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下的服装设计应用研究

2024-02-07 16:50丁怡任力
设计 2024年1期
关键词:形态服装设计动力

丁怡 任力

摘要:为了引导消费者视觉思维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提高设计师的创造力,探索服装设计的新方向,更新设计语言。本文以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作为方法论,通过对其概念进行阐述并以形式动力的影响因素入手,深入研究“力”在服装设计中的演绎方式以及对形态、色彩的构建方式,总结视知觉形式动力对于服装设计的启示。基于视知觉形式动力在服装设计上的互动性展开论述,既可以作为服装设计理论的有益补充,也有助于提高设计师的视觉敏锐度及形态审美感知的能力,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视觉效果。

关键词:视知觉;服装设计;动力;形态;色彩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J

文章编号:1003-0069(2024)01-0144-04

Abstract:In order to guide the consumer visual thinking and aesthetic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creativity of designers,explore the new direction of clothing design,update the design language. This paper takes the theory of visual perceptual form dynamics as a methodology,and by expounding its concept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ormal force,studies deeply the deduction of "force" in clothing desig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orm and color,and summarizes the enlightenment of visual perceptual form dynamics to clothing design. Based on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visual perceptual form dynamics in clothing design,it can not only be a useful complement to the theory of clothing design,but also help to improve the visual acuity and aesthetic perception ability of designers,and better represent the visual effects of works.

Keywords:Visual perception;Fashion Design;Power;Form;Color

詹道夫·阿恩海姆是20世紀伟大的美学家、艺术心理学家,其著名理论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在美学、艺术心理学、传播学等领域都具有一定的贡献,主要研究的是人与视觉刺激的互动关系并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广泛应用。本文论述了视知觉形式动力与服装设计作品的互动关系,归纳和总结了形式动力的演绎方式。其在设计方式和思维方法不断转变的过程当中,动力对式样也在不断派生着各种形态对表达,使作品更具有创造力。

(一)视知觉形式动力

“视知觉”一词最早出自詹道夫·阿恩海姆1974年发表的《艺术与视知觉》一书,阿恩海姆将其定义为:人们由视觉刺激所引起的感受及思维的过程,并相应地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其理论思想的发展传承了格式塔理论的核心思想,将完形理论融入人对形的直觉能动性中。视知觉的实现均在完形趋势下独立进行,这种完形具有“动力”属性,对知觉主体表现出“动力式样”的特点。动力式样既包含了主观意识对物体的感受,更重要的还在于客观物体在运动的状态下呈现的各种形态。简而言之,视知觉就是认识主体对于视觉对象整体的、全面的把握。

(二)以“力”为核心

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作为各种“力”概念的统称贯穿阿恩海姆的美学核心思想,表征着“力”在整个视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展示出不同的运动样式、结构以及由“力”所引起的思维和审美活动,核心之处在于对“力”的建构与剖析。阿恩海姆中的“力”是指形状、色彩等所激发出来的知觉力,这种感知使观者产生了强烈的美感体验,并将这种感受传递给大脑。

从视知觉中把握现象,到建构形象和用抽象的方式创造设计作品,实际上都在阐述着审美视知觉的全过程。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人与物体处于相互关联的关系之中。而这种关联则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视觉上和心理上,以共通的“力的式样”动力性作为媒介,达到主客体之间,知觉和艺术之间的交流与同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新的创作方式,以这一极富创造性的理念来实现主客体,知觉结构及物理结构的契合,现如今已成为现代艺术及审美研究的着落点。

(三)影响因素

1.形态

形态是视知觉研究系统中的重要因子,力作用的结果就是形的呈现。不同的形会引起动力反应上的差异,两者是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本文通过图形在空间中产生力的作用时所表现出的规律与特点作出解释,如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各边长相等且均匀分布,呈较平稳状态,从而表现出以中心向周围放射的力的特征;其次为长方形、梯形等一类物体,其边长一长一短,因此视觉趋向更长一边的方向往两侧延伸;然后为圆形,表现为集中、内向的力的特征。不同力的倾向方向能给观者带来不同感受,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能给人们带来稳定感,长方形和梯形一类物体带来成长感和延伸感,圆形则带来安全感和圆满感。观者在感知形体的过程中,不仅将其视为“形体”本体,更能领略到与“力”相伴而生的深刻内涵,并且构成了传递和表达具体信息与情感的意义,才能达到各种“力”之间的“合力”,如图1。

