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2024-01-27 05:50葛星刘沥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

葛星 刘沥

摘 要:东坡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具有较大时代价值。苏轼面对人生逆境而乐观豁达的胸怀可作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借鉴,苏轼贯穿人生始终的爱国情怀可作为大学生做忠诚爱国者的榜样,苏轼的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可作为大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的典范,苏轼以法便民的法律思想可作为大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的指引。通过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实施路径,有效把东坡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

关键词:东坡文化;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1.06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結晶,“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对于古代诗文、典故信手拈来,人民网曾以“常提儒家名言、苏轼名句最多”来概括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情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苏轼是一座丰碑。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哲学家,极具文学魅力、艺术魅力、人格魅力。苏轼传世的作品数量惊人,共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500多篇文章,另外历代关于苏轼的文章、故事、传说也是浩如烟海,这是馈赠给后人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充分挖掘东坡文化资源,将其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吸引力,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东坡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1.1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社会上某些人“言必称希腊”的风气,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将东坡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爱国、保民等思想,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1.2 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吸引力

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普遍过于抽象,理论性强,代入感不强,学生很难体会其中深意,学生认知停留于表面而无法内化于心。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人生观、爱国主义、道德观、法治观等内容。东坡文化在以上方面有丰富的资源。破解思想道德与法治内容抽象、理论性过强,教学案例单一重复问题,探索将东坡文化资源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等思政课教学,推进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者的有机结合,实现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东坡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将大大助力思政课程教学改革。

1.3 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将东坡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大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东坡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建构

2.1 苏轼面对人生逆境而乐观豁达的胸怀可作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借鉴

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说苏轼“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的乐天派。苏东坡是辩证对待人生矛盾的典范,他始终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中的得与失、苦与乐、生与死。

一是苏轼正确看待得与失。面对人生的得与失,苏轼表现得乐观、豁达。在黄州他如此开导自己:“某谪居既久,安士忘怀,一如本是黄州人,元不出仕而已。”苏轼安慰自己,丢官罢职没什么,就把自己当作读书多年而不中举的黄州人就行了。

二是苏轼正确看待苦与乐。苏轼面对人生逆境,总是可以做到苦中作乐。被贬黄州后,他曾写信给堂兄,“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苏轼所谓自娱自乐,不是低俗的享乐,而是保存赤子之心,细心体察生活的美好,从身边的普通人、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体察生命的自由和美好。

三是苏轼正确看待生与死。苏轼旷达和潇洒的生死观,建立在他辩证看待生死基础上。面对大江明月,就自然界之永久与人生之短暂的矛盾,友人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而苏轼却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从世界变化的角度看,万事万物与人都在变化之中,从世界不变的角度看,万事万物与人都要服从自然规律,永无止境,因此没必要去羡慕长江。

苏轼正确面对人生中的矛盾,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精妙的文学作品,均可作为思政课教师讲授人生观部分的经典案例和素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得与失、苦与乐、生与死等种种矛盾,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2.2 苏轼贯穿人生始终的爱国情怀可作为大学生做忠诚爱国者的榜样

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不论是青少年还是老年时期,不论是顺境中还是逆境中,贯穿苏轼一生的都有爱国主义情怀。

一是苏轼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苏轼热爱祖国的山川风物,他一生纵横祖国大江南北,留下诸多名胜诗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诗句,堪称千古名句。

二是苏轼爱自己的骨肉同胞。苏轼无论在朝中还是地方做官,是地方大员还是被贬官员,都一直忧国忧民,爱护百姓。在黄州,他倡导并带头捐资成立民间慈善机构“育儿会”,改变当地因贫困而溺婴的陋习。在惠州,他宣传推广在黄州所见的插秧农具“秧马”,并写下一首《秧马歌》,详细介绍其形制和使用方法,帮助当地农民减轻劳动强度。在偏僻的海南岛,他教书育人,培养出海南岛第一位举人。

三是苏轼爱祖国的灿烂文化。苏轼热爱中华灿烂文化,并在诸多领域发扬光大。苏轼是文学艺术的全才和奇才,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哲学家。散文方面,他强调文以载道,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他强调以文为诗,与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拓展了词的内涵,提升了词的境界,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擅长行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并称“宋四家”,其作品《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他擅长绘画竹子、枯木、怪石,首先提出“士人画”概念,是后来“文人画”的先聲;哲学方面,他是北宋关学、洛学、蜀学三大派当中蜀学的代表人物。

四是苏轼爱自己的国家。苏轼生活于北宋边防危机和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的时期,他忧心国事,提出过很多有见地的政见,写下了一系列著名的安边御敌的作品。苏轼旗帜鲜明反对宋朝统治者怯战心态和岁币政策,他一针见血指出纳币求和是下策。因为对外纳币必然加重民众负担,而且辽和西夏统治者的欲求是难以满足的。苏轼不仅指出这种纳币求和的危害,而且通过诗词文章积极表达希望朝廷派遣自己前往边境,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的愿望。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崇敬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的爱国志士,鄙视损害国家尊严和利益的民族败类。大学生要弘扬爱国主义传统,从苏轼身上汲取爱国力量,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踏实学习,苦练本领,以昂扬的斗志和扎实的本领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2.3 苏轼的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可作为大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的典范

