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同伴交往中常见不合理信念及教育建议

2024-01-30 15:27陈园园 毛雨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37期
关键词:同伴交往中学生

陈园园 毛雨昌

摘要: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学生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不仅是他们学习、生活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塑造其人格、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渴望交往,渴望与人沟通。然而,缺乏边界意识、缺乏自我认同感、自我怀疑和自卑、过度强调竞争和成绩、缺乏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忽视对方感受和意愿、过度强调一致和唯一、共同目标的缺失都会使中学生产生不合理信念,从而引发人际困扰。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培养边界意识,增强自我认同感,减少自我怀疑和自卑,培养全面的价值观,培养开放和包容心态,学会换位思考,接受朋友圈的多样化,设置共同目标,给予青春期的中学生充分的引导与支持。

关键词:中学生;同伴交往;不合理信念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99-0050-04

一、不合理信念

同伴交往不合理信念指关于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不符合客观现实的、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态度与想法[1]。这种非理性信念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恐惧、痛苦等不良情绪的原因[2]。相关研究表示,同伴交往不合理信念越多,人际困扰越多[3]。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识别并干预中学生同伴交往中的不合理信念尤为重要。

二、中学生同伴交往中常见不合理信念及教育建议

(一)“任何事情都应该说出来”——缺乏边界意识

1.案例呈现

晓芳近期陷入了深深的困扰中。她自认为与晓晨的友情深厚无比,无话不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晓芳渐渐察觉到当她尽情倾诉内心世界时,晓晨却相对保持了沉默,很少向自己敞开心扉。她开始怀疑是否在晓晨心中,并未将她视为真正的朋友。这种想法令她备感孤独和失落,友情之路因此笼罩上了一层阴霾。

2.案例分析

部分中学生认为在同伴之间,尤其是好朋友之间是没有秘密的,任何事情都应该坦诚相待,不需要保护自己。这种想法有时会给中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困扰。每个人都有私人空间,有些事情是不愿意向他人坦露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把对方当朋友。朋友之间要允许界限的存在,在明确自己边界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界限[4],这对友谊双方均是一种保护,否则当所谓的秘密被公布,一方自然而然地成了“怀疑对象”,反而不利于同伴关系的发展。

3.教育建议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帮助中学生认识边界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举例、讲故事等方式,帮助中学生理解什么是边界,为什么需要建立边界,在哪些事情上需要建立边界。

(二)“委屈自己也一定要取悦别人”——缺乏自我认同感

1.案例呈现

如果你向晓涵询问交友的秘诀,她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真诚地对别人好,无私付出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现实对晓涵并不宽容,她的善意与付出并未为她赢得深厚的友情,同学们反而对她敬而远之,甚至有人暗示她的行为过于“卑微”。晓涵并不清楚自己哪里做得不对,她尽力为同学们服务,无论是帮忙接水还是买饭,她都乐此不疲。然而,同学们的反应却越来越冷淡,这使得晓涵倍感困惑和悲伤,甚至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否定,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同学们却这样对自己。

2.案例分析

有些中学生为了获得同伴的认可和喜欢,会不断迎合对方的期望和要求,牺牲自我。然而,一味地取悦别人并不能获得理想的友情,反而会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压力,从而选择疏远。当感知到对方的疏远后,学生会陷入自我怀疑状态,自我认同感不断下降。部分中学生会将自己置于“受害者”心境,认为自己付出这么多,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从而不相信友情,或是在自我否定与怨恨他人中挣扎。同伴交往首先应该是平等的,每个人在里面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不担心会因此受到抨击,而不是一方总是限制另一方,或一方总是讨好另一方。

3.教育建议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通过赞扬、鼓励和支持等方式,帮助中学生发现和认识自己的积极方面,包括自己的特点、爱好、优点等。只有充满自信和自我价值感的中学生,才能在同伴交往中展现真正的自己。

(三)“只有足够优秀,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自我怀疑和自卑

1.案例呈现

晓敏,一个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动力和强烈自我完善意愿的学生。她渴望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卓越的能力,以赢得同学们的认可和尊重。然而,生活中没有绝对优秀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某个优点和某种天赋,如有人学习好,有人才艺突出,有人性格活泼开朗。而晓敏习惯与周围所有人的优点进行比较,当意识到与他人的差距时,内心充满沮丧与自卑,怕别人会因此看不起自己,渐渐地,晓敏的压力越来越大……