2.色彩

色彩作为设计载体进行情感表达并在视知觉形式上表现出强烈的动力特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色彩是人类最敏感的感知对象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中,色彩往往被赋予了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在视觉艺术领域,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和语言。在阿恩海姆的色彩研究当中,色彩对于人的生理还是心理均有明显的影响,而人的知觉反应也和色彩息息相关。

此外,由于在视知觉形式动力方面的感知主体是“人”,人的主观性与力的感知、作用也是密切联系的,一个人的历史经验、审美经验都会对最终判断其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设计师要重视对其精神内涵的挖掘和表现,将审美体验同主体认知经验、美感、情感联系起来,由此获得更深层的共鸣与认同。

服装设计是一个调研、灵感收集、设计方案制订、设计表达、成衣制作的过程,这一系列过程与产品最终的视觉形象均离不开视觉感官的参与。其最大特征在于形态与形态内部之间以及意象之间建构着共同的视知觉动力,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深层次结构上的调和。观者的视知觉将主体人与服装对象联结在一起,形式动力是服装设计的表达媒介,因此“力”对于观者而言,就是感知中的首要因素。视知觉形式动力着重探讨刺激物的构成式样与其认知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服装设计以“形”与“色”来演绎形式动力,即形式表现与意象创造。

(一)形式表现

阿恩海姆认为,视知觉就是形知觉。服装设计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创造出作品本身的形式感,即造型感。服装的造型即服装的结构关系以及在空间中的存在形式,由外在造型轮廓线与内在结构线组合而成。服装造型的物质要素即点、线、面、体在造型空间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决定了服装造型的艺术表现力。运用对称均衡、节奏韵律、比例分割、对比调和等设计手法来取得和谐的形式,以此让观者产生视觉上的享受。对于设计师而言,如何设计形态的构成式样才能达到平衡统一的形,在简洁与复杂之间寻找平衡點成为服装设计的核心所在,过于呆板、无趣,抑或是过于繁冗以及杂乱无章的设计都会使得作品本身变得单调乏味。

(二)意象创造

色彩是人类视觉构成中最为活跃的视觉元素。人的大脑在获得视觉感知时遵循从形态再到色彩的顺序,但色彩在表达特定情境以及传达感情时,较之于形态,在时间、空间与载体上更具优势。视觉的意象创造就是从直觉审美层面分析探讨服装设计,主要通过色彩来进行表达,色彩的组成、空间分布、搭配方式等因素都会对动力的形成产生影响。视觉意象是由设计师自身的意蕴与情感层面发散出来的,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将主体情感变化归因于视觉刺激物所引起的主体内在的力场改变而导致。这种“力”的物理变化,正是造成种种真实感受乃至情感的根源。因此,服装设计很好的一个切入点便是从“意象”开始,使服装通过形态营造自己的氛围,并通过意象来达成。

(一)由“形”产生的动力

服装设计中的“形”是构成服装作品的基础,我们可以归纳为一种图形。在视知觉的作用下,服装的外在形式最先引起视觉的注意力,并激活了对象与视觉之间的动力关系,研究服装设计中“形”的组成关系和视觉动力规律,从而体会到作品本身的审美感受和空间体验。

1.不规则式样

梯形、锥形、楔形等这一类不规则图形,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动力性,这类图形的张力变化在于各个空间层次之间的联系,实际上也是对“一切知觉梯度均可产生运动感”的总体性原则的运用。不规则式样主要是通过变形来产生动感,往往是在一个基础或标准的图形上进行,人们对比原有的简单图形产生视知觉动力感,通过简单的几何体进行推拉、扩张以及伸缩后所产生的“力”。变形不仅呈现在服装整体的造型轮廓中,而且也运用于服装的各个细节设计之中,例如领子的形状、衣身的设计、袖片的裁剪等。

