化景观、红色旅游文化景观、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景观和边塞军事景观,散布在甘肃狭长的地貌之中。这使得独具魅力的甘肃省,既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却又因其地势狭长、景观分散,难以总览全貌。融媒体短视频景观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遗憾。

甘肃地域性人文景观,正是在互联网和移动短视频的推动下,获得了关注和发展的。甘肃从古至今都是连接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地理枢纽,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③也是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共生之地。这里产生的许多独特的地域性地质景观和人文景观,曾被《孤独星球》评为亚洲十大最佳旅游地之首。在这个网络猎奇的消费娱乐时代,甘肃多元又独特的地域性景观,在短视频中重展昔日辉煌,成为了移动短视频博主和观众追逐的对象,更成为了网络景观时代的消费对象。2022 年1 月21 日,澎湃新闻在《中国城市海外文旅影响力报告》中称,海外短视频中,仅甘肃兰州,就因黄河穿城而过和兰州拉面两项,就位列第八。由此可见,短视频对甘肃地域性人文景观的影响。为此,2019 年12 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制高点实施方案》中,专门制定了推进“一部手机游甘肃”的文化景观旅游策略,④推动和打造“短视频上的甘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为甘肃的发展注入时代活力,也为大众出行提供重要参考。因此,对移动短视频中甘肃地域性人文景观形态的深入探究,既能为甘肃人文景观在现实和虚拟空间中的双向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方向;也能在新语境中,强化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促进甘肃地域性人文景观的传承发展,提升甘肃省的自身形象。

形态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事物的形状或表现”。[2](1467)景观形态,就是景观的形状或表现。“景观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或生态现象,它也是文化的一部分。”[3](10)甘肃地域性人文景观形态在移动短视频中所展现的特定形状和表现形式,具有新时代、新形式和新文化的意义。本文抽取抖音、快手、西瓜等流量媒体中甘肃丝路西段中的地域性人文景观——即从兰州往西至敦煌段中的月牙泉、莫高窟、武威文庙、悬臂长城、秦汉长城、嘉峪关、山丹军马场等——为云调研对象,对每个人文景观选取100 个高点赞率的短视频,进行综合分析,笔者发现:甘肃地域性人文景观在移动短视频中主要呈现以下三种景观形态,接下来逐一分析研讨。

一、信息媒介景观形态

信息媒介景观形态,就是以信息媒介形式出现在移动短视频中的景观形态。它既是信息源,也是传播媒介,同时,还具有信息和媒介双重特点。移动短视频中的信息媒介景观形态,主要指视频制作者依托实体人文景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符号信息、实体形式和表征功能,在短时间内精确捕捉、编辑呈现并有效传达景观形态的这些核心内涵。

移动短视频,在介绍甘肃省武威市的雷台汉墓景观时,常用马踏飞燕这个信息媒介景观形态呈现,观众再通过马踏飞燕这个信息媒介景观形态,来了解雷台汉墓和武威城市。马踏飞燕,在短视频中,既是观众了解雷台汉墓和武威的媒介,其本身也成为景观文化信息之源。

通过云调研短视频中甘肃丝路西段的人文景观的展示,笔者发现,短视频博主们总是在短视频中以莫高窟、月牙泉、沙漠骆驼、悬臂长城、嘉峪关、阳关等景观形态(见图1和图2,图片内容:图1 位嘉峪关城楼的短视频截图照片,图2 位敦煌莫高窟的短视频截图照片。图片来源:抖音文旅策划博主@长安范儿——人文地理第6 集《甘肃印象》短视频截图。图片技术处理:陈永馨)为媒介,来展现甘肃省人文景观的异域风情及独特的地理特征与悠久的发展历史等景观信息。短视频中再配以“月牙”“悬”“宏伟”“世界文化遗产”等简短的文字,加深人们对甘肃西段丝路人文景观形态的文化信息认知。观众对这些短视频的点赞、留言和转发数量,足以证明这些信息媒介景观形态所起到的媒介信息传达的作用。观众与视频中的人文景观实现了跨时空的信息互动,并产生对现实观景了解的冲动。当观众最终将观景行为付诸实践之时,观众与人文景观之间就完成了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所说的“互动仪式”。互动仪式一旦完成并形成记忆,景观信息就已经传达成功了。兰德尔·柯林斯认为“仪式是一种相互关注的情感和关注机制,它形成了一种瞬间共有的现实,因而会形成群体团结和群体成员性的符号……”[4](24)移动短视频中典型的信息媒介景观形态,促使观众与人文景观之间产生“瞬时共有”“群体成员性符号”及“促进群体团结”等仪式,也让集体性的景观信息符号得以确认和延续。

