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记者舆论监督的拓展与深化

2024-01-26 12:18张春喜
记者摇篮 2023年12期
关键词:建设性舆论监督新闻记者

张春喜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与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无论是信息呈现形式、传播方式,还是信息传播载体与传播渠道,都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特征,这既改变了舆论监督工作面临的环境,也促使舆论监督工作的内涵得到了延伸。在此背景下,推进新闻记者舆论监督工作的拓展与深化,对于提升舆论监督工作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一、推进新闻记者舆论监督拓展与深化的必要性

新闻记者舆论监督拓展与深化的必要性主要源自新闻记者舆论监督环境的改变。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新闻记者舆论监督的社会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我国社会进入改革共建阶段,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关系的复杂化,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凸显出来。与此同时,社会大众民主意识、公平意识进一步强化,这让社会大众对舆论监督工作的关注和要求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新闻记者需要通过舆论监督来协调各方利益与关系,指出问题并探索问题的解决路径,通过提升舆论监督水平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二是新闻记者舆论监督的主阵地发生了转移。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社会大众拥有了更多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以及参与舆论监督的渠道,这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成为舆论聚合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促使新闻记者舆论监督重点逐渐向新兴媒体平台转移。在此背景下,新闻记者需要推进舆论监督工作顺应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趋势,从舆论监督切入点、信息呈现方式的选择等多个方面作出改革与创新。

二、新时期新闻记者舆论监督的拓展与深化路径

1.拓展舆论监督切入点

新时期的新闻记者舆论监督工作,必须重视关注公共热点、回应公众关切,这既有利于展现新闻媒体的亲和力,提升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话语权和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主动性,也能够避免因负面舆论过度发酵而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从这种认知转变的原因来看,舆论生成与传播环境的改变,要求新闻记者能够对舆论监督的切入点进行拓展。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新媒体在舆论生成与传播中的地位,更多的社会大众参与到公共热点话题的讨论当中。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不仅无法无视舆论生成与传播环境产生的变化,而且必须顺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通过入驻这些社交平台、自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巩固自身在舆论监督与引导中的主导地位。这促使新闻媒体的新闻生产机制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自然也对新闻记者舆论监督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闻记者开展新闻采编工作的过程中,新媒体平台中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内容成为重要的题材来源,新闻报道在新媒体平台获得的反响和流量,也成为评价新闻报道传播成效的重要指标。

从拓展舆论监督切入点的可行性策略来看,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新闻记者需要坚定人民立场。在角色定位方面,新闻记者需要认识到,舆论监督代行的是公民权利,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是提升舆论监督规模以及影响力的重要前提。为此,新闻记者在开展舆论监督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社会大众诉求与关切,具备将公共热点作为舆论监督切入点的意识,依托自身的媒体资源提升社会大众的媒体话语权,从而促使新闻记者舆论监督能够维护社会利益、深受社会大众支持。另一方面,新闻记者需要探索从公共热点入手开展舆论监督的实践路径。这要求新闻记者需要重视在舆论监督过程中与社会大众保持有效的连接,通过构建多元化的信息反馈渠道,为社会大众表达自身关注以及看法、意见提供平台,从而更好地了解公共热点和社会舆论的发展趋势,有效收集舆论监督线索。当前,新闻媒体向新媒体平台延伸的过程中,新闻媒体与新闻受众之间的互动方式更为丰富与便捷,这为新闻记者了解公众关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自媒体呈现出了强互动的特征,新闻记者需要成为自媒体的“深度使用者”,依托自媒体与社会大众开展沟通交流,从而围绕社会大众的反馈信息构建新闻监督报道框架。

2.构建建设性舆论监督

提升舆论监督的建设性,应当是新闻记者开展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与价值取向之一。在社会各界广泛重视舆论监督的背景下,新闻记者更需要兼具问题意识与大局意识,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用新闻力量、监督权力推动社会发展。

从建设性舆论监督的内涵来看,新闻记者不仅需要在舆论监督中发现问题、发出预警,而且需要探索问题的解决路径,发挥推动问题得以妥善解决的作用,这是舆论监督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社会价值、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对于新闻记者而言,首先,建设性舆论监督应当是新闻记者舆论监督的基本立场之一。新闻记者开展的舆论监督需要以造福社会大众为根本出发点,在指出问题的基础上理性地分析问题,为相关主体提供参考决策,这是新闻记者坚定人民立场的重要体现。其次,建设性舆论监督是新闻记者开展舆论监督的一种工作思维。这种思维方法能够指导新闻记者综合考虑各方意见以及舆论监督带来的社会影响,让促进问题解决这一初心在舆论监督中发挥导向作用。最后,建设性舆论监督是新闻记者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新闻记者需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更需要在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下,展现出舆论监督报道智慧。优秀的新闻记者不仅需要抛出问题,也需要围绕问题的解决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将舆论监督的社会效能作为评价舆论价值的重要指标。

从舆论监督建设性的实现路径来看,首先,新闻记者需要具备建设性意识。新闻记者需要敏锐地发现各类问题、犀利地追责责任主体,也需要持有大局观和建设心态,看到相关主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相关主体配合探索问题解决路径,从而扮演好社会黏合剂角色。其次,在建设性意见的提出方面,新闻记者需要构建一套逻辑自洽的标准,确保建设性意见具备可操作性,这是发挥建设性意见价值的关键。如果新闻记者违背这一原则仅是摆出较高的姿态,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形成更为严重的对立。另外,新闻记者的建设性意见还应当具备更高的普适性。在针对个别现象、个别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问题的普遍性,从而促使建设性意见能够在更广范围展现出应用价值。最后,新闻记者需要关注舆论监督实效。建设性舆论监督要求新闻记者做到“有问必有果”,为此,新闻记者必须遵循效果原则,关注舆论监督在促进问题解决中取得的效果。在此方面,新闻记者需要与问题相关主体强化沟通,重视收集各相关主体的反馈信息,确保建设性意见能够有效落地。新闻记者也可以与相关主体在效果导向下共建问题解决机制,依托责任追究制度、考核问责认知等,推进解决难点问题。