解构主义的设计师们对不规则式样这种设计手法的运用达到了极致,使服装廓形呈现不同的姿态。通过对原有服装结构和造型设计的突破,采用扭曲、夸张、倒置等设计手法,使造型更具有张力。再比如将服装的领子、袖口、口袋等细节打散重组,或是上下装错位颠倒等设计手法,打乱服装原有的正常秩序且错落有致,使得服装产生动力性。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解构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使服装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增强了其生命力和感染力。来自比利时的设计师马丁·马吉拉(Maison Martin Margiel)是解构主义设计师的代表,其设计旨在构建服装的时尚形式、功能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善于利用分割、组合、聚积、排列变化等多种设计手法,以此形成丰富的造型效果,从而产生多变的视觉效应,营造一个充满“动力”的服装造型空间,给予观者视觉和心理上的刺激,富于动感。如图3所示,Maison Margiela设计作品中服装整体采用了H形的廓形设计,系列1和系列2的衣身整体采用了镂空设计,疏密有致的镂空设计并且搭配薄纱的面料质感,使得整体动态感更强,更加灵动飘逸。系列2中上衣的底摆打破常规,在右下部分采用了褶皱的堆叠设计,与左上部分肩部的设计通过相互力之间的对抗与抵消,达到视觉上的稳定与平衡,给整体廓形带来舒适感。系列3和系列4主要通过对于衣袖造型的解构设计处理,打破了传统的衣袖设计方式,肩部的宽度大大超过正常人体肩膀宽度,袖片与肩部的穿插设计也极具造型感,使服装具有更加明显的线条感与张力,具有强烈的气场与表现性特征。

2.倾斜式样

阿恩海姆把倾斜视为获取动力经验为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它由视觉有意识地感知到来自垂直、水平以及其他方向上产生的偏离,这种与正常式样相偏离的倾斜能触发视觉感知,形成一种把其归因于水平或垂直方向的倾向性张力,从而使得形态具有了感知的动力。因此,无论是倾斜的廓形解构线、装饰线、功能性的分割线还是衣身省道的处理,都可以产生视觉心理上的动态感受,给予服装突破性的改变,打破原本单调无味的设计。

时装设计师拉夫·西蒙斯(Raf Simons)是当代男装领域的革新者,其设计风格先锋前卫,深受欧洲音乐文化影响,将工业,几何设计与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其设计是对社会现象以及青少年思想态度的一种反映。其设计主要通过廓形变化与色彩搭配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出不同层次和效果的空间感受,利用形与色、质与形、取长补短等多重关系构成一种特殊的视觉美感,在不对称设计中表现出更多的是一种出其不意却在预料之中的均衡满足感。

Raf Simons的服装整体廓形以“H”形的长方形版型为主,其张力方向以纵向延伸进行展示,并采用了延长衣袖、领口和肩部的造型设计,配合宽松廓形的出现以此增强视觉延伸的效果。倾斜式样所产生的动力大小取决于其偏离正常位置的幅度大小。如图4所示,图中箭头所示方向是倾斜式样前进方向的展示,偏离了原本所该有的设计思路,因此视知觉会产生一个较小的动力,在视觉上能比较清晰地感受到动力前进的方向,使之具有最强的活力和最大的动力知觉。如图5所示,衣身领口和衣身后片中的“V”字形分割线采用延伸的设计手法,打破了传统服装造型分割线的设计思路,更具造型感。并融入了渔网的设计元素,由斜线交叉错落而成,能产生较强的动力,让观者体验到动感与活泼的气氛。

(二)由“色”产生的动力

1.色彩的力学特征

形式唤醒是视知觉中理性意识层面,相对而言,色彩则唤醒了视知觉中感性意识层面。色彩作为视觉语言传达的有效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动力表现,本身便具有良好的渲染情感和营造气氛的能力。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力”学特征,因此其表现力也会对观者的视觉体验上产生不同的差异性,设计师应善用各种色彩自身的视知觉属性以及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法则为设计作品增添光彩。一般而言,明亮高饱和的色彩可以在瞬间锁住消费者的视线,从而捕捉视觉信息,素净质朴的色彩更容易让观者产生亲近、柔和的知觉感受。色彩的联系和意义象征营造不同的色彩知觉感受,利用色彩的视知觉塑造不同的设计风格。观者通过不同色彩捕捉作品的设计理念,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情绪以及个人情感表达,进而获取作品本身想要传递的信息。