图1

图2

随着短视频对信息媒介景观形态反复持久地播放,人文景观就会产生信息焦点,形成固定的景观信息或信息符号。人文景观的文化信息作用,借助媒介传播得以实现并获得传承。在电子信息传播时代之前,这种互动仪式功能的实现,必须是观者亲临现场。现今,因传播技术的发展并短视频的风靡,观者与人文景观间的互动仪式,在虚拟的社会场景中,也能随时随地的发生和实现。通过短视频瞬时建立起来的互动仪式,使得观众与人文景观之间,首先在文化上建立起情感共鸣,产生集体性历史文化记忆;其次是沉浸其中的观众,还能体验到文化情感上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甘肃作为我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的地域性人文景观形态,具备了文化共情与共鸣的互动仪式基础。它自古以来承东启西、内引外联,不仅在地理位上置得天独厚,1000 多公里的天然通道河西走廊⑤更是历经千年的文化长廊,是古今陆上丝路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名副其实的中西方文化中转站。在这里形成的人文景观形式独特、文化信息厚重,有千年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的集体记忆和固定的景观形式意义。这些人文景观,既是文化信息的储存器,也是传播文化信息的媒介。通过它们,我们既可以了解我国文化的过去,又能达成当下的文化共情。虽然这些人文景观信息在近代有过短暂沉寂,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短视频的推动,它们以信息媒介景观的形式,在移动短视频中再次焕发活力,并不断地继续、延伸和扩展。短视频中大部分博主,都会用特写镜头对人文景观最突出的景观信息进行拍摄,并用诸如“丝路、石窟、遗迹、边关、边塞、中西文化交流、千年历史、骆驼和沙漠”等等典型地理和历史文化信息词汇,进行描述,使精简的信息词汇与景观信息进行视觉匹配。这使得短视频中的景观影像拥有更强烈的视觉认知度,更有吸引力和高认可度。景观在这里就成为了“一个在社会真实与虚拟的媒介场中蕴含的不断变换的媒介”。[5](14)如抖音博主、非遗守艺人曾娜,对古代边关“阳关”的拍摄,就采用了俯视和平视交错的拍摄手法,以博物馆和骆驼为景观信息媒介载体,充分展示了其历史文化意义和古代战士守边塞的艰苦,传达出人们现今生活的安稳和来之不易。短视频用“每一次的别离都应深情,愿每一个远走的人都能如期归来”的简短配文,加强了景观信息的输出,传达出与唐代边塞诗人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异曲同工的社会文化价值。该视频的点赞数量达1.4 万,这足以说明阳关景观形态被信息化后,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范围之广。另外,移动短视频中的信息媒介景观形态,也会对现实中的人文景观形态设计有推动和促进作用。景观设计者或决策者们,会从移动短视频中的景观形态获取设计灵感,注重展现人文景观的信息价值,突出其景观文化信息,发挥其景观媒介作用。

二、表征化景观形态

“表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显示出来的现象;表现出来的特征。”[2](88)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解释是“表现;描述;描绘;表现形式。”[6](1471)因而,表征在视觉图像中,主要是某种现实存在的二度视觉表现或再现。移动短视频中的表征化景观形态,就是视频拍摄者对现实中的景观形态解码重构后的再次呈现。这种再现“决不是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充满了变数的创变和重构”,[1](25)是视频博主对人文景观形态进行概念化、形象化、抽象化的视觉再加工。

视频拍摄者在拍摄这些地域性人文景观之前,首先获得的是相关知识文化背景和对人文景观形态的整体认知。唯有如此,当他们对这些人文景观进行拍摄时,才能找准最佳的景观形态特征和景观信息进行拍摄。经过博主后期对视频剪辑、变形、再加工等处理,视频才能有效地传达出博主想要传达的人文景观信息。这个过程就是现实景观形态,在短视频中的再创造过程,最终获得表征化了的景观形态。表征化了的景观形态,既有视频博主对人文景观形态普遍文化特质的认知和理解,也有博主个体,对人文景观视频在再创造过程中个性特质的自我表达。因而,移动短视频中表征化景观形态,既与现实中的景观形态密切关联,又以表征形态呈现出来,不同博主的短视频之间,也有表征性差异,各有侧重。

移动短视频中表征化景观形态,不仅受拍摄技术和拍摄手段的影响,也受拍摄者自身文化素养的影响,还受现实中人文景观形态所处的地理条件影响。为使短视频中表征化景观形态更具视觉吸引力、更受关注、更好被记住和更易传播,视频博主们对人文景观形态的再现,表现出概念化、符号化和简洁化等总体倾向,以便大众更易建立人文景观形态的认知地图,“……认知地图强调了一种认知的效率,即人们以一种简化的形式储存空间信息的。”[7](27)大众即使没有亲临景观现场,他们也能通过观看移动短视频中表征化景观形态而获得对现实景观形态的概念化认知和相关视觉信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大众会用这种简化抽象的概念认知,代表那类人文景观形态,形成一种固化思维和认知。视频中的评论区,常有受众把这些概念化景观信息和景观形态,等同于现实的景观信息和景观形态,并最终等同于甘肃整个本土文化景观特质。这又会给认知现实中甘肃地域性人文景观带来一定的障碍,并使甘肃人文景观的建设和发展趋同。直到现在,也常有人误解甘肃都是荒凉的沙漠地带,是祖国的边塞,这里的人们常骑骆驼进行各种活动。