3.创新舆论监督报道形式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信息呈现方式更为多元化,新闻记者可以使用这些多元化的信息呈现形式,对舆论监督报道形式进行有效拓展,这对于提升舆论监督报道的表现力与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从新闻记者对舆论监督报道形式进行创新的必要性来看,传统舆论监督报道形式的局限性与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督报道形式的吸引力,共同决定了新闻记者需要对舆论监督报道形式进行创新。在以文字为主的舆论监督报道形式中,新闻记者能够展现出更为严肃、严谨的姿态,具有较高质量的文字叙述也能够更好地引导新闻受众了解新闻事件、开展深入思考。然而,随着信息传播环境的改变,社会大众的信息接收习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字的吸引力被弱化,读图以及视频等则能够更好地适应碎片化传播。在此背景下,大篇幅文字的传统舆论监督报道形式日渐式微。另外,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信息呈现方式不仅在视觉表现力方面展现出优势,而且呈现出生产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的特征。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相对于图片新闻、视频新闻,文字新闻会给新闻记者带来更大的新闻生产压力,同时也会制约舆论监督报道的时效性。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单一的文字报道并非最优选择。

从新闻记者对舆论监督报道形式进行创新的实践路径来看,探索多种信息呈现形式在舆论监督报道中的应用,应当是新闻记者在新媒体时代以创新驱动舆论监督内涵拓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舆论监督报道形式创新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依托大数据技术、可视化技术等,提升舆论监督报道的数据化、可视化水平。例如,新闻记者可以使用更容易被接受与理解的图表、图像等形式,对舆论监督信息进行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帮助相关主体、新闻受众更为便捷、深入地了解舆论监督事件。二是发挥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强互动优势,引导受众参与舆论监督。例如,新闻记者可以使用在线投票、平台投稿等多元化的互动要素,与受众开展广泛交流,更好地收集受众反馈的信息,提升受众对新闻记者舆论监督工作的满意度。三是使用VR、AR等技术,为受众带来沉浸式的信息接收体验,强化舆论监督报道的感染力、吸引力以及代入感,促使受众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舆论监督报道内容作出全方位的了解。四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舆论监督报道。人工智能中的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分析技术等,都能够帮助新闻记者更具效率地完成舆论监督报道,甚至可以帮助新闻记者通过已经掌握的信息来判断新闻实践发展趋势,从而促使新闻记者在开展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展现出更强的洞察力。

4.讲究舆论监督的艺术性

在当前的信息传播环境中,新闻记者开展舆论监督工作需要更为严肃与谨慎,通过提升舆论监督技巧、讲究舆论监督艺术,有效强化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与时效性。

从新时期对新闻记者舆论监督提出的要求来看,在选题方面,新闻记者需要在社会大众期待和舆论监督功能的充分发挥中找到平衡。既不能为了获得流量展现出对新闻内容应有价值取向不负责任的态度,也不能置民生民情以及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议题于不顾,从而在非功利心理的驱动下,将政府重视、社会大众关心且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作为开展舆论监督的切入点。在时效性方面,新闻记者需要在话题热度和问题解决实效之间找到平衡。建设性舆论监督不仅要求新闻记者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而且要求新闻记者能够对问题解决路径做出探索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如果舆论监督报道的传播时间点过晚,不仅会面临社会大众对相关热点的关注热度减退等减弱新闻传播成效的问题,而且也容易导致社会大众对新闻媒体、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舆论监督功能产生质疑,进而影响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工作的公信力。在舆论监督报道尺度方面,新闻记者需要兼具导向意识、问题意识与建设性心态,在深度调查、如实报道的基础上对新闻内容进行客观呈现,做到不捂、不藏、不掖,也要做到避免过度批评与过度炒作,在实效性导向下着眼于问题的有效解决,展现舆论监督的社会价值。

在舆论监督实践中,新闻记者需要采取一系列技巧,确保舆论监督能够达到预期要求与目标。在此过程中,新闻记者有必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确保调查研究的深入性。新闻记者需要围绕问题切入点进行充分调查,通过从多个来源开展信息收集工作、多个角度开展问题分析工作,确保舆论监督报道的全面性、准确性。二是避免个人主观情感对舆论监督产生干扰。舆论监督需要新闻记者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难以完全避免个人主观情感带来的多重影响。作为新闻记者,应当具有规避个人主观情感干扰的意识,在正确的、客观的立场上输出观点与看法。与此同时,充足的证据支撑是提升舆论监督客观性、可信度的重要保障,为此,新闻记者还需要做好证据支持工作。三是谨慎选择信息来源渠道。新闻记者既需要关注来自不同群体、个体的观点与声音,也需要重视信息来源的权威性,重视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以及官方文件内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下,新闻记者需要重视对舆论监督进行拓展与深化,在坚定人民立场、关注公众热点的基础上找准舆论监督切入点,在强化建设性意识、提出建设性建议以及实效性导向下推进建设性舆论监督发展,在应用新媒体平台及其信息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创新舆论监督报道形式,在科学选题、合理把握时效与尺度的基础上体现舆论监督的艺术性,从而有效提升新闻记者舆论监督水平,实现新闻记者舆论监督工作的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建设性舆论监督新闻记者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俄罗斯政府抵御危机的建设性和破坏性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