色彩主要通过同色系、对比色和互补色之间的色相、明度以及纯度来进行调整。同色系是指同一色系的不同明度、灰度之间的颜色,构成的色彩分布色相较相近、过渡比较自然,给人以协调、和谐的感受,易形成稳定平衡的视觉效果。对比色和互补色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形成的颜色分布因彼此之间的矛盾、对比,使观者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和视觉焦点的凸显,形成主次分明的动力性。由于色相、明度以及纯度等比例的分布與差异使服装造型空间具有不同的层次感与轻重感,同时强化服装自身造型空间中不一样的情感表现,最终实现合力指向性和设计师想要表现的东西相吻合。当然,颜色的选择与设计手法也融入了设计师个人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审美喜好以及民族特色,使其在服装设计中得以运用,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因此,色彩透过外在视觉形态的动力表达,引发了消费者积极参与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了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

2.同色系、对比色、互补色

不同的设计师所经历的成长环境以及工作经历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设计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在某种程度上设计师们在秉承品牌风格的同时也会融入一些个人色彩,而这种个人色彩又会反作用于品牌的格调。吉尔·桑达(Jil Sander)作为极简主义极其重要的设计师之一,纯粹的设计风格和她的家庭以及生长的城市密不可分。1943年出生在德国汉堡的普通家庭,父亲曾是战壕士兵,母亲依靠为他人做衣服维持生活,穿着母亲手做衣服长大的Sander,加上战后德国的物资稀缺,Sander从小就知道物料的珍稀,每一块布料都要物尽其用,节俭美学便成了Jil Sander纯粹主义的DNA。其设计理念深受包豪斯建筑学院派设计思想影响而来,Jil Sander居住的城镇Krefeld艺术中心就是由该校末代校长Ludwing Mies van der Rohe设计的。这里不仅是一个艺术中心,Krefeld镇也有不少家具,服饰面料尽显包豪斯设计风格,用简单有力的艺术线条来突出东西的实用性。

设计师本人种种的生活经历从而也奠定了品牌的基调。设计细节的微妙而低调,考究的廓形和色彩触动人们的视觉感官,让服装既雅致迷人又干练强势。Jil Sander整体色系的选用并没有太多的突出感,以简单柔和增加一些明亮色块为主,最常见的便是同色系的设计手法。如图6所示,同色系的叠加设计是以色彩本身的明度、纯度、色相之间相互协调为基础的,其创新既表现为色彩主次节奏的改变,也表现为明度,纯度和色相的改变,借助这些色彩要素的变化,除可以产生色彩形状改变外,还可以表现出尺寸和位置的改变,使之在整体中产生一种动力感。这一色彩创新的设计手法让服装设计更丰富,在增加层次感的同时,也让空间变得更加丰富。

除了同色系的搭配法则,提高服装的对比度也是增强整体视觉效果的设计方法之一。如图7所示,以两种色彩为主色调,创造性地将其分解与重组到服装上,浅色和深色颜色之间的相互交叠,增加了更多的撞色冲击与对比。不同颜色之间的对比,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美感,对比色相和色块之间的构成打破了服装整体造型,产生了交错性对比、色彩形态的整体分割,形成了较强的不确定性并产生了较强的形式动力性,加之花纹和条纹图案的效果,增强了横向和纵向的视觉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拉长了身形比例。