2.案例分析

外在优不优秀和内在自不自卑其实是两件事情。有些中学生会将自己的价值和地位与同伴的反应和评价相联系,认为只有优秀的同学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如果得不到对方的认可和支持,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和自卑情绪。同理,自卑的人即使在他人眼里足够优秀,但也无法对自己真正地接纳。

3.教育建议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通过情感沟通和情景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客观的自我认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价值,而这并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可或比较;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比较:一个人不需要与周围所有人的优点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并不总能带来积極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他人的优点,更要看到自己的优势。

(四)“成绩不好的人不配有朋友”——过度强调竞争和成绩

1.案例呈现

晓明和晓强原本是亲近的朋友,然而随着学业的深入,他们的成绩逐渐拉开了距离。晓强凭借自身的学习优势始终名列前茅,而晓明则一直处于中等水平。晓明开始感到自己不配和晓强成为朋友。这种想法让他逐渐开始回避晓强,同时,他也无意与那些学习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以免被他们“带偏”……

2.案例分析

在同伴交往中,部分中学生过于看重成绩和竞争,将其作为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最高标准。这种观念会使他们对自己和同伴的品质、特长和个性等方面缺乏全面的认识。成绩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方面,并不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的唯一标准。中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应该重视彼此的兴趣、品质、性格等,而不仅仅是成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而且每个人的闪光点是不同的。在同伴交往中,要以更加多元、尊重的态度与人相处。

3.教育建议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通过多样的学校或社区活动,帮助中学生接触不同的人、事、物,拓宽视野和思路。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人和环境,发现和欣赏别人和自己的优点和特质,消除因过度关注成绩和竞争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五)“我的意见和看法比别人的更正确”——缺乏开放和包容心态

1.案例呈现

数学课上,老师布置了一道难题,要求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解答。在小组讨论中,晓琛坚信自己的解题方法是正确的,并认为其他成员的观点和解题方式过于简单和幼稚。他固执己见,没有充分听取和尊重其他成员的意见,导致小组讨论进展困难,无法形成一致答案。讨论时间结束了,其他小组都已经完成了任务,而晓琛所在的组还在争论不休。最后,老师公布了正确答案,齐晓琛的答案与正确答案大相径庭……

2.案例分析

在同伴交往中,中学生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正常的,甚至是重要的。但不能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更正确、他人的想法是错误的。首先,因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会导致每个人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看待问题。其次,年龄越小,其自身经验相对较少,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和判断失误。因此,在同伴交往中,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人相处。

3.教育建议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通过启发式教育、展现交往模式等引导中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学会开放、容忍、理解和接纳。只有建立公平、平等、尊重和信任的交往基础,中学生才能与同伴和谐互动、团结合作。

(六)“我已经道过歉了,他应该原谅我”——忽视对方感受和意愿

1.案例呈现

一天,晓东和晓风发生冲突,晓东向晓风道歉。然而,晓风却很生气,不肯原谅晓东。晓东感到很困惑,他觉得自己已经向晓风道过歉了,晓风应该原谅他。他不能理解为什么晓风还在生气,甚至开始对晓风产生怨恨和厌烦的情绪。晓风则认为,晓东的道歉只是形式上的,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觉得晓东的道歉并不真诚,始终无法原谅他。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二人的关系陷入紧张状态……

2.案例分析

有些中学生认为,道歉了对方就要原谅自己,或是不明白自己已经道歉了,为什么对方还是不原谅自己。当对方迟迟不原谅自己,可能会滋生怨恨或不满情绪,导致同伴关系再次陷入紧张状态。然而,道歉只是表达自己的歉意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意味着对方一定要原谅自己。将“道歉”和“原谅”混淆起来只会让问题更复杂,尤其是如果问题涉及到了伤害对方的权益和利益。在同伴交往中,应该尊重对方的感受和意愿,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并且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沟通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从矛盾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3.教育建议

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同伴关系中的表现,提出一些问题并让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与朋友交往中你是否考虑过朋友的感受?你如何表达自己需求的同时又不伤害到别人的情感?同时,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一些针对同伴关系的活动,例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感受的过程。