调研发现,大多数移动短视频博主们,在拍摄玉门关、阳关、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天下第一墩等古代边塞历史人文景观时,多用俯视的拍摄角度,以展示景观独特而广阔的地域环境,以特写镜头拍摄景观主体独特的形态和信息特征,特写与广角拍摄交替呈现展现人文景观的孤独沧桑和独特的地域性。视频总是以沙漠、骆驼、敦煌飞天舞者和夕阳等景观形态画面为主,交替呈现,以凸显此类景观形态的荒凉、沧桑、孤独、神秘和壮美(见图3,图4,图片来源:抖音博主敦煌旅拍摄影师洲洲和博主听歌赏景的短视频截图。图片内容:图3 位再现敦煌飞天,图4 位鸣沙山沙漠旅途场景。图片技术处理:陈永馨),展现出了古代边关防御的艰苦和景观形态所展现出的历史文化的苍凉和广阔。

图3

图4

视频拍摄者利用现代拍摄技术手段和先进的摄影思维理念,对这些地域性人文景观进行了再创造和后期剪辑编排,达成人文景观形态特征和景观信息凸显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很多视频镜头再配以与边关相应的名人诗句旁白,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或直接用“边塞边关”和“千年历史”等简短文字,强化景观的主题信息和视频信息。

表征化景观形态,让屏幕前的受众可以轻松愉悦地欣赏,并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粗略的地域性人文景观形态认知地图。调研发现,表征化的人文景观形态,因其高度概括抽象或概念化,也会给观众对现实中的人文景观形态带来一些片面认知,影响本土景观文化建设的发展。部分受众会因此而固化对现实中地域性人文景观形态的刻板化印象,忽略甚至抹去景观形态的其他部分。景观形态的刻板化,使得发展创新也会受到阻碍,长久之后也就容易失去了吸引力。当然,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建设在甘肃境内不断延伸,到甘肃各地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种固化的认知也在逐年消解。旅游者对线上、线下的景观体验和评价,也让景观管理者和设计者们必须关注移动短视频的传播形式及传播技术,对人文景观形态设计的影响。在对景观空间设计时,设计者们需要为拍摄留有空间或线路。移动短视频带来了自下而上的新思维和新手法,也推动了实体人文景观建设的研究。

三、格式塔式景观形态

格式塔是心理学的术语,源自视觉心理学领域,主要强调局部与整体间的视知觉的完形关系,强调对视知觉对象的形状、形态、性质的整体性观照。格式塔式景观形态,就是移动短视频中呈现出的景观形态视知觉完形或景观形态的整体综合形式。这种整体知觉形式,不是由单个景观形态简单叠加而成,也不是由单体景观形态要素如植物、建筑等简单相加形成,而是移动短视频,通过视觉建构,展现出的景观形态的整体感知形式。另外,格式塔式景观形态,也可以是由一系列连续的对景观形态的叠加重构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整体印象。它除了景观物质形态层面,还有来自这些景观形态背后复杂而综合的社会价值、文化意义和精神空间。从实际情况看,人们对人文景观形态的认知“首先是整体的与感情的反应,然后才是以特定的词语去分析与评估它们……”[8](3)从人的视知觉感受来讲,单体的人文景观,并不会带来更大的视觉震撼和更丰富的文化价值体验。人对视知觉对象的感知,主要是从整体出发,从有高度概括的形态形式出发所形成的视觉体验或感受。