如图8,互补色属于对比色的范畴,是指以某种颜色为基准,并与其间隔180°的任意两种颜色互补,因其色环中距离最远、色相差异最大、对比强烈,往往能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从普遍的视知觉规律来看,偏冷色调的颜色给予人更“轻”的感觉,偏暖色调的颜色会更“重”一些。因此,在常见的互补色例如紫与黄、蓝与橙、红与绿中,也是一对冷暖关系的融合。大面积较大的冷色调可以与小面积较小的暖色调相平衡,合理运用两种颜色会使观者产生较好的视觉体验。互补色的运用可以在领口、袖口或者局部的设计点中,产生小区域的撞色以此增加点睛之笔,小面积与大面积的互补色使用也可以使得服装增加层次感。不同色彩的组合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通过同色系,對比色和互补色等色彩设计手法应用到服装设计中,使服装整体或部分产生色块形状或者比例之间变化,打破了传统结构,给观者以“离析”式视觉冲击力。

现如今,服装设计作为消费者情感化以及个性化的表达,如何通过服装来展现自身的审美情趣显得尤为重要,设计师应立足消费者的视角重新审视服装设计的视觉表现力。服装设计作为重要的视觉语言,将视知觉形式动力作为方法论应用于服装设计中,打破原有的设计思维方式,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服饰的设计语言,构建了视觉核心焦点,满足了当下消费者的需求。

视知觉形式动力运用于服装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其品牌定位、风格构成、廓形结构与明暗变化、色调虚实关系等要素,各要素之间应相辅相成,从而展现出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如何准确地掌握这些视觉感知,可采取逆向思维。服装设计中视知觉贯穿于点,线,面、体和其他不同组合方式构成,形式或颜色富有条理规律的变化,有序排列,如直线与曲线的变化及分布,造型结构的内外部形态间发生变化,色彩的强弱或亮暗层次和配合等,这些设计方式将使服装具有某种节奏与韵律以此凸显服装审美。通过力的营造从而升华作品本身,并且使观者通过视觉感受到“力”所营造的氛围。在服装造型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其在造型设计中的平衡性,整体形态布局根据力的式样方向来进行权衡,多考虑不规则式样、倾斜式样所带来力的特征以及不同的情绪感受;在服装色彩设计方面,通过同色系、对比色和互补色等设计手法应用于服装设计中,并考虑其色彩的搭配性,注重观者的视觉记忆性以及感受性。

服装设计与形式动力的交互作用,寻找内在的视知觉关系,有助于提升服装设计的审美价值。从视知觉原理中寻找突破口,了解观者对视觉信息的感知规律,探索服装设计中的创新途径,追求更多表现形式,使服装设计更接近消费者的感官需求。通过对于服装造型以及色彩设计的运用,各向动力互动,实现平衡、有序与统一。

现代跨学科、跨领域之间的跨界研究,有利于为双方赋能,为服装设计的研究找到新的突破口。本文以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与服装设计相结合进行研究,从设计师和观者的视角去感知服装这门视觉艺术,有助于引导观者视觉思维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并从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上印证视知觉对服装设计的应用价值与意义,将视知觉形式动力以方法论的形式运用到日后的服装设计领域,以期用为更广阔、更独到的视角来思考与践行,为设计师们提供更多前沿的设计思路与启示。

参考文献

[1]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M] .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51.

[2]李吉品,肇雅琦.从艺术表现出发探析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J].文艺争鸣. 2020(03):186-189

[3] 秦瑶,李迎军,朱小姗.探析渐变方法在当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 2021,34(10):124-127

[4] 张紫妍.“吉尔·桑达”的极简主义风格解析[J].服饰导览. 2021,10(04):79-89

[5] 马思文.解构主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大观. 2021(09):94-95

[6] 李秉融,薛义.视知觉理论下的竹编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 2022,35(01):154-157

[7] 马佳彬,孙静.服装廓形结构中暗藏的视知觉[J].天津纺织科技. 2022(01):13-15

[8] 徐普茂.论析《艺术与视知觉》的“张力”理论[J].美与时代(下). 2022(04):12-16

[9] 万岚,兰岚.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具象同构思维及模型研究[J].设计.2022,35(04):103-105

猜你喜欢
形态服装设计动力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刍议汉字设计的形态语义学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战斗精神的五个要素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互联网+”视域下的公益新形态探究
动力船