苏家具有优良的家风家教。良好的家风家教,对苏轼为人、做官、创作产生了重大、积极的影响。苏轼有三子,分别是苏迈、苏迨、苏过。得益于苏轼良好的家教,三子也被世人称为“三虎”。

一是苏轼教导后代要以德为先。幼子苏过陪同被贬惠州的苏轼时,画了一幅偃松图。苏轼为其作赞,鼓励和要求后代要像不怕风雪的北方偃松一样不怕艰难,保持高洁的德行。

二是苏轼教导后代要勤政爱民。苏轼一生勤政爱民,同时言传身教,要求后代也要如此。苏轼在送别长子苏迈前去江西德兴任职时,赠送一方砚台,并作《迈砚铭》提出期望:“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对儿子修身、治学、为官等方面都做了要求。期望苏迈为官清廉,不要敛财,多多给予别人;期望苏迈为官时常想到给人生路,给人改过自新机会。

三是苏轼教导后代要勤学好问。苏轼历来不主张读死书,具有求真务实的读书治学态度。关于石钟山名字来历,众说纷纭,苏轼认为北魏郦道元语焉不详,唐朝李渤见识短浅。为了探求真相,他带着长子苏迈实地考察,得以验证前人结论,并且总结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大学时期是道德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家庭教育又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的苏轼,其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可以给予大学生有益启迪。大学生要重视家庭,传承优良家风家教,树立正确道德观,为全社会提高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做出青春贡献。

2.4 苏轼以法便民的法律思想可作为大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的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苏轼作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其法治思想具有积极意义和借鉴价值。其法治思想的底色、核心是以法便民,法律是便民、利民、爱民的,而不是害民、虐民的。王安石变法之时,出台了青苗法、手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扰民、害民弊病。苏轼“每因以法便民,民赖以安”。

一是苏轼认为,如果不能以民为本,那么法治将不能长久。苏轼以商鞅、韩非子为反例,指出商鞅、韩非子以及秦朝不以民为本,而重刑罚,商鞅被车裂,韩非子被毒死,秦朝二世而亡,最终都没有好下场。

二是苏轼认为,犯罪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在论述治下盗贼兴起原因时,他指出主要是税赋太重。之前当地百姓贩卖私盐,税赋不重,尚可度日。可是近来,百姓“偷税则赏重,纳税则利轻,欲为农夫,又值凶岁,若不为盗,惟有忍饥”,因此盗贼日众,他请求朝廷免除300斤以下私盐贩卖的税赋,如此则百姓“必不肯舍安稳衣食之门,而趋冒法危亡之地也”。

三是苏轼认为,刑罚当轻。当时军器监需要老百姓交牛皮,鼓励告发隐瞒不交者。对于晚交牛皮的百姓,动辄鞭挞并罚款数万钱。苏轼认为“为牛皮而已,何至是乎”!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大学生要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苏轼以法便民的法律思想,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可作为大学生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的指引,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

3 东坡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

3.1 网络教学

一是设置网络教学内容。建立东坡文化融入思政课案例库,包括苏东坡诗词文等作品、案例事实材料、图片、视频等,提供学生课前学习。

二是建立网上“讨论版”。设置开放性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比如,你最喜欢苏轼哪一首体现爱国主义情怀的诗词,苏轼家庭教育思想和实践给你什么启发。

3.2 课堂教学

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运用专题演讲讨论、课堂情景剧、短视频制作等手段,加强师生、生生互动。

一是专题演讲讨论。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应专题,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分工查阅、搜集苏轼相关材料,集体讨论,形成小组演讲汇报文稿,最后面向师生发表演讲,教师进行点评。东坡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演讲讨论题材,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开展课堂演讲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是课堂情景剧。课堂情景剧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以教师设置相关主题为依据,积极搜集苏轼相关素材材料,编写剧本,分配角色,彩排表演,并相互研讨交流。在课堂上可以再现苏轼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后依然积极乐观的潇洒,可以演绎苏轼谆谆教导后代的故事。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加深对东坡文化的理解,加深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寓教于乐,效果突出。

三是短视频制作。近年来,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和内容制作传播兴起。0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已经把短视频平台作为信息获取、社交沟通、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共同选题和策划,拍摄浅显、有趣而又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短视频,既能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积极性,又能扩大学生学习阵地。

3.3 实践教学

一是走出去。组织学生前往苏轼主题公园、纪念馆等参观考察,并进行体会交流;组织学生寻访苏轼后人,调查收集苏轼家风故事,并分组汇报。

二是请进来。邀请公园、纪念馆等工作人員、高校学者、苏轼后人等来校开展讲座,共同开展主题活动。

4 结语

继承和弘扬东坡文化,深入挖掘东坡文化资源潜在价值,将东坡文化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等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101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328))[202301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30126].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4]林语堂(张振玉译).苏东坡传[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3.

[5]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