笔者通过对移动短视频中甘肃丝路西段人文景观形态的云调研发现,格式塔式景观形态,主要存在于一些官方和有影响力的自媒体短视频中。这些博主具有较高的公众关注度,他们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从区域景观形态视知觉的整体出发,从大众对甘肃地域性人文景观形态的总体性文化认知出发,拍摄和制作甘肃地域性人文景观。拍摄者不仅力求视频信息具有高度凝练性、有吸引力,还寻求在短短几十秒的时间内,更准确和更有效地传达甘肃地域性人文景观形态总体特色和整体面貌(见图5,图6,图片来源:抖音旅行博主百帆假期和博主不二史书的短视频截图。图片内容:短视频主要呈现人们印象中抽象简化出来的河西走廊图景景观。图片技术处理:陈永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拥有803.1 万粉丝的“长安范儿——人文地理”自媒体博主,对甘肃地域性景观形态的整体拍摄和介绍。他以文化地理的独特性和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为切入点,展现了甘肃人文景观的地域特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意义。短视频以甘肃最著名的人文景观敦煌石窟为片头,陆续介绍了甘肃13 个地市最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视频配以“甘肃有多美?为何曾被评为亚洲最佳旅行目的地?”等简短文字和旁白介绍,起到强化景观信息的作用。整个视频的点赞量、评论、转发和收藏量,均超过3 万以上。可见,该视频受众的认可度。视频展示了非常丰富而清晰的甘肃人文景观信息:从山、水、草原、沙漠、湖泊、森林等独特的地理景观,到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等中华文化发祥地的人文景观,再到中外文化交汇景观、儒道释文化共融景观、多民族交融景观及边关重镇景观等等。

图5

图6

另一个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是官方短视频媒体“遇见甘肃”。其中,山丹军马场短视频,首先以俯视的拍摄方式,展现了军马场整体的景观形态与风貌,突出其宏大的气势;之后,再以平视的特写拍摄方式,展现了高大奔驰的马匹,把军马场的奔流涌动和气魄威严呈现得淋漓尽致。短视频通过简短的文字叙述,表达出军马场曾经辉煌的历史:从古至今都是世界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马场。

这类短视频,尽可能呈现甘肃地域性人文景观中所有重要的景观信息,从整体出发,力求受众能从总体上掌握视频中人文景观形态中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信息。格式塔式景观形态“与其说是关于一些特定事物的细节分析,不如说是从总体上的感觉反映问题;与其说是明显的,不如说是潜在功能问题;同时它很受意象与观念的影像……”[8](3)不过,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移动短视频中格式塔式景观形态,却容易导致视频呈现方式和呈现内容的雷同,也容易使拍摄者忽视区域性人文景观形态的其他细节性和差异性景观信息,甚至会导致受众对实体人文景观的误解和误判。有些视频博主,为了博眼球,刻意对人文景观形态,以总体化的方式,对其进行片面化的加工、修饰,甚至张冠李戴,以追求轰动效应和娱乐性,来博取流量,导致观众对甘肃地域性人文景观产生刻板印象和认知偏差的倾向,造成格式塔完型的误解。

结 语

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移动短视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对景观的体验方式和认知方式,使得甘肃这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省份,获得了传承和发展地域性人文景观的新增长点,并在新时代中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推动了地方景观文化的建设。

笔者通过对抖音、快手、西瓜等流量媒体短视频的云调研,发现短视频中甘肃地域性人文景观形态三种形式:信息媒介式景观形态、表征化景观形态和格式塔式景观形态,在移动短频中,具有了新媒介特质、表征性再现、展览价值和易于知觉完形记忆等特点。这三种景观形态,在短视频中呈现出逐渐简化并更易于记忆的趋势。短视频中表征化景观形态,建立在信息媒介景观形态的基础之上,受众通过信息媒介景观,获得重要的景观信息,再通过视频表征化手段,创造出表征化景观形态;格式塔式景观形态,又建立在表征化景观形态的基础之上,形成更加易于记忆的景观形式。这些特性推动着甘肃地域性人文景观线上、线下的双向互动。

另一方面,它们也呈现出网络时代典型的短平快、娱乐化、扁平化和消费化的时代印记,其趋同性、特色固化和娱乐至上的不良因子,也值得文化景观工作者们深思。为博眼球、点赞率和流量数,短视频中的景观形态,只突出特殊体验,追求猎奇和消费娱乐,忽略了景观环境的日常生活和其他景观因子或形态的展现,易给大众引导偏差。这也会给现实中甘肃地域性人文景观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扰。不过,历史的脚步不会因此而停止,克服这些困扰,发现新机遇,必定会为甘肃地方人文景观打开新局面。

注 释:

①可参阅兰州大学刘春燕2020 年硕士学位论文《外国人短视频塑造的中国形象研究——以抖音短视频为例》中,提供的相关数据统计;

②可参阅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吉林出版集团2013 年版)一书第五章“世界图像的时代”278页~281页谈到了把世界把握为图像观点之详述。另可参阅该书第二章“作为景观的商品”,作者引述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在谈到图像影像作为消费观点时的详述(第13页页~第18页);

③可参阅董恒年所著《美丽甘肃》(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 年版)一书之详述;

④可参阅秦娜《甘肃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载《甘肃日报》2019 年12 月12 日版)一文;

⑤可参阅注释③。

猜你喜欢
人文景观甘肃媒介
城市公共空间人文景观设计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甘肃卷
书,最优雅的媒介
园林建设中人文景观元素的作用探析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姑苏水城旅游人文景观整合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