(七)“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却不是他最好的”——过度强调一致和唯一

1.案例呈现

晓莉和晓华是同班同学,两人常常相约一起学习、参与各种活动,形影不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晓莉开始意识到晓华拥有众多知心好友,而她却只有晓华这么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这种“唯一”的观念使晓莉感到既沮丧又嫉妒,她害怕会失去晓华这个珍贵的朋友。在她的内心深处,晓莉开始感受到一种无助和孤独。每当看到晓华与其他同学谈笑风生时,她内心总会涌现出一种被忽视的感觉,并担心自己在晓华心中的地位会被他人取代。这种担忧使她对晓华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望,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她心中那个无可替代的朋友……

2.案例分析

在同伴交往中,部分中学生认为,他是我最好的朋友,那我也要成为他最好的朋友。甚至有的中学生認为,他是我唯一的朋友,我也希望成为他唯一的朋友,然而,当他发现对方不止有他一个朋友,甚至是有很多好朋友时,往往会变得伤心、难过,甚至嫉妒。这种“排他”的想法,会影响双方友谊的发展。事实上,友谊是相互的,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是多元化的,朋友也有其独立的思考和选择,不能将自己对朋友的感受强加给他,否则会伤害到彼此的感情和友谊。因此,在同伴交往中,我们要尊重朋友的选择和情感需求,努力维护友谊的美好和稳定。只有在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拥有健康和长久的友谊。

3.教育建议

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他们曾经鼓励过朋友与其他人一起玩耍,或者自己在没有朋友陪伴的时候会怎样安排时间等,以此让学生思考自己是否能够接受朋友有其他好朋友,并且引导学生认识到朋友有其他好朋友的情况是正常的。教育工作者也可以组织一些针对同伴关系的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在同伴交往中如何处理朋友有其他好朋友这一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应对能力。

(八)“三个人的友谊不长久”——共同目标的缺失

1.案例呈现

晓馨和晓芳自入学以来便是密友,共享学习和生活的快乐。然而,随着同学晓希的加入,三人行的局面逐渐形成,这让晓馨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她担忧晓希的介入会破坏她与晓芳的友谊,尤其三人聚在一起时,晓芳与晓希的交流让晓馨觉得自己是那个被冷落的人。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友谊是否坚固,甚至开始寻找晓希“抢走”朋友的蛛丝马迹。每当晓希加入到她与晓芳的交流或玩耍中,晓馨总会感到嫉妒和不安。这种不安和不信任感逐渐升级,晓馨变得冷淡且常常发小脾气,对晓希表现出言语和行动上的不满与愤怒……

2.案例分析

在同伴交往中,当人们认为自己的友谊被其他人威胁时,会表现出嫉妒、不安和不信任感。并不自觉地寻找对方想要把朋友“抢走”的证据。然而,三人友谊是否长久并没有一定的规律,而取决于每个人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因素,也与具体的相处方式和沟通方式有关。例如,如果三个人之间存在着信任、尊重和包容的基础,可以相互支持和理解,那么三人友谊就有可能更加稳定和持久。相反,如果三个人之间存在着猜疑、嫉妒或竞争的情绪,或者相互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那么友谊可能会面临着冷却和瓦解的风险。因此,在同伴交往中,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在友情的基础上建立起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友谊和合作。

3.教育建议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友情关系中是否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并且是否为实现这些目标付出了努力和行动。同时,可以组织一些针对友情关系的活动,例如小组合作、团队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确共同目标,并努力实现它们。

三、小结

中学生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重要因素。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要根据中学生同伴交往中的不合理信念,制定相应的辅导策略,帮助中学生维持良好的社交关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杜秀芳. 关于认知和情绪相互作用研究的新进展[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25-127.

[2]冀爱爱,纪丽燕. 妄想与不合理信念——大脑的“Bug”[J]. 大众心理学,2023(7):42-43.

[3]赵丽云. 大学生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量表编制及应用[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6.

[4]刘志群. 从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看学生人际沟通边界[J]. 教师,2019(12):115-116.

猜你喜欢
同伴交往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初中生同伴交往归因研究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礼貌教育促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实践
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
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研究
浅析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